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郝云连;郝敏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临床观察,协助及早防治手足口病,并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收治手足口病例48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的手足口病重症较多,共收治了9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误诊率增高,增加了手足口病危重病例及死亡病例的发生.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对于预防手足口病及重症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2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研究

    作者:官升灿;王玉海;黄伟;刘路;李芹

    目的:观察2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487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静脉丙种球蛋白足量组313例和静脉丙种球蛋白半量组174例,2组均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重症治疗原则给予治疗。观察患者体温消退时间、其他症状、不良反应、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2组在退热和皮疹消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平均住院费用的比较,足量组的费用显著高于半量组的费用(P=0.008)。结论在临床治疗HFMD重症患者时,采用半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既能缩减患者的费用,减轻经济负担,又能在住院时间及退热时间方面与丙种球蛋白足量治疗的疗效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 机械通气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杨霞

    目的 探究机械通气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0例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中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7例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对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做出总结.结果 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7例重型手足口病患者在治疗7~8d后撤除呼吸机,愈后安全离院.结论 我院采取的重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治疗护理措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憨贞慧;罗继霞;郝建华;符莹

    目的:通过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测定,探讨手足口病病情由重型向危重型进展的预警指标,以期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重症组和危重症组,在2组患儿于安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应用荧光检测的方法测肾血清中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肾上腺素水平:重型组1.48±0.58、危重型组2.08±0.1.72,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重型组1.58±0.68、危重型组2.28±1.02,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不能作为早期发现手足口病由重型向危重型进展的预警指标。

  • 喜炎平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谢玉兰;何平

    目的:探讨喜炎平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州白云山医院接收的80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好转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能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35例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蒋福亮;潘万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7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35例和血必净组35例,常规组进行抗感染、抗病毒、镇静、退热、降颅内压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再静脉点滴血必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价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血必净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恢复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缩短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缩短病程,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作者:廖先辉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小儿口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2期、3期手足口病患儿96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48例。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小剂量组注射剂量为1 g/kg,大剂量组注射剂量为2 g/kg,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治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经济效益。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治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剂量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高于对照组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小剂量组治疗费用更低。结论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疗效均显著且相近,而剂量为1 g/kg的丙种球蛋白治疗费用更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和运用。

  • 早期足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乐高钟;吴小秧;程均;罗勤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使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014年住院部重型手足口病患儿123例,随机分为4组。治疗1组(甲强)25例,治疗2组(静丙)30例,治疗3组(甲强+静丙)38例,对照组30例。4组年龄、性别及发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1组加用甲泼尼龙(甲强2mg/(kg·d),疗程3-5d);治疗2组加用丙种球蛋白(静丙1g/(kg·d),疗程2d);治疗3组联合甲强及静丙辅助治疗。4组同时配合控制颅内压、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四组疗效。结果治疗3组(甲强+静丙)治愈率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在发热消退时间、神经系统症状、临床治愈时间、无效或转危重型控制方面均优于其他各组(P<0.05),并未增加相关并发症。结论早期足量使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神经系统受累的重型手足口病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鹏;宋春兰;成怡冰;崔亚杰;任一帆;顾雪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神经系统受累的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收集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重型手足口病患儿162例,随机分为利巴韦林组、热毒宁组、联合组(利巴韦林+热毒宁),观察3组患儿热退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及危重型转化率.结果 (1)治疗后热毒宁组AST及TBIL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联合组AST、ALT、TBIL亦低于治疗前(P<0.05);(2)热毒宁组及联合用药组退热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5);(3)热毒宁组及联合组患儿危重型转化率低于利巴韦林组.结论 热毒宁组及联合组患儿,在热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较利巴韦林组缩短,用药安全,无明显肝肾功损害,可降低危重症转化率等方面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作者:顾雪;宋春兰;陈芳;贾丽娟

    目的 观察馥感啉口服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158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利巴韦林、20%甘露醇、限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馥感啉口服液)与对照组(利巴韦林、20%甘露醇、限液等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儿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惊颤消失时间及危重型病例转化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2例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7.14%,9例进展为危重型病例.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惊颤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危重型病例转化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组在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惊颤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用药安全,可降低危重型病例转化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馥感啉口服液可有效提高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机械通气在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时机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贺军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时机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的对症治疗,治疗组患儿入院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对照组患儿病程进一步发展为第4期(心脏衰竭期)时给予机械通气。结果治疗组痊愈90.0%、脑炎后遗症10.0%、无死亡病例;对照组痊愈55.0%、脑炎后遗症20.0%、死亡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上机可明显减少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 羚角钩藤汤加减灌肠治疗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潘勇军;石聪颖;石海艳

    目的 探讨羚角钩藤汤加减灌肠法在手足口病重症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中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方法 选取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2期患儿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常规西药加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加生理盐水灌肠治疗,重点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有效率,发热、肢体抖动次数、平均住院日).结果 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有效率及无效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热好转及肢体抖动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住院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羚角钩藤汤加减灌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期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早期联合使用甲基泼尼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79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法

    目的:观察早期联合使用甲基波尼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连续发热达3天,每日体温达38.5℃以上,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抗炎基础上给予甲基波尼松龙及丙种球蛋白静滴,3-5天一疗程;对照组常规抗病毒、抗炎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7%,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联合使用甲基波尼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手足口病,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静;罗如平;张先华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重型进展为危重型的早期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危重型HFMD66例(观察组),同期住院重型HFMD132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的差异,探讨重型HFMD进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3岁、精神差、嗜睡、频繁惊跳或抖动、呕吐(>3次/d)、循环不良、白细胞升高(>15×109/L)、血糖高、肺部渗出性改变为主要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911为5.617、1.842、1.072、7.916、6.743、10.385、4.952、3.127、2.86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3岁、频繁惊跳或抖动、呕吐(>3次/d)、循环不良、白细胞升高(>15×109/L)为重型手足口病进展为危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3岁、频繁惊跳或抖动、呕吐(>3次/d)、循环不良、白细胞升高(>15×109/L)与重型手足口病进展为危重型高度相关.

  • 重症儿童手足口病26例的护理观察

    作者:孙素娟

    目的:给予26例手足口病儿童观察与护理,总结小儿重型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砚察,治疗和护理要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于早期医疗干预.结果:经抢救治疗及细心观察护理,使病情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愈率比较理想.结论:通过对26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控制了重症患儿病情的进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间接地控制了手足口病的蔓延.

  • 重型手足口病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官升灿;周文;黄伟;王玉海;刘路;李芹

    目的 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14例HFMD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75例、西医加热毒宁组75例、西医加羚角钩藤汤组64例,3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其余两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羚角钩藤汤,连用3~5 d,观察体温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西医加羚角钩藤汤组和西医加热毒宁组在退热方面较西医组疗效明显(P<0.05);西医加热毒宁组与西医联合羚角钩藤汤组退热时间相当(P>0.05).在皮疹消退方面,西医加羚角钩藤汤组和西医加热毒宁组在皮疹消退方面较西医组疗效明显(P<0.05);西医加热毒宁组与西医加羚角钩藤汤组皮疹消退时间相近(P>0.05).结论 西医加热毒宁组、西医加羚角钩藤汤两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 312例小儿重型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及分析

    作者:易冬玲;李继科

    目的 探讨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12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情况并对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12例经甘露醇、地塞米松、IVIG、米力农等治疗后无1例发展为危重型或死亡,均临床治愈.相关分析发现不同剂量IVIG对重型手足口病的治疗在发热消退时间、神经系统表现消退时间、出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手足口病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及早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效果好,当血压增高时及时应用米力农,当血糖、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时可酌情应用IVIG,推荐剂量为1 g/kg,分1~2次应用.

  • 小儿重型手足口病312例临床分析

    作者:易冬玲;罗海霞;张小平;张朝勇;张亦维;蓝英;曾现芬

    目的 探讨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早期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收治的312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诊断情况.结果 67.6%的患儿为1 ~3岁.97.1%的患儿在病程1~5天发展成重症,尤以病程2~4天(77.2%)更明显.绝大部分患儿出现精神差(99.0%)、惊跳(95.8%)、激惹(94.9%)、呕吐(38.5%)、肢体抖动(30.1%)、嗜睡(10.6%)、头痛(8.3%)、惊厥(2.2%)、颈阻阳性(16.0%),巴氏征阳性(11.9%)、膝反射活跃或亢进或减弱(16.6%)、心率增快(83.3%)、血压增高(42.3%);61.2%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4%的患儿血糖增高,34.6%的患儿血乳酸增高;脑脊液检查(34/40例)阳性率高,为病毒性脑炎改变;脑CT(0/21例)、脑MRI(0/11例)检查阳性率低.312例均临床治愈,无1例发展为危重型及死亡,结论 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精神差、惊跳、激惹为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呕吐、肢体抖动提示病情较重,头痛不是神经系统主要表现,较少出现惊厥、昏迷.持续发热、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糖增高、血乳酸增高为诊断重型手足口病的重要依据,神经系统体征、脑CT、脑MRI检查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

  • 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高危因素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黄国日;潘革;李惠玲;兰卫华

    [目的]比较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高危因素的差异,探求重型特别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典型识别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8例(危)重型手足口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重型104例,危重型24例(死亡9例),并收集同期实验室确诊的143例普通型病例资料进行成组匹配,对比普通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重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的临床特征与高危因素的区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重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典型的临床特征差异. [结果]1)普通病例与(危)重病例在发病年龄、是否首次确诊、发热时间及热峰值、皮疹性质、是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胸片与心血管表现、实验室指标及病原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别(P<0.05);2)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皮疹不典型比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比例、心血管与胸片表现异常比例、EV71感染构成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方面高(重)于重型患儿(P<0.05);3)Logistic模型显示非典型皮疹、神经系统症状、胸片渗出性表现、空腹血糖升高、血压升高、EV71感染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临床要高度关注3岁以下皮疹不典型、且胸片、血压、血糖异常的EV71型感染病例的患儿,这些指标的出现异常提示患儿病情有恶化趋势.

  • 中西医联合对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效果评价

    作者:艾兴华

    目的:对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患有重型手足口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重型手足口病的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西医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疱疹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水平复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足口病用药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患有重型手足口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