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恋理论与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

    作者:王德斌;蔡海燕;程静;管建粉;童连;黄正林;洪倩

    探讨制定与设计艾滋病/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新视角、新方法.作者在系统综述心理与精神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逐项交叉分析了依恋行为研究结果与艾滋病/性病传播与控制环节的关系.结果表明,依恋模式与艾滋病/性病相关观念、行为及危害等都密切关系.依恋理论为艾滋病/性病防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新线索,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 孕妇的成人依恋与生活取向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同归;李聪捷;李楠楠;赵丽霞;刘宁宁;王美军

    目的 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乐观-悲观主义倾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生活取向量表,对878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分别占66.6 %、轻视型16.7 %、倾注型13.9 %、害怕型2.7 %.安全型依恋乐观主义得分为(17.35±2.90)分,高于害怕型、轻视型和倾注型得分,三者得分分别为(16.22±3.46)、(15.90±3.45)和(15.41±3.54)分;安全型依恋悲观主义得分为(10.24±3.75)分,低于倾注型、轻视型和害怕型,三者得分分别为(11.42±3.84)、(11.43±3.75)和(12.83±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乐观主义得分与依恋回避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但与依恋焦虑没有显著相关.悲观主义与依恋回避及依恋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孕妇的成人依恋与生活取向各维度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基于北京高校横断面调查

    作者:李真;李文秀;黄紫薇;杨凤池;张辉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调查的大学生中,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多为39.9%,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迷恋型21.5%,冷漠型15.1%;②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t =-2.380,P<0.05;t=-3.117,P<0.01),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4.034,P<0.01;t =2.311,P<0.05);③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母亲(t=12.15,P<0.01),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著低于母亲(t=-8.00,-10.34;P<0.01);④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著负相关(r =-0.246~-0.311,P<0.05),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 =0.108~0.338,P<0.01);⑤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睡眠质量

    作者:郭梅英;张平;张玉英

    目的 探讨不同依恋类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等心理品质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依恋类型测验、攻击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测验、阿森斯失眠量表等对3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3.1%的大学生为安全型依恋,19%为逃避型依恋,7.2%为矛盾型依恋,男女生在不同依恋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未见显著差异(x2=1.125,P>0.05);安全型依恋组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控制感得分上显著高于逃避和矛盾型依恋组(t=3.213,5.267;P<0.001),而在攻击行为总分及4个子因子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在抗压能力、非理性念及睡眠质量上均显著低于逃避和矛盾型依恋组(t =5.615,4.019,7.753,2.850,2.086,5.162,3.141,3.892;P<0.05,0.01或0.001);逃避和矛盾型依恋组的攻击行为水平倾向总分及4个子因子分与暴力罪犯群体未见显著差异(t =0.325,-0.926,0.883,1.254,-0.619;P>0.05).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逃避或矛盾型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类型大学生会伴随较高的攻击倾向、较多的非理性观念、较低的主观幸福感和抗压能力、外控倾向和较差的睡眠质量.

  • 大学生依恋对述情障碍的影响

    作者:屠笑;何彦;邱晓雯;林良华

    目的 探讨大学生依恋模式对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136位正在恋爱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袁(ECR)的中文版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中文版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做t检验、相关、回归以及曲线分析.结果 ①性别在述情障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②性别在依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9,P>0.05);③焦虑得分高于回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6,P<0.05);④依恋的回避维度与述情障碍的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显著正相关(P<0.01),依恋的焦虑维度与述情障碍的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显著正相关(P<0.01),与述情障碍的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显著正相关(P<0.01);⑤不安全依恋对述情障碍有预测效果.结论 依恋与述情障碍关系密切;依恋对述情障碍的影响在宏观上表现出线性相关,微观上存在S型曲线的波动.

  •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作者:刘庆明;杨印杭;李红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321名大学生,用亲密关系问卷( ECR)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43.6%)。大学生依恋回避在年级( F=3.606,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F=3.097,P<0.05)、自责(F=2.974,P<0.05)在年级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64,P<0.01)。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大学生依恋类型和恋爱幸福感:亲密度的中介

    作者:王优;闫睿杰;赵久波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依恋类型、恋爱关系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实际亲密度量表、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43名恋爱中的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性态度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t=3.688,P<0.001);独生子女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9,P<0.05);只有1次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3次及以上(P<0.05);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一般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P<0.05)和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P<0.05)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正相关(r=0.371,0.426;P<0.01),轻视型依恋、害怕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负相关(-0.271≤r≤-0.417,P<0.01)。亲密度在安全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F=179.46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61%;亲密度在轻视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为完全中介作用(F=163.78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0.36%;亲密度在害怕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F=164.94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1.83%。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安全型、轻视型、害怕型维度通过恋人间的亲密度影响了恋爱幸福感。

  • 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

    作者:俞睿玮;张嘉琪;朱函昱;刘文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与安全基地启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探究不同启动条件下个体创造性的差异。进一步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被试,使用情绪启动技术探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结果:①依恋启动组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认识启动组(t=116.47,P<00.01);②安全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非安全型(F=266.47,P<00.01);③积极情绪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中性情绪( F=137.44,P<00.01);④依恋类型与情绪交互作用显著( F=5.074,P<00.5)。结论: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

  •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作者: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 R )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②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t=23.93,P<00.1);③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 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 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 r=-0.103,-0.076,-00.78;P>00.5);④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 P<00.1);⑤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 依恋的发展病理和精神病理

    作者:胡金生

    1.依恋类型和不良依恋的防御性情报处理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长久持续的情感连接.依恋研究者相信依恋的不同性质决定着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是测量亲子关系性质的重要维度.他们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不良依恋的发展病理和精神病理.

  • 夫妻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在依恋类型与婚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作者:贾茹;吴任钢

    目的:本文旨在调查中国夫妻的冲突应对方式现状,分析我国夫妻所使用的冲突应对方式对其婚姻质量的影响,并且验证冲突应对方式在依恋类型与婚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方便取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已婚个体909人,采用亲密关系体验/经历量表(ECR)、亲密关系冲突应对方式量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考察被试的成人依恋类型、冲突应对方式和婚姻质量,并采用频度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探讨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45.8%的个体使用妥协的方法解决婚姻冲突,余下依次为回避、分离、控制、服从和行为反应.(2)妥协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控制等5种应对方式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3)婚姻质量高的个体更多地使用妥协的方法解决冲突,婚姻质量低的个体更多地使用控制等余下5种应对方式解决冲突.(4)冲突应对方式在依恋类型与婚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依恋类型对婚姻质量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并且通过冲突应对方式对婚姻质量有间接的预测作用.结论:不同的冲突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婚姻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冲突应对方式在影响婚姻质量的同时还受到依恋类型的作用.

  • 心肌梗死初发病人不同依恋类型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

    作者:苗胜杰;赵冰冰;郭雪莹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初发病人不同依恋类型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为促进心肌梗死初发病人获得积极的创伤后成长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亲密关系依恋量表对80例心肌梗死初发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心肌梗死初发病人依恋类型分布:惧怕型30例(37.5%),专注型28例(35.0%),安全型14例(17.5%),冷漠型8例(10.0%).心肌梗死初发病人依恋得分为(7.24±1.21)分,其中依恋回避为(3.12±0.81)分、依恋焦虑为(3.60±0.63)分;创伤后成长总分为(70.47±11.79)分.不同依恋类型病人创伤后成长问卷中人际关系、精神转变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的可能性、自我力量以及生活感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恋回避维度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依恋焦虑维度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而与总分、新的可能性、自我力量、精神转变、生活感悟无相关性.[结论]依恋类型影响心肌梗死初发病人创伤后成长得分,护理人员可根据病人不同依恋类型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以提高创伤后成长.

  • 脑卒中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100例分析

    作者:代启燕

    依恋理论从发展心理学的领域拓展到其他许多方面,为研究人类社会功能提供了更广阔更深远的视角[1].内部工作模型作为依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整合了认知和情感的成分,可以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预期、策略和行为[2].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均很高的疾病,卒中后约72%的存活者有残疾[3].根据依恋理论,当人们在受到应激刺激时,如感到疲劳、生病等状况时,人们的依恋系统会被激活,并影响到人们的许多行为[2].以往关于脑卒中患者依恋类型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关系

    作者:刘春艳;刘衍玲;王鑫强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内心和人际2个层面[1-2].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3].自我分化与依恋的共通之处在于两者均揭示了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融合的程度,但自我分化强调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保持亲密的能力,而依恋则更强调个体在压力下获得依恋对象的支持,并发展其自立自主的行为.为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于2009年12月对重庆市西南大学整群随机抽取的492名非心理学专业1~3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孕妇的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

    作者:李同归;赵丽霞;韩钦维;冯颖;王美军

    目的: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应对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应对方式量表对510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情况:安全型59.9%、轻视型19.0%、倾注型14.6%、害怕型6.4%.4种依恋类型的孕妇“针对问题积极应对”和“否认与心理解脱”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情感求助与宣泄”得分上,安全型(2.67±0 35)和倾注型(2.69±0.35)得分显著高于轻视型(2.56±0.35)和害怕型(2.45±0.28)(F3.479=5.975,P<0.01).在“回避问题转移注意”得分上,安全型(2.06±0.46)显著低于害怕型(2.29 ±0.55)(F3.479=2.63,P<0.05).依恋回避与“针对问题积极应对”(γ=-0.193,P<0.01)和“情感求助与宣泄”(γ=-0.213,P<0.01)呈显著负相关.依恋回避及依恋焦虑与“否认与心理解脱”、“回避问题转移注意”均呈显著正相关(γ=0.207~0.304,P<0.01).结论:对孕妇实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孕妇进行围产保健宣传时应尽量帮助孕妇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并重点针对消极应对方式进行宣教,使孕妇尽量减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频率,从而顺利地度过妊娠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孕妇的依恋类型与焦虑状况分析

    作者:李同归;韩钦维;李聪捷;刘宁宁

    目的: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焦虑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间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状态-特质量表(STAI),对776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是:安全型(64.57%),轻视型(17.25%)、倾注型(14.44%)、害怕型(3.74%);2.在状态焦虑得分上,安全型孕妇(34.81±8.41)分,轻视型孕妇(39.49±9.35)分,倾注型孕妇(40.87±8.51)分,害怕型孕妇(44.39±9.26)分,安全型孕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4种类型孕妇.在特质焦虑得分上,安全型显著低于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3.依恋回避与状态焦虑(r=0.409,P <0.01)及特质焦虑(r=0.383,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4.依恋焦虑与状态焦虑(r=0.223,P<0.01)及特质焦虑(r=0.306,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安全型孕妇焦虑水平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呈正相关关系.

  •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同伴交往关系调查分析

    作者:李敏;甘怡群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1].Bartholomew[2]将成人依恋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型.成人依恋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因而就会有不同的人际模式.目前很多研究只是考察个体对人际关系的主观感觉,比如满意度[3]、情绪反应[4]等;或者是观察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技巧,比如寻求帮助[5],解码他人非语言信息的能力[6]等.尚没有人系统地从日常人际任务这个角度去考察成人依恋与人际的关系;日常的人际任务涵盖个体人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有直接的影响,也更容易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因此,本次研究探讨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完成日常同伴交往任务时的区别.报道如下.

  • 护理人员依恋类型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

    作者:栗红利;王萍丽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依恋类型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关系问卷(RQ)及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西安市2家三级医院的18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护理人员四种依恋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恋类型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在职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恋焦虑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依恋回避对玩世不恭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护理人员的依恋类型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医院管理者应切实关心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支持,以有效缓解工作生活压力,降低职业倦怠度。

  • 抑郁症患者依恋类型、述情障碍与防御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茵;毛文君;卢莲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依恋类型、述情障碍及其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2名抑郁症患者和8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患者的依恋类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6,P<0.01),前者偏向不安全型依恋,后者偏向安全型依恋.抑郁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5.47±1.13)分]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4.93±0.56)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9±1.09)分和(4.20±1.00)分;P<0.01].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总分[ (76.88±8.94)分]、因子Ⅰ[(3.34±0.77)分]和因子Ⅱ得分[(3.64±0.51)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70±7.98)分、(2.41±0.78)分和(2.65±0.55)分;P<0.01],因子Ⅲ得分[(2.51±0.78)分]低于对照组[(3.14±1.03),P<0.01].抑郁症患者成人依恋的亲近、焦虑因子与述情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抑郁症患者成人依恋3个因子与防御方式存在一定相关.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依恋可能通过影响防御方式间接导致抑郁情绪;此外,抑郁会导致述情障碍,不同依恋特点的抑郁症患者表现出不同的述情障碍.

  • 护士的依恋类型和生活取向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作者:田青平;李楠楠;李海兰;李同归

    目的 探讨护士的依恋类型、乐观-悲观主义生活取向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 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生活取向问卷和职业倦怠量表对56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安全型204人(占36%),轻视型166人(占29.3%),倾注型104人(占18.4%),害怕型38人(占6.7%).(2)依恋回避得分与乐观主义呈显著负相关(r=-0.212),而与悲观主义有显著正相关(r=0.139);但只与职业倦怠中的成就感低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22).依恋焦虑与悲观主义(r=0.151)及职业倦怠的三个指标都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8,0.281,0.143);乐观主义与职业倦怠各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12,-0.193,-0.230),而悲观主义与去个性化有显著正相关(r=0.161).(3)不同依恋类型的护士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指标上都差异显著.在职业倦怠指标上,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成就感低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情绪耗竭指标上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性水平;而在去 个性化指标上则存在显著差异.(4)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职业倦怠,而乐观主义则能负向预测职业倦怠,悲观主义只能正向预测去个性化指标.结论 护士的成人依恋、乐观-悲观主义倾向对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