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情侣依恋与个体抑郁的关系:冲突的中介作用

    作者:吴悦;陆爱桃

    目的 考察大学生情侣依恋、冲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冲突量表和抑郁量表,运用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 ①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是相互独立的维度(r=0.05,P>0.05);②依恋回避对个体抑郁没有预测作用(Beta=0.11,P>0.05);③冲突在依恋焦虑与抑郁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R2=0.04,P<0.01).结论 依恋焦虑既可直接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可通过冲突对抑郁有预测作用.

  •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作者: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 R )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②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t=23.93,P<00.1);③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 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 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 r=-0.103,-0.076,-00.78;P>00.5);④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 P<00.1);⑤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 社会支持在情侣依恋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赵思萌;王晓玲;陆爱桃;金淼;CHAN China;许艺青;黎焕枝

    目的:考察香港大学生情侣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社会支持对情侣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香港某大学生153名.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社会支持量表(SSQ)测查.结果:女生SSQ得分高于男生,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的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低于男生.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均与SSQ,SWLS得分呈负相关(r=-0.69,-0.22,-0.24,-0.29;P<0.05),SSQ得分与SWLS得分呈正相关(r=0.28;P<0.05).社会支持对情侣依恋和生活满意度有部分中介效应(△R2=0.15,P<0.01).结论:大学生的情侣依恋与其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并通过所获得的社会支持间接与生活满意度相关.

  • 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快感缺失和成人依恋的关系

    作者:韩丽娟;耿峰;董毅;朱道民;李慧;穆菁菁;谢军;陈学全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快感缺失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9例正常人进行评估,分析两组快感缺失得分的差异,以及精神分裂症组快感缺失与成人依恋风格的关系.结果:精神分裂症组RSAS-C评分(11.85±6.75)、RPAS-C评分(16.86±9.61)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8.59±5.09、14.07±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神分裂症组RPAS-C得分、RSAS-C得分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阴性症状分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318,P<0.01;r=0.239,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RSAS-C得分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291,P<0.01;r=0.497,P<0.01),RPAS-C得分与依恋回避呈正相关(r=0.537,P<0.01),而与依恋焦虑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组快感缺失程度高于正常组,与不安全的成人依恋特征即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初中生的依恋类型与异性交往行为

    作者:李同归;王新暖;郭晓飞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依恋方式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依恋量表(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测量初中生的依恋类型,并自行编制了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问卷,对230名在校初二、初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初中生异性交往行为可以从"炫耀与吸引"、"亲密与排他"两个维度加以测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分半信度0.912,两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41和0.840;α系数分别为0.90和0.91;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1和0.977;自评得分与母亲的评分相关为0.271和0.210,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依恋焦虑与初中生的异性交往中的两个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依恋回避的影响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依恋焦虑的初中生有更明显的异性交往行为.依恋理论可以对初中生的异性交往行为进行解释.

  • 成人依恋与正念对湖州市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高喆阳;林敏

    目的:分析成人依恋、正念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正念在成人依恋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州市某高校3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与正念都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正念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正念在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回避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应关注成人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特质正念在其中中介作用.

  • 青少年依恋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刘琴;周世杰;杨红君;楚艳民;刘利

    目的:探讨当前青少年的依恋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61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了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②依恋回避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均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母亲关爱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能显著预测个体的依恋回避,母亲控制和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依恋焦虑.结论:青少年的依恋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 依恋焦虑、囤积和负性情绪的关系:囤积信念的中介作用

    作者:符仲芳;徐慰;王建平

    目的:构建囤积的依恋焦虑、囤积行为及负性情绪关系的理论模型,考察囤积信念在依恋焦虑与囤积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囤积行为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囤积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囤积信念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对31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囤积与依恋焦虑成显著正相关,与依恋回避相关不显著;个体的囤积水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假设模型(依恋焦虑对囤积行为的路径显著、囤积行为对负性情绪的路径显著,囤积信念中介依恋焦虑对囤积行为的路径)拟合度良好(x2/df=1.644,CFI=0.973,TLI=0.960,RMSEA=0.045,SRMR=0.038).进一步通过中介分析发现,囤积信念对依恋焦虑和囤积行为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解释率为31.0%),囤积信念和囤积行为在依恋焦虑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中也起中介作用.结论:囤积信念在依恋焦虑对囤积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囤积的临床治疗可以关注于改变个体关于囤积的信念,进而有效改善囤积的症状,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

  • 大学生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朱伟;陈国法;王催春;吴小翠

    目的 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281名大学生.结果 (1)依恋回避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13到0.27之间;而依恋焦虑与除生活满意度外的其他指标相关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2,r=0.30,P< 0.01). (2)回归分析显示,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后,依恋回避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05,t=-0.87,P=0.38);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积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3变成-0.19(t=-3.16,P=0.001);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焦虑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9,t=-1.53,P=0.13);当进入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 (3)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是成人依恋与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结论 成人依恋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神经基础

    作者:马原啸;冉光明;陈旭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 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 LPP 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