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驻疆新兵情绪调节方式对训练倦怠的影响

    作者:丁魁;李权超;秦天;孟新珍;赵小强

    目的 调查了解驻疆某部新兵情绪调节方式对训练倦怠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驻疆某部新兵420名,对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和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新兵训练倦怠总分值为(27.48 ±6.16)分,4种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安慰(3.16±0.79)分、行为抑制(2.79±0.78)分、情感求助(2.82 ±0.72)分、认知重视(2.24 ±0.73)分.训练倦怠高分组认知重视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倦怠低分组(t=-9.491,P<0.01),情感求助、自我安慰得分显著低于低训练倦怠组(t值分别为3.376、3.107,P<0.01).回归分析显示,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是新兵训练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解释了其总变异的33.2%,且认知重视对训练倦怠具有促进作用,情感求助、自我安慰对训练倦怠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对新兵训练倦怠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 某部队新兵应对方式在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丁魁;于泱;李权超;宋永斌;孟新珍;秦天

    目的 探讨某部新兵心理应激、应对方式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部新兵420名,运用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军人心理应激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中介作用.结果 新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别为(27.48 ±6.16)分、(12.02 ±3.72)分、(5.62±2.18)分、(9.84±3.14)分,训练倦怠发生率为13.0%.训练倦怠总分为低分、中间分、高分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差异呈显著递减趋势(F=11.197,P<0.01),训练倦怠总分为低分、中间分、高分的新兵心理应激、消极应对得分差异呈显著递增趋势(F值分别为48.800、23.018,P<0.01).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对训练倦怠有预测作用(t值分别为9.533、-6.700、6.421),可解释其总变异的40.0%.心理应激通过消极应对间接影响训练倦怠,其部分中介效应量为0.11,占总效应的18.3%;通过积极应对的部分中介效应量为0.046,占总效应的8.6%.结论 新兵训练倦怠发生率为13.0%,心理应激和应对方式是训练倦怠的2个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在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驻疆士兵训练倦怠现状及其预警值初步设定

    作者:王永彬;丁魁;权恩莉;孟新珍

    目的:探讨新疆部队士兵(以下简称“驻疆士兵”)训练倦怠现状及其预警值初步设定的研究.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士兵1600名,采用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少数民族士兵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士兵(t =-2.713,P<0.01;t =-2.146,P<0.05).独生子女士兵身心耗竭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t=2.362,P<0.05).义务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显著高于士官(t=3.854,P<0.01;t=1.995,P<0.05;t =3.007,3.165;P<0.01).城市籍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分值显著高于农村籍士兵(t=2.119,2.401;P<0.05).训练期望高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显著低于一般训练期望、无所谓士兵(P<0.01).年龄19~22岁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分值显著高于23~25岁士兵(P<0.05或0.01).年龄17~18岁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显著高于23~25岁士兵(P<0.05或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训练期待、级别进入训练倦怠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t=-11.450,P<0.01;t=-2.396,P<0.05).驻疆士兵训练倦怠预警值以身心耗竭分数≥16,训练疏离分数≥8,低成就感分数≥11为初步标准.结论:训练期望、级别是驻疆士兵重要的影响因素,应根据士兵训练倦怠现状特征及预警值,加强调控和预防.

  • 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信度及效度的验证

    作者:丁魁;李权超;王燕;孟新珍;秦天;赵小强

    目的::编制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验证。方法:随机整群抽取968名士兵为研究对象,分 A(485名)、B(483名)两个组。用编制的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对两组数据进行测查。A 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B 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经检验,问卷 Cronbach's α系数为0.778,各因子的 Cron-bach's α系数范围0.670~0.721;问卷的折半信度为0.754,各维度间的折半系数为0.654~0.680。问卷维度间相关系数0.312~0.486(P <0.01),各维度与问卷总分间相关系数为0.663~0.785(P <0.01)。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结构和理论模型与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一致,问卷的一阶三因素模型(χ2/df=3.548, GFI=0.959、AGFI=0.938、NFI=0.911、CFI=0.934、IFI=0.934、RMSEA=0.058)拟合效果比较理想。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训练倦怠测查工具使用。

  • 急进高原士兵觉察压力对训练倦怠影响的中介路径模型

    作者:丁魁;李权超;王燕;孟新珍;秦天;赵小强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士兵觉察压力对训练倦怠影响的路径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急进高原士兵7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觉察压力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使命取向量表和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心理资本、使命取向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觉察压力呈显著正相关(P<0.01).②心理资本、觉察压力、使命取向进入训练倦怠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的16.7%.③路径分析显示:觉察压力可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影响训练倦怠,占总效应的43.1%;心理资本可通过使命取向间接影响训练倦怠,占效应的5.1%.结论 觉察压力、心理资本、使命取向对训练倦怠具有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在觉察压力与训练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使命取向在心理资本与训练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关系研究

    作者:丁魁;李权超;王燕;孟新珍;秦天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 大强度训练后某部士兵训练倦怠与体质指数、血糖、血脂的关系研究

    作者:丁魁;李权超;王燕;秦天;孟新珍

    目的 探讨某部士兵训练倦怠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急进高原前强化行为应激训练(简称"大强度训练")某部140名士兵,采用问卷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为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以BMI、FPG、血脂为观察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训练倦怠的关系.结果 大强度训练后,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大强度训练前(P<0.01),士兵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BMI测量值显著低于大强度训练前(P<0.05);体质量超重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FPG水平较高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FPG水平较低士兵(P<0.01);胆固醇水平较高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胆固醇水平较低士兵(P<0.01).回归分析显示,大强度训练前后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与BMI、FPG、TC、TG存在线性关系(P<0.05).结论 大强度训练前后士兵身心耗竭与BMI、FPG、TC具有密切关系,而训练疏离与大强度训练前后BMI、TC、TG存在密切关联.

  • 某部士兵训练倦怠与军事训练成绩相关性研究

    作者:汪勇;丁魁;王永彬;李权超;梁莹

    目的:探讨某部士兵训练倦怠与军事训练成绩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部士兵150例,在测评1000 m军事训练成绩的同时,采用士兵训练倦怠问卷对其训练倦怠水平进行测评,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影响军事训练成绩的主要因素.结果: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其中测评优秀32例,占22.9%;良好75例,占53.6%;一般33例,占23.6%.一般组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心身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非常显著高于良好组和优秀组士兵(P<0.01);良好组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心身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又非常显著高于优秀组士兵(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训练成绩与训练倦怠总分及心身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身耗竭、低成就感、训练疏离进入军事训练成绩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0.01),可解释军事训练成绩60.9%的变异量.结论:训练倦怠与军事训练成绩呈非常显著负相关,心身耗竭、低成就感、训练疏离是主要影响因素.

  • 驻疆某部新兵训练倦怠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魁;李权超;赵小强;秦天

    目的:探讨驻疆某部新兵训练倦怠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某部入伍1个月新兵420例,采用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军人社会支持量表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并根据训练倦怠分值平均分值加减1个标准差,分为倦怠低分组76例和倦怠高分组73例,比较两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军人社会支持量表测评结果的差异,分析训练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倦怠高分组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分值非常显著低于倦怠低分组(P<0.01),消极应对分值非常显著高于倦怠低分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训练倦怠各因子(心身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消极应对、积极应对、支持利用度进入以训练倦怠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0.05,P<0.01).结论:主观支持、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支持利用度与新兵训练倦怠显著相关.

  • 驻疆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与训练倦怠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魁;郭新梅;李权超;杨艳萍;秦天;梁莹

    目的:探讨驻疆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某部新兵700例,在调查了解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的同时,采用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对新兵训练倦怠状态进行测评,并分析新兵军事训练伤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27份,发生军事训练伤246例,发生率为39.2%.其中,软组织损伤187例(76.0%),关节损伤54例(22.0%),器官损伤5例(2.0%);急性损伤223例(90.6%),慢性损伤23例(9.3%).有军事训练伤新兵的训练倦怠总分及心身耗竭、训练疏离分值非常显著高于无军事训练伤新兵(P<0.01);低成就感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兵军事训练伤与训练倦怠总分及心身耗竭、训练疏离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与低成就感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驻疆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军事训练伤与训练倦怠显著相关.

  • 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及自尊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燕;刘梅;李权超;丁魁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及自尊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首次急进高原某部士兵700例为急进高原士兵组,同时随机整群抽取原驻地士兵600例为驻地士兵组.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自尊量表和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对两组进行测评,并分析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及自尊的相关性.结果:急进高原士兵组训练倦怠总分、心理应激总分及心身耗竭、训练疏离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驻地士兵组(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尊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自尊与心理应激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自尊在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P>0.05),在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的中介作用显著(P<0.01).结论: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及自尊显著相关,自尊在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

  •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

    作者:张晓馨;丁魁;孟新珍;王燕;秦天

    目的 探讨首次急进高原士兵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与训练倦怠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驻疆某部首次急进高原1个星期后420名士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区分有无明显急性高原反应2组,对2组间训练倦怠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急性高原反应和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首次急进高原士兵的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为45.7%,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气短及失眠等.②有明显高原反应士兵身心耗竭和训练疏离及训练倦怠总分显著高于无明显急性高原反应士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0、-4.084、-6.288,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急性高原反应显著高于正常士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8,P<0.05);超重士兵中度高原反应显著高于正常士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26,P<0.01).③急性高原反应对训练倦怠具有正向的预测关系(t=6.228,P<0.01).结论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急性高原反应与训练倦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减少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对降低训练倦怠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 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驻训士兵训练倦怠特点

    作者:张晓馨;宋永斌;姜海涛;孟新珍;丁魁

    目的 探讨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驻训士兵训练倦怠的差异特点,为训练倦怠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高原驻训士兵650名和驻地士兵600名,采用士兵训练倦怠问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原驻训士兵训练倦怠总分(25.80±4.0)及身心耗竭(12.37±3.41)、训练疏离(6.35±1.93)得分显著高于驻地士兵(分别为25.13±4.96、12.71±2.98、6.05±1.34),P<0.05或P<0.01.海拔4250m驻训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得分显著高于海拔3600m士兵和3960m士兵(均P<0.05),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海拔3600m的驻训士兵(P<0.05).结论 不同海拔与高原驻训士兵训练倦怠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 应激状态下新兵训练倦怠与血压、心率间的相关性

    作者:丁魁;李权超;秦天;孟新珍

    [目的]探讨应激状态下,新兵训练倦怠与血压、心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新兵采用问卷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为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以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为观察指标,采用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训练倦怠与血压、心率的关系. [结果]①新兵任务期血压和心率值高于基线期、结束期(P=0.000).训练倦怠高分组任务期和结束期SBP、DBP、HR值高于低分组(P<0.01).②身心耗竭得分与任务期HR值呈负相关(r=-0.139,P=0.005);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均与任务期-基线期HR波动值、任务期-结束期HR波动值呈负相关(P<0.05或0.01).③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任务期和结束期HR对身心耗竭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4.137、2.519,P=0.000、0.012);任务期-结束期HR对训练倦怠总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637,P=0.009). [结论]新兵的血压、心率在受到心理应激时反应强烈,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与心率变化有一定关联,加强身心耗竭、训练疏离的调控有利于其心率的控制.

  •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和调节效应

    作者:丁魁;李权超;王燕;秦天

    [目的]探讨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心理资本与训练倦怠的关系及心理资本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 2015年某月,随机整群抽取首次急进高原士兵7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心理资本量表和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1)收回64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92.57%.单因素分析发现首次急进高原义务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士官(均P<0.05);年龄17~18岁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高于19~29岁士兵(P<0.05);初中文化程度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低于大学专科及以上士兵(P<0.05).(2)首次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1),与心理应激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1).(3)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心理资本在心理应激和训练倦怠之间具有中介和调节效应.心理资本在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63,占总效应的10.11%. [结论]降低心理应激程度、提升心理资本水平是减少首次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的有效途径.

  • 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的初步编制

    作者:丁魁;王文超;孟新珍;刘晓明;宋永斌

    目的 初步编制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效度.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分别选取新疆某部新兵360名(第.1次测试)、420名(第2次测试)进行测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测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正式问卷包含13个条目,三个维度.一个维度(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解释了总变异的61.599%.总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为0.837,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5 ~ 0.807;总问卷折半信度为0.817,各个因子的折半相关系数0.758~0.793.维度间系数0.267~0.569(P< 0.01),各维度与问卷总分间系数0.671 ~ 0.857 (P< 0.01).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一阶三因素模型(GFI=0.935、AGFI=0.902、NFI=0.907、CFI=0.936、IFI=0.935、RM-SEA=0.050)拟合效果比较理想.总问卷及维度与心理应激呈显著正相关(r=-0.215 ~-0.313,P<0.01),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319~0.602,P<0.01).结论 自编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新兵训练倦怠研究的测查.

  • 应对方式在成就动机与士兵训练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权恩莉;丁魁;杨媛;李权超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成就动机与士兵训练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驻疆某部士兵1600名,运用成就动机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将训练倦怠总分进行降序排列,分别取前、后两端的27%为训练倦怠高分组(n=432)和低分组(n=416),比较两组间应对方式、成就动机的差异,并分析训练倦怠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 训练倦怠高分组追求成功动机、积极应对分值显著低于训练倦怠低分组,避免失败动机、消极应对分值显著高于训练倦怠低分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进入训练倦怠回归方程.中介路径分析显示,积极应对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训练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91%;消极应对在避免失败动机与训练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46%;积极应对在避免失败动机与训练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4%.结论 成就动机和应对方式对训练倦怠具有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与训练倦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睡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权超;杨媛;丁魁;权恩莉;梁莹

    目的 调查了解首次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及与睡眠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首次急进高原士兵70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经常参加娱乐活动的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娱乐活动的士兵(P<0.01).党员士兵、班长训练倦怠总分和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明显低于非党员士兵和一般士兵(P<0.01).对急进高原训练感到恐怖的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明显高于对高原训练感到一般、向往的士兵(P<0.05或0.01),且对高原训练感到一般的士兵得分明显高于对高原训练向往的士兵 (P<0.01).②训练倦怠高分组睡眠状况总分和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得分明显高于训练倦怠低分组 (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身心耗竭、训练疏离、训练倦怠总分与睡眠状况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1).结论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与睡眠状况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 驻疆新兵训练倦怠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

    作者:李权超;丁魁;宋永斌;赵小强;孟新珍;秦天

    目的 探讨驻疆新兵训练倦怠、应对方式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 随机整群选取驻疆某部新兵407名,运用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中介作用.结果 ①抑郁与训练倦怠各维度、积极应对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呈明显正相关(P<0.01).②训练疏离、低成就感、身心耗竭、消极应对、积极应对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共解释总变异33.8%.③路径分析显示:身心耗竭、低成就感通过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训练疏离、低成就感通过积极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结论 训练倦怠和应对方式是导致抑郁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在训练倦怠与抑郁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急进高原前后士兵训练倦怠比较研究

    作者:丁魁;李权超;赵小强;秦天

    目的 调查了解急进高原前后士兵训练倦怠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急进高原士兵300名作为调查对象,以自编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疲劳量表-14进行测评研究.结果 (1)急进高原3w后,士兵训练倦怠、躯体疲劳得分显著增高(P<0.01).(2)急进高原前后训练倦怠均与训练伤史、高原认识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躯体疲劳、管理态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3)训练伤史、高原认识、躯体疲劳、管理态度可作为急进高原前后士兵训练倦怠的预测变量.结论 急进高原3w后,士兵训练倦怠明显增加;高原认识、躯体疲劳、训练伤史、管理态度与急进高原士兵训练倦怠密切相关.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