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检出及疗效比较

    作者:张守林;华小林;杨传盛;陈爱林;崔华子;刘宗彩

    目的:通过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技术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骨扫描对比,探讨两种检查技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检出的敏感度及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疗效对比。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108例经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WB-DWI及SPECT对全身扫描及跟踪随诊,对于确诊为骨转移患者经治疗后再次行WB-DWI扫描、SPECT扫描及病灶区CT及MRI扫描,评估疗效。结果 WB-DWI与SPECT对溶骨转移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率高;对混合成骨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完全成骨转移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T检测率高。WB-DWI与ECT对溶骨转移灶治疗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评价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PECT;对混合成骨灶治疗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评价效果优于SPECT;对完全成骨转移治疗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DWI、SPECT两种方法对骨转移均敏感,WB-DWI对骨转移检出率较SPECT为高。但骨转移灶按溶骨、混合成骨及成骨转移状况下分析,对溶骨转移灶WB-DWI检出率优于SPECT;对混合成骨灶两者在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完全成骨转移灶SPECT检测率高于WB-DWI。WB-DWI与SPECT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成骨转移灶治疗疗效评价,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肿瘤病灶诊断能力的比较

    作者:王小艺;吴宁;赵燕风;欧阳汉;张瑾;刘莉;张雯杰;郑容;梁颖

    目的 探讨1.5 T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能力,比较WBDWI与PET-CT对恶性肿瘤诊断能力的差异.方法 35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行WBDWI及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检查,随诊时间超过6个月,以病理及临床随诊为诊断金标准.测量ADC值、18F-FDG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以e为底的ADC值的对数(eADC,仅用于绘制ROC曲线).比较WBDWI、PET-CT 2种方法诊断能力的评价指标采用敏感度、特意度、准确性,一致性的比较采用Kappa分析,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Hanley&McNeil法,分类资料用McNemar检验法或x2检验法.结果 35例患者病灶的WBDWI、PET-CT、eADC、SUVmax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70、0.844、0.858,WBDWI与PET-CT的ROC曲线下面积之间、eADC与SUVmax的ROC曲线下面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53、1.195,P>0.05),WBDWI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eADC(Z=7.456,P<0.01),PET-CT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SUVmax(Z =6.821,P<0.01).WBDW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6%、95.3%、89.5%,PET-CT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4%、94.3%、94.3%.WBDWI与PET-CT诊断一致性比较Kappa=0.745.结论 WBDWI诊断恶性肿瘤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且与PET-CT诊断一致性较好.为辐射敏感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选择.

  •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短期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房加高;邹月芬;陈丽娟;时寅;徐怡;徐磊;刘波;张凯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 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在多发性骨髓瘤短期疗效评估中的的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样本在治疗前以及经过一个疗程系统化抗MM治疗后分两次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扫描.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局灶性病灶的面积以及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的差异.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24例样本经一个疗程的抗MM治疗后生化指标均出现好转.WB-DWI图像显示,及局灶性病灶的面积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平均ADC为(0.682±0.114)×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为(1.132±0.36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1,P<0.05),治疗后ADC明显增高.治疗后ADC值的上升与生化指标的改变一致.结论 诱导治疗后的WB-DWI检查结果的改变与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一致性,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短期治疗效果的评估.

  • 背景信号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晖

    骨转移瘤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其早期检测和诊断对选择佳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研究人员相继开展背景信号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WB-DWIBS技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准确性以及与X线、CT、MRI、ECT、PET相比较存在的优势.自2004年报道此项技术,经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WB-DWIBS在低信号的背景下,突出了病变的显示,大幅提高了病变组织尤其是骨转移灶的检出率,并且在发现恶性肿瘤早期骨转移方面比PE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显示原发病灶和全身脏器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有益信息.WB-DWIBS扫描速度快,无辐射,有逐步取代PET成为全身恶性肿瘤筛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为新技术,WB-DWIBS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WB-DWIBS在骨转移瘤的诊断方面将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 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与进展

    作者:陈建普;李崇佼;文兵;何勇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B细胞肿瘤,其主要累及骨髓,部分也可出现髓外浸润.影像学检查是全面评估MM不可或缺的手段,X射线与CT对病灶的检出率低、定量能力差.PET/CT与MRI对MM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价值,特别是18F-FDG及其他新型分子探针,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MRI及水脂分离等MRI新技术.笔者就PET/CT及MRI在MM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

  • 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艺;吴宁

    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探索该项技术在肿瘤筛查、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肿瘤分期、检出转移病灶、寻找肿瘤原发病灶、评价疗效及发现复发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就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中的技术参数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3.0T全身不同成像序列组合对淋巴瘤浸润骨髓的评估价值

    作者:陈晓晖;龚永驰;聂芳;宋慧慧;施海彬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中联合应用常规MRI T2WI、STIR、T1-mDixon和WBDWI 4种检查技术组合方案行全身成像对淋巴瘤浸润骨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使用Philips Ingenia Ⅱ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冠状位常规T2WI、STIR、T1-mDixon及横断位的WBDWI检查.对全身磁共振成像的4组序列进行以下5种检查不同的组合方案,即仅WBDWI技术(组合一),T2WI联合WBDWI技术(组合二),STIR联合WBDWI技术(组合三),T1-mDixon联合WBDWI技术(组合四),以及T2WI、STIR、T1-mDixon联合WBDWI技术(组合五).以淋巴瘤浸润骨髓确诊依据为金标准,评价上述5组检查方案对恶性淋巴瘤(ML)浸润骨髓的诊断效能.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行配对卡方(McNemar)检验以评价任两个方案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2例疑似淋巴瘤浸润骨髓的患者,确诊38例.对各组合方案经McNemar检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组合四和组合五之间对ML浸润骨髓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较前3种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两者之间对ML浸润骨髓诊断的特异性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临床疑似淋巴瘤浸润骨髓者,采用T2WI、STIR、T1-mDixon联合WBDWI技术进行全身磁共振检查,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准确率,能够指导临床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 不同年龄组健康小儿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的表现

    作者:张晓凡;秦阳;朱凯;刘鑫春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小儿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表现,为此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70例健康体检儿,年龄1个月~15岁,按照年龄分成3组:1~12个月、1岁以上~5岁、5岁以上~15岁,在家长知情同意下接受 WB-MRI 检查,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全身扩散加权图像上信号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WB-DWI 上双肺、纵隔、肝脏、胰腺及周围软组织呈低信号,脑、脾、肾、睾丸及充盈的膀胱呈高信号,各脏器之间信号无明显差异。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及骨干信号强度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1个月左右的小儿在 WB-DWI 上显示四肢骨结构模糊;在2~12个月组长管状骨干骺端表现为高信号者占66.7%,在12个月以上~5岁组占43.4%,5~15岁组为7.7%;长管状者骨干表现为高信号者在2~12个月组占28.6%,1岁以上~5岁组占17.3%,5岁以上~15岁组高信号基本消失。颈部、腋窝、颌下、髂血管周围淋巴结及中下腹、盆腔内部分肠管在 WB-MRI 上也显示为高信号。结论:WB-DWI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小儿全身检查,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正确认识小儿 WB-DWI 正常表现,为临床诊断疾病奠定基础。

  • WB-DWI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洪涛;刘倩;陆虹;盛复庚;乔鹏岗;周娟;李功杰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评价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6名健康自愿者及1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WB-DWI,利用三维大密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骨转移部位分为颅骨、肋骨、胸锁骨、脊柱、骨盆、四肢骨六个区域,计算骨转移在各个区域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及准确率.测量骨转移及正常骨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背景抑制的WB-DWI经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转移病灶清晰显示.WB-DWI发现骨转移病灶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的要求,平均准确率达85.6%,诊断四肢骨转移的准确率低(66.7%).在b=800 s/mm2的图像中,骨转移与正常骨间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WB-DWI显示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优势,ADC值为确定转移病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满足临床筛查骨转移的要求,为临床确定肿瘤的TNM分期提供新的影像检查手段.

  • 3.0 T MRI类PET功能成像与PET/CT在淋巴瘤分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沈俊杰;张俊祥;陈守康;汪子书;袁超;訾刚;陈自谦

    目的 探讨3.0 T MRI类PET功能成像(DWIBS)对淋巴瘤诊断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间经穿刺活检确诊为淋巴瘤并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有原发癌的17例患者,分别进行3.0T MRI类PET功能成像(DWIBS)和18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分别由2位经验丰富的磁共振医师和2位核医学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按照淋巴瘤Ann Arbor-Cotswald (1989)分期法为标准,分别做出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淋巴瘤分期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的分期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 运用DWIBS与PET/CT两种成像方法检查结果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0.807);对于结内病变,两种成像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1,<0.05),检测结果表现为较强吻合度(k=0.852);对于结外病变检测,两种检查方法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43,<0.05),检测结果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吻合度(k=0.718).结论 两者对淋巴瘤的分期诊断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淋巴瘤的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一致性,是淋巴瘤分期诊断很好检查方法.

  • 兔肝VX2瘤不同生长时期的3.0 T MR WB-DWI、PET/CT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作者:牟晓庆;陈孝均;唐光才;陆笑非;陈跃;陈明;张莉

    目的 比较3.0 T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成像在兔肝VX2瘤的诊断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评估中的价值与限度,探寻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癌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期的影像检查方法.方法 采用开腹直视下瘤块接种法,将成功建模的16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14天组6只、28天组6只、42天组4只).在对应的时间内,采用Philips 3.0 T-Achieva/Intera双梯度超导高场强MR扫描仪及Philips 16 TOF PET/CT扫描仪行MR WB-DWI及PET/CT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实验兔进行尸检,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肝内原发病灶及远处转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14天组直径在5 mm左右的兔肝VX2瘤PET/CT不能检出,在WB-DWI上不易辨认,其诊断需结合DWI横断图像.28天组和42天组直径>1.0 cm的兔肝VX2瘤WB-DWI、PET/CT两种检查方法均能检出;在转移灶的检出方面,PET仅能发现直径>1.0 cm的转移灶,而WB-DWI则能检出PET不能发现的肝内、肺内直径<1.0 cm的小转移灶,对纵隔、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PET.结论 PET/CT受其空间分辨率等因素的限制,对直径<1.0 cm的VX2瘤及转移灶检出率低,存在假阴性结果;3.0 T MR WB-DWI与PET/CT相比,具有无需注射对比剂、无电离辐射、价格低廉等优势,且对小转移灶及淋巴结的显示敏感性更高,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方法的一种补充.

  •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PET/CT在胃肠道肿瘤复发和转移诊断效能方面的对比研究

    作者:龚佳英;曹务腾;张占文;邓艳红;康亮;熊斐;练延帮;朱攀;刘政军;周智洋

    目的:比较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与 PET/CT 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复发和转移诊断的准确率;并评估转移灶和正常组织的ADC 值。方法通过28例被确诊为胃肠道癌和怀疑肿瘤复发患者 WB-DWI 和PET/CT检查结果比较,评估两种方法在检测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效能。以PET/CT和组织学和/或3~6个月的临床随访作为评估参考标准。两位影像诊断医生和一位核医学科医师对MR和PET/CT图像分别进行评估。用Kappa统计比较WB-DWI和FDG-PET/CT用于检测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一致性。同时对18名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组织与转移灶之间的ADC值的差异进行比较。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正常组织与转移瘤之间的佳鉴别诊断阈值(OTV)。结果28例患者中,5例检出肿瘤复发。 PET/CT检出20例淋巴结阳性共72个病灶,WB-DWI检出18例共64个病灶。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肺、肾上腺、腹腔和骨。WB-DWI发现1处脑转移灶。 WB-DWI与PET/CT总体诊断性能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别(t=1.332,P=0.194)。 WB-DWI在显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与PET/CT有很好的一致性,κ=0.877。在b值为600 s/mm2的WB-DWI中,淋巴结、肝、骨转移与各自正常组织之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得出其ADC值分别为1.67×10-3、1.95×10-3和1.30×10-3 mm2/s时,诊断转移的准确率高、效能佳。结论在胃肠道肿瘤分期应用方面,WBDWI是一种可靠的无电离辐射的成像方法,可以达到与PET/CT一致的诊断性能。此外,ADC值是一种定量值,它在转移瘤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 核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进天;黄波;莫旭林;黄庆强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治疗前经病理确诊的MM患者22例,分别行WB-DWI、CT及X线检查,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WB-DWI检查显示局限斑片状高信号15例,弥漫斑片状高信号7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1例,软组织肿块7例,骨质未见异常4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破坏7例,软组织肿块3例,骨质疏松表现3例,骨质未见异常9例.WB-DWI、CT和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81.8%和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B-DWI检查对MM临床评估优于X线和CT检查,可作为治疗及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 核素骨扫描与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 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作者:唐小勇;朱光映;赖昌生

    目的 对比分析核素骨扫描与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疑似存在骨转移的患者55例,治疗前分别进行核素骨扫描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两种检查间隔<1周,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两种方法检查提示存在骨转移患者38例,经骨活检病理及随访观察确诊26例,其中核素骨扫描阳性23例,灵敏度为95.83%,特异性为70.96%,准确性为81.81%,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阳性20例,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93.75%,准确率为90.91%.两种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特异性更高.结论 目前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仍以核素骨显像为首选,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作为补充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两者综合运用,有助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

  • 胸腹部及盆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全身类PET分析

    作者:冯根义;王长青;袁红维;王晓丹;严明

    目的 探讨1.5T MRI全身类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在胸腹部及盆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7例胸腹部及盆腔原发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全身类PET检查,对比全身类 PET 对胸腹部及盆腔原发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胸腹部及盆腔原发占位性病灶71个,全身类PET检出67个(94.4%),其中检出恶性病灶31个(93.9%)、良性病灶36个(94.7%),良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范围:恶性肿瘤为(0.83~1.57)×10-3mm2/s,其中27个病灶ADC值<1.1×10-3mm2/s,占87.1%;良性病变为(1.41~3.16)×10-3mm2/s,其中肝囊肿(13个)、肝血管瘤(9个)、肾囊肿(10个)等共32个病灶 ADC值>2.0×10-3mm2/s,占88.9%,良恶性病变的 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类PET对胸腹部及盆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较高,适合于健康群体的肿瘤筛查.通过ADC值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性质判定.

  •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阮晓花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AVONTO,1.5T磁共振扫描仪并回波平面扩散序列对健康志愿者10例及在我院检查并经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的50例患者进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dif 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检查。应用磁共振扫描仪自身的软件图像进行3D后处理和局部DWI处理,读出弥散受限病灶ADC值。将WB-DWI影像与常规MRI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接受检查的对象均获得高质量的WB-DWI图像,10名健康志愿者图像均无异常发现。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8%,传统磁共振诊断符合率为82%,字2=8.21,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在WB-DWI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在对图像的ADC值计算后发现,ADC值与肿瘤恶性程度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发现比传统MRI敏感,并且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对于肿瘤筛查和治疗肿瘤前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观察有一定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普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