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科光学断层成像仪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张晓虹;陈卫伟

    本文阐述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发展及现状,并详细介绍了OCT的原理及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应用

  • 基于微机械薄膜变形镜的人眼视网膜成像研究

    作者:沈建新;钮赛赛

    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能够为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人眼视觉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探讨人眼像差和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的像差补偿技术,着重H-S传感器像差测量、波前重构算法、变形镜控制算法,提出了基于微机械薄膜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闭环控制.通过校正模拟眼的静态像差和人眼的动态像差的实验表明,能够达到减小人眼像差、获得人眼视网膜细胞的初步图像,为进一步获取视网膜各层细胞图像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眼科应用

    作者:张士胜;王玲;王康孙

    自适应光学技术是一种能够实时校正光学系统随机误差并使系统始终保持良好工作性能的新技术,它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相应检测设备的分辨率,为从细胞水平上研究活体眼底结构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 人眼联合应用放大镜形成放大视觉的机制概述

    作者:王艺;袁久民;王前;郭亚楠

    传统理论上的放大镜成像原理是指单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而光线通过凸透镜进入视网膜成像继而传导入大脑视觉中枢是双凸透镜成像。在放大镜的辅助下,物体位于放大镜焦点内,形成一个正立虚像,不但放大了视角,还突破了视功能调焦的限制。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双凸镜的成像原理、放大镜的放大倍率加以阐述,并结合现有的几种放大镜类型,对放大镜的合理应用加以探讨。

  • 免散瞳超广角视网膜成像与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在老年眼病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燕;朱静吟;沈念慈

    目的 应用免散瞳超广角视网膜成像系统(ultra-wide-field retinal imaging system,UWRIS)进行眼底检查,并与传统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进行对比,评估两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分析其特点.方法 选择105例老年受试者(共210眼),应用UWRIS进行免散瞳眼底图像采集,而后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后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检查,记录2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时间.按照“存在”或“不存在”的标准分别记录每只眼可能的病变类型及位置.2种方法检查结果不一致时由眼底病专家重新评判.结果 受试者双眼接受UWRIS检查的平均时间[(6.3±2.6)min]明显少于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的时间[(26.5±5.2)min] (P<0.01).2种检查方法在视盘和后极部黄斑区域中视网膜出血和脉络膜萎缩的检出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 7),对于玻璃膜疣的检出结果一致性属中等水平(Kappa值=0.44/0.48),在中周部视网膜区域中脉络膜萎缩和动脉硬化的检出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在玻璃膜疣、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性异常的检出结果一致性属中等水平或以下(Kappa值<0.5).在2种检查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经专家对2种检查方法结果进行判定,UWRIS成像系统对于视网膜特定部位的病变筛查结果更具准确性.结论 与传统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相比,免散瞳UWRIS检查快速无创,对于老年受试者视网膜不同部位的特定疾病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

  • 复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不同条件下行眼内光凝的观察

    作者:邵娟;毕春潮

    在目前复杂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步骤中,如果需要过氟化碳液体辅助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一般在过氟化碳液体下进行;如果术中不需要过氟化碳液体,则行完全的气液交换之后,在气体下行眼内光凝[1-3]。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气下行眼内光凝存在一些问题:①激光能量损失较多,所需激光能量较大;②气体下视网膜成像变小,清晰度较差,对于激光反应的辨识存在一定的困难;③气体下容易遗漏视网膜的微小病灶,造成光凝不足。是否可以在填充硅油后再行眼内光凝,硅油下行眼内光凝是否可以避免气下光凝的诸多弊端,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报告如下。

  • 新型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活体人眼视网膜细微结构的观察

    作者:姜春晖;凌宁;王文吉;张雨东;徐格致;饶学军

    目的 评价新型自适应系统的成像能力及在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1到4月间,我们运用改进后的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对6名18~21岁正常健康成年人进行了眼底黄斑部中心3度范围之内视网膜的成像试验.结果 通过新型自适应系统得到了黄斑清晰的视网膜高分辨率图像;包括来自于视网膜内、中、外不同层次的图像.其中内层为视网膜表层的毛细血管,而外层可能为视觉感受细胞的外节.结论 运用自适应光学可实现活体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成像,在年轻人中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黄斑部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视锥细胞外节的图像,它可能在眼科研究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

  • 自适应系统对活体人眼视网膜细胞的初步观察

    作者:姜春晖;王文吉;徐格致;凌宁;张雨东;饶学军;李新阳

    目的探讨应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获得高分辨率视觉细胞图像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方法2001年3~11月,我院采用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力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观察25名年龄为18~48岁的健康成年人的眼底细胞,主要是黄斑部视细胞.试验者的裸眼视力为0.9~1 0,眼底检查均正常.结果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细胞,主要是双极细胞及视细胞的图像.计数视细胞:中心凹旁1.5°处视细胞为4~5万/mm2,3°处少于3万/mm2.结论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力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可获得清晰的视网膜细胞图像,有可能在眼科疾病尤其是眼底疾病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

  • 无需使用造影剂的宽域毛细血管造影

    作者:Darin A.Nelson;Jacob Owaknin;Zvia Burgansky-Eliash;Hila Barash;Anat Loewenstein;Adiel Barak;Elisha Bartov;Tali Rock;Amiram Grinvald

    目的 评估毛细血管异常形态在常见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代谢综合征的患者130例,以及37例健康志愿者.对这些研究对象采用视网膜功能成像仪(RFI)拍摄无创伤性毛细血管的灌注(nCPM)图像.图像经过处理,使用像素值的变化来分析血管中红细胞的运动.结果 由RFI产生的nCPMs图像可显示微血管的详细形态,该功能与目前的金标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显示的微血管的细节相同.成像结果可以清楚地显示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同时清晰地显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范围,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FAZ直径较正常对照组大[(641.5±82.3)μm vs.(463.7±105.0)μm,P<0.01];并且可以发现FFA无法显示的血管异常形态,如分流和血管环路.结论 基于追踪红细胞的运动来作为血管造影剂的活体视网膜毛细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侵入性、舒适、安全和可重复应用的血管造影手段,可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指导以及随访.

  • 眼老化过程中的视网膜成像特征

    作者:黄芳;马蓉;宋慧洋

    目的 通过点扩散函数分析系统,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表达特征.方法 按入选标准将健康人83例(103只健康眼)纳入到本实验中.研究对象年龄为18~87岁,平均(49.1±21.3)岁,等效球镜范围+0.75~2.25D,散光范围为0.25~1.00 D,裸眼或矫正视力均≥4.9.按年龄分成3组:40岁以下组29例(43眼),41~65岁组26例(27眼),66岁以上组28例(33眼).在标准条件下使用PSF-1000分析仪进行3 mm和5 mm入瞳的视网膜像质检测,并得出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数据.实验结果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3 mm和5 mm入瞳时,40岁以下组的各空间频率的MTF值水平高,66岁以上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随空间频率增加,各年龄组的MTF值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 ②3 mm入瞳的各空间频率MTF值均高于5 mm入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成像质量在逐渐下降;在晚间瞳孔散大的情况下,视网膜像质会进一步下降,尤其在老年时会更加明显.

  • 重视自适应光学OCT的工程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

    作者:陈浩;黄锦海;高蓉蓉;李超宏

    自适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O-OCT)在2003年首次报道并取得了巨大技术进步,较传统OCT具有更好的成像能力,能获得接近人眼衍射极限的眼底视网膜微结构的高分辨率立体图像,为眼科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和研究工具.笔者就AO-OCT的主要工程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做一评述,以期加深对AO-OCT重要性的认识.

  • 屈光不正矫正后视网膜成像大小改变的计算方法

    作者:彭鹏;刘金华

    在屈光手术和屈光参差治疗中,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尤为重要.其为患者矫正后视力改善的重要原因.本文将阐述一种较为简单的视网膜成像大小的计算方法.得出这些公式可广泛地用于屈光参差眼和(或)行屈光手术后眼的相对视网膜成像大小的计算.我们使用这些公式,推导出特定情况下的简化的等式,并举了2个实例,来介绍屈光手术前后相对视网膜图像的大小的计算并进行分析.

  • 激光扫描共焦检眼镜对黄斑囊样水肿成像的定量分析

    作者:霍妍佼;杨丽红;魏文斌

    背景 黄斑囊样水肿(CME)可由多种眼底疾病导致,目前主要的无创临床诊断方法为彩色眼底照相和频域OCT(SD-OCT),OCT对于CME的断层形态和定量分析较好,但是对水肿的范围评价欠佳.基于激光扫描共焦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对组织穿透性好,分辨率高,采集的眼底像清晰,对比度好,但是对于CME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 目的 评价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8-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ME患者24例24眼,采用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黄斑区进行放射状扫描和线扫(45°×45°,49个水平扫描),分别获得伪彩成像、绿光(532 nm)反射成像和红外光(785 nm)反射成像,应用EasyScan软件(1.2.2版)进行图像分析,并用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和SD-OCT对患眼眼底进行成像,由专业的眼底病医师对每个图像的清晰度进行分级,并依CME图像和边界的清晰度进行评分. 结果 本组患者CME的原发病包括黄斑前膜(ERM) 10例1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6例6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例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3例3眼和CRVO合并BRVO1例1眼.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CME像,但边界不清;cSLO视网膜成像可见明显的CME范围,边界清晰.CME区cSLO视网膜成像的伪彩成像、IR反射像和绿光反射像清晰度平均评分分别为3.21±0.78、2.67±0.96和2.54±0.83,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1.33±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为CME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眼科的应用新进展

    作者:吴榆可;樊映川;陈力

    自适应光学技术(adoptive optics,AO)能实时测量及校正实时变化的波前像差,使光学系统具有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近年来,自适应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眼科,为眼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手段.本文着重介绍了自适应光学技术在视网膜成像及相干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