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外凋亡途径与中耳胆脂瘤细胞凋亡

    作者:潘松林;龚树生;贺红斌

    目的 研究细胞外凋亡途径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表达及意义,探讨与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20例中耳胆脂瘤组织和10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中Fas/APO-1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Fas/APO-1和caspase-3在胆脂瘤上皮中由基底层向外至角质层逐渐增加,与正常外耳道皮肤表达比较,不仅范围广,而且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两种组织中Fas/APO-1阳性表达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分别为7.05±1.14和2.30±0.83(t=11.72,P<0.01),两种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9.61±1.83和2.65±0.43(t=11.75,P<0.0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实验(TUNEL染色法)在胆脂瘤上皮组织中和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中可见阳性细胞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分别为31.63±27.51和7.44±2.01(t=2.76,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Fas/APO-1和caspase-3表达部位与TUNEL阳性细胞分布基本一致.Fas/APO-1和caspase-3阳性表达与TUNEL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相关指数分别为r=0.544和r=0.501,P=0.000.结论 Fas/APO-1和caspase-3之间以及与凋亡细胞存在正相关,Fas/APO-1和caspase-3在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上鼓室胆脂瘤

    作者:王进;王晋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上鼓室胆脂瘤的技巧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上鼓室胆脂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4例,女13例;年龄19~58岁,平均38岁.颞骨CT均提示上鼓室存在软组织影,锤砧关节显示不清.术后无面瘫、脑脊液漏、迷路炎.术后3个月听力复查,10例术后无改变,14例术后下降,3例术后提高.结论 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上鼓室胆脂瘤预后与术者经验、操作器械相关,正确的选择与处理,可提高胆脂瘤切除的成功率.

  • 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尼力帕尔?阿力木;王松;皮力东?库亚西;阿依恒?曲库尔汗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10例中耳乳突病变,包括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根据范围显微镜下实施完壁式或开放式乳突根治,部分同时鼓室成形术,随访术后干耳状况、并发症、复发情况以及术后听力改善程度等.结果 110例患者中66例中耳胆脂瘤、4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颅内外并发症者7例.手术方式:51例(46.36%)行完壁式乳突根治术,46例(41.81%)同时行鼓室成形术,59例(53.64%)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完壁式乳突根治术后听力提高>25 dB 37例(33.64%),>15 dB 14例(12.72%);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听力提高>15 dB 5例(4.55%),听力减退4例(3.64%),比较手术前后言语频率区平均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发现开放式和完壁式两组胆脂瘤复发共4例.结论 中耳胆脂瘤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过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的手术治疗

    作者:刘骏;赵宇;秦学玲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并发周围性面瘫病例的临床特征,经乳突入路施行迷路段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中耳胆脂瘤致周围性面瘫,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患者4例,病史4周~3个月,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分级系统评分Ⅲ~V级,均施行乳突改良根治术和面神经减压术(伴或不伴鼓室成形术).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H-B评分Ⅰ~Ⅱ级.结论 及时经乳突入路施行迷路段面神经减压术,对治疗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所致周围性面瘫可取得满意效果.

  • 中耳胆脂瘤上皮过度增殖与MDM2的相关性

    作者:汪欣;祝威;王苹;周志华;郭晓峰

    目的探讨MDM2(murine double minute)在中耳胆脂瘤上皮增殖机制中的作用,了解胆脂瘤的过度增殖性和生长方式.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中耳胆脂瘤组和10例正常对照组中MDM2的表达.结果MDM2分布于胆脂瘤上皮全层,但在基底层细胞表达弱,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依次递增,染色强的部位是颗粒层和角质层,而正常对照组未见MDM2分布.结论p53/MDM2反馈环异常可能是胆脂瘤上皮异常增殖和凋亡的原因之一.在胆脂瘤基底层细胞表达少量的MDM2可能是维持胆脂瘤不同于恶性肿瘤组织的无限增殖和浸润的基础.

  • 钛听骨在加高Ⅲ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仇弋戈;何蓉;陈永国;麻宁;郭欣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胆脂瘤中耳炎患者在加高Ⅲ型鼓室成形术中,应用钛听骨植入的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 回顾整理我院2009~2011年32例加高Ⅲ型鼓室成形术中植入钛听骨患者的听阈变化、术后赝复膜形态,总结钛听骨植入疗效.结果 术后1年左右观察赝复膜色泽及厚度接近鼓膜常态,完全成活28例,残存穿孔4例,未见听骨暴露及排出.以听力指标判断,手术成功率为65.6%,术前气骨导差(31.11±12.47) dB,术后气骨导差(18.00±10.10) dB,两者比较t=3.61,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加高Ⅲ型鼓室成形术中采用钛听骨植入,能有效提高患者实用听力,但应在病变被充分清除的基础上进行,采用软骨片加盖听骨的方式降低听骨排异风险.

  • 中耳乳突珍珠型胆脂瘤新生血管的观察

    作者:李秋焕;刘红刚;于子龙

    目的 了解珍珠型中耳乳突胆脂瘤微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微血管在胆脂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6例珍珠型中耳胆脂瘤微血管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血管内皮细胞中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在胆脂瘤的囊壁及其蒂部含丰富薄壁微血管,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内有明显表达.结论 珍珠型胆脂瘤微血管的形成可能是胆脂瘤生长扩张的重要前提之一.

  •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作者:刘志;卢连军

    目的 探讨临床各期外耳道胆脂瘤的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66例外耳道胆脂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3~75岁,平均(32.5±1.68)岁,均为单侧耳发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耳内镜检查及纯音测听,并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根据病变范围按照Holt分期,Ⅰ期10耳,Ⅱ期26耳,Ⅲ期30耳.Ⅰ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Ⅱ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如鼓膜被侵及破坏时加行鼓室成形术(Ⅰ型);Ⅲ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Ⅰ、Ⅱ、Ⅲ型)或乳突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听力下降为本组患者首要症状(61例,92.42%),其他症状包括耳闷胀感(49例,74.24%)、耳痛(45例,68.18%)、耳漏(44例,66.67%)、周围性面瘫(1例,1.52%).66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4个月复发,其余患者均外耳道通畅,上皮化良好.除行乳突根治术的5例患者外,其余均鼓膜完整,听力不同程度提高.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HB分级Ⅰ级).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易破坏外耳道骨质,并侵犯临近结构.根据临床分期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疗效.

  • 酪氨酸蛋白激酶在胆脂瘤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林刃舆;迟放鲁;陈建福;李智渊;王培基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ic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磷酸化酪氨酸在后天性中耳胆脂瘤的表达情况,分析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在胆脂瘤上皮增殖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连续观察10例具有典型鼓膜松弛部穿孔的后天性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不同部位(胆脂瘤上皮、鼓膜穿孔部位邻近皮肤、耳道深部正常皮肤)中EGFR和磷酸化酪氨酸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和磷酸化酪氨酸在耳道深部正常皮肤、鼓膜穿孔部位邻近皮肤和胆脂瘤上皮中呈一致性连续阶梯状上升,它们在胆脂瘤上皮各层细胞均存在阳性表达,以基底层和棘层为著;穿孔部位邻近皮肤则在基底层和棘层细胞阳性表达;耳道深部正常皮肤仅基底层阳性表达.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总相关系数为0.989(P<0.01).结论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在胆脂瘤上皮增殖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白介素-1α的表达

    作者:任晓勇;陈文弦;崔鹏程;张全安

    目的研究白介素-1 α(interleukin-1 α,IL-1 α)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表达,并分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eratjng cell nuclear antjgen,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IL-1 α、MMP-9及PCNA在21例继发性胆脂瘤上皮标本与10例胆脂瘤患者外耳道皮肤表皮中的表达.结果IL-1 α、MMP-9及PCNA在胆脂瘤上皮的表达,与外耳道皮肤上皮相比明显增强,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P<0.01,P<0.01).IL-1 α与MMP-9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IL-1 α与PCNA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 α与MMP-9表达密切相关,表明IL-1 α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在介导胆脂瘤骨质破坏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体内IL-1 α可能不是影响胆脂瘤上皮增殖的主要因素.

  • 钛质人工听骨在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稳;神平;曹恒明;张旭;樊可成;孙光明;李培华;孙海清

    目的 探讨钛质人工听骨在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对听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51例53耳胆脂瘤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Ⅰ期鼓室成形术,分为两组:人工听骨组28耳,术中使用Spiggle &Theis钛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链重建(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21耳,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TORP 7耳);非人工听骨组25耳,未使用人工听骨单纯行鼓室成形Ⅲa型术式.随访1~3年,纯音测听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air-bone-gap,ABG),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钛质人工听骨组术前ABG (36.9±11.6) dB,术后(22.4±11.8) dB,平均缩小(13.44±8.8) dB,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4.6193,P<0.01),无1例出现听骨脱出;非人工听骨组术前ABG(38.5±12.3) dB,术后(31.3±14.4) dB,平均缩小(7.28±8.7) dB,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钛质人工听骨组听力提高水平明显优于非人工听骨组,差异有显著性(t=2.3015,P<0.05).结论 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使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链重建,能够提高患者听力,钛质人工听骨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脱出发生,是较为理想的听力重建材料.

  •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

    作者:孙文忠;徐志文;唐安洲;苏纪平

    目的根据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表达情况探讨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胆脂瘤上皮细胞和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细胞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CDK4)及其抑制因子p15、p16的表达,并结合炎症及骨质破坏程度作统计学分析.结果CDK4、p16在胞核、胞浆以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表达,并以胞核为主,而p15仅以胞核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表达.与皮肤相比,CDK4、p15、p16在胆脂瘤上皮细胞的表达显著增强,上皮下重度炎症可增强CDK4的表达;不同的骨质破坏程度上述指标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同时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也增强;局部炎症可增强胆脂瘤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

  • 自体骨重建听骨链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徐明芳;鲁海涛;万俐佳

    目的探讨自体骨重建听骨链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行开放式鼓室成形+自体骨听骨链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 ~24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纯音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随访期间无1例自体骨脱出,未发现鼓膜内陷袋形成或胆脂瘤复发,术后干耳率达95.3%.术后气导听阈由(52.7±7.4) dB下降为(39.0±9.1) dB,气骨导差由(27.4±6.9) dB缩小为(20.8±6.2) dB.术后气骨导差<20 dB者88例,手术成功率达69.8% (88/12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体骨重建听骨链术后听力效果与镫骨板上结构及锤骨柄的存在与否显著相关.结论自体骨应用于开放式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中效果好.镫骨板上结构及锤骨柄的存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预后.

  • 耳内-耳甲腔切口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姚易凯;武文明

    乳突根治术是目前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主要方法,手术目的是将乳突、鼓窦、上鼓室、外耳道形成一个统一的开放性结构,由于术后乳突腔扩大,增加术后术区通气可以加速术区上皮化已成为共识[1].目前一般采用耳后切口,病变切除后再行耳甲腔成形术.这种方法较繁琐同时也增加了手术时间.我科采用耳内-耳甲腔切口行中耳胆脂瘤手术治疗,依据术前颞骨CT显示的病变范围,决定耳甲腔切口范围,取得良好效果.

  • 电动切割器治疗外耳道胆脂瘤

    作者:范大川;姚宪义;尹玉萍;李慧军

    电动切割器主要应用于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尚未应用到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的治疗中,本文就电动切割器在治疗EACC中的应用进行临床初探.

  • 中耳胆脂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表达

    作者:汪欣;祝威;王苹;郭晓峰;张丽英

    中耳胆脂瘤对颞骨的溶骨性破坏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重要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学过程.尽管胆脂瘤骨质破坏的确切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在胆脂瘤型中耳炎骨质破坏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儿童外耳道胆脂瘤感染期的治疗

    作者:李力;王朝山;王彩云;孔繁勇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 EACC)常因外耳道的皮肤炎症、湿疹、或反复取耵聍及真菌感染等刺激因素破坏了皮肤的完整性,使生发层的细胞生长旺盛,角化上皮长期堆积而形成,并非真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蚀性,但是大部分病例经过系统诊治都是可以治愈的[1]。有研究认为儿童EACC发病率低, Yoon等[2]统计占耳科疾病的0.16%,认为除发病率较低外,可能与既往报道不足有关。儿童EACC感染期的病例更是鲜有报道。笔者将北京顺义区医院耳鼻咽喉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外耳道胆脂瘤感染期患儿的资料报道如下。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再次手术及原因分析

    作者: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甄莹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耳流脓及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乳突改良根治术是治疗胆脂瘤型及骨疡型中耳炎的主要方法,手术目的是清除病变组织,获得干耳;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或间断流脓,甚至病变复发需再次手术.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39例复发性中耳炎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 核因子-κB在胆脂瘤中耳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玉坤;蒋立新

    近年研究发现,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对参与炎症反应放大与延续的多种酶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1],已有报道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可能和NF-κB的作用相关,因此,检测NF-κB在胆脂瘤中耳炎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对探讨其发病机理可能有新的启示.本文对25例胆脂瘤中耳炎术中获取的胆脂瘤组织进行检测,探讨NF-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手术治疗伴腭裂的中耳炎

    作者:刘壮;张彩峰;周雨露;拓明祥;田青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颌面畸形,由于颌面畸形使得腭咽部肌肉解剖异常,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致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率升高,继而引起听力下降.虽多数患者幼年行腭裂修复术及鼓膜置管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中耳病情迁延而变为慢性中耳炎,需要手术治疗.

804 条记录 4/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