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宁佳羽;包伟晶;郭华;周素娟;张丽琴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6例腮腺腺淋巴瘤病例资料,研究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3岁。临床均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物,界限清楚;肉眼呈分叶状,包膜大多完整,质中,切面灰白灰褐色,可见囊腔;镜下可见嗜酸性上皮细胞和反应性淋巴细胞,上皮多呈乳头状排列,间质为淋巴细胞。结论:腮腺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临床少见,多位于腮腺后下极,大多为单灶,多见于老年男性,吸烟为其诱因,可根据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明确诊断。

  • 腮腺腺淋巴瘤7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运良;刘金兵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属于涎腺的良性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腮腺,极少数见于颌下腺;其发生原因认为与吸烟、EB病毒感染有关[1,2].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50~70岁之间,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的后下段,直径很少超过3 cm.为了进一步探讨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本文对1980~2001年间我科收治经手术治疗的7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均在术后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60例,女性15例,男女比为4:1.年龄27~74 (平均年龄57)岁,其中60岁以上47例.1.2 肿瘤发生部位 68例发生在腮腺浅叶,7例发生在腮腺深叶;发生在腮腺后下极64例,占85.3%,发生于耳屏前4例,占5.3%;发生于腮腺内7例,占9.4%.8例为多发性,其中双侧发生3例,1例左右侧发病时间相隔8年;单侧发生5例, 均为2个肿瘤,其中4例位于浅叶,1例深浅各见一个肿瘤.

  • 17例腮腺腺淋巴瘤MRI表现特点

    作者:魏新华;江新青;谢琦;罗光华;唐德秋;刘进才;梁志伟;郑力强

    目的 研究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1个病灶的MRI特点.结果 17例患者中单发14例,多发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4.5岁.21个病灶中14个位于腮腺下后极.T1WI上20个病灶为等、稍低信号,局部见更低信号,1例病灶为高信号;T2WI上13个病灶表现等、低信号,7个病灶表现稍高信号,1个病灶表现为稍低信号.增强扫描19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为等于或稍高于正常腮腺.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MRI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应能正确诊断.

  •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

    作者:肖允艳;刘敏;邹航宇;段福东;赵娅竹;刘玉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与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形性腺瘤组:多发于中年,位于腮腺浅叶中上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部分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强化范围扩大;腺淋巴瘤组: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病灶均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病灶强化范围无扩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数量、增强扫描CT值、供血动脉、增强后强化范围扩大比较,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吸烟史、病灶大小、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作者:粱长华;郑红伟;杨瑞民;毛华杰;王清华;张铭秋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s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Warthin's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24例患者,男22例,女2例;单发16例,多发8例,共38个病灶,其中31个(81.6%)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多呈高密度圆形、椭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增强后34个病灶中2个轻度强化,5个中度强化,27个明显强化;17个均匀强化,17个不均匀强化(直径>2 cm),且10个伴贴边血管征.结论 符合腮腺Warthin's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Warthin瘤的可能.

  •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

    作者:王明杰;李旭丹;梁峰;陈淑艳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15例腮腺腺淋巴瘤中,男12例,女3例,其中50岁以上13例(86.7%),有吸烟史13例(86.7%).单发13例,多发2例,共21个病灶,其中17个(81.0%)病灶位于腮腺浅叶下极;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动脉早期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其中13个(61.9%)病灶内见小血管通过或周围见贴边血管影.结论 根据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

  • 腮腺Warthin瘤的MSCT诊断价值和临床分析

    作者:梁俊福;苏建伟;曲冰杰;孙颖;刘英峰;赵瑞华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MSCT表现与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Warthin瘤的MSCT表现,并与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14例进行比较,分析MSCT的诊断价值.结果 29例患者中男25例;单侧单发22例,双侧单发2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1例,共45个病灶,其中75.6%(34/45)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MSCT平扫4例,25例行增强扫描动脉期,6个病灶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23个明显强化,其中22例诊断为Warthin瘤.14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诊断Warthin瘤的有10例,1例诊断为炎症,2例诊断为囊性病变,1例诊断为恶性可能性大.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与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相当,临床考虑Warthin瘤的患者可依据MSCT表现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

  • 腮腺腺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吕良靓;王中秋;张建华;周国兴;杜育杉

    目的:结合病理探讨腺淋巴瘤的MRI表现,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腺淋巴瘤患者,均行MRI增强检查。结合其发病年龄、吸烟史等,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磁共振信号、增强程度、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统计分析MRI表现及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结果18例共31个病灶,其中男17例,女1例;年龄53-83岁,平均62.8岁,14例有吸烟史。单发者11例、多发者7例。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占81%(25/31),均有完整包膜,包膜能明显强化占74%(23/31)。肿瘤长轴平行于下颌骨升支占90%(28/31)。肿瘤实性部分增强后呈中度以上强化占74%(23/31);囊性成分MRI信号多变。颈部淋巴结增大占89%(16/18)。病理亚型为Ⅰ型占61%(19/31),MRI及病理多为囊实性病灶;Ⅱ型者占26%(8/31), MRI表现均为实性或伴小囊状病灶;Ⅲ型者占13%(4/31),均为实性肿块。结论腺淋巴瘤好发老年吸烟男性,有一定的特征(可多发、常位于腮腺后下极、纵向生长、有完整富血供包膜等)。MRI表现和病理密切相关:1)经典型(Ⅰ型)常见,肿块为囊实性为主;2)上皮主导型(Ⅱ型)为实性肿块或伴小囊变;3)淋巴主导型(Ⅲ型)为相对均匀的实性肿块。囊性成分为蛋白成分,MRI信号复杂,实性成分多呈快进快出强化。

  • 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振鹰;靳仓正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I 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MRI征像.结果 27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42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单侧单发16例,单侧多发7例,双侧多发4例.在MRI上,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T1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及压脂T2WI均为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早期轻中度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有助于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作者: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张冠业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35例腺淋巴瘤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多形性腺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例(6%);多发者1例(3%);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16.42±11.10)HU.35例腺淋巴瘤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32个(92%);多发者12例(34%);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31.23±13.10)HU.结论 在腮腺的良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中老男性,发生于后下象限,病灶多发,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应首先考虑诊断为腮腺腺淋巴瘤.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理娟;赖华强;李凤谊;李振兴

    目的:分析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特点,探讨超声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腮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例腮腺肿瘤中超声诊断腮腺腺淋巴瘤18例,而病理确诊腮腺腺淋巴瘤1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8%,另外4例病理诊断为腮腺混合瘤3例,腺样囊性表皮样癌1例.结论:腮腺腺淋巴瘤超声表现为腮腺后下象限的无痛性肿块,单发或多发,界限清,血流信号丰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吸烟史可提高腮腺腺淋巴瘤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 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的CT灌注成像表现与鉴别

    作者:陈韵;潘桂海;罗泽斌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技术在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3例腮腺混合瘤患者和19例腺淋巴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应用ROC曲线对各灌注参数进行诊断效能评价.结果 腮腺混合瘤的TDC曲线呈“渐升平台型”,而腺淋巴瘤则呈“速升速降型”.与腺淋巴瘤相比,混合瘤的血容量、血流量以及增强峰值减少,达峰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对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比较

    作者:彭珂文;贾飞鸽;古治梅;孙冰;沈比先;高慧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特征,探讨两者影像鉴别诊断中较具特异性的影像征象.方法 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腮腺腺淋巴瘤与33例多形性腺瘤,对其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平扫密度等CT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病灶形态、大径线、病灶密度的均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部位及平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后下象限,而多形性腺瘤更多发生于其他象限.腺淋巴瘤平扫密度较多形性腺瘤明显偏高.结论 发生部位与平扫密度在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鉴别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 腮腺淋巴瘤32例临床分析

    作者:廖卫国;漆其光;刘学奎

    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的腮腺淋巴瘤32例.结果:男30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15∶1,发病年龄32~75岁,平均67岁,其中50岁以上占82.6%.肿瘤均来自腮腺浅叶,单侧单发30例,双侧单发2例.耳前4例(12.5%),耳垂部2例(6.2%),下颌角部26例(81.3%).手术治疗行单纯肿瘤摘除术18例,区域性切除9例,浅叶切除5例,并发面神经下颌支损害1例,腮腺漏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摘除术后.结论:腮腺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男性,治疗宜采用解剖面神经的区域性切除,而对位于腮腺表浅的孤立小肿瘤可单纯摘除术,肿瘤多发性是复发主要原因.

  • 腮腺腺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

    作者:薛晶;邹新农;崔兴宇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CT图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16例,女2例;平均年龄58.7岁,在50岁以上者14例.单侧发病15例,双侧发病3例,共23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16个,非后下象限7个;呈类圆形17个,圆形5个,有明显分叶状1个;平均大径为2.4 cm;境界均清晰光整;密度均匀16个,密度不均伴囊变坏死区7个,CT值为16.2~43.5 Hu.增强扫描早期病灶明显强化18个,中度强化5个,CT值上升平均值为(50.3±15.8)Hu;均匀强化16个,不均匀强化7个;延迟期病灶密度迅速降低21个,缓慢降低2个.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位于腮腺后下象限,CT平扫病灶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或者不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特点.

  • 腮腺淋巴瘤性腺瘤1例

    作者:黄勇;李宏伟

    患者女,41岁,主因右耳前肿物3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发现右耳前一直径约3cm肿物,手术所见肿物大小约2 cm×3cm×3 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大体检查:灰白色肿物一个,大小3 cm×2.5cm×1.8 cm,肿物表面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灰白色,质软.镜下检查:肿瘤组织由丰富的淋巴组织和其间呈腺管状、梁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低倍镜观呈现为结节状、多灶状分布,周围有大量淋巴组织,部分区域可以见到淋巴滤泡.上皮细胞胞浆约嗜酸性,周边可见排列整齐,栅栏样,中央部分区域呈梁索状,部分区域可以见到明显的腺样结构,部分区域可以在中央看到多量胞浆丰富、淡然的黏液细胞.细胞大小一致,未见分裂相.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VTQ技术对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蒋丽萍;周爱云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VTQ技术对多形性腺瘤(PA)和腺淋巴瘤(A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彩超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的VTQ技术对57例涎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获得其血流分级、收缩峰值速度(PSV)、阻力指数(RI)和剪切波速度(SWV).手术病理和细针穿刺结果 为金标准.结果57例研究对象共计肿块61个,包括42个PA和19个AL,因4例PA的SWV 5次测量均为"X.XX"而被排除,终纳入统计的为57个肿块.PA组血流分级Ⅰ-Ⅱ级17个、Ⅲ-Ⅳ级21个,AL组血流分级Ⅰ-Ⅱ级3个、Ⅲ-Ⅳ级16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组的RI、PSV和SWV分别为(0.84±0.14)、(11.0±6.6)cm/s和(2.47±0.60)m/s,而AL组的RI、PSV和SWV分别为(0.73±0.14)、(14.2±5.2)cm/s和(1.95±0.41)m/s.PA组和AL组间PS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I和SW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佳截断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697和2.09 m/s、0.729,并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为74.1%、50%和63%、71.4%,联合两者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34/38)、57.9%(11/19).结论 VTQ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分级和RI均对PA和AL有鉴别诊断价值,联合应用SWV和RI可明显提高鉴别诊断的敏感度.

  • 超声联合临床评分法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谢景来;邱珺;陈海燕;方凤如;刘松青

    目的 为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探索一种准确率高且易于超声医师掌握的评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2个多形性腺瘤和16个腺淋巴瘤共38个腮腺肿块,进行超声联合临床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评分进行分析评价,拟定佳临界值.结果 超声联合临床评分法鉴别诊断腮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佳临界值为3分,此时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77.2%.结论 超声联合临床评分法有助于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唐志明;冉强;邹习忠;黄微

    目的 探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良性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基底细胞瘤5例,分析内容包括肿瘤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特征等.结果 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位于腮腺浅叶12例,后下象限5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8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瘤5例,均位于浅叶,3例位于前下,2例位于后下.所有肿瘤边界均清晰.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54.8+6.6,84.6±13.7,109.5±12.5) HU,多形性腺瘤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49.3+6.4,71.7±14.8,92.5±11.9) HU,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前两者静脉期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腮腺Warthin瘤的CT贴边血管征再认识

    作者:李儒;廖明壮;郭兴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柳州市工人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17个肿块的CT平扫+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17个肿块的形态、分布、密度、边界及强化模式符合相关文献报道,13个病灶增强后出现贴边血管征,血管主要来自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分支,其中8个病灶耳后动脉向前移位走行于肿块前缘,3个病灶颞浅动脉分支向前移位走行于肿块前缘而耳后动脉走行正常,1个病灶耳后动脉向上移位走行于肿块上缘而颞浅动脉分支走行正常,1个病灶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分支走行未见异常.结论 腮腺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腮腺Wartin瘤的贴边血管征有一定的特征性.

179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