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立东;李曙晖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60例,其中行EMR术者32例(EMR组)与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EMR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R组,但EMR组手术时间短、操作过程简单、并发症少,完全切除率和术后远期随访结果同ESD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连生

    目的 对消化道息肉病变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消化道息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观察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切除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5);观察组手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10.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息肉病理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效果显著,手术切除成功率高,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少,手术疗效好.

  •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亚军;王让兰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病变切除治疗的62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8个病灶均完全切除,治疗成功率为100%,其中105个病灶均为一次性切除,所切除病灶范围为0.4 ~6.0 cn.并发症分析:术中创面少量出血6例,直肠早期腺癌术后迟发出血1例,经及时处理后均有效止血;术后无管腔狭窄、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镜下观察:32个病灶形态为宽基息肉,25个病灶形态为有蒂息肉,16个病灶形态为亚蒂息肉,10个病灶形态为结节样息肉样隆起,8个病灶形态结节样息肉样隆起,5个病灶形态半圆形/类圆形膜隆起,11个扁平型病变,1个侧向发育型肿瘤.随访1年,完全切除病灶者复查原切除部位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完整切除消化道肿瘤病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和黏膜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诚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和黏膜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结肠息肉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n=50)、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n=50)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n=50),分别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96.00%,均明显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的78.00%(P<0.0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P<0.05).结论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显著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 金属钛夹在降低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中的作用

    作者:闫媛;庄坤;左利平;张欣;韩坤;方雅丽;张宁霞

    目的 探讨金属钛夹在降低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进行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11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n=502)采用EMR联合金属钛夹治疗,B组(n=618)采用单纯EM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20%,明显低于B组的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进行钛夹切口夹闭可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 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龙丹;王富华;钟冬水;罗卫明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96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针对病灶局限在黏膜下层以上位置,直径<2 cm患者开展EMR治疗;针对直径>2 cm或是病灶源自固有肌层病变患者开展ESD治疗.观察病变类型及部位、病理诊断结果 ,统计随访结果 .结果 96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中,77例肿瘤位于胃部,19例肿瘤位于食管处.获得的瘤体直径均<3 cm,其中61例瘤体直径<2 cm.超声内镜诊断结果 显示29例为间质瘤(25例源自黏膜肌层、4例源自固有肌层),33例为异位胰腺,34例为脂肪瘤.术后通过病理诊断全部证实,符合率为100%.96例患者均在术后定期接受复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的术后创面均于术后1个月完全愈合,无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内镜辅助下EMR、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效果明显,能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可依据患者的诊断结果 及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术式,保证治疗效果.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144例分析

    作者:杨利青;郭团魁;张永立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指在消化内镜下对消化道的某些病变进行全层的大块黏膜切除,初用于消化道难以确诊的病变进行大块活检〔1〕。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如源于粘膜层、粘膜下层的病变可采用EMR切除。我院近年来应用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患者144例,效果满意,总结分析如下。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

    作者:李文忠;赵红明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EMR的1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将受试者分为出血组(38例)和非出血组(13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行EMR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记录处理措施的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息肉直径> 20mm及息肉蒂内有搏动血管与EMR治疗后出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息肉直径> 20mm及息肉蒂内有搏动血管是EMR治疗中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行EMR治疗时应注意控制患者血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避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保雪东

    目的:进行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方法、效果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消化道癌变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进行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完全切除50例患者病变部分,其中20例患者采用EMR切除病灶、6例患者采用ESD分片切除病灶、24例患者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EMR手术时间平均为40.4min(s=4.7),ESD手术时间平均为80.2min(s =9.0).术后病理结果中胃息肉8例、胃早癌10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2例、结肠息肉20例.经ESD和EMR治疗50例患者的一次切除率96.0%(48/50)、出血率14.0%(7/50)、穿孔率10.0%(5/50).术后半年至一年随访中,50例患者复发率为0.结论:采用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疗效显著,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对胃肠道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护理的体会

    作者:刘书莲

    目的:本文报告对36例胃肠道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护理的体会。术前充分和患者沟通,详细介绍内镜下治疗全过程,打消患者疑虑。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进食情况,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是否有呕血及黑便。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田月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病灶完全切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与对照组8.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效果满意,也利于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 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丹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5例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ESD完整切除病灶60例,ESD分片切除15例,EMR切除病灶50例.ESD手术时间45~150min,平均(80.29±8.86)min;EMR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31±4.65)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胃息肉20例,胃早癌25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0例,结肠息肉50例.125例患者经ESD及EMR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7.60%(122/125),穿孔率为6.40%(8/125),出血率为8.00%(10/125),穿孔及出血患者经积极处理后,效果良好,患者可顺利出院.结论: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施以EMR和ESD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对病理评估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德辉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疑似肿瘤而活检未确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行病理诊断,观察分析全部患者诊断结果,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诊断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诊断慢性炎症12例(44.44%)、癌症10例(37.04%)、淋巴瘤5例(18.5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终结果,与术前活检结果相比,慢性炎症符合率为60.00% (12/20),癌可疑诊断符合率100.00%(2/2)、淋巴瘤可疑诊断符合率100.00%(5/5).结论:针对常规内镜诊断上消化道疾病可疑患者,若术前组织活检无法准确判断,可经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确诊,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在具体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晓娟

    目的:研究分析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效果.方法:本次的讨论对象为本院6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并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结直肠息肉患者使用传统的结肠镜手术治疗,实验组结直肠息肉患者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是93.33%,比对照组高23.33%,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高20.00%,两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实验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标本病理学规范化检查的建议

    作者:陈光勇;黄受方;石晓燕;周小鸽;李鹏;冀明;张澍田

    胃的早期癌指的是癌瘤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首选方法。 Kudo[1]创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以代替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在此基础上,2005年Oyama等[2]将其发展为在内镜下将整块黏膜切除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就是在内镜直视下,抬举黏膜下层,把黏膜层病变完整地剥离下来, ESD已成为目前消化道早期癌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方法。以早期胃癌为例,行ESD的绝对适应证是不论病变肉眼形态,且不伴有溃疡或溃疡瘢痕形成,病变大小在2 cm以下的黏膜内癌( pT1 a )。随着ESD手术的日益成熟和改善,ESD的适应证也得以扩大(相对适应证)[3]。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应用

    作者:王志国;高光杰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结肠息肉患者,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高频电切术,研究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5.2%(39/41),高于对照组的78.1%(3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1/41),低于对照组的17.1%(7/4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MR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 内镜技术治疗不同阶段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顺喆;刘香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以北美和欧洲为严重.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世界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的癌变进程主要经历肠上皮化生,低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黏膜内癌变这四个病理阶段.内镜治疗因其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Barrett食管的治疗.本文主要综述内镜技术在治疗不同阶段Barrett食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治疗进展

    作者:刘伟强;高广荣;李达;张成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结直肠镜检查过程中常规的结肠息肉切除方法,在我国已普遍应用.目前,内镜医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将病变或息肉予以切除,如利用钳夹活检术或圈套切除术将小息肉予以切除,利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将较大息肉或早期结直肠癌予以切除,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息肉的内镜下切除在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将是未来癌症预防的主要措施.本文对近几年来息肉的主要内镜治疗技术进行综述.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辛培;施宏;王永光

    随着内镜检测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对肿瘤疾病的重视.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已极大地提高,同时推动了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技术是微创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理念被全世界医师和患者所接受.内镜治疗以其安全、微创、疗效好、痛苦少、费用低等特点比传统手术治疗具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内镜治疗消化道早期癌肿取得迅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做一综合论述.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的治疗

    作者:赵飞;杨建民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1990年日本首先开展的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癌前病变治疗的内镜新技术,目前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相比,ESD具有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切除,剥离组织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信息,术后复发率低等优势,但需用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严密的术前评估,并需高超的内镜操作技术。由于切除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术后溃疡可导致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1-5]。因此,ESD术后溃疡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333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