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锁骨骨折合并急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1例

    作者:周海蒙;殷艳花;周忠晓

    患者,男,53岁。因车祸伤后左上肢及左肩颈部肿胀1 d急症入院。入院后查体左侧颈肩部肿胀淤血发绀,左上肢明显肿胀,皮温高,较对侧增粗约2 cm,左侧桡动脉搏动正常,左上肢活动受限,左侧锁骨中外处压痛,可及骨擦感。X线显示左侧锁骨中外1/3处粉碎性骨折,断端稍移位。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以远腋静脉等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内有血栓形成。既往患者无血栓病史。入院诊断为左侧锁骨骨折并急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 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腋静脉分支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李文灿;王争鸣;于志峰;程克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的临床意义.方法 106例行根治术的I、Ⅱ、Ⅲa期乳腺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行腋窝清扫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对照组(60例)行腋窝清扫术时常规切除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两组患者术后按乳腺癌治疗,进行严密随访观察.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1个月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8.70%、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水肿发生率分别为6.52%、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1~5年随访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I、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可明显减少患者上肢内侧感觉障碍和上肢水肿发生率,并能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 腋静脉植入留置针在濒死患儿抢救中的应用

    作者:杜娜;朱春燕;朱雪凤

    目的:探讨腋静脉植入留置针在濒死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寻求濒死患儿输液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方法:对144例濒死患儿抢救时由腋静脉植入留置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相比,濒死患儿抢救时由腋静脉植入留置针更快捷有效.结论:濒死患儿抢救时浅静脉留置针植入应优先选择腋静脉.

  • 腋静脉留置针在NICU中的应用

    作者:刘杰

    静脉输液是NICU治疗危重患儿的重要手段,绝大多数患儿是通过外周静脉输液的,而长期禁食,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患儿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和需长期治疗,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短,刺激破坏血管.我科采用BD公司INTIMAY型静脉留置针,推行腋窝内腋静脉留置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作者:黄朝梅;高平明;黄倩怡;何力;邵巧仪

    目的 探讨经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在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超低出生体重儿57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观察组经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超低出生体重儿行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能安全、迅速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 PICC导管误入腋静脉调整方法的改进

    作者:闻曲;鲁汉英;鲍利红

    目的 提高PICC导管误入腋静脉后调整回中心静脉的成功率.方法 对5例导管头端误入腋静脉患者,采用模拟定位机监控,先退导管头端至锁骨下静脉入口处,用1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快速推注,以0.5 cm/3s匀速重新送管4次.结果 5例均一次将PICC导管成功调回上腔静脉.结论 采用模拟定位机监控及10 ml注射器快速推注生理盐水,有利于异位导管快速准确调整到位.

  • B超引导下处理PICC导管回折腋静脉1例

    作者:姜珍;徐旭娟;谢玉娟

    对1例PICC导管在腋静脉回折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成功调整导管位置.提出B超监控可动态了解导管位置,有助于处理导管回折.

    关键词: PICC导管 腋静脉 B超
  •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

    作者:马玲;叶丽华;文习芳;黄青

    对37例早产儿采用腋、头皮、上肢、下肢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观察比较不同静脉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腋静脉穿刺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头皮、上肢、下肢静脉,不良反应显著少于上述静脉(均P<0.01).提示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可延长留置时间.

  •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樊海英;陈宏

    目的 客观评价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个RCT,合计2 593例研究对象.应用腋静脉留置针能够增加留置时间,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RR=1.13,95%CI(1.06,1.20)],降低静脉炎[RR=0.26,95% CI(0.17,0.37)]、液体外渗[RR=0.29,95%CI(0.22,0.38)]、导管阻塞[RR=0.50,95%CI(0.36,0.70)]和导管滑脱[RR=0.13,95 %CI(0.06,0.28)]的发生率(均P<0.01).结论 新生儿采用腋静脉行留置静脉输液,具有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优势.但由于本研究中纳入的RCT在质量上的局限性,研究结论尚需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抢救特大面积烧伤

    作者:褚雯;张永霞;陈康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抢救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成功率.方法:16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技师和护士配合,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信号引导穿刺腋静脉.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腋静脉远端用力垂直按压后,烧伤患者腋静脉内血流信号增强,阻力指数增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腋静脉均1次成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腋静脉,可以明显提高成功率,对及时抢救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有重要意义.

  • 右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异位皮下一例

    作者:陈新河;王娜娜;肖厚勤;张庆红

    导管异位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置管时导管可异位至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失功能,但导管异位皮下十分罕见.本院2012年6月曾收治1例患者,采用改良的不用撕脱鞘法[1]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导管,过程顺利,抽吸回血通畅,但透析时导管流量不佳,终确认导管呈螺旋状异位皮下,现报道如下.

  • 经锁骨下静脉与腋静脉途径植入心脏起搏电极的比较

    作者:邓晓奇;刘兴斌;刘汉雄;蔡琳;李锦

    目的 评价经腋静脉途径穿刺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比较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常规组)和经腋静脉途径(非常规组)穿刺植入电极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X光曝光时间等.结果 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相似(P>0.05);非常规组穿刺并发症少于常规组(0.36% vs 1.81%,P<0.05),但非常规组X光曝光时间要明显长于常规组[(83.51-±29.09)s vs (10.72±30.47)s,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穿刺植入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有效,安全性好,但其X光曝光时间有所增加.

  • 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儿童Brugada综合征一例

    作者:杨宝平;杨莉;秦立军;杨永生;徐义先

    患者男性,11岁,因近3年内晕厥、抽搐3次入院.平素体健,无猝死的家族史.心电图表现为Ⅰ型Brugada波,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心室颤动,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经左侧腋静脉成功植入Medtronic 7230Cx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随访2个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无放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 双侧锁骨下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高德奎;李金生;刁星飞

    患者女性,76岁,因快慢型病窦综合征安置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术中行左侧锁骨下静脉(SV)穿刺术,多次穿刺均仅能见静脉血从穿刺针头滴出,负压回抽不畅,放置钢丝不能到达腔静脉.改右侧SV穿刺术,结果与左侧一样未成功.分别从左、右贵要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20 ml行SV造影,结果显示左SV近心端明显变细、狭窄,远心端明显粗大呈窦状;右SV扭曲畸形,中段呈螺旋形(透视下更清晰),近心端稍变细,远心端及腋静脉粗大(附图).

  • 经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对照研究

    作者:郝静;毛家亮;张琪;姜萌

    目的 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118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腋静脉组(n=66)与锁骨下静脉组(n=52),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起搏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4%(63/66)和96.2%(5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66)和5.8%(3/52),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锁骨下静脉组发生气胸3例,腋静脉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心脏起搏器导线安全可行.

  • 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

    作者:邸成业;丁燕生;林文华

    目的 探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减少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方法 选择100例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应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的患者做为观察组;100例应用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X线正位透视下距锁骨和第一肋的交界处外下方约1个穿刺针的距离进针,与皮肤成15~30度夹角.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97例,成功率97%,其中3例透视下穿刺未成功,经股静脉送指引导丝至腋静脉,导丝指引下穿刺成功,成功穿刺部位在X线正位透视下锁骨和第一肋交界处第一肋上缘以下、第二肋上缘以上约2~3 cm2的范围内;3例穿刺未成功;3例曾误穿锁骨下动脉,手法压迫后无出血;1例误穿刺锁骨下动脉并置入5F鞘管,保留导丝拔除鞘管后压迫5 min无出血,随后拔除导丝.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成功率98%,2例改经透视下穿刺腋静脉成功;误穿锁骨下动脉6例,1例发生血气胸,其余5例手法压迫后无出血;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血胸、气胸或血气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3%,P<0.01).结论 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安全的穿刺方法,无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

  • 腋静脉留置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

    作者:胡裕红

    自2004年4月起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采用腋静脉留置输液的方法,为抢救重危新生儿及时地提供了通畅的静脉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腋静脉穿刺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的疗效观察

    作者:盛莉;沈波

    目的:通过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应用的比较,探讨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优越性。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共60例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比较安全性,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种不同途径穿刺成功率结果比较,腋静脉穿刺具有较高穿刺成功率(P<0.05);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具有明显优势。

  • 西宁地区新生儿腋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的应用

    作者:夏菊萍

    目的:新生儿腋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的应用.方法:将4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选用腋静脉穿刺和头皮、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套管针留置期间出现外渗、局部感染、脱管、堵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选用腋静脉进行穿刺并留置套管针有效、可行.

  • 腋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作者:叶培萍

    早产儿由于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吸吮困难、经口喂养不能满足热卡的需要,常需要持续静脉营养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静脉营养渗透压高、刺激性大,而早产儿四肢和头皮静脉细小、管壁薄等原因,造成穿刺困难,穿刺后渗漏现象频繁,反复穿刺会严重损伤外周血管,并增加感染的机会.对早产儿而言更是一种不小的创伤.腋下表浅静脉具有管径粗、弹性好、位置表浅固定,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便于临床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自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对50例早产危重儿采用腋下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取得满意效果.

247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