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置管在NICU中的应用

    作者:黄荣静;赖峰

    目的研究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置管的可行性,在保证安全、理想的静脉通道的同时尽可能地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方法 40例病例中早产儿22例,重症新生儿18例.40例患儿分为2组,未开展本技术前置PICC管者2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20例早产儿或重症新生儿作为实验组,采用左右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的方法建立静脉通道.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和所耗费用.结果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完全可以达到PICC的理想静脉通道的效果且费用低.结论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置管是科学、实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1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至奇静脉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刘志敏

    PICC的头端异位是PICC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管头端异位常常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1],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甚至引起肢体肿胀、疼痛等.通常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等异位,奇静脉异位较少见.2010年11月10日,我科收治1例PICC头端异位至奇静脉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 小儿PICC从头静脉异位至腋静脉成功复位的护理

    作者:段明霞;徐靖;孙霞

    PICC在临床上越来越受患者的欢迎而被大量使用,但不可避免在送管中出现异位,根据导管到达部位不同也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留置失败,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本文总结了2例小儿PICC从头静脉异位至腋静脉成功复位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 新经济型手术护手挡板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程华宾;曹启鸾;申婷婷;程玲

    为科学摆放患者手术体位,减少患者术中不适,避免臂丛神经、腋静脉、腋动脉等损伤,2007年10月,我们用木板制作了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术护手挡板.

  • 中等长度导管在重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曹颖

    神经内科的病人治疗周期较长,用药繁多且复杂,常需加强营养支持,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但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3月以来对5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MID.CATH.)经肘前区静脉穿刺,导管尖端可达腋静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中等长度导管经肘前区静脉置管的病人50例,年龄50~80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36例。置管时间2~41 d,2例因抢救无效于第2天死亡,1例因躁动不安于第3天出现机械性静脉炎,2例因穿刺不顺利于第7天出现穿刺口肿胀、渗液,其余均可保留至渡过急性期。2 材料 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中等长度导管INTRACATH-Ⅳ CATHETER/NEEDLE UNIT 1套,包括小夹板和17GA的穿刺针及位于针内的30.5 cm的导管。另外还需准备肝素锁1个、透明敷料6 cm×8 cm 1张、无菌方纱3块、无菌手套1对及常规静脉穿刺用物。3 肘前区静脉的解剖位置及穿刺方法3.1 解剖位置:肘前区皮肤薄而柔软,浅静脉粗大,位于皮下。头静脉行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穿胸锁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行于肱二头肌腱内侧,汇入肱静脉或直接续于腋静脉。肘正中静脉通常从头静脉斜向上内,连于贵要静脉,吻合呈“N”形;或由前臂正中静脉至肘前区分为头正中静脉和贵要正中静脉,呈“Y”形,分别汇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1]。3.2 穿刺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于肘前区选择静脉后常规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大于8 cm,扎止血带,戴手套,并将手套内包装的无菌面向上,垫于穿刺部位下,形成一个清洁区,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即降低角度约为5~15°再进针0.2 cm,固定针头;松止血带,送软管(全部送入),退出针头,用小夹板包裹固定针头,拔除针芯,上肝素锁,接输液。再次消毒后用透明敷料固定(内放小方纱1块,以便吸取渗出之血液,下次更换敷料时可去掉),并按压穿刺点15 min以上。留置导管期间,每日输液结束时用肝素盐水(10~100 U/ml)5 ml进行正压封管。4 护理要点4.1 预防导管感染4.1.1 穿刺点皮肤的消毒: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更换敷料时,穿刺点用碘酒、酒精消毒,待挥发干燥后,再用碘伏消毒,因碘伏能逐步释碘持续灭菌,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2]。4.1.2 敷料的更换:选择IV3000或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料,每3 d更换1次,因频繁更换敷料,皮肤可发生破损,同时,导管移动也可刺激皮肤伤口,更有利于细菌从皮隧道侵入深层组织,造成局部或全身的血液感染[3]。4.2 预防栓塞:留置导管末端接肝素锁,每日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10~100 U/ml)5 ml冲洗并正压封管,即将头皮针退至肝素锁末端,只留针尖,边推边拔针尖。再次输液时,注意回抽血液,以确定导管是否通畅,若未见回血,应判断是否管内回血凝固。此外,若穿刺送管失败,需拔管时,穿刺针要连同导管一起拔出,避免导管被针尖斜面割断造成管栓。5 讨论5.1 通过对50例经肘前区静脉穿刺置管操作及术后观察,认为该方法有其特有的优越性:肘前区皮肤薄而柔软,浅静脉粗大,位于皮下,血管选择性较大,可在直视下进行穿刺,成功率高,止血容易,创伤小,感染机会少,病人感到安全,易接受。导管全部送入可达腋静脉,该处静脉血流量可达300~1 000 ml/min,适用于病人的抢救、长时间脱水、静脉营养、长期输液等治疗。

  • 创伤性左腋动静脉瘘致腋静脉瘤样扩张超声表现1例

    作者:冯丽萍

    病例男,18岁.因发现左腋下包块半年就诊.查体:左腋下有一肿块,直径2.5cm,边界清,表面光滑,囊性感,无压痛,活动度差,随心跳搏动感明显.左上肢轻度肿胀,前臂可见大片色素沉着.听诊:可闻及粗糙的"隆隆样"连续性血管杂音.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清扫腋窝Ⅲ组淋巴结的经验与技巧

    作者:马榕

    腋窝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乳腺癌病人预后的一项重要独立因素.乳腺癌手术治疗中,不管是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还是保留乳头的改良根治术乃至保留乳房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腋淋巴结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组(level).Ⅰ组(level Ⅰ)又称腋下组或胸小肌外侧组:在胸小肌外侧,包括乳腺外侧组、中央组、肩胛下组及该段腋静脉淋巴结,胸大、小肌间淋巴结也归本组;Ⅱ组(levelⅡ)又称腋中组或胸小肌后组:是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Ⅲ组(levelⅢ)又称腋上组或锁骨下组:是指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即锁骨下淋巴结[2].

  •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罗代辉;戈桂琼;冉艳佳

    目的: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新生儿科2013年1月 -2014年12 月进行腋静脉穿刺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腋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长于其它静脉 ,不良反应少.结论:腋静脉的优点 ,降低了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 ,延长了留置针使用时间.腋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经济、安全的优点 ,适合在新生儿科推广.

  • 腋静脉留置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作者:张津

    目的:研究腋静脉留置对新生儿在输液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头皮留置和四肢留置的方式输液,比较两组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优劣。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腋静脉留置的新生儿没有发生静脉炎;置留时间 u=16.2552(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具有全性高、并发症小、有效性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腋静脉 留置 输液 护理
  • NICU不同静脉穿刺置管的体会

    作者:刘静;邵美

    目的:探讨NICU不同静脉穿刺置管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64名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股静脉组和腋静脉组,分别采用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留置针置管。比较两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取得良好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留置针置管疗效均较好,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

  • 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应用现状

    作者:谌丽

    腋静脉是深静脉,临床一般不进行穿刺输液.近年来,随着留置针的普及,在新生儿与婴幼儿应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延长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尽快建立静脉抢救通道起到了良好临床效果.

  • 腋静脉留置针用于静脉营养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郭郁莲;郑映芝;卢燕君

    目的:分析比较腋静脉留置针与头皮或上肢静脉留置针在静脉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需要静脉营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儿按不同的输液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途径输注,对照组采用头皮或上肢静脉留置针途径输注。通过记录留置的时间、观察患儿烦躁哭闹情况、发生输液外渗、堵塞及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留置的时间为(6.25±1.42) d,烦躁哭闹发生率8.93%,并发症发生率12.5%;对照组留置的时间是(3.05±0.86)d,烦躁哭闹发生率25%,并发症发生率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静脉营养治疗中,选用腋静脉留置针途径效果明显优于头皮或上肢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PICC在低出生体重儿不同血管穿刺置管效果的研究

    作者:王海霞;尹立琴;芦金萍;徐丁;徐晓楠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不同部位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护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PICC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研究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有20例低出生体重儿置入PICC导管20根,以提供静脉营养、抗感染治疗、血管活性药物.急救是放置PICC导管的常见原因,经腋静脉置管导管平均放置(14.00±1.50)d,经肘部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置管导管平均放置(24.00±8.19)d,不同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不良刺激,贵要静脉置管系首选静脉.

  • 新生儿双侧腋静脉留置套管交替滴注多巴胺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明珠;吕丽珍;李美仍

    目的 观察新生儿双侧腋静脉留置套管交替滴注多巴胺延长留置针平均静脉输液的时间.方法 将需多巴胺静脉滴注的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四肢静脉持续滴注多巴胺,试验组采用双侧腋静脉交替输入药液.发现穿刺部位皮肤苍白或暗红即拔针.结果 试验组腋静脉留置针平均静脉输液时间≥5 d,四肢静脉留置针平均静脉输液时问<5 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双侧腋静脉交替滴注多巴胺能减轻血管的损伤.

  •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徐晓妮;王引侠;马媛;张苏红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早产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四肢或头皮静脉置留置针。结果:试验组的静脉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导管脱出和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经济方便的优点,可应用于临床。

  • 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余红;谌丽;吴开锋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早产儿输液有效且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方法:将2005年6月~2006年8月280例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100例,四肢静脉留置套管针组92例,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组88例.3组病例均进行24h持续输液,分别观察套管针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所用套管针数量.结果:通过统计分析证实,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留置时间长(P<0.01);静脉炎发生率低(P<0.01);所用套管针数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腋静脉留置输液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易掌握、经济的优点,不需添加特殊设备,易在基层医院NICU推广应用,是早产儿输液的理想途径与方法.

  • 中心静脉置管在基层医院应用的护理体会

    作者:丁月华

    中心静脉置管(简称CVC)在日常营养、治疗、监测、抢救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CVC的途径有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腋静脉、颈外静脉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途径.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置管途径的恰当选择,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置管和护理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导管放置时间的长短和感染发生率的高低[1].现结合临床病例谈一下中心静脉置管在基层医院的护理体会.

  • 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外科处理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1989年8月~2001年3月我院共收治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患者100例.根据血管损伤类型和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12~64岁.损伤血管总数132条.具体损伤情况:髂外动脉4条,股动脉32条,股静脉18条,动脉15条,静脉6条,胫前动脉9条,胫后动脉4条,腋动脉8条,腋静脉5条,肱动脉15条,肱静脉4条,尺动脉8条,尺静脉4条.完全断裂动脉52条,静脉14条;不全断裂动脉29条,静脉13条;小裂孔动脉14条,静脉10条.

  • 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作者:郭朋朋

    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具成年男尸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报告如下:右侧腋动脉在第2段发出深、浅2条分支.深支被臂丛的3个束包绕,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肱深动脉4支的共干血管,另外肱深动脉还发出1支肌支(营养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和尺侧上副动脉.浅支走行正常,其内侧有腋静脉伴行,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没有发出肱深动脉和尺侧上副动脉;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及其走行无变异.

  •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邵雪华;陈姬雅;周炜;陈丽丽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头皮及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留置针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平均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堵塞3例、液体外渗3例、静脉炎1例、脱管2例、折管2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 <0.05)。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4%,高于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为(5.52±1.21)d,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优于头皮及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47 条记录 5/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