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预防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詹燕;延雅青;张莹

    目的 观察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预防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14名PICC留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外涂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照组外涂肝素钠乳膏.结果 实验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6.48%,对照组为16.98%,P<0.01.结论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优于肝素钠乳膏.

  • 浅述PICC在白血病患儿应用时的行为指导

    作者:薛奇英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多由上臂头静脉、贵要静脉等将很细的导管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很细,但强度很好,可以在体内保存1~2年,适用于长期中心静脉输液,特别是化疗病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但它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在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使用PICC置管,不但减轻护士工作量,还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帮患儿迅速适应PICC置管后的生活,我们注重患儿和家属在患儿置管后的行为指导,以佳方式正确保护管道.

  • PICC导管在肿瘤病人长期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韩春华

    目的为预防周围静脉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及药物渗漏引起的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00年8月-2003年1月16例肿瘤术后病人,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化疗.结果本组病人16例均回血良好,管道通畅.化疗期间无1例发生药物渗漏现象.留置导管期间2例病人发生穿刺处红肿,1例在置管后1个月时无意中拔出,1例主诉穿刺侧上肢酸胀感,1周后自行缓解.无1例发生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结论掌握好局部解剖位置和穿刺技术可以保证置管成功,严格规范的护理操作和正确的冲管技术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堵塞的关键.PICC方法是一种安全的化疗途径,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作者:宋建英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PICC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其为侵入性操作,导管维护时间长,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现就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分析

    作者:陈洁;蒋维芬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对应处理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后导管发生异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主要为主观因素(2例)、技术因素(8例)和患者自身因素(22例),其中患者自身因素达到68.75%,占据主要因素.经过分析原因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后,32例导管异位均得到妥善处理.结论 针对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处对应处理,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解剖位置和置管方法将大大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保证临床治疗的有效静脉途径,值得临床应用.

  • PICC和TIVAP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作者:徐亮

    目的 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VAP)两种不同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160例采用PICC(80例)和TIVAP(80例)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VAP组导管阻塞率、导管感染发生率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并发症低,留置时间延长,并且对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 自制PICC维护包的应用

    作者:章洁

    PICC置管即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在临床中已广为使用.然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主要的并发症,减少感染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如何提供细致而全面的导管护理,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高管使用寿命,是目前PICC维护的重要内容.为规范PICC维护操作,我院消毒供应科自制了PICC维护包,消毒灭菌后,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两种导管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阙子文;谢燕芳;吕玉洁

    目的 探讨两种导管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肿瘤患者65例,按单双日随机分成中心静脉导管组(35例)和PICC导管组(30例),观察两种导管置管的应用情况.结果 两种导管置管在操作时间、操作中渗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等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及平均置管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组置管可用于肿瘤手术患者较长时间的补液和术后常规化疗的患者,而对于非手术、需长时间化疗、需大剂量使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的患者,则应选用PICC导管置管.

  • PICC置管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利岩;张娣;罗敏;宋慧娜

    20世纪80年代,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即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一种静脉营养支持途径被引入临床[1],90年代该技术开始引进我国[2].PICC相对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而言是一种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3],可为病人提供中长期静脉通路.但如果维护不当,也可造成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影响病人的治疗.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直观下置管,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可由护士单独操作[4].然而,PICC导管作为一种异物置于静脉,是一种创伤性操作,也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血栓、渗血、导管脱出等[5],还有导管异位、断裂及堵塞等.PICC留置时间可长达2年[6,7].国内外研究发现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高达30%~40%[8,9],且在PICC带管期间任何时段都可能发生导管相关的并发症[10,111.现对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的护理进展进行总结.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健康教育

    作者:刘之超;潘少华;陈澜

    经外周中心静脉因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护士对PICC护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缺乏健康教育相应的知识等导致PICC健康教育不能得以深入,并发症频频发生,给患者造成极大危害,所以重视PICC的健康教育方式,提出相应措施,促进PICC健康教育的进展,对预防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形成,维护患者健康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 肿瘤化疗病人静脉输注新技术--PICC

    作者:李萍;徐军霞

    目的:为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避免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方法:采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1CC)对21例肿瘤病人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21例病人中置管成功20例,插管成功率为95%.结论:①置管成功率高;②与普通留置针相比置管留置时间长,长达365天,短的30天,平均置管时间113±33d,长期置管可不必换管.③本组实验末发生1例血、气胸和误伤动脉等严重并发症.PICC较传统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低.因此,提出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的技术.

  • 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潘燚;姚陈;张红丹;谭佩欣;陈志勇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巾外周巾心静脉置管(PJ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96例接受PICC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以及伴随疾病等临床特征与PICC相关性DVT的关系.结果 46例(1.5%)患者出现DVT,出现DVT的平均时间为PICC置管后(40.5±32.3)天.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有无伴随疾病及手术与PICC相关性DVT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6)、胸部肿瘤(OR=6.639,P=0.010)、有伴随疾病(OR=2.716)是PICC相关性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有症状PICC相关性DVT发生的独立凶素为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有无伴随疾病.

  •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陈杏迪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6例PICC患者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选取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1种因素进行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06例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80%,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检验9个变量与导管感染相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操作经验少、高营养化疗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PICC知识未掌握,OR值分别为4.56、3.13、2.78、2.23.结论 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措施.

  • 白血病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作者:郑芝芬;金卫群

    目的 探讨白血病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71例白血病化疗的患者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观察,导管留置长8个月,短1个月.结果 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3例静脉炎,3例导管感染,3例导管堵塞,1例局部渗血.结论 PICC导管易操作、安全性高、保留时间长,符合白血病化疗的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静脉和导管,加强置管后的观察和护理,以提高PICC导管使用安全性.

  • 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效果研究

    作者:吴晓琴;李兰云;郭晶;何金;李琳;徐莉;杜永川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醇皮肤消毒液对预防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消毒效果。方法对2013年1-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4例使用2% CHG醇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30例使用5%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分别于各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及置管后48 h对置管周围部位的皮肤采样,进行细菌监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 PICC置管前和置管后较对照组48h皮肤菌落数低、干燥时间短(P<0.05),观察组总置管日2356 d ,无CRBSI发生;对照组总置管日1970 d ,CRBSI 4例,2% CHG醇消毒液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P<0.05)。结论2% CHG醇皮肤消毒液可降低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可减少皮肤表面的暂居菌,抑制其生长从而降低CRBSI风险。

  • 脐静脉联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

    作者:杨基龙;吴慧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UV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10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情况,其中UVC+ PICC组(U+P组)46例,PICC组38例,UVC组17例,比较三组患儿在置管感染、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住院时间、出院体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儿置管感染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94),在感染发病密度比较U+P组(4.99/1 000导管日)低于PICC组(5.28/1 000导管日)及UVC组(6.71/1 000导管日),三组间的感染发病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两两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P组时间[(11.24±2.24)d]短于PICC组[(13.42±2.18)d](P=0.000),UVC组时间[(10.94±2.66)d]短于PICC组[(13.42±2.18)d](P =0.001).三组患儿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其中U+P组体重增长[(10.15±1.93)g/(kg·d)]明显快于PICC组[(9.03±1.73)g/(kg·d)](P=0.007),U+P组体重增长[(10.15±1.93)g/(kg·d)]亦明显快于UVC组[(8.49±1.70)g/(kg·d)](P=0.003).三组患儿在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P组住院时间[(39.65±8.65)d]短于PICC组[(44.39±10.08)d](P =0.023),U+P组住院时间[(39.65±8.65)d]亦短于UVC组[(49.70±7.61)d](P=0.000).三组患儿出院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41).三组液体渗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U+P组液体渗出发生率(6.5%)少于PICC组(26.3%)(P=0.013),亦少于UVC组(35.3%)(P=0.013).三组患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其中U+P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4.3%)少于PICC组(21.1%)(P=0.044).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三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64、P=0.582、P=0.264).结论 UVC联合PICC应用,是一项安全且优于单独使用PICC、UVC的技术,值得在NICU推广.

  • 早产儿上肢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体位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影响:附二例临床分析

    作者:姜红;杨凡;姜楠;范玲

    目的 探讨早产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采取的适宜体位,使导管尖端定位相对稳定.方法 2例早产儿通过PICC穿刺术后的胸部X线定位,分析摄片时穿刺侧上肢的体位变化对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并文献检索.结果 PICC术后行胸部X线时穿刺侧上肢体位不同,导管尖端位置有差异.穿刺侧上肢的内收、外展、上抬或屈曲均会使导管尖端位置发生移动.结论 PICC穿刺侧体位变化会使导管尖端发生移动.应采取自然体位拍片,即仰卧位时采取上肢内收与躯干夹角小于45°,且肘部略屈曲的自然体位,能反映PICC导管尖端在肢体动态变化中相对确切的位置.

  • 老年肿瘤患者经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王茹;刘阳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66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经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老年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总结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166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2例,女性74例;年龄60 ~ 89岁,平均年龄(74.23 ±2.3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2.34±0.91)年.

  • 胃肠道肿瘤患者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 护理措施探讨

    作者:张静;汪华萍;黄倩;杨利霞

    目的 实施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诊治的患有胃肠道肿瘤84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两组,每组42例.予以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予以试验组实施舒适护理,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1.43%,显著低于试验组患者的90.48%(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3.33%,显著高于试验组患者的11.90%(P<0.05).结论 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同时采取舒适护理干预,不仅能使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降低,而且还能使其护理满意度提升.

  • 针对性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吴细英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5年1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肿瘤患者应用PICC技术结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我院收治的另外30例应用PICC技术的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PICC技术结合针对性护理,及时观察和发现护理问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和预防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外周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在临床中适应性好.

15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