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诊断无插管史肿胀手综合征1例

    作者:李红波;罗学文;谢柳平

    患者男,50岁,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者,无中心静脉插管病史,1个月前行左侧前臂腕部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术后2d出现左上肢肿胀,逐渐加重,不伴疼痛,局部无发红、渗出。超声检查:左锁骨下静脉近段内径11 mm,中段范围30 mm。呈局限性狭窄,内径2 mm,远段至左侧腋静脉近段局部囊状扩张约18 mm,余段内径约8 mm,内部未见明显异常团状回声(图1)。狭窄处呈五彩镶嵌高速血流信号,流速158 cm/s(图2),左锁骨下静脉近段及腋静脉囊状扩张处见低速漩流血流信号,呈迂滞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侧锁骨下静脉局部狭窄并腋静脉狭窄后扩张,血流迂滞。行上肢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取左上肢内瘘静脉端经内瘘针接高压注射器造影后,左锁骨下静脉中段见一长约3 cm的局限狭窄段,狭窄达50%,左锁骨下静脉近端与左颈静脉移行段见一局限囊状扩张。余左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各段显影正常,各段显影静脉内均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图3)。综合诊断:左锁骨下静脉狭窄。

  • 超声诊断中心静脉置管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

    作者:贾鹏;薛楠

    患者女,74岁.因结肠癌术后2年复发入院,6个月前曾于外院行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置管术,留置至今,入院第10天发现左上肢浮肿明显,行左上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左上肢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肱静脉上臂中上段管腔内径增宽,宽处约0.99 cm,管腔内透声差,可见偏低回声充填,其中锁骨下静脉内可见部分PICC导管回声,探头加压后管腔不消失,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图1).

  • 3种不同方法定位穿刺腋静脉行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术72例

    作者:谭建聪;廖华;席瑞霞;李叶青;林阳;刘为民;宋小菊;罗秋林

    目的 评价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穿刺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的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 腋静脉组72例,术中用造影剂、导丝定位或透视下直接穿刺腋静脉植入电极;另选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72例经锁骨下静脉植入电极的患者作对照组.结果 72例患者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与对照组比较穿刺次数和耗时相似.用造影剂定位穿刺容易成功,其次为用导丝定位穿刺,直接在透视下解剖定位的穿刺次数和耗时稍高于前2种方法.结论 造影剂和导丝定位下穿刺腋静脉成功率高,耗时短,但费用高、烦琐、增加患者痛苦.在透视下以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方法安全、简便,成功率高,随着经验的增加可取代造影剂、导丝定位和锁骨下静脉穿刺,以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缺点和并发症,可作为常规方法.

  • 早产儿腋静脉穿刺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刘军

    静脉给药是救治危重新生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低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不能经口喂养,胃肠营养功能差,需要长时间的胃肠外营养.自静脉留置针技术推广使用以来,临床上多数患儿采用头皮、上肢、下肢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而上述部位由于留置时间相对较短,且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局部渗出、肿胀等现象,很难达到理想的留置效果.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不用反复多次穿刺,便于抢救用药.现将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对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研究

    作者:马岚

    目的 探讨新生儿适合的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 减少患儿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以19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头皮、腋下、上肢、下肢部位的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 观察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 使用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104.06±25.94) h, 分别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生儿留置针穿刺佳部位为腋静脉.

  • 乳腺癌术中经腋静脉放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40例临床研究

    作者:茅玲;刘芳芳;黄选东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中经腋静脉放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输液港)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9月40例行乳腺癌术中经腋静脉放置输液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 ~ 62岁,平均49.3岁.对输液港放置所需时间、留置时间、并发症、取管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放置输液港平均需23.3 min.输液港留置时间平均为395 d,长为917 d.术后4例(10%)患者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注射座局部感染2例,输液不畅2例.共35例患者取出输液港,其中31例因化学治疗结束取出输液港,4例因并发症取出输液港.结论 乳腺癌术中经腋静脉放置输液港操作简单,耗时短,注射座局部感染发生率偏高,适当筛选病例和采取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可减少其感染发生.

  • B超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与PICC、颈内静脉置管准确性与安全性比较研究

    作者:郭玲;秦英;王国蓉;江群;郭琴;高丽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B超引导下经腋静脉、颈内静脉和手臂静脉三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资料,比较三种置管途径置管成功率和置管相关并发症特点的差异.结果 共1594例病例资料纳入研究,其中PICC组484例,经颈内静脉置入的CVC 902例,经胸壁腋静脉置入的CVC 208例.三组病例资料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一次以上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一次以上送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颈内静脉CVC和腋静脉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6%(3例)、0.4%(4例)和5.3%(11例).结论 超声引导的胸壁段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送管成功率较高,与PICC、颈内静脉CVC相差不大,适合在有个体需求,有血管条件的肿瘤患者人群中开展.但应同时重点关注穿刺技术的精准性和并发症的预防以确保置管安全.

  • 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颅脑肿瘤 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作者:江静敏;蒋艳华;秦英;高丽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61例术前1d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颅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197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患者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经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并且对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存在禁忌症时可提供新的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 腋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刘晔;方雪娟

    目的 观察腋静脉穿刺留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100例,采用直型安全留置针,观察置管成功率.结果 静脉置管成功86例,成功率86%,失败14例;长保留时间13 d,短保留时间5 d,平均保留时间8 d.结论 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安全性高,能满足较长时间治疗与静脉营养的需要.

  • 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作者:潘先莉;王玉婉;莫翠霞

    对早产儿而言,维持静脉通路和输液速度是支持其生命机能、度过危险期的重要保障.但早产儿血管细小,管壁薄,血液循环差,四肢及头皮水肿,给外周静脉的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腋静脉管径粗、走行直、弹性好,并且紧贴体表,在早产儿输液中,与外周静脉相比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优势,目前在早产儿营养支持及抢救过程中应用广泛[1-3].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了早产儿的成功救治.目前有关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报道较少,为了充分认识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本研究观察了186例应用腋静脉留置针的早产儿,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原因,总结各种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作者:肖秋英

    新生儿静脉穿刺是新生儿重症监护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而经腋静脉穿刺留置针有易固定、保留时间长的优点,减轻了患儿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90例新生儿进行了经腋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操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三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对比研究

    作者:郑立;李义贤;洪瑞乔;林志强;侯春燕

    目的 探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 A组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1 000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C组600例采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B、C组均取穿刺点于锁骨下方胸前区外侧,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 A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1%,B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感染率为0.70%,C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0.345,P<0.001).结论 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和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是创新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 腋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巧

    作者:梁信芳;王龙燕

    新生儿静脉穿刺是新生儿重症监护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而经腋静脉穿刺留置针有易固定、不易被拔除、保留时间长的优点,减轻了患儿痛苦.但由于腋下静脉解剖位置特殊,给穿刺成功增加了难度.为提高穿刺成功率,通过观察和实践,我科2008年5~12月对68例新生儿进行了经皮腋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操作,掌握了对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腋静脉 留置针 护理
  •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

    作者:朱琴;徐孝华;蔡淑琴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择80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留置,对两组静脉留置后并发症及保留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发生堵管2例,外渗1 例,静脉炎0例,脱落0例,出现并发症的总例数为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早产儿腋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是一种简单、安全、易操作、经济、方便的静脉留置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探讨

    作者:周玉娥

    目的 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新生儿180例,随机选择9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四肢静脉穿刺输液.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留置针脱落、静脉炎、药物外渗、留置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留置针穿刺输液过程中,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能防止留置针脱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延长留置时间.该穿刺操作简便易行、易学、无需特殊的设施设备,经济实用,纸胶布,适宜在新生儿病房推广应用.

  • 不同穿刺方法经腋静脉安置永久心脏起搏电极的比较

    作者:黄显华;李金源

    我院于2005年开始比较用不同方法穿刺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电极19例.1 对象和方法 缓慢心律失常患者19(男12,女7)例,年龄38~81岁.均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所发生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慢心率28次/min,长窦性停搏12s,长心室停搏6.7s;房室传导阻滞(AVB)Ⅱ度Ⅱ型2例(其中并发交替性束支阻滞1例),慢心率30次/min;高度AVB 1例,Ⅲ度AVB 6例,低心室率28次/min.所有病例均有持续或间歇性劳力性胸闷、气促、心悸、易疲劳等心功能不全症状,其中8例有黑矇或晕厥史.穿刺器材:圣优达静脉穿刺撕裂鞘管套件.穿刺方法1:Nichalls体表标志法[1]:即腋静脉起始于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间隙的起点,由此向外延伸在喙突下三指处.穿刺时患者仰卧位,上肢位于躯干两侧,肩胛间区可垫一薄枕,头转向穿刺对侧.穿刺部位取喙突水平下2~3 cm、胸三角沟内侧1~2cm处,穿刺角度30°~45°,负压进针,针尖方向几近平行胸三角沟;若无回血,可按Byrd(1992)提出的在透视下针尖缓慢朝向第1肋中部,针头垂直于第1肋骨,亦可直抵第1肋骨面,如未能进入腋静脉,则保持该角度由内向外不断进针直至进入腋静脉[2].因腋静脉较锁骨下静脉位置浅表,部分胸壁皮肤脂肪层较薄病例,可在局麻时即行试穿刺,如有回血,即可更换18号穿刺针沿原位角度穿刺进入腋静脉,此法更为安全.穿刺针斜面朝上注射器保持负压进针,根据胖瘦的胸壁厚薄程度缓慢进针3~5 cm,如有暗红色回血,提示穿刺成功,此后按Seldinger法分步骤插入起搏电极达心腔.方法2:按Magney等[3]提出的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法: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点);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夹角,在X线指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1肋骨间隙为准.为防穿刺角度过大刺入胸腔,可先以较小夹角刺入针尖抵锁骨骨膜后,适当退出后加大角度,在锁骨下与第一肋的间隙前下方进针,如果未进入腋静脉,则适当由内向外多次进针,直至进入腋静脉.

  •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刘景

    静脉输液是治疗新生儿的一项重要措施,临床上多数患儿采用头皮、四肢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且保留时间短。而腋静脉粗、直,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容易穿刺,使患儿在治疗中既能及时用药,又有效的保护了周围静脉血管,且患儿活动不受限制,保留时间长。与其他部位穿刺相比,有诸多优势。

  • 浅议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方法

    作者:聂坛坛;刘丽丽;郝孟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点,自1958年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近年在我国临床也应用广泛,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仅用于输液,还用于采血、换血等治疗。

  • 早产儿腋静脉穿刺留置静脉留置针的临床研究

    作者:谭腾波;安碧;刘芳伟;莫凤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留置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新生儿病房内的需静脉输液治疗的早产儿120例.按随机方法分成2组,实验组选用腋静脉60例,观察组选用颈外静脉60例.比较两组静脉输液留置的时间,通畅性及局部红肿、渗漏等发生率.结果:选用腋静脉在静脉输液留置时间、通畅性及局部红肿、渗水漏等方面均优于选用颈外静脉组.结论:早产儿应用留置针行静脉输液,宜选用腋静脉.

  • 早产儿腋静脉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作者:高秀莲

    目的:探讨早产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与腋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方法:将2004年1月-2005年4月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0例应用腋静脉留置针来维持静脉输液通道;对照组100例应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来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结果:两组平均保留时间,并发现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经腋静脉穿刺留置针保留时间平均4.11±1.81天,药液不易外渗.腋下静脉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比较高.经头发静脉穿刺留置针保留时间较短,平均3.38±1.60天,易因局部药液外渗,堵管被患儿抓掉,而需重新穿刺.结论:选用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可使保留时间延长,而避免或减少特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247 条记录 11/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