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检查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窦炎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虞雪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变异与鼻窦炎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经鼻内镜及多层螺旋CT检查验证副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OMC变异患者经鼻窦冠状位或横断位扫描及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成像分析,OMC变异所致的各种鼻窦炎均能清晰显示.其中,鼻中隔偏曲46例,占70.77%;中鼻甲气化4例,占6.15%;中鼻甲反向弯曲5例,占7.69%;Hall气房6例,占9.23%;钩突偏曲、气化或肥大4例,占6.15%.各种变异所致的间隙狭窄61例,占93.85%.各组鼻窦炎性表现分布:额窦粘膜增厚7例,积液2例,上颌窦积液和(或)粘膜增厚55例;筛窦积液33例,积液31例;其中,36例患者为多个窦腔受侵,占55.38%.结论:各种形式的OMC变异均能导致程度不同的副鼻窦炎性改变,多层螺旋CT检查能清晰显示各种变异的形态和特征,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 窦口鼻道复合体综合征误诊为慢性鼻炎四例报告

    作者:胡远宾

    窦口鼻道复合体(简称OMC)[1]是指鼻内窥镜外科学上的一个解剖学概念.往往一些临床医生对此概念认识不够全面,而将窦口鼻道复合体综合征的病例进行误诊为慢性鼻炎.现将两例误诊报告如下:例一,患者,男性,41岁.因间断性鼻塞五年余,偶有粘脓涕及头痛.曾于多家医院诊治,被诊断为"慢性鼻炎".口服"千柏鼻炎片"、"鼻宝",滴用麻黄素等血管减充血剂类药物症状可暂时缓解.但疗效始终不能持续.

  •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黎明;王昭法;王永;周东晓

    目的 通过对鼻腔外侧壁的观察、测量,为鼻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干颅骨标本上进行各数据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应用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中,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测量数据应用于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有效治愈率.

  • 成人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钩突及邻近结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万宏燕;杨瑜;王振常

    目的 分析螺旋CT冠状位片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区钩突及其邻近结构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200侧)行眼眶CT受检者,采用64层螺旋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重组出连续的冠状位标准化图像,选取标准层面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钩突角度(43.2±10.8)°,钩突高度(8.1±2.2) mm.钩突角度与筛泡大横径成正相关(r=0.429,P<0.05),钩突高度与筛泡大横径成负相关(r=-0.377,P<0.05).上颌窦口含气通道宽度与钩突角度成负相关(r=-0.316,P<0.05).结论 钩突角度内偏可引起上颔窦口含气通道狭窄,黏膜病变是关键因素.

  • 鼻内镜手术中上颌窦口的识别与处理

    作者:张勤修;安会明;刘世喜;梁传余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关键是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建立与恢复以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中心的各组鼻窦通气引流通道.要提高手术成功率,上颌窦口需要保持长期通畅.由于上颌窦口位置变异较多,特别是严重炎症、息肉增生等,有时寻找上颌窦口并非易事.现将我们识别与处理上颌窦口的经验报告如下.

  • 蝶窦骨纤维异常增殖一例

    作者:吴昌竹;孙树岩

    患者男,18岁.因鼻塞伴头痛2年余,于2002年12月12日以"蝶窦占位病变"收入院.2年来,患者呈交替性鼻塞,伴头深部钝痛.无视力改变.入院前经鼻冠状位CT检查,发现蝶窦有占位病变,左侧窦腔明显扩大,间隔向右侧移位,蝶窦内密度大部分均匀一致,局部有钙化影,蝶窦骨壁清晰,变薄,无破坏(图1).体检:鼻腔黏膜充血,鼻中隔呈"S"偏曲,双下甲黏膜肥厚.窦口鼻道复合体未见异常.双眼检查未见异常.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一个有待进一步认识的疾病

    作者:王忠植;张小伯;顾之燕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常见病,通过近20年来的大量研究,学者们发现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认识的疾病。既往认为感染、变态反应和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是慢性鼻窦炎的病因,通过内窥镜鼻窦手术并配合类固醇等药物治疗,虽然绝大部分病例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并非所有病例均能达到治愈。现在已经知道I型变态反应在发病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病毒和细菌感染似乎也无决定性意义,而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可经内窥镜鼻窦手术解除。学者们提出真菌免疫学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1981年Millar报道在组织病理学上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相似的鼻窦病变,1983年 Katzenstein等把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窦腔中存在嗜酸粒细胞性粘蛋白、 Charcot-Leydon结晶和菌丝碎片的鼻窦病变称为变应性曲菌性鼻窦炎,以后发现多种真菌可在粘蛋白中生长,从而命名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并认为其免疫机理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III型变态反应的结合[1]。

  • 鼻科学的现状和21世纪的展望

    作者:顾之燕

    在老一代专家教授等的关怀和指导下,在中青年专家的辛勤耕耘下,全国同仁共同努力,进行了大量的鼻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近20年来我国鼻科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已在全国中等以上医院蓬勃开展,有些县级市医院也开始迎头赶上。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主要对象的鼻内窥镜手术,提高了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水平,延缓或一定程度防止了鼻息肉的复发,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也不断问世,并有数篇逾千例的大宗病例报道。由于内窥镜鼻窦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已延伸到鼻眼相关外科和鼻颅相关外科,可以说从多层面推动了耳鼻咽喉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管开放减压术、蝶鞍内肿瘤切除术等都显示了较传统手术有更大的优越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窥镜鼻窦手术主要是解决窦口的阻塞和引流的问题,如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和原发于钩突、中鼻道、中鼻甲的息肉以及解剖学的异常等,而有关的炎症反应(包括变应性和非变应性炎症反应)和感染(细菌和真菌)等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和相关的处理,因此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术后密切随访特别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手术的疗效和预后。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新技术应用学术会议上(福州)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术后综合处理进行了专题讨论,以唤起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 慢性鼻-鼻窦炎内镜手术前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腺体的观察

    作者:柴福;魏荣;吴丽然;赵长青

    功能性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一种公认的术式,通过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 区域的阻塞,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不少学者已对FESS术后鼻黏膜的生理病理情况进行研究报道,现对鼻OMC黏膜腺体在术前术后的变化进行研究.

  • 慢性鼻-鼻窦炎的定义及其分类和治疗

    作者: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指鼻-鼻窦黏膜的炎症状态持续12周以上,其主要症状为黏脓性前鼻漏和(或)后鼻漏、鼻塞、头面部疼痛(可为压迫感或胀满感)和嗅觉减退等.CRS的诊断依据包括:①具有上述2个或2个以上临床症状;②鼻内镜检查见中鼻道黏膜水肿,有黏脓性分泌物,伴或不伴息肉;③CT检查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炎性改变.

  • 星状裂的鼻内镜解剖研究

    作者:季俊峰;王秋萍;李泽卿;江满杰;石宇江

    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及规律,为鼻内镜鼻窦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剖标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方法 鼻内镜下用专业手术器械模拟前筛、额窦、上颌窦的手术操作,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鼻内镜解剖特征.结果 星状裂是由筛泡的顶端及其向上伸出的角、钩突的顶端、中鼻甲的前顶端在额隐窝区域汇合形成的一个星状裂隙.上述结构围绕筛泡形成鼻道沟、钩突沟、筛泡沟,星状裂为三条沟的起始部.鼻道沟气房群(包括额窦)分布于前内侧,钩突沟气房群位于前外侧,居鼻道沟气房群的下后侧,筛泡沟气房群位于钩突沟气房群的后上侧.它们的开口恒定且互不相通,在星状裂所处位置相对固定.结论 星状裂是前组鼻窦开放的关键区域.由于鼻窦结构的变异大,各气房气化程度不一,了解恒定的解剖标记及鼻窦分布的规律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 鼻息肉发生部位及其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研究

    作者:钟诚;姜振东;张学渊;魏运军;袁伟;李琪

    目的:探讨鼻息肉发生部位及其与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鼻息肉107例(214侧).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观察分析鼻甲、鼻道、鼻窦等部位息肉发生情况,以及鼻息肉发生部位与OMC、病变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214侧)中,在下鼻甲、下鼻道、中鼻甲、中鼻道等15个部位,发现鼻息肉共计635点,其中多为中鼻甲、筛窦、中鼻道、钩突、上颌窦、筛泡等6处共559点,占88.0%.鼻息肉发生部位主要位于OMC,占90.2%;非OMC鼻息肉占9.8%;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鼻甲、筛窦、中鼻道、钩突、上颌窦、筛泡等6个鼻息肉主要发生部位,其所属病变分型分期情况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相关程度低(V=0.107).分布于多个不同部位的鼻息肉,其所属病变分型分期情况比较,亦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相关程度低(V=0.114).结论:鼻息肉以OMC为核心发生,且二者相互影响,其发生部位与分型分期相关不显著.

  • 疏通术治疗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性病变428例

    作者:沈国民;黄超洋;关志华;沈锋;李天传;芦苇;林艳

    1994~2000年,我院在鼻内镜下行窦口鼻道疏通术治疗中鼻甲及中鼻道息肉样变、息肉、筛泡、钩突肥大等引起的慢性鼻窦炎428例(640侧),经随访1年以上,有效率83.2%.

  • 作者:

    关键词:
  • 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中隔偏曲及鼻旁窦炎相关性的CT影像研究

    作者:杨晓霞;唐光健;南喜文;彭泰松;于萍;武金龙;贾夏青;赵丽丽;杨生伟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变异与鼻中隔偏曲、鼻旁窦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0日行鼻与鼻旁窦CT检查的256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鼻旁窦骨折、肿瘤及图像有伪影者不纳入研究,于半月裂水平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将患者先按有无鼻中隔偏曲分为两组,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分析两组间OMC变异的发生率、单双侧变异的发生率及鼻旁窦炎发生率、单双侧鼻旁窦炎发生率的差异,再按有无OMC变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鼻旁窦炎发生率、单双侧鼻旁窦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鼻中隔偏曲组96例,鼻中隔无偏曲组160例,两组间OMC变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P<0.05),且两组间单、双侧OMC变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0,P<0.05),单侧OMC变异位于偏曲同侧者92.6%(50/54);两组间鼻旁窦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且两组间单、双侧鼻旁窦炎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256例中,OMC变异者128例,无OMC变异者128例,两组间鼻旁窦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且两组间单、双侧鼻旁窦炎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3.57,P>0.05).结论 鼻中隔偏曲鼻腔增宽侧OMC变异可能是对鼻腔增宽的一种代偿,而不是鼻旁窦炎发生的阻塞因素.

  • 局部解剖与鼻窦内窥镜手术探讨

    作者:张黎明;孙静;王昭法;周东晓

    目的 通过对鼻腔外侧壁的观察、测量,为鼻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于颅骨标本上进行各数据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应用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中,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组间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测量数据应用于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有效治愈率.

  • 白三烯拮抗剂对预防鼻息肉复发的作用

    作者:李莉

    慢性鼻-鼻窦炎(CRS)伴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的提出,以及药物治疗方案的规范,使得CRS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如此,CRS患者长期随访的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有文献报道患者CRS的复发率为60%,其中47%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1].CR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由于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引起鼻窦引流障碍,终导致鼻窦黏膜炎症的形成.

  • 多层螺旋CT超高分辨率扫描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雷海花;谢强;林焕西;王玫;王群;丁淑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超高分辨率扫描及重建技术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相关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扫描模式UHRCT 6 mm×0.75 mm,螺距0.9,FOV 200 mm,层厚2 mm、层距1 mm重叠重建.对1272例患者采用超高分辨率横轴扫描后MPR重建冠状图像及直接冠状位扫描随机分组:(1)MPR 660例;(2)直接冠扫612例.两组图像分析对显示OMC的解剖、相关病变及图像内伪影干扰进行评估、比对.结果 1272例患者中1088例显示变异、病变,占85%;MPR组与直接冠扫组中有假牙与无假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MPR组图像中有伪影显示33例(5%),少于直接冠扫组中有伪影151例(2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解决了特殊情况下不能做冠状扫描患者的问题,在避免了假牙伪影干扰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达到充分显示OMC变异及相关病变的目的,为临床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 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好刚;褚玉静;孙积宁;耿海

    目的 探讨双源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副鼻窦CT 扫描检查的患者100 例,其中50 例行DSCT 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 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 剂量指数,评价OMC 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 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 >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 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 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 多层螺旋CT在鼻科的应用价值

    作者:蔡军;季俊峰;卢光明

    目的:回顾性分析行鼻内镜手术病例的多层螺旋CT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对鼻内镜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临床入院行鼻内镜手术的232例患者术前常规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斜位重建.结果:多层螺旋CT能够很好地显示和诊断鼻腔鼻窦疾病.尤其对窭口鼻窦复合体、额窦引流通道等复杂精细结构能够清晰显示,所有病例多层螺旋CT表现与鼻内镜检查及术中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时间短、患者接受射线剂量少、可任意多平面多角度成像、显示复杂结构清晰精细,对鼻内镜手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鼻内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9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