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研究

    作者:许传亮;孙颖浩;顾正勤;王元天;邱镇

    为建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我们对Wistar大鼠膀胱粘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进行研究.

  • 静电纺丝素蛋白材料复合尿路上皮细胞修复尿道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敏凯;宋鲁杰;汪继洪;范苏娜;张耀鹏;徐月敏

    目的 评估拉伸处理后的静电纺丝素蛋白材料与尿路上皮细胞复合在尿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9月,制备新型的经拉伸处理的静电纺丝素蛋白材料.使用扫描电镜检测和孔隙率检测方法评估丝素材料结构.使用9只比格犬作为实验动物,其中实验组6只、对照组3只.从实验组动物中获得、培养、扩增其尿路上皮细胞,并种植于材料上,培养1周,获得组织工程移植物,并经过HE染色剂扫描电镜检测.实验动物被剥离尿道黏膜3 cm×1 cm,实验组应用组织工程移植物进行修复,对照组未进行修复.术后1、2及6个月后,进行尿道造影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扫描电镜及孔隙率检测显示经拉伸处理的静电纺丝素蛋白材料为三维多孔结构.尿路上皮细胞在丝素材料上生长良好,在材料表层多层生长,且细胞能渗透入材料内部.在动物实验中,实验组动物未表现排尿困难,尿道造影示尿道未见明显狭窄,组织学检测显示术后1个月1~2层上皮细胞覆盖修复部位,上皮细胞逐渐生长,在术后6个月形成典型的尿路上皮细胞结构.对照组动物出现排尿困难,尿道造影示尿道管腔狭窄,组织学检查显示上皮细胞生长缓慢,术后1个月未形成或仅见断续上皮层,并可见较严重的炎性反应,术后2个月形成2~3层细胞结构,术后6个月尚未形成完整的尿路上皮层.结论 拉伸处理后的静电纺丝素蛋白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复合尿路上皮细胞的静电纺丝素蛋白材料或可成为潜在的尿道重建材料.

  • 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诊断肾盏憩室23例分析

    作者:王咏涛;陈振东;赵亦军;张玉琴;付峰;徐凌斌

    肾盏憩室(CD)临床上较为少见,是一种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表现为肾实质内含有尿液的囊性病变,通过狭窄的管腔与肾盏相通,囊壁内衬无分泌功能的移行上皮细胞[1],合并结石概率很高.多层螺旋CT 泌尿系统成像(CTU)能够进行多时相对比增强扫描,提供丰富的解剖信息,准确定位CD的位置.

  • 1例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及护理

    作者:李晓玲;林红云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长期炎症刺激使移行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有关.对于腺性膀胱炎临床多采用膀胱黏膜剥脱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药物膀胱腔内灌注及经尿道电切汽化等方法治疗.

  • 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

    作者:耿红全;陈方;吴湘如;周昕;谢华;陆建华

    为建立尿路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扩增的常规,获得构建组织工程学泌尿系器官所需的大量尿路移行上皮细胞,分别采用刮削法和组织块法分离出尿路上皮细胞,在角化细胞培养基( Keratinocyte-SFM)中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扩增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类型特异性蛋白质.结果: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生长良好,呈现出典型的移行上皮形态特征.细胞经 10次传代后仍扩增迅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CKAE1/AE3阳性、 CK34β E12阴性.提示该常规中细胞分离方法可靠,传代顺利,扩增迅速;尿路上皮细胞经 10次传代仍保持其固有生物学特性,未见老化.

  • 成年男子多上皮细胞尿尿培养分析

    作者:刘群;李梅;王敏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同时在尿中会出现上皮细胞增多,主要是移行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成年男子正常尿液少见[本室调查成年男子晨尿尿沉渣鳞状上皮细胞或移行上皮细胞95%参考范围为:小于10个/每高倍视野(HPF)],我们对成年男子晨尿尿沉渣镜检有较多鳞状上皮细胞或移行上皮细胞尿进行尿培养,对尿中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在泌尿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 兔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作者:陈庆科;王共先;袁铿;汪泱;熊礼生;戴志芳;袁芳;胡银英;习海波;徐小鹏

    目的:摸索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合适培养条件,为建立满足组织工程需要的尿路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系统,以组织块法原代培养兔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并传代.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增殖状况,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结果:原代第4天开始有上皮样细胞自组织块边缘长出, 第10~14天汇合,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2代起细胞生长4~7 d后汇合,未发现成纤维样细胞混杂生长.细胞可传至6代以上.细胞角蛋白AE1/AE3单抗染色各代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结论:分离培养的是单一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传代能力.

  •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孙立国;李国峰;张守建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近15年来收治的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前行脱落细胞学检查25例,CT检查30例;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28例,术后随访26例.结果:尿细胞学阳性率为72%,CT阳性率93%.11例术后再发膀胱癌.结论: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较好的定性诊断方法,CT检查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仍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 膀胱非移行上皮细胞恶性肿瘤(附28例分析)

    作者:蒋曙光

    膀胱非移行上皮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自1978年1月至1998年1月,共收治膀胱非上皮恶性肿瘤28例,占同期收治膀胱肿瘤478例的5.9%.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自体组织工程膀胱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宋鲁杰;徐月敏

    美国Wake Forest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Atala等首次报告了组织工程膀胱临床试验结果.脊髓脊膜膨出伴发膀胱功能异常患者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11(4~19)岁.所有患者均因高压力低顺应性膀胱具备膀胱重建指征.术前7~8周,耻骨上切口取1~2 cm2膀胱组织,从中分离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并分别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

  •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作者:葛名欢;程帆;张孝斌;金化民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扩增方法,为泌尿系器官的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刮削法取得移行细胞单细胞悬液,在加入了10%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进行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细胞来源.结果:原代培养细胞3 d开始贴壁生长,10-14 d细胞融合成单层,可进行传代培养,传至第7代后细胞开始出现衰退现象,经Giemsa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结论:该培养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移行上皮细胞,具有细胞纯度高、成功率高及扩增迅速的特点.

  • 膀胱重建与原位排尿术的进展

    作者:赖海标;邓春华

      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与尿流改道术是目前泌尿外科研究重点之一,原位排尿术较异位排尿术进一步受到重视,组织工程学材料或人工膀胱等作为膀胱替代也取得了进展,有着广阔的前景。1 胃肠道新膀胱术  采用去管化的小肠或结肠肠段、胃瓣经过适当的成形术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与贮尿囊作粘膜下抗反流吻合,贮尿囊与尿道残端吻合,由腹压及尿道括约肌协调控制排尿。此类新膀胱具有低压、容积大、保护肾功能、顺应性好、原位排尿等特点,临床上运用已越来越多,比较符合生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尿道吻合口狭窄、夜间遗尿、排尿感觉差等常见并发症,对术前合并有尿失禁、尿道狭窄、尿道肿瘤者不宜采用。令人关注的是尿道残端肿瘤复发问题,Tobisu等[1]报道膀胱全切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率为3.5%~17%,如无前列腺侵犯,则尿道复发率为4%~10.6%,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率为0.7%~12%[2]。因此,术前常规作后尿道镜检再决定具体术式是明智的。2 组织工程学材料在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组织工程学就是人工制造具有活性及功能的组织取代人体中的病变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器官病损或缺损所致的功能障碍或因此丧失的治疗问题[3]。1995年Atala等[4]用PLLA作为动物体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支架,并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等[5]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证实了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199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异体兔膀胱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6]。  聚羟乙酸(PGA)及聚乳酸(PLA)是目前组织工程学常用的多聚体(Polymer),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可塑性,与天然材料相比,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分子量,降解时间及其它性能[7]。Oberpenning等[5]以PLA及PGA共聚物塑形的膀胱作为支架,以狗的自体膀胱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支架上并进行膀胱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膀胱容量为术前的85%~110%,膀胱顺应性无变化。组织学检查证明,组织工程化的膀胱形成如正常膀胱组织的结构,无感染、结石及梗阻等并发症。然而在目前的实验中,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均存在体内吸收过快、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等缺陷,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 不规则管型的形态观察与临床意义

    作者:卢佩;丁振若;郑善銮;郝晓柯

    目的:检测尿沉渣涂片中的一种特殊病理管型,将其命名为不规则管型(irregular cast),对其在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在泌尿系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观察564例泌尿系疾病患者的尿沉渣涂片中不规则管型检出率,并通过荧光染色与瑞-姬染色方法对管型的类别进行判定,同时对中层移行上皮、表层移行上皮、白细胞等成分阳性率作对照比较。结果不规则管型在上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中易见,特别是有1年以上感染史的患者。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尿液中阳性率为63.4%,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液中阳性率为83.3%,肾结石患者尿液中不规则管型阳性率为8.1%,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不规则管型阳性率为5.8%,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囊肿患者尿液中未见。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液中不规则管型阳性率与其他各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管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型,在形态上比中层移行上皮细胞更易识别,对上泌尿系感染有重要诊断意义,同时对感染性肾脏损伤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道冬;宋波;熊恩庆;孙丹宁;金锡御;方强;李为兵;王勤;乔着意;李靖;蒙明生;康元上

    目的探索以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与自制胶原膜体外联合培养并行裸鼠体内移植,通过对复合物扫描电镜、HE染色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了解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2 h后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上贴附生长,复合物移植体内20 d后,移行上皮细胞分化成层,层厚1~5层.结论该方法获取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良好种子细胞,与胶原膜构建的复合物在体内形成了尿道类似物,有望成为替代尿道的组织工程材料.

  • 兔膀胱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及扩增

    作者:侯卫平;王常勇;叶本兰;郭希民

    目的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探讨用于膀胱组织工程研究的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将获取的移行上皮组织小块在添加附加成分的无血清F12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并对传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原代移行上皮组织培养约9~10d时细胞可达90%的汇合, 传代培养的移行上皮细胞生长稳定期较长,细胞至5~6代时生长状态仍然良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为移行上皮细胞.结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成功地原代培养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添加附加成分的F12培养基中移行上皮细胞能够稳定地传代培养,表明该法可为膀胱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数量活性良好的移行上皮细胞.

  • 组织工程化尿路上皮结构体内外构建研究

    作者:韩平;罗静聪;智伟;谭波;李秀群;杨志明

    目的 探讨工程化尿路上皮结构的构建方法.方法 机械分离获取膀胱黏膜层,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用DKSFM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以自制的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为支架材料,将培养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表面,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的生长增殖情况;并将体外构建的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SIS表面能够黏附、生长和增殖.体外复合培养9 d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铺满SIS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裸鼠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后,SIS上种植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形成多层结构,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胞浆成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 采用组织工程技术能够在体内外初步构建尿路上皮结构,为进一步组织工程泌尿道修复重建实验奠定了基础.

  • 男性淋菌性皮炎、脓肿41例临床观察

    作者:孙瑞珍

    淋病在性病中发病率高,其致病原--淋球菌易侵犯单层柱状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引起淋菌性尿道炎,如侵犯阴茎皮肤及皮下组织则可导致淋菌性皮炎、脓肿,后两者临床上较少见,临床报告也不多.

  • 尿移行上皮细胞在膀胱炎和肾盂肾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婧;汪建军;余艳丽;任超杰

    目的 探讨尿移行上皮细胞在膀胱炎和肾盂肾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156例泌尿系感染的尿沉渣标本进行分析[取患者中段尿10 ml于无菌试管中送检,400×g离心5 min,剩余沉淀0.2 ml,混匀后吸沉淀物20μl,滴在波片上,用18 mm×18 mm盖玻片覆盖后显微镜检查,先用10×10低倍镜观察图片,后用10×40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检查20个视野],探讨表层移行上皮细胞,中、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对膀胱炎、肾盂肾炎的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符合情况.以临床诊断作为标准,计算尿沉渣检测结果对膀胱炎和肾盂肾炎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 以白细胞>5/HP、红细胞>3/HP、移行上皮细胞>3/HP为阳性,对156例尿沉渣标本结果与临床诊断相比较进行分析,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对膀胱炎的诊断(x2=2.5,P>0.05)及中、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对肾盂肾炎的诊断(x2=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对膀胱炎的诊断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8.3%,阳性预测值为94.1%,阴性预测值为93.4%,准确度为93.6%,中、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对肾盂肾炎的诊断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96.2%,阳性预测值为78.3%,阴性预测值为96.2%,准确度为93.6%,与临床诊断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 尿沉渣是泌尿系感染检查的重要检测手段,尤其是移行上皮细胞对膀胱炎和肾盂肾炎鉴别诊断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

    作者:夏同礼

    "尿路上皮"(urothelium)一词首先由Melicow于1945年使用.应用这一名称是基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部尿道皆被覆移行上皮细胞,各段的移行上皮胚胎学来源相同,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相同,各段的功能皆为引流尿液,尿液通过时移行上皮没有什么改变,还有各段移行上皮的良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基本相同.

  • 原发性输尿管癌36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秦卫军;陈宝琦;王禾;秦荣良;徐家宽;王中琨;邵国兴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2 a来收治的3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 术前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CT扫描、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检查及逆行尿路造影. 30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术,其余 6例行其他手术方式,术后均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获随访33例. 结果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为52.4%,B超检查及CT扫描阳性率分别为71.0%和93.1%,36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移行细胞癌,13例术后再发膀胱癌. 结论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低廉、是较好的定性诊断方法,CT扫描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各种检查方法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患者的预后与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DNA的倍体类型相关.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