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发病特点及现场病死率相关因素:366例分析

    作者:安铁峰;杨萍芬;蒋小燕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发病特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发生率,及院外现场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366例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按构成比排序,分析不同梗死部位的男女构成比,梗死部位与发生CA及现场病死率的关系.比较男女发病年龄.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占总发病的29.78%,前壁占20.23%,广泛前壁占15.30%.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CA发生率为19.64%.各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均P<0.05).70~79岁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多.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约10年.70~79岁对男女而言均为高发年龄段.梗死面积与CA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CA发生率为9.84%,现场死亡率为6.83%.结论 院外急性心肌梗死以下壁多见,多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CA发生率高.各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心肌梗死多见于70~79岁.

  •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丽;王平

    目的 分析复兴医院急诊科 5 年中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 对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 132 例院内CPR患者(男9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9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29.55%).CPR的成功与年龄、既往病史、复苏开始时间和早期电除颤有明显关系.结论 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停止的高危因素,CPR开始时间和早期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 淹溺所致心搏骤停岸上心肺复苏的试验研究

    作者:李爽;桂莉;郭子剑;阚庭;陈楚琳;王毅欣;刘晶晶;黄燕;邱晨

    目的 比较机械按压装置与救援后徒手胸外按压在淹溺所致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方法 采用实验对照方法,由14名救生员依次实施4组CPR,即基线组、徒手胸外按压组、Lucas组和MCC组,使用Laerdal计算机系统记录各组之间CPR质量指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量救生员的自信心和疲劳度.结果 MCC组的CC优于徒手胸外按压组,CR2优于基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ucas组和MCC组未达到指南推荐的CD,且Lucas组CR1仅为99.27次/min.徒手胸外按压组疲劳度高,与MCC组和基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C在淹溺所致心搏骤停岸上CPR中,较救援后徒手胸外按压在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对MCC的复苏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淹溺后心搏骤停息者的CPR提供新的选择.

  • 乌司他丁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作者:吴向东;周峻峰;万献尧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的发展,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1],但是80%以上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的初数小时或几天内发生死亡[2],心搏骤停复苏成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终存活出院,复苏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与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 scitation-multiple orqan dystunction syudrome,PR-MODS) 有直接关系.

  • 亚低温治疗在心搏骤停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延年;李培杰;董海涛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危急的心血管急症.美国每年约有33万人发生猝死(1 000人/ d),北美洲年发病率为55人/ 10万人[1].绝大部分(60%~70%)发生在院外或急诊科.我国2008年全国31家医院参加的人群监测抽样调查首次得出心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人/10万人,以全国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抢救分析

    作者:杨海平;武希梅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 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内13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早期除颤复苏7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终生存出院且全为男性患者、心功能I级.院前17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现场复苏3例恢复自主循环,终全部死亡.结论 全社会普及AMI及心肺复苏知识,120专业急救,早期除颤,院内高级抢救相结合才能提高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 急诊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蒋崇慧;谢钢;李斌飞;宁晔;吴美英;郑伟华;尹刚;赵双彪;黄子通

    目的 探讨急诊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应用急诊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心搏骤停患者16例,患者男10例,女6例,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技术,应用离心泵和肝素涂敷管道.ECMO辅助8~73 h,平均19 h.监测治疗前后动脉血压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 平均动脉压在EcMO后10 min比ECMO前明显升高(P<0.01),ECMO后1h比ECMO后10 min有所升高(P<0.05),CVP在ECMO后10 min比ECMO前有所降低,ECMO后1 h比ECMO后10 min又有所降低(P<0.05).经ECMO辅助治疗后低氧血症均迅速改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较转流前明显上升(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ECMO治疗可辅助心脏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明显改善低氧血症,改善机体氧代谢,为大脑提供稳定的氧合血灌流,对心肺复苏有利.

  • 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 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雅静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护理与心肺脑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心搏骤停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气囊面罩通气心肺复苏护理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心脑肺复苏护理44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GCS评分、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状况.结果:研究组复苏4日、8日的GCS评分、心理及生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5.45%(42/44),对照组的总满意度为70.45%(3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行心脑肺复苏护理的效果优于心肺复苏护理效果.

  • 围术期心搏骤停原因20例分析

    作者:金友松;郭永正

    我院1986~2000年进行手术48000例(局麻除外),围术期发生心搏骤停20例,发生率为1∶2400,分析如下.

  • 左卡尼汀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达;贾浩;朱杰;王斯闻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探讨左卡尼汀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S组)、常规复苏组(C组)和左卡尼汀组(L组),每组10只,S组只行手术操作,不致颤;C组造成心搏骤停并行常规复苏;L组在心搏骤停并复苏成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按100mg/kg.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血清心肌酶学(CK,CK-MB)及TNFa的变化.取左心室肌行光、电镜检查.结果 与S组比较,C组和L组复苏成功后LVEDP和CK、CK-MB、TNFa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dp/dt不同程度下降(P<0.01),光、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L组与同时相C组比较,LVEDP和CK、CK-MB、TNFa(P<0.01),±dp/dt下降程度减轻(P<0.05),光、电镜下心肌损害减轻.结论 左卡尼汀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

  • 硬膜外麻醉期间心搏骤停7例分析

    作者:陈淑明

    笔者调查了1989年~2002年东安县二家医院硬膜外麻期间发生与麻醉有关的心搏骤停共7例.本文通过分析发生意外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硬膜外麻醉的质量和安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院内心搏骤停前8小时生命体征变化的研究

    作者:吴婷婷;李红;穆艳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院内心搏骤停前8h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生命体征对心搏骤停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福建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ACS患者心搏骤停前8h的生命体征,应用ROC曲线计算各项生命体征的预测效能.结果 心搏骤停发生前8h脉搏<60次/min或>100次/min、呼吸≤10次/min或>20次/min和休克指数≥1.0是心搏骤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1.99、1.70和3.79,而体温、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休克指数、呼吸、体温、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28、0.726、0.637、0.566、0.457和0.416.结论 ACS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前8h出现了生命体征异常的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都能预测心搏骤停的发生.对ACS患者心搏骤停的预警,护理人员应至少每8h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关注脉搏、呼吸与休克指数的变化.

  • 儿童麻醉中心搏骤停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作者:古玲玲

    手术期间意外的心搏骤停是儿科麻醉严重的并发症.儿童在麻醉中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远高于成人[1].由于研究方法、时间段和手术方式等不同,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报道不一.使用更安全的麻醉药物和精确的剂量以及先进的监测设备,可以减少麻醉相关心搏骤停的发生率.全面认识儿童麻醉中心搏骤停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高警惕性,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 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预测

    作者:陈宁宁;徐伟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突然死亡,ACC/AHA/ESC 2006 指南定义为"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症状发作1 h 内死亡".在欧洲其年发生率约为100/100 000,在美国每年有300 000 人发生SCD, SCD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为常见的致死性病因之一.SCD 可有心脏病史,但半数以上患者无临床症状,因而对SCD 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SCD 时多是首先表现为心搏骤停,心电特征是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电机械分离和心电静止.

  • 急诊心肺复苏54例临床体会

    作者:尹纯林;项和平;周云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心脏本身病变或其他因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1].它是临床工作中紧急也是常见的危重症,死亡率极高.规范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SCA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CPR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急救体系仍不完善,本文对2010~2011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抢救室内进行抢救的54例SCA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 不同病因致小儿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及复苏护理

    作者:陈巧玲;黄壁彦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致小儿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及复苏.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危重患儿发生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资料,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与疾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在不同病因心电图变化类型方面,呼吸衰竭、脑功能衰竭、败血症、水和中毒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方面,新生儿、幼儿以及学龄期儿童心电图类型均以电机械分离为主,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心电图类型患儿复苏成功率方面,室颤、心脏骤停、电机械分离抢救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方面,不同性别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缓慢心律及心脏停搏为小儿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的主要表现,不同病因、组织器官功能衰竭和年龄组患儿心搏骤停瞬间心电图变化类型亦有所不同,并影响复苏效果.

  • 梅毒性心血管病心搏骤停救治体会1例

    作者:陈磊;林菊;林祖近;邬美翠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44岁.因“反复夜间胸痛2d”入院.2d前患者夜间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较为剧烈,持续5 ~6 min逐渐缓解,发作时伴冷汗,无发热、咳嗽、黑矇、晕厥、端坐呼吸、咯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连续2d夜间均有发作,性质同前,无明显加重及减轻.为进一步诊治来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门诊以“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收治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外科手术、外伤、输血史,无烟酒嗜好,否认冶游史,月经史正常.育有1子,体健.体格检查:体温37.0℃,心率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8/6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主体位,呼吸平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急诊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I、血气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均正常.

  • 老年患者脑复苏的若干问题

    作者:王一镗

    心搏骤停患者虽经初期复苏成功,而神经学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其关键是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或持续生命支持.尤其老年患者有其特殊性.

  • 第271例——寒战、发热、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周磊;杨钢;严铭玉;王鸣和

    病历摘要 患者男,39岁。于1999年11月3日因发热1 d来院急诊,否认咳嗽、咳痰。体检:T38.7℃,BP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心率84次/ min,律齐,两肺无音,腹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4×109/L,中性0.75。ALT 105 IU/L,总胆红素34 mmol/L。尿胆红素(++),尿胆元(++),尿白细胞1~3/HP,红细胞1~3/HP。胸透心肺正常。B超示:胆囊无结石,胆总管6 mm,肝、胰、脾无异常。曾先后予口服头孢拉定,静滴病毒唑0.3/d、青霉素640万U/d以及头孢三嗪2.0/d等治疗,但发热不退并伴畏寒。11月6日10∶00患者寒战又起,查体:血压42/20 mm Hg,心率90次/min,心律不齐,两肺未闻及干湿音。心电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下壁异常Q波伴ST段抬高。虽经抗休克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但因瞬间心电图描记为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心搏骤停,复苏抢救无效死亡。

  • 肺栓塞致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成功溶栓二例

    作者:金卫;杜江;谢晖;张晓燕;王瑞兰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致死性APE的发生率为0.2% (1/500),常在急性症状发生1h内死亡[1].根据“欧洲心血管学会(ECS) 2014”及“美国心脏病学会(AHA) 2011”指南的意见,高危或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患者应接受溶栓治疗[2-3],但APE并发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取得成功病例报道不多.我科收治2例手术后并发APE导致心搏骤停的患者,行CPR后即采取药物溶栓治疗,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773 条记录 7/39 页 « 12...45678910...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