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可完全降解材料聚外消旋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聚合物体内降解行为和组织相容性

    作者:郭清奎;吕志前;张袆;李速明;杨建

    背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金属裸支架、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合金支架等置入心血管后会导致局部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应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研发和制备完全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观察新型完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外消旋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PDLLA/TMC)(50/50)聚合物在机体内的降解行为和组织相容性.方法:以课题组前期合成并研究的聚合物PDLLA/TMC(50/50)为实验对象,聚左旋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PLLA/TMC)(50/50)和聚乳酸(PLLA)为对照,分别将其薄膜片植入144只6月龄Wistar大鼠,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体积排除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环境扫描电镜研究其体内降解行为,并通过光镜下镜检及周围炎性细胞计数量化评价其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在植入机体前60 d,3组材料的失重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降解速率均相对平稳缓慢,PDLLA/TMC的降解速率略快于其他两组聚合物材料,60 d后PDLLA/TMC的降解速率明显加快,其失重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聚合物材料,180 d后PDLLA/TMC大部分被降解,其余两种聚合物降解很少.3种聚合物材料包埋于生物体内即开始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初期下降速率较快,而后逐渐趋缓.3种材料的表面结构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由初期的较为光滑整齐变为后期的皱褶、扭曲、紊乱、凹陷和孔洞,且PDLLA/TMC材料表面变化较明显.PDLLA/TMC和PLLA/TMC与PLLA比较,各个时间点均有相对较低的炎症细胞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PDLLA/TMC与PLLA/TMC比较,各个时间节点上的炎性细胞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PDLLA/TMC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组织相容性.

  • 支架置入前脑动脉瘤血流场的特性分析

    作者:刘小月;木合塔尔?克力木;巨刚;王晨;李卉;孙海霞

    背景:脑动脉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血管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分别为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但是这两种方法术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普遍偏高。因此支架置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新思想被提出。目的:评估支架置入脑动脉瘤后对血流场特性参数的影响,为患者提供可行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11例脑动脉瘤患者放射的CT影像数据,结合MIMICS软件,通过逆向工程建立脑动脉瘤柔性实体模型。将设计适配的支架模型置入脑动脉瘤中,并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及Fluent物理数值模型对脑动脉瘤进行双向流固耦合的血流场分析。后对置入支架前后脑动脉瘤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壁面压力、血液速度矢量、血液流线、壁面剪切力、壁面变形量);在不同入口速度下分析置入支架后脑动脉瘤的血流场特性。
      结果与结论:①支架置入后脑动脉瘤大壁面压力降低约为61.1%,支架周围血液流速及脑动脉瘤内部的血液速度明显减缓,设置2000条血液流线的情况下进入脑动脉的流线数量减少约为75%,壁面大剪切力降低79.3%左右,壁面大变形量减少了一个数量等级;②设置血液入口流速分别为v1=0.1 m/s,v2=0.2 m/s,v3=0.3 m/s下,壁面压力呈现壁面剪切力上升趋势,壁面剪切力随着速度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状态,同时τzou(左侧瘤颈的剪切应力)<τzhong(脑动脉瘤处的剪切应力)<τyou(右侧瘤颈的剪切应力),血液流线主要集中在脑动脉瘤顶部,血液速度变化对壁面变形量的影响明显。③置入支架后脑动脉瘤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未置入前得到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对脑动脉瘤的影响显著,在支架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在内。

  • 血管内支架三角形截面结构流阻的数值模拟实验

    作者:杨春燕;顾兆勇;张宏斌;乔爱科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新型的三角形截面支架的血液流阻,找出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支架结构参数,为血管内支架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SoildWorks软件构建了三角形截面裸支架在无限流场中的4种模型,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4种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模型施加非定常流之后的流动情形、压力分布和流阻的变化情况.结果提示三角形截面形状的支架应用于动脉瘤可以使血流流入瘤腔的阻力大而流出瘤腔的阻力小,导致血液流出容易流入难,从而抑制瘤腔的血液灌注和流动,能够降低瘤腔内的压力,对于动脉瘤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为今后支架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意义.

  • 半圆形截面血管内支架结构流阻的数值模拟实验

    作者:孔晶晶;张宏斌;乔爱科

    通过SoildWorks软件构建血液流场和8种不同结构裸支架(支架形状和通透率不同)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NSYS 11.0对不同结构内支架分别置入血管后进行仿真研究.一定通透率范围内,对于半圆形截面支架模型血液从半圆面流向平面时的流阻大于反向流过时的流阻;通透率大到一定值时,结果相反.无论是网格状支架模型还是正弦状支架模型,血液从支架正反两个方向流过时的流阻大小随通透率的增加而减小;相同通透率下,血液从相同方向流过支架时,网格状支架模型的流阻比正弦状支架模型的大一些,大概在1.5倍左右.结果提示,血液从不同方向流过半圆形支架丝时的流阻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支架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内支架治疗技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刘慧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较先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闭塞、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肿瘤血管等,从而为临床诊断、决定手术方式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院自2005年开始开展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及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技术,已完成全脑血管造影病例100余例,行颈动脉内和椎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致死情况.这与介入医生、护士的精心准备、正规操作、术后监护及正确处理是分不开的,现报道如下.

  • 上腔静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护理14例

    作者:赵丽;徐阳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na syndrome,SVC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狭窄或闭塞,致使静脉回流受阻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为上腔静脉受压症状,如头面、颈部潮红,颜面部和/或上肢轻度肿胀、胸闷、头晕;上肢静脉压力升高,颈静脉怒张,颈胸部浅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胸水[1].SVCS治疗较难,内科疗效差,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为SVCS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途径[2].国内护理文献未见报道.我院1996年9月~2003年3月先后收治了14例SVCS,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下肢血管损伤43例诊治分析

    作者:王利新;郭大乔;符伟国;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董智慧;石赟;竺挺;唐骁;王玉琦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损伤病变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诊治的43例血管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30例为下肢动脉血管损伤,其中男性病人26例.主要为动脉血管损伤,其中髂外动脉损伤5例,股浅动脉损伤10例.股总动脉损伤7例.腘动脉损伤5例.股深动脉损伤2例,胫腓干损伤1例.3例病人因动静脉瘘同时合并静脉损伤.22例病人接受开放手术治疗,6例病人行腔内治疗,2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开放手术组中2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1例因救活无效而死亡,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腘动脉损伤合并骨折者术后因血管再次栓塞而行截肢术,其余19例术后恢复良好.开放手术组中1例死亡者和2例截肢者失访,其余19例随访2~36个月.1例病人36个月发生人工血管吻合口处中度狭窄.AB10.75,其余病人下肢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腔内治疗组术后症状消失,病人随访6~24个月,支架通畅,无并发症发生.药物组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病人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2个月,间破距离较治疗前延长.结论 下肢血管损伤发病率不高,尽管近年来救治手段有了较大提高,仍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腔内治疗是治疗血管外伤的新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优点,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 血管外科人工移植物感染的防治

    作者:徐欣;符伟国

    随着血管外科人工移植物(人造血管、血管内支架、血管腔内支架移植血管)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此出现的血管移植物合并症, 也引起外科医生的日益重视.造成血管移植物失败常见的原因为移植血管血栓形成,而移植物感染,可造成丧失肢体、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

    作者:林琳

    总结16例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其中3例脑血管痉挛、1例高灌注损伤、1例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1例皮下血肿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术后抗凝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置入10例临床分析

    作者:南光贤;王利平;卜淑霞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对1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9.2±4.5)%与(15.3±4.3)%,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MCA狭窄安全、有效.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

    作者:李敬伟;徐运;黄玉杰;朱文斌;管得宁;孟芳芸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极差,即使采用积极的药物治疗,患者每年由于缺血性卒中的死亡及永久致残率仍高达10%左右[1].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搭桥手术不仅操作难度大、创伤大,而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文献报道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可达30%[2-3].随着新型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渐渐成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作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6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现总结如下.

  • 肾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肾性高血压1例报告

    作者:赵长林;孙永艳;宋丽霞

    1病历摘要患者女,20岁.血压200/110mmHg,CT示右肾萎缩,MRI血管成像示右肾动脉狭窄,诊断为肾性高血压.治疗方法:1%利多卡因局麻,用seldinger技术右股动脉穿刺,引入5F猪尾导管至腰1.2水平造影,显示肾动脉开口位置,退出猪尾导管,引入5Fcobro导管,将导管头插至右肾动脉开口处造影,狭窄段位于右肾动脉开口处,长约18mm,狭窄率50%,实质期肾脏变小.经导管送入180cm超滑导丝,头端置于右肾动脉分支内,不易弹出为宜.撤出导管,沿交换导丝缓慢送入球囊导管,球囊置于狭窄段,用10ml注射器抽取造影剂注入充盈球囊,并逐渐加压,球囊压迹变小并保持20~30s,重复操作,直至狭窄得到有效改善,抽净球囊内造影剂并撤出导管,沿导丝缓慢送入支架系统,选择25mm×6mm支架至狭窄段后缓慢释放,两侧均需超过狭窄段2mm,造影检查位置准确.撤出放送系统.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0万U,以溶解扩张和释放支架过程中可能形成的血栓.

  • 超声消融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刘丽;靖冬梅;刘军;王爱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病变常见病之一,我们于1998-12~2003-09月开展了静脉内超声消融配合其他介入疗法共治疗7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作者:李强;陈士新;冷保山;赵永昌;王亚莉;张玉云;邱蕾;张向宁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 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1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行上腔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并置入"Z"形不锈钢裸支架.术前常规行上腔静脉CTA了解病变位置、范围、狭窄程度及管径大小.结果:15例患者均一次成功共置入支架16枚,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临床症状3~7 d内显著改善.随访3~12个月后患者因原发病死亡时亦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SVCS 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但为了进一步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需重视原发病本身的治疗.

  • 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

    作者:马勇;宁志方;陶智慧

    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入路对12例因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采用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入路,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所有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 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钱晨;白珍美;旷玉明

    肺癌和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往往累及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严重者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肺癌合并SVCS是肺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出现,绝大多数在3个月内死亡.外科旁路术和经皮穿刺放置血管内支架,虽能暂时缓解上腔静脉梗阻,但患者将在短期内死于癌转移或SVCS的复发.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对这类患者施行肺切除扩大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部分患者获得长期无癌生存[1-4],1997~2002年本院对25例肺癌并发SVCS的患者进行了上腔静脉部分切除或置换术,25例均是在非体外循环情况下阻断上腔静脉完成肿瘤切除及上腔静脉移植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 超声消融在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作者:刘丽;王爱林;刘军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在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54例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了静脉内超声消融治疗,超声消融时间为6~24 min,平均12 min.术后应用肝素抗凝,应用静脉趋动器促进血液回流.结果 54例髂股静脉及静脉闭塞中,47例完全再通,再通率达87%,7例部分再通,部分再通率达13%.47例完全再通者24例安放支架,23例未安放支架者,10例发生再闭塞,闭塞率达43.5%,24例安放支架者2例发生再闭塞,再闭塞率8.3%.结论超声消融可以再通已经闭塞的髂股静脉及静脉,并为进一步进行球囊扩张和安放支架创造了条件.

  • 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表面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沈阳;王贵学;全学军;俞青松

    为了更有利于血管内支架表面的药物涂层和内皮细胞的粘附,采用化学腐蚀后溶胶-凝胶法涂覆TiO2薄膜和等离子体沉积的方法对血管内支架表面进行粗糙化表面改性.并对这两种改性方法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性后支架的粗糙度增大,提高了抗凝血性和亲水性,但抗腐蚀性的增加不显著.

  • 血管内支架结构的设计优化

    作者:周永恒

    介绍了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了球囊胀开式血管内支架在内表面压力作用下的自由扩张过程,并计算支架扩张后的径向位移及变形应力.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支架结构的尺寸参数可获得均匀扩张的设计方案,并探索了降低支架变形应力大小的方法.

  • 不同连接筋结构的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作者:张站柱;乔爱科;付文宇

    目的 研究具有不同连接筋结构的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后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以期为支架的设计以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方法 采用Pro/Engineer建立带有狭窄的椎动脉模型和3种不同连接筋的支架模型(根据连接筋形状分别称为L-支架、V-支架和S-支架);在模拟这些支架在狭窄椎动脉中扩张后的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建立3种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后的流场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CFX对3个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 与V型和S型连接筋相比,L型连接筋造成了较小的低壁面切应力分布面积及较少的血流停滞区.结论 L型连接筋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潜在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为支架选择、支架设计和手术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08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