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布拉氏酵母菌散佐治湿疹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许善玲;陈东亮;钟健;林小川;李彦青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佐治湿疹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入院治疗的湿疹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佐治.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患儿肠道菌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大肠杆菌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试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散佐治湿疹患儿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肠道菌群.

  •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

    作者:严逸海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正常微生物的总称,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早在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Henry Tissier教授率先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出第一株菌种——双歧杆菌,发现该双歧杆菌与婴儿腹泻相关.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士兵的粪便中分离出一株大肠杆菌,其可有效治疗由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分离鉴定的肠道菌株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1977年提出了微生态学的概念,并且在2002年宣布正常菌群是人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目前,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的相关关系及机制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团队于2014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其中36.1% 的基因为首次发现,研究成果令世界瞩目[1].本文在概述肠道菌群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着重总述肠道菌群相关疾病、肠道菌群重建与保护等新研究的进展.

  •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治疗进展

    作者:李静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的免疫相关疾病,表现为肠道内散发的炎症.临床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缓解病情.使用ASA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症的消炎,抑制免疫的方法.另外,急重者会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仍然没有非常好的干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衡.尝试从恢复肠道菌群正常分布的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是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有一些临床试验的数据支持,发现其对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

    作者:刘洋;苏丽红

    人体生理健康不仅受自身基因调控,还收到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不仅在人体的生理代谢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为宿主提供可消化和利用的能量,提高宿主免疫和防病功能,还可直接调节宿主脂肪存储组织的基因表达活性,增加宿主脂肪的积累;肥胖可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并引起肠道菌群失衡;菌群失衡可使宿主内毒素增加,导致机体验证、胰岛素抵抗等;恢复菌群可改善宿主机能.本文通过2012年7月~2013年9月对108例肥胖患者病情及肠道菌群的研究,总结了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联系.

  • 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丽丽;赵清喜

    在临床上,功能性便秘属于胃肠功能失调症,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肠道功能性疾病如便秘可能因肠道菌群失调所致,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治疗肠道功能性疾病如便秘方面的疗效已获确认.目前在肠道菌群分析中广泛应用到的技术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16S s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聚合酶联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本文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做了研究,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相关性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辛嘉萁;许小凡;张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量高脂和低纤维素食物摄入导致肥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肥胖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但肥胖所致的肠道肿瘤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结直肠炎-癌的发病有关.本文就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相关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糜烂性食管炎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李贤圣;董勤勇;张乐;夏侨;贺军

    目的:探讨糜烂性食管炎患者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糜烂性食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1例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列为对照组;另51例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列为观察组.两组于治疗8周后3~4 d进行胃镜和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检查,并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小肠细菌过增长阳性率为23.53%(12/51),明显低于对照组45.09%(23/51),x2=5.26,P=0.02.观察组反流症状复发者为5例,且均为小肠细菌过增长阳性者;40例未复发反流症状,而小肠细菌过增长阳性者为6例,占15.0%(6/40),x2=17.38,P=0.00;对照组反流症状复发者为11例,其中小肠细菌过增长阳性者为10例;34例未复发反流症状,而小肠细菌过增长阳性者为6例,占32.35%(11/34),x2=11.44,P=0.00.结论: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糜烂性食管炎患者易致其小肠细菌过度增长,然辅以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可有助于降低小肠细菌过度增长的发生几率,同时还可减少反流症状的复发.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微生态制剂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刘颖嵩;邵斌;张斌;王良斌;蔡平;刘凡隆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微生态组和对照组各25例,术后对照组常规处理,微生态组给予三联活菌制剂口服治疗,采用细菌DNA PCR分析定量肠道细菌量,检测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对比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和肠道屏障功能.结果:术后10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降低,而微生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升高,微生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B/E呈显著倒置,对照组倒置更为显著(P值<0.05);术后60天,微生态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量及B/E基本恢复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显著低于术前(P值<0.05).术后1天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显著升高(P值<0.05),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均回落,微生态组回落较对照组显著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显著减少,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肠道菌群严重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微生态制剂治疗有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 转GmDREB1基因抗旱小麦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张敏;卓勤;宫照龙;朴建华;杨晓光

    目的 通过动物试验观察转GmDREB1基因抗旱小麦对大鼠肠道菌群的细菌种类、数量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按性别、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转基因小麦组(A组)、亲本小麦对照组(B组)和AIN-93对照组(C组),分别饲喂相应饲料12个月.无菌采集大鼠粪便样品,用于五种常见菌群的分离培养计数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 喂养饲料后,A组及B组雄性、雌性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前后,A组及B组大鼠粪便中常见菌群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DGGE图谱的每条泳道的条带数目、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A组及B组样品的组间相似性较高,未出现明显分支.结论 未发现转GmDREB1基因小麦对大鼠肠道菌群有不利影响.

  •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卫红;苑晓琳;汪云;何丽

    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促进能量吸收、调控脂肪的合成和储存、诱导机体慢性低度炎症,终导致肥胖及后续的代谢障碍.阐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可能会为肥胖的防控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ADI

    作者:孙晓红;王海香;陈娟

    国内外对市售食品的很多调研结果显示其抗生素残留情况不容忽视.由于通过食品可能造成长期低剂量接触抗生素,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潜在威胁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主要原因,对人体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以及部分国际权威组织在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时采取的微生物学ADI的概念和步骤.

  • 微生态制剂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蓬伟;国平;郭玉秀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本组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儿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对照组45例患儿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水平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腹痛、腹泻、脱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43.98±10.46)h、(34.35±7.76)h、(19.40±3.03)h,对照组分别为(51.38±10.43)h、(42.47±9.14)h、(22.43±4.30)h,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06、4.5430、3.864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岐杆菌、乳酸菌、DAO、D-乳酸水平分别为(10.85±1.14)logCFU/g、(10.09±0.63)logCFU/g、(3.95±1.25)U/L、(4.54±1.32)mg/L;对照组组患儿分别为(9.61±1.12)logCFU/g、(9.55±0.87)logCFU/g、(7.31±2.20)U/L、(7.41±1.23)mg/L.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儿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50、3.3724、8.9078、10.6707,P<0.05).结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肠道菌群,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值得临推广.

  • 肠道菌群——身体健康晴雨表

    作者:叶飞

    人体中多的成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微生物!它们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比例达到10∶1.这些微生物菌群在生长活动中产生的代谢物可以进入人的血液,影响人的健康.也就是说,你的“肠道菌群”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通过针对性的健康饮食可调整体内菌群,从而达到预防、缓解,乃至治疗慢性病的作用.

  • 肠道菌群与儿科肠道炎症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辉

    在儿科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HAEC),这3种类型的肠道炎症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儿科病症,同样也是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以及威胁患儿生命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在当今社会中,小儿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够明确,但相关的研究发现,小儿的炎症性肠道疾病是由肠道菌群的紊乱现象所引发的疾病.然而,实践表明,约84%肠道菌群种类在实际的医药领域中难以进行培养.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深入探究成为可能.本文就近些年来的肠道菌群在小儿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中的相应作用进行探究.

  • 外源核苷酸对婴幼儿的营养作用及安全性的探讨

    作者:马奕;李勇

    外源核苷酸由于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的形态学和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等功能,因此近年来被广泛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尤其对于早产婴儿来说,食用补充核苷酸的奶粉更为重要,因为未足月的新生婴儿在代谢功能和接受母乳喂养的机会方面是有限的.现将已有文献报道的核苷酸营养作用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孤独症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刘睿;张召锋;李勇

    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孤独症患者普遍存在胃肠道问题及肠道菌群的异常改变,而益生菌因具有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和改善人类情绪等作用已逐渐成为心理精神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孤独症的研究现状及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作一综述.

  • 益生菌对病毒性腹泻患者菌群结构及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跃平;石涵;李红;李青松;林刚

    目的 分析益生菌对病毒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使用益生菌治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病毒性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病毒性腹泻的常规治疗,并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4、0.232、0.893、0.428,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分别为(7.42±1.56) lgCFU/g和(8.36±1.58) lgCFU/g,高于治疗前(t=9.972、8.181,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t=2.819、6.492,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低于治疗前(t=6.942、4.335,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t=2.992、2.408,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LPS、DAO、D-乳糖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86、0.116、0.351,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PS、DAO、D-乳糖水平分别为(20.54±6.37) pg/ml、(4.38±1.20) U/ml和(6.36±1.64) mg/L,低于治疗前(t=11.809、6.356、4.853,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t=5.587、4.874、2.427,P<0.05),治疗后试验组有效2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12,P<0.05).结论 肠道益生菌有助于改善病毒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道粘膜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饮水镍暴露对小鼠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清玉;吴天遂;李知同;李军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体内镍离子含量、皮肤、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评价镍对小鼠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雌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肾脏镍含量、耳朵厚度评价镍攻击的反应、ELISA测细胞因子、16 SrDNA测序法评价肠道菌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肾脏中镍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0.33±0.11)和(2.6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趋化因子CXCL1与耳朵厚度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0.117).和对照组相比,部分肠道菌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毛螺菌科(P=0.002)、Lachnospiraceae_UCG-001毛螺菌科(P=0.042)、Bacteroides拟杆菌科(P=0.016),以及Intestinimonas属(P=0.018)在高剂量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饮水镍暴露小鼠,会导致镍在体内沉积.镍暴露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实验结果未显示镍暴露可以引发先天性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以及镍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 裸燕麦β-葡聚糖调节血脂及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熊梦昀;顾娇娇;毛瑞雪;张召锋;徐美虹;李勇

    目的 探究裸燕麦β-葡聚糖调节血脂过程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金黄地鼠建立血脂异常模型,造模后将血脂异常鼠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以普通饲料、裸燕麦β-葡聚糖干预饲料饲养建立模型组(M)、干预组(OM),另设正常组(N)、预防组(OMN),以上各组动物每组12只,实验期90 d.在干预初期、中期及末期检测各组血脂4项,同时进行粪便肠杆菌和双歧杆菌平板培养,末期测血清脂多糖(LPS)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结果 干预初期,OMN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N组低(P<0.05),OM组与M组血脂水平一致,干预末期,OM组血清TC、TG、LDL-C水平分别达到3.64 mmol/L、2.52 mmol/L、0.69 mmol/L,相比造模时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TC与LDL-C水平显著低于M组(P<0.01),此外,OM组肠杆菌与双歧杆菌比值在干预45 d后即显著下降(P<0.01),并在90 d时显著低于M组(P<0.01),同时,干预结束时OM组血清LPS水平为13.67 μg/L,显著低于M组(P<0.01),OM组血清炎症因子IL-6为44.80 ng/L、TNF-α为376.95 ng/L,显著低于M组(P<0.01).结论 对血脂异常的个体,裸燕麦β-葡聚糖在有效调节血脂的同时可改善肠道肠杆菌与双歧杆菌比例并纠正菌群紊乱带来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降低机体炎症水平.

  • 母孕期和婴儿早期钙剂补充对婴儿BMI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昌雪莲;尚煜;刘雅静;李苹;王源源;梁爱民;齐可民

    目的 探讨母孕期和婴儿早期钙剂补充对婴儿BMI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5至10月选取北京市两个区妇幼保健院建档的1752名健康孕产妇及其婴儿(母乳喂养)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孕期及婴儿早期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状况;记录婴儿出生及6月龄身长及体重,并计算BMI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随机抽取40名婴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若不足40名则全部纳入,其中母孕期及婴儿早期均单补钙剂组23名;母孕期未补充钙剂-婴儿早期单补钙剂组6名).进而比较母孕期和婴儿早期不同钙剂补充对婴儿出生及6月龄BMI值及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结果 母孕期钙剂补充组(1323名)婴儿出生及6月龄时BMI值[(13.51±0.47)、(17.91±0.23)kg/m2]均高于未补充钙剂组[429名,(12.76±1.23)、(17.68±0.76)kg/m2](P<0.05).在母孕期补充钙剂前提下,婴儿早期单补钙剂组6月龄时BMI[(18.63±0.52)kg/m2]、BMI增量[(5.71±0.54)kg/m2]及乳杆菌属构成比(21.04%±3.68%)均高于婴儿早期单补维生素D组[(17.69±0.89)kg/m2、(4.17±1.01)kg/m2、12.28%±3.86%](P<0.05);而在母孕期未补充钙剂前提下,婴儿早期单补钙剂组6月龄时乳杆菌属构成比(20.15%±4.87%)也高于婴儿早期单补维生素D组(14.64%±3.71%)(P<0.05).结论 母孕期适量钙摄入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而婴儿早期钙剂补充可引起BMI增加过快,并促进肠道乳杆菌属生长.

2044 条记录 2/103 页 « 12345678...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