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肠道菌群对羊耳菊提取物的代谢作用研究

    作者:巩仔鹏;侯靖宇;李梅;吴林霖;陈亭亭;李勇军;王爱民;兰燕宇;王永林

    考察大鼠肠道菌群对羊耳菊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代谢作用,将羊耳菊提取物与大鼠肠道菌液在厌氧条件下共同孵育24h,通过正丁醇液液萃取处理后,采用色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布鲁克公司研发的数据处理工具Metabolite Tools,Data Analysis等对代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空白样品图谱,肠菌样品图谱以及两者的差异图谱,各色谱峰的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分析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道菌群作用下可能产生的代谢产物.结果提示,羊耳菊提取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检测到14个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单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异构,水解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咖啡酸的还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代谢产物,同时仅检测到1个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甲基化代谢产物.以此推测,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能多数水解为分子量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使得其更容易被肠道吸收.

  • UPLC-ESI-Q-TOF-MS/MS分析槲皮苷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

    作者:覃小丽;孙慧园;杨武;李勇军;郑林;刘亭;黄勇

    该试验主要研究槲皮苷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情况及其可能的生物转化途径,为中药糖苷类成分的代谢机制奠定基础.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槲皮苷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流动相为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 min-1,扫描方式为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将大鼠肠道菌群在体外与槲皮苷共同孵育使其发生代谢,采用此方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合Metabolite ToolsTM,质量亏损过滤(MDF)等技术,对代谢产物进行筛查分析以及推测代谢产物化学式.结果显示,槲皮苷发生脱糖、脱氧、乙酰化等反应,脱糖生成的苷元槲皮素进一步发生羟基化、脱氧、还原、开环等反应,得到槲皮素脱氧代谢产物山柰酚、槲皮素C2-C3双键加氢还原产物花旗松素、槲皮苷脱糖基产物槲皮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槲皮苷能够在大鼠肠道菌群中发生代谢,增加了化合物的疏水性和化学多样性.

  • 离体大鼠肠道菌群对类叶升麻苷代谢的研究

    作者:张文秀;杨彪;胡玉梅;孟兆青;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在离体培养的大鼠肠道菌群中加人类叶升麻苷进行厌氧孵育.采用HPLC监测类叶升麻苷在不同孵育时间点的变化,同时运用HPLC-Q-TOF-MS鉴定类叶升麻苷的代谢产物.结果表明离体的大鼠肠道菌群可以对类叶升麻苷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分别是3,4-二羟基苯乙醇、咖啡酸和3-(3'-羟苯基)丙酸.

  •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作者:柯仲成;杨楠;侯雪峰;王爱东;封亮;贾晓斌

    为研究肠道菌群对芍药苷在体内吸收和代谢的影响,该课题在离体培养的大鼠肠道菌群中,加入芍药苷进行厌氧孵育,分析芍药苷在48 h内的变化过程,探讨体外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的代谢转化.采用UPLC监测芍药苷在不同孵育时间点的变化,色谱条件为:WelchromTM C18色谱柱(4.6 mm×100 mm,5μm),流动相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30℃;同时运用UPLC-Q-TOF-MS/MS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鉴定(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结合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MS裂解碎片信息,并辅以保留时间及文献数据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分析芍药苷肠道代谢规律.结果发现孵育24 h后,芍药苷已经完全被代谢转化,得到的代谢产物包括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元、脱酰基-芍药内酯苷、脱酰基-芍药内酯苷元和芍药内酯B等.通过代谢途径分析发现,离体的大鼠肠道菌群先将芍药苷转化成芍药内酯苷,然后通过脱葡萄糖、脱苯甲酰基和四元环裂解重排等多个途径被进一步代谢,将芍药苷逐步转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从而更好被肠道吸收.

  • 大鼠肠道菌群对短小蛇根草苷体外代谢转化研究

    作者:房卉;李孟璇;李海波;刘文君;孟兆青;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为分析短小蛇根草苷经体外大鼠肠道菌群代谢转化的产物,在离体培养的大鼠肠道菌群中,加入短小蛇根草苷,采用HPLC检测代谢进程,采用UPLC-Q-TOF-MS鉴定肠菌代谢转化产物.结果显示,短小蛇根草苷容易被大鼠离体肠道菌群代谢,随着代谢时间的延长,短小蛇根草苷被代谢转化成多个代谢产物,该实验初步鉴定了3个代谢产物.研究结果表明短小蛇根草苷能够在大鼠离体肠道菌群中发生广泛的代谢.

  • 粪便类藏药的文献考证及研究现状

    作者:杜欢;徐僮;李海娇;李琪;刚焕晨雷;范刚;张艺

    在我国,粪便类藏药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临床疗效确切.为促进粪便类藏药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化发展,该文对古今藏医药文献中所载粪便类药材的名称、基原、性味、功能主治、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整理、归纳和概述,并综述了研究现状.该文共收集整理了35种粪便类藏药材,包括鹫粪、黑冰片、狼粪、马粪、狗粪、鸽子粪等.其中,临床常用的为鹫粪和黑冰片,二者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积腹胀、胃溃疡等胃肠系统疾病.大部分粪便类藏药的有效成分、质量标准、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等现代化研究十分薄弱,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肠道菌群调控可能是粪便类藏药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新的思路.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

    作者: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21例)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简称脾虚证,22例)及健康人(25名)作对照.结果与健康人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多(P<0.01),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P<0.01);酵母菌、拟杆菌无明显改变.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增多(P<0.05或P<0.01),而酵母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作者:巩静;陈广;王定坤;陆付耳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 毒药治病之从“毒”治癌

    作者:钱祥;邓德厚;张爱琴;刘鲁明

    本文针对含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治疗癌症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使用“毒药”治疗癌症晚期患者,对其生存和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有转移的患者.灵活地运用中医学理论,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性,熟悉毒性中药品种及所含毒性成分,掌握其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可预防毒性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笔者从4个层面去认识毒药治癌的可行性,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去展望毒药治癌的规范化使用.

  • 四君子汤对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作者:王卓;彭颖;李晓波

    目的 观察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四君子汤对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番泻叶模型组和大黄模型组.收集造模前(健康)、造模后(脾虚)和治疗后的粪便样品,提取样品的肠道菌群总DNA并进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得到反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ERIC-PCR指纹图谱.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多样性指数,H′)分析样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特征,Sorenson 配对相似性系数(Cs) 比较两个样品ERIC-PCR 图谱间的相似性,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两组造模前后肠道菌群明显改变,治疗后恢复到造模前水平.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各阶段粪便样品的肠道菌群H′番泻叶组分别为:2.20±0.12、2.00±0.10、2.27±0.10,大黄组分别为:2.09±0.02、1.88±0.10、1.9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累积曲线分析表明,番泻叶组和大黄组<60%的Cs值造模前分别为0和19%,造模后为75%和52%,治疗后为4%和24%.结论 两种脾虚型大鼠肠道菌群H′均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后H′均显著性增加(P<0.05),ERIC-PCR指纹图谱可作为脾虚证肠道菌群评价的分子指标.

  • 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联合乐托尔、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向未;刘菊容;杨伟兴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联合乐托尔、美沙拉嗪治疗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乐托尔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g,每日4次.两组连续治疗半年后进行主要症状评分及镜检结肠黏膜Baron内镜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及脓血便症状积分及Baron内镜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痛、腹泻积分及Baron内镜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乐托尔治疗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疗效肯定,能够改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主要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复发率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调节肠道菌群远离2型糖尿病

    作者:秦双红;康学东

    2型糖尿病是一种涉及多个基因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突飞猛进,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多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对肠道菌群进行干预可能为2型糖尿病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打开另一扇门.

  • 中药对肥胖症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李芳芳;康学东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定论;伴随微生态学突飞猛进发展,更多研究者试图从肠道菌群入手解决肥胖问题.本文旨在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传统中药干预防治肥胖,从中找到新思路、新方向.

    关键词: 肥胖 中药 肠道菌群
  • 消癜汤对过敏性紫癜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罗文;许华;陈晓晴;曾华松;高烁烁

    目的 观察消癜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5例HSP患儿,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氯雷他定片,体重< 30 kg者每次5 mg,体重≥30 kg者每次10mg,每日1次;关节、消化道症状严重者予静滴甲强龙琥珀酸钠,1~2mg/ (kg·d),给药疗程<1周],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癜汤,每日1剂.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变化.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81.48% (P <0.05).在缓解腹痛的时间、改善尿隐血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消癜汤治疗儿童HSP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乳酸杆菌含量有关.

  •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濮文渊;汪志霞;周春祥;孙松娴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而且与乳腺癌、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基于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抗肿瘤机制,认为调节肠道微生态或许是中药或复方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一环.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并总结部分既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又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复方,希冀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新思路.

  •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

    作者:李建香;过伟峰;傅淑平;袁梦果;刘云芳;顾恒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茵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茵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胃肠调理在针灸治疗脑病中的应用

    作者:黄凯裕;梁爽;傅淑平;于美玲;卢圣锋

    胃肠道与脑关系密切,脑肠轴理论的提出把对脑与胃肠道相互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对胃肠道影响脑功能的免疫、神经、内分泌、肠道菌群通路进行梳理,结合胃肠道疾病与脑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机理、针灸调节胃肠道的效应及针刺调理胃肠道治疗脑病的理论基础,全面剖析和探讨针灸通过胃肠调理治疗脑病的可行性.提出针灸治疗脑病过程中应当重视对胃肠道的调节,加强胃经、大肠经及腹部腧穴的使用.

  • 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作者:宁玉楼;成泽东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稳态的改变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恢复原有的稳态则可治疗相应疾病.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灸的作用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使机体恢复稳态,与肠道菌群稳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而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则可以用于针灸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方面的理论分析.

  • 中医舌苔的口腔菌群基础及其与肠道菌群的联系

    作者:徐天成;裴丽霞;陈璐;吴晓亮;耿昊;周俊灵;顾冬梅;孙建华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舌苔所对应的口腔菌群变化或与肠道菌群改变具备特征性的对应关系.这种联系的基础在于口腔微生物借助血液或消化道在肠道定植,或通过免疫系统传递菌群代谢产物而实现.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非消化系统疾病中同样存在,实质或是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交流,并参与对宿主和微生物都有利的代谢过程.认为对舌苔-口腔菌群-肠道菌群联系的把握,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思维的学科特点.系统而规范化的舌苔-菌群研究工作可能为中医诊断技术的客观化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论2型糖尿病的可逆性

    作者:秦培钧;李同侠;张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尤其是以中医“药食同源”等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调整肠道菌群,降低体内毒副作用,重建胰岛功能,达到逆转的可能.

2044 条记录 7/103 页 « 12...45678910...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