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丁酸盐通过调控酸性鞘磷脂酶缓解烫伤诱导的T细胞损失的小鼠实验研究

    作者:张雷;武斌;高东东;杨喜明

    目的 探讨丁酸盐调控烫伤诱导的T细胞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灭菌的生理盐水1.5 ml)、烫伤组(烫伤模型)和丁酸组(烫伤模型+腹腔注射1 g/kg的丁酸注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于烫伤模型建立后第1、2、3、4、5、6、7和8天检测对照组和烫伤组小鼠粪便中丁酸盐浓度.平板培养法检测3组中肠道菌群,试剂盒法检测酸性鞘磷脂酶(Asm)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各细胞亚型的表达.采用Ficoll-Paque梯度离心法从小鼠脾脏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不处理)、Asm抑制组(10μM的Asm抑制剂地昔帕明)和Asm抑制+丁酸组(Asm抑制剂+100μM的丁酸),检测各组细胞中Asm活性及T淋巴细胞各细胞亚型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烫伤后第3、5、6、7和8天小鼠粪便中丁酸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丁酸盐可显著增加烫伤后小鼠粪便中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普拉梭菌和罗氏菌属的含量(P<0.05),降低硫酸盐还原菌的含量(P<0.05).丁酸盐可促进烫伤后Asm激活,增加烫伤后脾脏CD4 T细胞、CD4初始T细胞、CD8 T细胞及CD8初始T细胞的数量(P<0.05).Asm抑制组中Asm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sm抑制+丁酸组高于Asm抑制组(P<0.05).Asm抑制组CD4 T细胞、CD4初始T细胞、CD8 T细胞及CD8初始T细胞的数量均低于对照组,而Asm抑制+丁酸组高于Asm抑制组(P<0.05).结论 丁酸盐可通过激活Asm修复烫伤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衡,缓解烫伤诱导的T细胞丢失.

  • 肠道菌群对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依;赵莹莹;赵静洁;张拥波

    人类的肠道存在近 100 万亿种细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来提出的脑 -肠轴的理论指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介导免疫、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等双向应答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行为.本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及行为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光伟;任爱民;张淑文;王红;王超;王宝恩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 将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抽出12只为正常对照组,余下按照15 mg/kg腹腔注射内毒素方式建立内毒素脓毒症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组,大黄组于制模后每日用大黄汤剂灌胃3次,模型组每日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3次,10天后用强迫排便法取各组大鼠新鲜大便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4种菌的培养与计数,菌落计数以LgCFU/ g计算.结果 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存在明显菌群紊乱,厌氧菌减少(P<0.05),需氧菌增多(P<0.05),厌氧/需氧比值降低(P<0.05);大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着明显的纠正菌群紊乱的作用,表现在厌氧菌增多(P<0.05),厌氧/需氧比值升高(P<0.05).结论 ①脓毒症大鼠存在肠道菌群紊乱;②中药大黄有明显的纠正菌群紊乱的作用.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文静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 diarrhea,AAD)是指使用抗菌药物后引起的菌群交替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是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目前研究认为AAD主要是抗生素的使用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引起.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AAD在临床已非常常见.本文对AAD的易感因素、预防、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孝军;朱路文;叶涛;李宏玉;陈玉宏;唐强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参与宿主的多项生理过程,还可通过菌群-肠-脑轴的活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可能与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以及代谢产物等途径密切相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对脑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肝性脑病以及精神障碍等CNS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粪便微生物移植、运动训练、针灸推拿等疗法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措施.

  • 肠道菌群功能及其与运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佳帅;唐强;朱路文;李宏玉;叶涛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的"微生物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调节机体的稳态和健康.运动能够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的组分和结构优化,从而改善机体代谢和免疫调节,甚至影响着"菌群-肠-脑轴"的相互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各项功能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与运动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的进展

    作者:王敏;孙冰;于斌;张梅;李萍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生,保持动态平衡,维系人类正常的代谢过程.多项研究表明其与血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并能调控2型糖尿病(T2DM)的糖脂代谢.这种动态平衡一旦失调,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会发生变化,可通过慢性炎症、能量摄取等诱导T2DM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探讨肠道菌群与T2DM的致病关系,研究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治疗该疾病的可行性.

  • 益生菌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作者:陈红旗;夏阳;石忱长;梁勇;杨永志;秦环龙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我院2011年5月至7月共70例限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于术前5d至术后7d每日分别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和安慰剂,于术中采集结直肠组织标本,超微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结构,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RT-PCR技术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Ussing Chamber技术评估肠上皮通透性.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粪便标本和血标本,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粪便菌群多样性,并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对特定细菌进行定量检测.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泻腹胀发生率、全身炎症反应及术后感染并发症等临床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结直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和RT-PCR均证实试验组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l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蛋白:P均<0.001;mRNA:P=0.005、0.001、0.006),跨膜电阻增加[(28.3 ±5.2)Ω·cm2比(22.1±4.7)Ω·cm2,P=0.002],对大分子物质甘露醇的通透性降低[(0.91±0.17)%比(1.65±0.33)%,P<0.001];肠道菌群的T-RFLP及细菌培养检测发现,试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P =0.006),肠道双歧杆菌[(143.4±35.9)比(100.0±0.0),P=0.002]和乳酸杆菌[(111.3±52.9))比(100.0±0.0),P<0.001]生长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生长减少[(66.2±23.7)比(100.0±0.0),P<0.001].临床观察发现,试验组术后排气[(2.5±1.7)d比(4.5±2.0)d,P<0.001]和排便时间[(5.0±1.3)d比(6.3±1.1)d,P=0.002]显著缩短,腹泻(20%比40%,P=0.005)和腹胀发生率降低(35%比60%,P=0.021).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可有效增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维护肠道菌群稳态,显著缩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降低腹泻和腹胀发生率,促进肠功能恢复.

  • 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作者:秦环龙;苏振东;范小兵;杭晓敏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的影响.方法经胰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AP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和PN+益生菌(益生菌组),持续5天;第6天处死大鼠,取腔静脉血、肺及肝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取盲肠内粪便作厌氧培养及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益生菌组大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PN组(P<0.05),而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低于PN组(P<0.05),DNA指纹图谱也显示益生菌组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和正常大鼠具有较高一致性,与PN组相比则有明显差异;益生菌组小肠和大肠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明显优于PN组(P=0.001,P=0.036),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益生菌组大鼠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低于PN组(P=0.0413).结论益生菌能纠正AP大鼠PN时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减少细菌易位.

  • 添加合生元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及分泌型IgA的影响

    作者:谢彩霞;叶长宁

    目的 观察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肠道主要正常菌群、粪便分泌型IgA (SIgA)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3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n =26)和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组(研究组,n=27),对照组于术后24~48 h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前14 d添加合生元制剂(金双歧).在营养支持前和第4、8、15天分别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定量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SIgA.比较研究期间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在肠内营养支持第8天和第15天,研究组大肠杆菌(P =0.004,P=0.004)和肠球菌(P=0.032,P=0.048)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P=0.046,P=0.024)高于对照组;研究期间乳酸杆菌、类杆菌和梭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肠内营养支持第15天,研究组粪便SIgA高于对照组(P=0.035).研究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33.33%与46.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结论 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相比,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的改善,上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及抗生素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王明钊;罗宜人;王茂龙;杨玉玲;王东升;沈毅

    目的 通过测定食管癌术后患者部分肠道菌群的数量,反映不同抗生素及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方案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6组,每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别接受6种不同的抗生素及肠内外营养干预方案: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B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C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D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E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F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G组).采用光冈菌群测定法检测患者术后第1次粪便中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以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菌群数量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的差异,并观察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双歧杆菌[(10.59±0.39)比(10.88±0.10) lg10n/ml,P=0.186]、乳酸杆菌[(8.59±0.31)比(8.72±0.22) lg10n/ml,P=0.534]、肠杆菌[(8.43±0.50)比(8.67 ±0.24) lg10n/ml,P=0.266]、肠球菌[(7.40±0.61)比(7.78±0.16) lg10n/ml,P=0.111]及B/E值[(1.2589±0.0644)比(1.2560±0.0330),P=0.82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E、F、G组的拟杆菌[(11.08±0.48),P=0.139; (9.23±0.42),P=0.000; (10.80±0.26),P=0.004; (10.24±0.45),P=0.000;(8.05±0.53),P=0.000比(11.36±0.48) lg10n/ml]、双歧杆菌[(10.19±0.49),P=0.062; (9.00±0.52),P=0.000; (9.31±0.45),P=0.000; (8.47±0.56),P=0.000; (6.99±0.56),P=0.000比(10.59±0.39) lg10n/ml]、乳酸杆菌[(7.99±0.58),P=0.006; (6.84±0.47),P=0.000; (7.72±0.35),P=0.000; (6.93±0.43),P=0.000; (5.93±0.76),P=0.000比(8.59±0.31) lg10n/ml]、肠杆菌[(8.19 ±0.43),P=0.258;(7.93±0.60),P=0.020;(7.47±0.43),P=0.000; (6.90±0.42),P=0.000; (6.58±0.57),P=0.000比(8.43±0.50) lg10n/ml]、肠球菌[(6.90±0.54),P=0.037;(5.89±0.68),P=0.000;(6.20±0.52),P=0.000;(5.91±0.39),P=0.000;(5.14±0.58),P=0.000比(7.40±0.61) lg10n/ml]数量较B组均减少.D及G组B/E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1433±0.1350,P=0.025; 1.0706±0.1413,P=0.000比1.2560±0.0330).各组肺部感染(x2=3.647,P=0.601)及吻合口瘘发生率(x2=5.000,P=0.4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3d及术后积极应用肠内营养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术后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

  • 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冉影;周璐;王邦茂

    消化道中有复杂的微生物群,包括大约30个属,400~500多种微生物.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有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中重要的就是饮食因素.膳食纤维、脂类、蛋白质等饮食成分对肠道菌群有不同的影响.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因此理解饮食因素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以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找到预防及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 大肠癌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志光;秦环龙

    正常人体肠道内定植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调节肠道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饮食结构及环境变化导致的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的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可能性致癌菌株与大肠癌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进而降低大肠癌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张超群;谭诗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但是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全球性疾病.NAFLD的患病率为25% ~ 30%,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肝脏内脂肪的病理性蓄积.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增加肝脏炎症反应、改变肠道通透性、影响能量代谢及机体内物质代谢等因素,进而影响NAFL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及其在NAFLD中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NAFLD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婷;潘道延;陈远程;李章芳;沈洁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肠道菌群指定居于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群体,作为与人类紧密联系的环境因素,参与人体生长发育、生理过程,甚至疾病状态.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内分泌代谢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做一综述,梳理该方面研究的新进展,提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乳酸菌属发酵奶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李洁廉;李梅;黄蕾;陈怡

    随着对微生态食品的深入研究,认为乳酸菌属制成的食品对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能调节肠道菌群保护黏膜生物屏障;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和抗体量;对部分食物有预消化作用并能改善肠道功能.我院近年来将乳酸菌发酵奶用于重症或病危患者,如外科大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肠瘘、烧伤、重型颅脑损伤等.内科用于脑溢血、肝硬化、老年营养不良、癌症放化疗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英俊

    目的:观察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止泻、解痉等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乳杆菌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为(1.25±0.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1±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9%(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4%(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显著,不仅能增加患者肠道内益生菌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 以呕吐等为前驱症状的肝母细胞瘤1例报告

    作者:闵柏强;张晶波

    1 临床资料患儿,男,7个月,因呕吐伴睡眠不安1个月,右上腹肿物1天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时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我院儿科系统治疗20天,好转出院.月龄3个月时来院复查头CT 未见异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6个月时因患肺炎再次入我院儿科系统治疗,曾静脉滴注头孢呋辛6天、红霉素2天,病情基本治愈.期间患儿伴有腹泻,为稀水样便,无黏液样脓血便,每日4~5次,伴哭闹不安,尤其静脉滴注红霉素过程中哭闹更加明显,并有大汗、烦躁不安,口服妈咪爱、乳酸菌素片等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用药半个月腹泻治愈.

  • 肠道菌群紊乱与带状疱疹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廖宇良;肖礼祖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及建立免疫的稳态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密不可分.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的紊乱势必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而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免疫低下直接相关,那么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带状疱疹的发病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系统性综述.

  • 肠道菌群与偏头痛的关系探讨

    作者:刘洁琼;于生元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且发病率高的原发性头痛,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发现偏头痛病人常伴有胃肠道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和乳糜泻等胃肠道疾病共病出现,胃肠道疾病病人头痛的发生率较高,某些食物能够诱发和加重偏头痛发作,有些饮食能够用于缓解偏头痛,益生菌在偏头痛的治疗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以上表明偏头痛与胃肠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本文主要讨论肠道菌群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并推测微生物群-肠-脑轴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以期为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2044 条记录 10/103 页 « 12...78910111213...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