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难治性癫(痫)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施莉;黄丽素;王文安;宋小青;何大可;李玲

    目的 探讨小儿难治性癫(痫)的临床预测因素,为早期识别难治性癫(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断的624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584例),收集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因、发作诱因、初始治疗前发作次数、发作类型、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发作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发育迟滞、抽搐家族史、热性惊厥史、出生窒息史、神经系统查体、脑CT、初始脑电图等临床资料,对上述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以下因素增加患难治性癫(痫)的风险: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初始治疗前发作次数多、发作类型为婴儿痉挛、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神经系统发育迟滞、神经系统查体阳性、脑CT异常.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以下因素增加患难治性癫(痫)的风险: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OR =3.61)、初次治疗前发作次数多(且次数越多风险越大)、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OR=4.76).结论 癫(痫)患儿治疗后发作不能控制,且伴如下1项或多项因素: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初次治疗前发作次数多,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需警惕难治性癫(痫)的可能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再次手术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4例疗效分析

    作者:冯丽梅;任榕娜;杨朋范

    目的 分析首次切除性手术失败或复发的耐药性癫(痫)患儿再次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再次手术术后疗效的预测因素及癫(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癫(痫)中心再次手术治疗的4例耐药性癫(痫)患儿首次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及再次手术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切除性手术后,3例发作无明显减少(Engel Ⅳ级),1例无发作(Engel Ⅰ级),但2年后复发.经再次全面评估后,4例均行扩大范围切除性手术,其中3例行颞顶枕叶致(痫)灶切除术,1例行额叶致(痫)灶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1.25个月,均无重大的或不能接受的并发症,达到Engel Ⅰ~Ⅱ级.结论 对首次切除性手术治疗失败的患儿,经全面评估后,再切除性手术可重新获得无发作.再切除性手术术后疗效积极的预测因素:(1)残留有颞叶内侧结构或磁共振成像示结构性异常;(2)首次切除性手术未达佳标准;(3)术前已明确有独立的致(痫)灶;(4)首次切除性手术前后发作症候学具有相关性.

  • 进展性脑梗死预测因素与预后分析

    作者:张玉蛟;刘新胜;白冰;李江涛;聂菲菲;李玉琴

    目的 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既往史、病情进展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入院时血压等因素对治疗与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发病24 h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基线水平GCS和NIHSS与患者临床结局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基线收缩压、CRP、Fib等指标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评估情况有密切关联.

  • 130例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发生发展及其预测分析

    作者:宋红兵;王琪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发病率、预测因素与痴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婚姻、家庭照看等情况,结合颅脑影像学检查,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病后3个月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和认知情况,以与非抑郁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作为自变量,以脑梗死后抑郁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比健康人群,脑梗死患者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偏高(P<0.05),且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并发痴呆的情况显著高于非抑郁症患者。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乏家人的照料、神经功能缺损等因素是抑郁的预测因素,但未见抑郁是痴呆的影响因素。结论脑梗死后痴呆是抑郁的预测因素,但抑郁并非痴呆的预测因素。

  •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研究及进展

    作者:苏楠;杨伟民;滕军放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非常高的致死和致残率,随着溶栓治疗的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了巨大的福音.在溶栓获得成功的同时,溶栓治疗带来的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就是继发的颅内出血,即脑梗死出血转化.脑梗死出血转化可引起临床症状加重,带来治疗上的矛盾,并引起不必要的医患关系紧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现将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分类、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综述如下.

  • 慢性肾衰病人冠脉介入术后应监测肾功能

    作者:

    美国华盛顿中心医院心导管实验室Gruberg等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术(包括PTCA或冠脉造影)后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其预后不良。 肾功能急性恶化是冠脉血管造影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这对于病情危重的住院患者提示预后不良。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39例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肾功能明显恶化的肾功能不全病人的住院期间及远期预后。 439例基础血清肌酐≥1.8 mg/dl(159.1 μmol/L)但未接受透析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术时95%以上的病人使用了离子型低渗造影剂。根据术后48 h内血清肌酐的变化将患者分成2组:A组161例,于术后48小时内血清肌酐升高≥25%或需进行透析治疗;B组278例,术后血清肌酐无进一步升高。肌酐清除率采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J Am Coll Ca rdiol 2000,36:1542)。 结果显示,2组病人基线肌酐清除率相近,即术前肾功能无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肾功能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输血、造影剂用量和左室射血分数。A、B两组病人造影剂用量分别为2116±148 ml及214±98 ml,A组显著多于B组(P=0.002),提示介入术中应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A组患者住院期间总死亡率是14.9%,B组是4.9%(P=0.001) ;A、 B组病人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9.6%和3.3%(P=0.003);非Q波心梗发生率分别为28.7% 和15 .9%(P=0.007);A组肺水肿、胃肠道出血和需输血病人也显著高于B组。随访1年,A组患者一年累积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37.7%对19.4%,P=0.001),其中不需透析者病死率为35.4 %,需透析者为45.2%。1年病死率与肌酐明显升高。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肌酐升高、年龄和静脉桥病变定位。 研究者认为,既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冠脉介入术后肾功能在48 h内进一步恶化(血清肌酐升高超过基础水平的25%或需要透析)是院内和远期预后不良的标志,术后需透析的患者临床预后更差。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3月15日11版

  • 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化疗引起神经炎的临床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王小艳;王志伟;袁琛;李海鹰

    目的 研究可能预测神经炎发生和发展的可靠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行FolfoxⅣ方案辅助性化疗的171名患者,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均有完善的化验检查,详细记录其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血红蛋白、白蛋白、糖尿病、血浆钙、镁水平,血肌酐水平,并记录患者既往史中是否有饮酒及吸烟史和周围神经炎的发病情况、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 应用奥沙利铂化疗后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镁血症和有饮酒史患者周围神经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结论 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镁血症和饮酒史是能够预测奥沙利铂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炎的可靠而容易获得的临床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预处理可能会减少神经炎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心脏手术后死亡尸检1例

    作者:闫振宇;闫存禄;杨新华

    目前,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的治疗之中.但由于现代医疗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仍然可以出现各种合并症,且在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的总例数中还占有不少的比例.本文结合1例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出现合并症性猝死而进行病理学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对这一问题予以初步的探讨.

  • 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预测作用

    作者:权力;唐艳红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方法 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的心力衰竭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结果 心率变异和心率振荡相结合能很好的反应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的平衡状况,并能反映心脏自身的调节功能.结论 根据心率变异和心率振荡的异常改变,能对心肌梗死后具有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并能确定需要植入ICD的人群,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 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

    作者:徐岩;徐予;朱中玉;王宪沛;高传玉;牛振民;黄克钧;陈岩;刘煜昊;李牧尉

    目的: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592例冠心病患者PCI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6(3~57)个月.MACE的发生率为7.6%,全因性死亡率为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有PCI方式、近段病变、参考血管的直径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年龄、有心肌梗死史及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可预测全因性死亡,术后未戒烟及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结论:高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置入金属裸支架、小血管病变、近段病变和对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的依从性差是预测PCI后不良预后的因素.

  • 平面QRS-T夹角对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彭佳华;黄正壮;莫黎芳;余阶洋

    目的:通过分析平面QRS-T夹角与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acute heart failure syndromes,AHFS)近、远期不良结局相关性评价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2所中心医院125例AHFS患者,根据入院首次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将患者分为<90°组和≥90°组.采集患者入院首次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基线变量,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参数差异.随访入院至出院后30 d(近期)和1年(远期)不良结局发生情况,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进行2组近、远期不良预后发生率差异比较,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平面QRS-T夹角≥90°与不良预后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平面QRS-T夹角为(116.5±46.9)°.≥90°组96例患者中远期不良结局92例,其中50例为近期不良结局患者.<90°组29例患者中远期不良结局19例,其中8例为近期不良结局患者.与<90°组患者相比,≥90°组心影增大、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0.04 mm,s更多见,并且有更低的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高的CK MB和肌钙蛋白Ⅰ.K-M曲线:两组近、远期不良结局发生率曲线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经PtfV1≤0.04 mm·s、心影增大、eGFR、LVEF、CK-MB和肌钙蛋白Ⅰ多因素校正后平面QRS-T夹角≥90°与近期不良结局发生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HR:1.78,95%CI:0.75~4.22,P=0.19),但仍是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R:2.04,95%CI:1.18~3.56,P=0.01).结论:平面QRS-T夹角≥90°是本研究AHFS队列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尚不能认为是近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

  • 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陆秋芬;孙健;王君;张澎湃;李毅刚

    目的 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 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 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超反应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黄晶;李京波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超反应的预测因素,并观察超反应对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的因心力衰竭于本院植入CRT的患者,以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值≥0.50为标准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通过组间比较以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术前及术后第1,3和6个月的心脏超声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径(LVESD)以及随访记录到的不良事件,观察超反应对患者心脏结构、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有43例入选,其中13例(30.2%)出现超反应.与非超反应组相比,超反应组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比例较高(100% vs 63.3%,P=0.032),心力衰竭病程较短[中位病程12(6~90)个月vs 66(24~108)个月,P=0.04],术前基线LVEF较高(0.32±0.04 vs 0.27±0.06,P=0.008).而非缺血性病因(OR=13.580,95%CI 1.154~160.055,P=0.038)和术前基线LVEF在0.30~0.35之间(OR=12.138,95%CI 1.492~80.597,P=0.01)是术后发生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反应组术后LVEF、LVEDD和LVESD的改善整体优于非超反应组(P<0.001).超反应组复合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恶性心律失常、全因死亡)的发生率低于非超反应组(15.4% vs 56.7%,P=0.012),术后两年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非超反应组(log rank P =0.028).结论 非缺血性心肌病以及术前LVEF相对较高的患者更容易从CRT治疗中获益,且获益主要来源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善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降低.

  • 导管消融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

    作者:孙源君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房颤终止和转复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手术终点.但并非所有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均能终止房颤,术前优化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十分重要.目前对房颤导管消融术中终止的预测因素包括术前和术中指标,其中,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通过体表心电图测量的房颤周长及超声测量的左心耳收缩速度属于术前预测指标,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心腔内测量房颤周长属于术中预测指标,可为术中的消融策略及消融程度提供指导.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孙健;王群山

    目的 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植入ICD患者的基础特征,将患者是否进行了ICD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击的预测因素.结果 随访18.8±14.3个月后,其中8例共经历21次电击.ICD电击治疗的发生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r=1.129,P=0.030),与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多变量COX分析证实左室射血分数(HR 1.08,95% CI 1.07 ~1.09,P=0.016)是发生电击治疗的独立预测参数.结论 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ICD患者容易出现电击治疗.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早期预测因素研究

    作者:许诚;何清;王松;蒋小玲;陈守春

    干扰素(INF)是目前对部分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本文通过对患者用药前、用药初期可能影响疗效的部分因素观察,寻找早期预测患者IFN疗效的实用指标,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以达到用药经济、合理的目的.

  • 小腹主动脉瘤研究进展

    作者:张利;李想

    直径3.0~5.5 cm的腹主动脉瘤称为小腹主动脉瘤,这部分病人目前尚未纳入手术指征,但其也存在破裂可能性.小腹主动脉瘤会逐渐增大,且其直径越大,增长越快,故需严密监测.血管壁的应力、弹性及硬度、管壁钙化程度及瘤体直径被认为动脉瘤增长的预测因素.降低动脉瘤扩张的药物治疗可作为一种选择,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手术或腔内修复优于随访观察.

  • 术前影像诊断肾癌的肾脏良性病变发生率及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黄吉炜;孔文;董柏君;张进;陈勇辉;陈奇;陈海戈;薛蔚;周立新;薄隽杰;刘东明;黄翼然

    目的:研究在中国患者中术前影像学诊断肾癌行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手术的肾脏良性占位病变发生率,并分析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1月~2010年9月共1 531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肾癌并行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在1 531例患者中,共有81例(5.3%)为良性,其中包括错构瘤52例(3.4%),嗜酸细胞腺瘤12例(0.8%),复杂性囊肿6例(0.3%),其他类型11例(0.7%).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肿瘤大径较小、年龄较小、囊性占位病变为临床表现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的可能性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13;95% CI,1.95~5.04;P<0.001)、肿瘤大径较小(OR,0.75;95% CI,0.66~0.85;P<0.001)、年龄较小(OR,0.94;95% CI,0.92~0.96;P<0.001)是良性占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囊性占位病变不是显著性预测因素.结论:在中国患者中,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病变的发生率为5.3%,较国外同类研究明显偏低.良性占位病变中常见的类型为错构瘤,而欧美同类研究中为嗜酸细胞腺瘤.女性、年龄较小、肿瘤大径较小是良性占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

  • ESWL治疗肾结石排空率的预测

    作者:刘剑新;夏仁惠;傅吾;张勇;韩孝洲;钱余;周伟帮;田长海

    目的:了解影响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成功的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估计碎石后结石排空率.方法:1996年5月~2006年10月对1 254例肾结石(结石直径<20 mm)患者进行ESWL治疗,治疗效果在3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价.碎石后比较无结石率与结石的特性,患者个人情况的相关性用方差检验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方差检验的有意义因素.结果:3个月随访时,ESWL后结石排空率为86.6%.1.44%(18例)患者结石未碎裂,7.97%(100例)患者结石碎片未被清除,36.5%患者接受三次ESWI,治疗.方差检验分析发现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结石位置、结石数目、结石性质、肾形状和先天不规则肾对碎石后结石的排空率均有影响.多变量分析排除了结石性质和患者性别作为影响无结石率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建立了ESWL后无结石率的回归分析模型.该模型的准确率为86.6%.结论:结石大小,位置、数目、患者年龄、肾形状和先天性不规则肾是ESWL后结石清除率的影响因素.

  • 公民逝世后捐献移植肾延迟功能恢复预测因素研究新进展

    作者:叶少军;仲福顺;钟自彪;王彦峰;叶啟发

    延迟功能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影响移植肾脏和受体长期存活率的常见的并发症,因此,DGF的早期预测、发现和治疗对肾功能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与DGF有关的重要的预测因素进行综述,拟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借鉴.

469 条记录 17/24 页 « 12...14151617181920...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