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肺动脉瘤1例

    作者:刘莉娜;谢立旗

    患者,男,66岁.3年来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经抗炎治疗后好转,受凉后易复发.近1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喘息,咯鲜红色血,伴粘痰,量约100ml.此患者曾于1998年因腹主动脉瘤行手术治疗.

  • 多层CT动脉期扫描对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减少患者辐射量的价值研究

    作者:吴耀贤;胡国勋;付美萍;王志英

    目的 探讨肝脏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诊断及减少患者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 应用多层CT平扫加三期动态扫描,对108例临床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平扫共发现123个实性占位.其中84例患者,11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表现典型的边缘结节状、小点状及花簇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扩散.另24例患者平扫后,肝脏病灶动脉期未表现典型的边缘强化特征,后经常规三期扫描,病灶被缓慢充填强化并略高于同层肝脏实质密度或与同层肝实质等密度.平扫加动脉早期扫描,患者接受辐射剂量为645.5 mGy;平扫加动态三期扫描患者共接受辐射剂量为1 291.00 mGy.结论 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可于动脉早期明确诊断而无需进一步门脉期及延时期扫描,动脉期强化不典型者可按常规三期扫描,既节省检查时间同时也减少一半的辐射剂量对患者的损伤.

  • CT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张宗斌;梁社富;李佳

    目的:对C T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9-06-2012-12就诊于我院的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4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及C T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 H IE临床诊断分度与CT诊断分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76,P<0.05)。对Apgar评分与CT分度的关系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66,P<0.05)。结论 CT 分度与临床分度一致,神经系统损伤越严重,CT分度越高。CT检查是诊断HIE的可靠手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优维显300I用于CT增强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志梁;孙树华;韩萍

      笔者对无选择性的100例CT增强者,采用优维显300I行快速注射,观察注药反应,无提示性地记录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并采取对策,以求对药物的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估。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7~8月对100例用优维显300I CT增强者在术前口服或口含1%~3%稀浓度碘对比剂后,采用高压注射器Medrad以2~3ml/s的速率注射75~100ml,除动态扫描和CTA是在注射中定时以螺旋扫描方式分别摄取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或延时扫描图像外,其余均在注射对比剂后行螺旋式快速扫描。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Plus 4A。  100例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8~78例,其中60岁以上者25例。检查部位:头颈18例,胸肺15例,腹部66例,四肢1例。2 结果  增强扫描中,显影质量非常好,可获得明确诊断者73例;显影质量好,可获得可靠诊断者27例。诊断为阳性者83例,阴性17例。  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出现热感者43例,恶心3例,呕吐1例,头痛2例,无任何不适者51例;注射对比剂后,由于压迫不力而造成对比剂外溢引起局部肿痛者1例,但不属于过敏反应。根据碘对比剂副反应的分类,以上在注射对比剂过程中的反应均属第一级副反应,因此对于有热感者,只在CT侯诊室观察30分钟,无异常者未作任何处理。对恶心呕吐者给予口服扑尔敏8mg,并观察30分钟,仅1例较虚弱者另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留至观察正常后离去。对比剂有外溢者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缓解至正常。

  • 不同注射流率下胰腺、主动脉强化的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对比分析

    作者:龙学颖;曹觉;周勉;朱智明

    目的:对比分析3 mL/s及2 mL/s注射流率下正常胰腺、主动脉强化的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方法:选取胰腺正常的患者67例并随机分为A组(35例,采用3 mL/s的注射流率)和B组(32例,采用2 mL/s的注射流率),分别行胰腺层面的系列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获得每个病人胰腺、主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比较两组胰腺、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及达峰值时间,并分别探讨两组胰腺、主动脉强化的个体差异.结果:A,B组胰腺强化峰值分别为(75.7±17.0)Hu和(66.5±16.0)Hu,主动脉强化峰值分别为(226.2±35.2)Hu和(182.8±32.8)Hu,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A,B组胰腺强化达峰值时间分别为(43.9±6.6)s和(55.2±5.0)s,主动脉强化达峰值时间分别为(35.4±4.5)s和(48.0±3.7)s,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A组胰腺、主动脉达峰值强化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和12.7%,B组胰腺、主动脉强化达峰值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2%和7.7%,A组均高于B组;A,B两组胰腺佳强化时相时间窗宽度分别为(9.7±4.5)s和(13.7±3.6)s.结论:采用3 mL/s的注射流率胰腺和主动脉强化较2 mL/s更好,峰值强化时间提前,而个体差异更明显,佳强化时间窗缩短.

  • 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久波

    目的 探讨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上静脉梗死病人,分析平扫、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的CT表现特点,并与超声及手术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肠系膜上静脉梗死患者表现肠系膜上静脉内见圆形充盈缺损,增强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等肠缺血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门脉供血减少,门静脉期延迟,肝脏一过性血供不足,肝实质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造影剂在肝脏内分布均匀.结论 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多排螺旋CT对前列腺增生诊断的探讨

    作者:黎喜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前列腺增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平扫、动脉期(30s)、静脉期(65s)、实质期(95s)、延迟期(180s)对2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多期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分析其形态学及动态扫描CT表现.结果 前列腺增生形态学表现:轻度增生呈栗子形,体积不大或轻度增大;明显增生呈类圆形或球形,体积明显增大;所有增生腺体均向膀胱底部形成深浅不同的压迹,明显增生腺体突入膀胱颈呈分叶状切迹;可并前列腺钙化、前列腺囊肿、膀胱结石、膀胱憩室、膀胱膨出、肾积水等;增生腺体均位于中央区,平扫密度均匀,未发现明显低密度区,CT值均数35.7±3.5HU;动态扫描表现:动脉期(30s),以轻度强化为主,大部分呈均匀强化,CT值均数为50±10.4HU;静脉期(65s),呈明显强化,均匀与不均匀强化各占11例,CT值均数为67.2±12.3HU;实质期(95s),强化程度高,CT值均数为70.1±7HU,大部分趋均匀强化或基本均匀强化;延迟期(180a),以明显强化为主,但强化程度较实质期已有所降低,CT值均数为68.8±8.2HU,大部分旱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仅2例;前列腺增生的动态曲线旱缓升-平台型.结论 多排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能全而观察前列腺增生的形态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对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谢梦雨(综述);伍兵(审校)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是一种反映器官组织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CT灌注成像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每一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DC),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以此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CTPI在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1]及脑肿瘤的分级、预后[2]等方面现已有较广泛的应用。

  • 多层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对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孟兆臣;李杰;郭婷婷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四期动态扫描对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分别从MSCT四期对微小肝转移瘤的检出数目、MSCT图像是否能清楚显示转移癌的特征以及MSCT图像判别诊断转移瘤的来源这3个方面,研究MSCT四期动态对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 MSCT四期都可以检测出肝转移以及其原发灶,观察平扫、动脉期增强和门脉期增强为主,其中门脉期检测微小病灶数目更多,更能具体显示微小病灶,门脉期与平扫和动脉期增强检测病灶数目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四期动态扫描均能准确显示转移癌的特征,门脉期增强图像的病灶显示能准确对转移瘤的来源进行判断.结论 多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能清晰显示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反应了病灶特征、位置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螺旋CT诊断

    作者:严宗伟;张向群;彭剑峰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均为大片低密度灶,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6例,轻度强化14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及病灶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特征.

  • 胰腺癌的CT诊断

    作者:杨恒选;严志汉;陈宪

    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1].根据癌灶发生部位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60%~70%,胰体癌占20%~30%,胰尾癌占5%~10%,全胰癌约占5%.胰腺癌预后极差,1年的生存率不到30%,5年生存率仅3%~7%.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30%,因此,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1~3].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胰腺及胰周的解剖结构,动态扫描可以观察胰腺实质的细微结构变化,是目前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常用、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 3.0T磁共振薄层动态增强序列评价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迎春;宋彬;徐隽;印隆林

    目的 探讨在3.0T MR平台上采用拢相位梯度回波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 LAVA)评价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CT或超声怀疑为HCC的患者,按顺序依次行MRI常规轴位的T2W和T1W平扫、3D-MRCP、钆剂增强的LAVA三期动态扫描和2D梯度回波T1W增强扫描.LAVA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扫描数据采集分别于注射对比后15、55和90 s进行,每期完成3次全肝扫描,而后行三维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重建观察肝血管及病灶细微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共25个结节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HCC,其中7个结节直径<1 cm.3D-LAVA序列诊断HC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25/25)和96%(24/25).3D-LAVA序列显示24个结节出现动脉期强化,其中21个(21/25,84%)结节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样强化方式,但24个结节动脉期强化峰值时间不同,5个位于动脉早期,11个位于动脉中期,8个位于动脉晚期.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14个病灶的供血动脉和4个病灶的引流静脉以及病灶对邻近血管的推压(10个)和侵犯(3个).结论 3.0T磁共振薄层动态增强序列能够全面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和细微形态特点,对诊断HCC具有重要价值.

  • 小型猪正常门静脉MSCT规范化血管成像实验研究

    作者:王丽英;敬宗林;周丽;任勇军;杨帆;李睿;杨振峰;李春平;陈天武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金标准为基础,规范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portal venography,MSCTP)的成像方法.方法:采用健康中国贵州成年小型猪16只为研究对象,以门静脉佳显示层面为中心,在全麻下采用同层动态扫描方式行16层螺旋CT动态扫描,成像速度1帧/s,循环45次.运用灌注软件包分析,生成时间-密度曲线,获得门静脉强化峰值所对应的佳显影时间点.待动物体内造影剂代谢完全后,利用佳显影时间,行门静脉螺旋CT血管造影,并使用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技术,清晰显示门脉主干、属支,并在MSCTP测量门静脉主干及属支直径.采用DSA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电影采集,测量门静脉佳显影时间及门脉主干、属支管径.对比分析MSCTP及DSA两种技术下测量门静脉系统佳显影时间及管径.结果:①MSCTP与DSA门静脉佳显影时间分别为(39.73±8.27)s与(14.40±0.75)s,MSCTP测得的门静脉佳显影时间明显长于DSA(P <0.05),但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 =0.749,P<0.05).②MSCTP测得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管径分别为(8.50±0.80) mm、(7.13±0.71)mm、(5.54±0.89) mm,DSA测得的相应管径分别为(7.65±1.17)mm、(5.74±1.05) mm、(5.03±0.98)mm,MSCTP测定的相应管径值均高于DSA(P <0.05);但两种技术下测得的对应管径值具有良好相关性(r分别为0.700,0.624与0.958,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可优化门静脉CT成像技术,MSCTP将有助于门静脉系统的形态学分析,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研究提供规范化MSCTP技术.

  • 螺旋CT肝脏动态扫描技术参数的选择

    作者:杜勇;黄小华;兰鹰;李春平;周华藻;张小明;敬宗林;翟昭华;唐显应

    目的:应用螺旋CT肝脏动态扫描评价造影剂容量、注射速度、延迟扫描时间、病人体重与肝脏增强的定量关系.方法:73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的造影剂容量、注射速度,行肝脏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测量其各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高流量组高峰CT值大于低流量组,高峰时间亦提前;120ml组与100ml组比较,其高峰CT值和高峰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EI达到45HU或更高,在50-75kg和大于75kg组对应的造影剂容量为100ml和120ml.结论:肝脏增强的程度与造影剂注射速度和容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与病人体重呈负相关.

  • 3.0T薄层动态增强MRI与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迎春;宋彬;陈加源;印隆林

    目的 探讨3.0T MR拢相位梯度回波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 LAVA)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为HCC的患者,分别行CT及MRI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检查.MRI序列包括常规T2W和T1W平扫、增强LAVA动态扫描和2D梯度回波T1W扫描.结果 30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共有45个HCC结节(15个直径<1 cm).3.0T-LAVA及MSCT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0%、90.0%、95.6%及89.0%、70.0%、85.5%.MSCT对于HCC"快进快出"的特征样强化显示率为67.0%(30/45),而3.0T-LAVA序列达89%(40/45),但强化峰值时间点不同,动脉早期5个,动脉中期25个,动脉晚期10个.同时,3.0T-LAVA清晰显示了病灶供血动脉(20个)、引流静脉(10个)及病灶对邻近血管的推压(10个)和侵犯(3个).结论 3.0T-LAVA更能全面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和细微形态特点,对于HCC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诊断肝癌中的应用

    作者:方孙福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诊断肝癌中的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肝癌患者80例,收取时间为2013年5月直至2015年7月期间,并将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MRI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检查,将两组肝癌患者检查后的漏诊率、误诊率、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肝癌患者检查后的漏诊率2.50%、误诊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漏诊率10.00%、误诊率12.50%,观察组肝癌患者检查后的诊断符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癌患者77.50%(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诊断肝癌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减少肝癌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值得在临床诊断肝癌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景坤;刘斌

    肝脏CT灌注成像是指静脉团注对比剂后,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肝脏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在血管和组织内选定感兴趣区(ROI),以获得该层面内ROI内的密度随强化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即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分析TDC来获得灌注值,理论基础是对比剂所引起的密度改变直接与对比剂聚集的浓度成线性关系,以及对比剂的血流动力学与血液相同[1,2].

  • 3.0T MR LAVA序列在上腹部检查的优势

    作者:曾琼新;郑君惠;谭绍恒

    目的 探讨3.0T MR 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上腹部病变检出率的优势.方法 对42例临床怀疑肝脏占位患者行MR检查,15例无肝脏病变患者作对照.常规MR T_1WI和T_2WI扫描,包括T1WI 2D和3D FSPGR序列,增强采用LAVA屏气动态多期扫描.分别对2D和3D及LAVA序列图像对病灶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并测量肝、脾的信噪比等情况.结果 LAVA序列对42例肝脏病变患者做多期增强扫描后发现68个病灶,其显示率达100%,对病灶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5.6%(65/68).3D T_1WI FSPGR序列增强扫描对病灶显示率为91.2%(62/68),对病灶定性准确率为76.5%(52/68).2D T_1WI FSPGR序列病灶显示率为89.7%(61/68),对病灶定性准确率为70.6%(48/68).15例正常肝、脾组织,使用不同序列测量所得信噪比为:平扫LAVA肝29.68±2.31,脾36.21±3.67,2D肝46.21±5.32,脾58.75±4.68,3D肝19.79±2.23,脾23.36±2.14.增强LAVA肝41.75±5.13,脾57.96±6.13,2D肝56.33±5.63,脾63.21±5.32,3D肝29.05±4.68,脾46.37±5.17.结论 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病灶的显示及肝血管显示方面较常规2D和3D序列优越.

  • 螺旋CT对肾癌的诊断和手术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朝鹏;潘廷甫;孙新才;曹坤利

    螺旋CT在临床的应用中,它对肾肿瘤的诊断与分期也较之动态扫描具有优越性.经螺旋CT检查的53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对其CT诊断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现报道如下.

  • 肾肿瘤的动态CT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刘可夫;刘斌;余永强;张家文;吕益忠;胡晓峰

    目的研究肾肿瘤的动态CT与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肾肿瘤进行多期CT扫描,包括平扫和注射造影剂后40、90、180 s共4期,选择合适兴趣区,测得肿瘤各期的强化值(分别为E40、E90、E180)和各期CT值之间的变化值(分别为△1、△2、△3).对比剂注射流量3 ml/s,对比剂总量75 ml.②利用免疫组化法对肿瘤标本行抗CD34、VEGF染色.结果①共计18例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18个肿瘤,右6例,左12例,肾恶性肿瘤17例;肾良性肿瘤1例.②恶性肿瘤VEGF表达与E40、E90、E180、△1、△2、△3之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785, P=0.000;r=0.699, P=0.002; r=0.513,P=0.035; r=0.769,P=0.000; r=-0.764, P=0.000;r=-0.493, P=0.044).③恶性肿瘤MVD与E40、E90、E180、△1、△2、△3之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0, P=0.000; r=0.855,P=0.000; r=0.791,P=0.000; r=0.836,P=0.000;r=-0.875, P=0.000; r=-0.433, P=0.075).结论动态CT参数与肾肿瘤血管生成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动态CT能较准确地反映肾肿瘤的血管生成.

66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