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DCA护理管理对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护理效果的影响

    作者:周萍

    [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程序对血液透析病人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病人共44例,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组病人采用PDCA护理管理程序进行长期留置深静脉双腔导管护理,比较两组病人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组病人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19.27个月±4.04个月,对照组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留置时间17.09个月±4.16个月,护理组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照组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40.9%,护理组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13.6%,护理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PDCA护理管理程序能够降低血液透析病人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应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 循证护理在肾双腔导管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孙红霞

    2003年6月-12月我们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肾双腔导管护理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介绍一种预防双腔管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方法

    作者:马慧鹏;高原;张立华;丛海静

    深静脉留置血液透析用双腔导管(双腔管)给透析病人带来了福音.减轻了每次透析时穿刺的痛苦,但是双腔管穿刺部位易引起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血行感染.

  • 经颈内静脉留置埋藏式双腔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应用

    作者:杜浩昌;李春庆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常并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凝血机制障碍,周围血管条件较差,而且其内瘘经过长期使用常发生血流量减小和闭塞,而一般经中心静脉临时插管虽然能立即投入血透但容易感染、出血,不能长期保留.笔者对16例作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埋藏式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安置术,并与同期股静脉及颈内静脉临时插管进入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透析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 带绦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建立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

    作者:盛梅笑;王钢;陈桂兰;蒋蕴琴;许陵冬;江燕

    我们自2000年4月~2002年10月将带绦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PDLC)留置于颈内静脉,先后为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建立了长期血管通路,对导管的使用情况、透析的充分性及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小结如下.

  • 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分析

    作者:覃丹平;刘岩;钟小仕;周道远;肖笑;卢智

    目的:探讨临时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月~2010年10月,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之尿毒症患者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927例患者共行965次临时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95.1%,换位后100%成功.导管留置共39 860导管天,平均(45±12.57) d.发生急性并发症11例次,发生率1.14%.出口感染67例次,菌血症73例次,发生率各为1.68次及1.83次/1 000导管天;无导管隧道感染;症状性深静脉梗阻42例次,发生率4.3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可替代颈内静脉作为血液透析临时通路,今后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来证实.

  • 股静脉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作者:王玉柱;蔡美顺;杨涛;王磊;于仲元

    目的: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49例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为两组:颈内静脉组31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股静脉组19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观察两组患者导管使用寿命、并发症、透析血流量及Kt/V值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导管使用寿命为(387±101)d,而股静脉组为(210±88)d,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静脉组导管感染率、堵塞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组(P<0.05);两组的透析血流量与Kt/V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双腔导管是较好的血管通路,颈内静脉优于股静脉.

  • 经股静脉双腔导管插管开展血液灌流的临床体会

    作者:孙秀国;刘素英

    目的 观察股静脉双腔导管插管在血液灌流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40例经股静脉双腔导管插管行血液灌流的重度有机磷患者作为观察组,动脉和(或)静脉直接穿刺的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时间、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股静脉双腔导管插管缩短灌流时间,安全有效.

  •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樊桂娟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张雅怡;梁茂红;古慧莲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的相关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为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并发症预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2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7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导管后,易发生感染、渗血等并发症,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策略及时防范病情恶化,才能有效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 心脏术后患者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进行固定的方法研究

    作者:刘玉玲;宋志英

    目的:探讨心脏术后患者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的固定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脏术后经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患者112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3M敷贴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固定方法,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护理用时、导管感染、导管脱出情况及病人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为7.14%,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置管护理用时为(27.3±4.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3.4±5.2),导管脱出率为5.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患者舒适度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进固定方法减少了护理用时和导管脱出率,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对于颈内静脉置双腔、三腔导管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

  • 成功抢救诱导期急性支气管痉挛病人一例

    作者:孙兴兵

    1 病例患者20岁,男性,因"右侧开放性气胸"急诊入院,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胸腔镜探查术".病人病情危重,既往病史不详,入手术室时病人呼吸急促,SPO2 92%,右侧呼吸音低,左侧呼吸音尚清.立即开放静脉,做好麻醉前准备,诱导;咪达唑仑3毫克、芬太尼0.2毫克、顺苯璜酸阿曲库铵10毫克、丙泊酚60毫克、小剂量艾司洛尔,3.5分钟后插管,看见声门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呼吸音不清,怀疑导管误入食道,拔出导管,面罩吸氧,气道压增高,但氧饱和度仍能维持90%以上,吸除口腔内分泌物后,再次经声门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但发现气道压力很大,听诊呼吸音不清,有哮鸣音,拟"急性支气管痉挛",拔除双腔导管,改用单腔管供氧,同时静脉给予地塞米松20毫克,氨茶碱100毫克,加深麻醉,加大吸入麻醉量,持续加压给氧,氧饱和度由90%上升到96%,但气道压仍很高,达 40cmH2O,加用异丙肾上腺素稀释后导管内少量注入,呋塞米20毫克静脉注入,病人气道内压逐渐下降,由40cmH2O下降到25cmH2O ,情况稳定,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后,改用双腔管插管完成手术,术后病人康复出院.

  •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李金玮;季姗姗

    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管已成为临床血液透析病人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解决了病人穿刺困难,内瘘未成熟,内瘘手术不易成功,血流量小,病情危重在救治中建立血管通路难等问题.它具有安全,血流量充足,操作简便,痛苦小,减少血管损伤提高内瘘手术成功率等优点.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性并发症成为影响其使用的主要因素,导管感染是颈内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的71例血液透析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通过积极的临床预防和护理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双腔导管引流治疗脑脓肿19例分析

    作者:白辰

    我科自1995-08~1998-06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去囊开侧孔治疗脑浓肿19例,疗效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25.21岁.经头部CT或MRI确诊.治疗时根据CT片或MRI片定位,在局麻或全麻插管下行颅骨钻孔,双极电凝硬膜血管并切开,脑穿刺针穿刺抽脓后,沿脑穿刺针方向将硅胶双腔囊导尿管(F16-24)去气囊,于侧孔的对侧剪1~2个侧孔,置入脓腔低位(约1~2 cm),然后尽可能抽尽脓液,脓液送培养加药敏,再从侧管注入由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配制成的冲洗液(0.9%生理盐水1 000 mL加庆大霉素4~8万u)或0.5%灭滴灵溶液,反复冲洗至流出液清澈为止,接无菌引流袋.

  • 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在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封管中的应用

    作者:夏娟;马玉英;居建忻

    目的探讨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在血透用双腔导管封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颈内静脉永久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导管动脉端和静脉端封管液的不同选择,随机分成肝素尿激酶混合液组(A组)和肝素组(B组),观察比较两组导管的堵塞次数和静态管路压.结果 A组导管堵塞12例次,溶栓后全部再通,静态管路压为(10.2±3.57) cmH2O;B组导管堵塞33例次,溶栓后再通31例次,静态管路压为(7.4±5.28) cmH2O.两组导管堵塞例次和静态管路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可应用于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封管.

  • 用CT个体化确定双腔支气管插管型号的临床研究

    作者:修培宏

    目的:探讨用CT片测量支气管起始部内径选择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型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胸外科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根据身高经验选择,观察组(B组)根据CT片上支气管分叉处直径选择与支气管直径寸相同或稍小的双腔导管,用光纤支气管镜观察导管位置.结果:A组导管临床定位满意率只有90%,镜下检查导管位置正确率仅有86%;B组临床满意率100%,镜下位置满意率9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测量支气管分叉处直径,选择适宜型号的双腔导管,能达到双肺安全有效的隔离,减少并发症.

  • 用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血透一例报告

    作者:李保春;许静;崔若兰;于蕾;苏红;袁伟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8岁.外院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转入我科.实验室检查:Bun 27.8 mmol/L, Cr 1217μmol/L, CCr 4.85 mil/min,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心肺功能正常,符合肾移植条件.决定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带涤纶环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该导管长度为40 cm,距导管皮肤出口处3 cm有一涤纶环.操作方法:麻醉后,根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和导管皮肤出口处,用隧道针将插入导丝的导管引入穿刺部位,依次将软硬扩张导管顺导丝插入锁骨下静脉内,抽除扩张导管,顺套管将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放入上腔静脉内,抽除套管,立即行血透.3次/周,共行血透36次,持续84 d.透析时使用血流量为200 ml,透析后用浓肝素封管,剂量为20 mg/ml.未发生感染、栓塞、静脉狭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X线摄片证实导管前端位于第2肋间,测定瘘管再循环量为4.1%.术后移植肾肾功能恢复良好,第19天在局麻下拔除双腔导管.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双腔导管
  • 股静脉双腔血液透析导管135例护理体会

    作者:高永霞;刘梅红;张劲松;乔莉

    目的 探讨股静脉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5例行血液净化治疗需留置股静脉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患者,对其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右侧股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3例右侧股静脉穿刺失败后改左侧股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其中出现并发症15例:穿刺部位渗血6例;导管感染6例;误穿入动脉2例,经及时按压止血未发生不良后果;导管堵塞1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失败,给予拔除导管,重新置入对侧股静脉双腔导管.结论 留置导管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置管后给予精细化的护理,可大限度的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血液净化治疗质量.

  • 老年血液净化患者临时性血管通道建立的探讨

    作者:王艳丽;刘必成;周秋根;张晓良;俞济荣

    目的总结我院1998年以来老年血液净化患者应用深静脉双腔导管建立临时血管通道的经验. 方法在159例行血液净化治疗的老年患者中119例采用Seldinger法留置深静脉双腔导管,40例直接穿刺法建立临时血管通道,观察2组并发症、血流量、评定透析充分程度(KT/V)值. 结果平均血流量及KT/V值≥1.2的比率在留置导管组显著高于穿刺组(P<0.05,P<0.01),导管留置时间(27±9)d,留置导管主要并发症为感染(11.9%);直接穿刺组血肿发生率高(20.4%). 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安全、透析较充分,可反复置管,节省四肢血管资源,是老年患者一种理想的血液净化临时通道.

  • 组合式体外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危重病症救治的发展方向

    作者:刘志红;龚德华

    1977年Kramer等首次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这一技术应用于患者,标志着血液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开始进入临床。随着后来泵驱动系统及双腔导管的引入,在克服了CAVH本身缺陷的同时,也使这项技术更趋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治疗技术,被统称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

130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