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环丙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系统正常与缺陷低抑菌浓度的影响

    作者:张智琪;李晓霞;康建邦;高雅婷;张瑞琴;段金菊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QS)系统正常与缺陷的铜绿假单胞菌(PA)通过环丙沙星诱导后对其低抑菌浓度(MIC)影响的区别.方法:将PA按照前期研究的基因测序方法分成正常组和缺陷组.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用1/2MIC、1MIC、2MIC、4MIC的环丙沙星各诱导5代,保存1代、3代和5代的菌株.诱导浓度和诱导代数对MIC值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正常组与缺陷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组内比较:在同一浓度下,2组各随着诱导代数增加MIC值均增加(P均<0.05);在同一代数下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正常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也增加(P均<0.05),缺陷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组间比较:QS系统分组与诱导代数无交互效应(P>0.05),且缺陷菌株MIC值都低于正常菌株;与诱导浓度存在交互效应(P<0.05).固定代数固定浓度两组MIC值比较:在1MIC诱导的第3代和第5代,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诱导浓度对QS系统正常组和缺陷组MIC值的影响有区别.

  • 天花粉蛋白对A549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丁克清;龚权;李侃

    目的 观察天花粉蛋白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生长增殖的影响和在体外诱导A549肺腺癌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栝萎中提取的天花粉蛋白对A54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DNA Ladder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天花粉蛋白对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经天花粉蛋白处理后A549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并呈一定的剂量时效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直方图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经TCS(40 μg/ml)处理48 h、72 h后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7.00±2.08)%和(39.43±4.92)%,均高于顺铂组(2 μg/ml)(P<0.01).结论 天花粉蛋白在体外能抑制A549肺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并能诱导该细胞发生凋亡.

  • 体外诱导磁控胶囊内镜进入小肠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玲;徐玫丽;谭攀;龙利民;王海琴;郭永红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磁控胶囊内镜(MCE)进入小肠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接受MCE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胃部检查结束后停止控制胶囊运动,使其随患者消化道蠕动进入小肠;研究组胃部检查结束后患者取右侧卧位,检查医生将胶囊移至幽门口,并调控磁球位置使其靠近患者右下腹,借助磁力诱导胶囊进入小肠.对比分析两组MCE胃部检查时间、胃部滞留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及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平均胃部检查时间为(32.50±11.71)min,与研究组(31.75±9.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部检查结束后,对照组的胃部滞留时间为(40.60±21.43)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40%;研究组胃部滞留时间为(13.55±9.62)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肠通过时间为(329.25±90.00)min,与研究组(342.00±89.8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调控磁球位置结合患者体位改变可显著缩短MCE胃部滞留时间,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

    作者:王忠荣;刘胜勇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常见的小儿颅外实体肿瘤.来源于未成熟的胚胎细胞,早期可发生转移,恶性程度高,且症状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具有白行消退与体外诱导分化成熟的特点,随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改进,其预后明显改善.

  • 体外诱导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成囊和脱囊

    作者:朱艳红;牛安欧;卢思奇

    目的在体外诱导蓝氏贾第鞭毛虫 C2株完成其生活周期.方法通过提高改良 TY-S-33培养基中的胆汁浓度至 10mg/ml、 pH至 7.8来诱导成囊;体外诱导的包囊先经酸刺激,再用胰蛋白酶处理而诱导其脱囊.结果体外成功诱导了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成囊和脱囊.体外诱导的包囊呈椭圆形,光镜下观察有折光性,经诱导后,部分脱囊或完全脱囊成滋养体,形成的滋养体接近于梨形.结论 通过诱导,蓝贾第鞭毛虫 C2株可在体外完成其生活史.

  • 环丙沙星体外诱导致42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菊梅;叶晓光

    目的 对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体外环丙沙星诱导,以分析抗菌药物对细菌耐药的影响.方法 留取临床敏感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多步法诱导耐药试验方法进行体外诱导,并同时直接涂布于含环丙沙星128 μg/ml的平板做自身对照.结果 42株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经多步法诱导耐药试验后全部产生耐药性;其中MIC> 128 μg/ml共有31株,占73.81%,对环丙沙星呈高度耐药性.自身对照组(即直接涂布于含环丙沙星128 μg/ml的平板),培养后无一存活.结论 足够浓度环丙沙星可有效杀灭致病菌,不合理用药易致细菌耐药,且易诱导出高度耐药菌.支持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案.

  • 参麦注射液对IL-1β体外诱导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谢国平;江志强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白细胞介素-1 β (IL-1 β)体外诱导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IL-1 β体外诱导兔软骨细胞的方法,建立变性软骨细胞模型,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1%参麦组、5%参麦组和10%参麦组.空白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模型组采用合10ng/mL IL-1 β的DMEM培养液培养;1%、5%、10%参麦组采用含10ng/mL IL-1 β DMEM培养液培养24h,再分别采用含1%、5%、10%参麦注射液的DMEM培养液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模型组吸光度值(OD值)低于空白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IL-1 β可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建立变性软骨细胞模型.模型组及不同浓度参麦组间的OD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浓度的参麦注射液均可明显促进变性软骨细胞的增殖,其增殖作用与参麦注射液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参麦注射液能够明显促进IL-1 β体外诱导兔软骨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参麦注射液防治关节退变的机理之一.

  • 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在鼻咽组织中的表达及多态性分析

    作者:贺智敏;陈主初;袁建辉;王水良

    鼻咽癌(NPC)的化学病因主要涉及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物质需经体内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等酶代谢活化后方具致癌潜能.我们曾单独用二亚硝基哌嗪(DNP)体外诱导人鼻咽上皮细胞,获得恶性转化表型,而对DNP的活化过程却不明确.方法和结果: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首次发现CYP2E1在鼻咽部的表达,提示DNP在体外作用于鼻咽细胞后可能被CYP2E1代谢活化而致细胞癌变,为NPC的化学病因提供了重要证据.另有研究提示在CYP2E1基因上游5'-侧端区调控序列具有Rsa Ⅰ和PstⅠ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且与肺癌的遗传多态性有关,为揭示该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105例鼻咽癌患者和93例正常人体细胞CYP2E1基因型.结果发现Rsa Ⅰ和PstⅠ识别的CYP2E1基因纯合子突变型(C2/C2)在鼻咽癌人群为5.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1%)分布(χ2=4.86, P<0.05);携带C2/C2基因型个体发生鼻咽癌的危险性比携带其它基因型个体高5倍左右.结论:我们认为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鼻咽癌易感的因素之一.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药物耐受性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目的:研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分离AML患者及对照MSC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阿糖胞苷药物处理,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超速离心提取MSC的外泌体( exosome),电镜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还将外泌体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检测其对骨髓单个核细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AML患者的MSC及其外泌体共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被药物诱导凋亡细胞的数量减少,细胞存活率增高。结论:AML来源MSC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有一定的药物耐受性诱导作用,外泌体可能作为载体在此过程中运输某些信号传递分子。

  • 调节性T细胞体外诱导及其在器官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覃伟(综述);杨扬(审校)

    器官移植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终末期疾病、挽救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器官移植的主要术后并发症,影响受者长期存活。虽然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会使受者处于免疫低下状态,进而发生感染、肿瘤及其他并发症。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外周 CD4+T淋巴细胞的5%~10%。Treg通过抑制其他免疫效应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Treg体外诱导及其在器官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维甲酸体外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分化

    作者:张广会;吕文明;贾文志;王玉翠;杨光;蔺友志;李国忠;初明;傅松滨;程玉

    目的 探讨维甲酸(RA)在体外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胚胎垂体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维甲酸(10-8、10-7、10-6、10-5 mol/L)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分化,以DMEM培养基为作为对照组,诱导2、4、6d后,利用免疫组化检测GH细胞百分比,放射免疫分析检测细胞上清GH分泌量.MTT法检测维甲酸(10-6 mol/L)或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10-6 mol/L)对大鼠胚胎垂体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分析结果显示:诱导6d后,10-6 mol/L维甲酸能够提高GH细胞的百分比和GH分泌量(均P<0.05).MTT检测发现:bFGF可显著促进胚胎垂体细胞增殖(P<0.05),维甲酸组细胞增殖活性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 维甲酸能够在体外诱导胎鼠垂体GH细胞分化,具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 大黄素在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发生凋亡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剑波;高学岗;连涛;赵爱志;李开宗

    背景与目的:大黄素(3-甲基-1,6,8-三羟蒽醌)是大黄等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大黄素对于乳腺癌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目前大黄素抗肿瘤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讨论大黄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应用MTT、软琼脂克隆形成、DNA ladder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中药单体大黄素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增殖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结果:大黄素在较低浓度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TT实验测得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6±2.6)μg/ml.在软琼脂实验中,大黄素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克隆的形成.经DNA ladder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大黄素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与阴性对照相比,随着药物浓度从10 μg/ml增加到20 μg/ml,AnnexinV染色细胞显著增多,由27.3%增至59.6%;当药物浓度增至40 μg/ml时,培养液中几乎无活细胞,由碘化丙啶和AnnexinV双重标记的凋亡后期以继发性坏死细胞为主.结论:中药单体大黄素在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增殖,并能诱导该细胞凋亡.

  •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粪肠球菌中介耐药及机制研究

    作者:郑金鑫;马桂红;潘伟光;李多云;陈重;刘晓军;邓启文;余治健

    目的 研究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中介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多步诱导法对4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值,采用PCR测序法检测粪肠球菌4个23S rRNA V区基因的变异.结果 4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和质控菌株均诱导出中介株和稳定耐药株,在中介株和耐药株中均检测到了G2576U、G2505A和C2424U变异,2株中介株和耐药株还同时存在G2576U和C2424U变异.结论 利奈唑胺可体外诱导粪肠球菌产生中介株和稳定性耐药株,粪肠球菌中介株即可出现23S rRNA V区基因变异.

  • 诱导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分层的途径及机制

    作者:连小华;杨恬;蔡绍皙;杨力

    目的探讨诱导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分层途径及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状态下,利用气液界面培养法及高浓度钙离子诱导胎鼠皮片、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借助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其分层层数及分化程度.结果胚胎龄16 d的胎鼠皮片经气液界面培养3 d后,其表皮基底上角质形成细胞由2层增加为5层;经气液界面培养7 d后,胎鼠皮片表皮基底上角质形成细胞的局部区域分层已可达8层,细胞呈现更为分化的形态.在高浓度Ca2+(1.5 mmol/L)条件下培养7 d后,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发生了分层,分化标记物角蛋白K10在分层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气液界面培养法及高浓度钙离子能诱导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分层,同时促进其分化.

  •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cAg特异性CTL的体外诱导及活性

    作者:隋礼丽;周福元;骆抗先;侯金林

    目的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和扩增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含乙型肝炎病毒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病人自身永生化的B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联合重组HBcAg和IL-2,从病人PBMC中诱导和扩增HBcAg特异性CTL,51Cr释放法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此方法诱导的CTL可以有针对性的杀伤靶细胞,而不能够杀伤空载体转染及未经转染的B细胞.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PBMC中诱导出HBcAg特异性CTL活性.

  •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前后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作者:魏传钰;刘运洪;庞伟;孟明耀;解燕华;薛莎;侯宗柳

    目的 研究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体外诱导前后的蛋白质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收集培养前后的细胞提取总蛋白,定量、双向电泳和银染后,利用ImageMasterTM软件对表达异同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及质谱鉴定.结果 培养前后细胞相似的蛋白主要与基因转录因子和细胞骨架相关,差异蛋白主要与细胞凋亡和代谢相关.结论 CIK细胞的扩增及表型变化与细胞内蛋白表达改变相关.

  • 人HIV体外诱导人胸腺细胞凋亡的FasL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作者:陈英杰;贲昆龙;傅希月;郑永唐;李静;杨建梅;李郎

  • 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及机制初探

    作者:郑敏;王亚平;裴雪涛

  • 转染A549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效应的体外研究

    作者:完晓菊;王保龙;上官志敏;叶书来;陈家萍;应美爱;梁晓浏;金娟;王敏

    目的 探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总RNA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血细胞分离机新鲜采集的外周富集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s),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进一步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s),同时利用提取的A549细胞总RNA转染DCs来制备疫苗,并与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扩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a);实验分为转染A549细胞总RNA的DC组、未转染DE组和转染空脂质体DC组,分别以流式细胞术(FCM)鉴定DCs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IFN-γ分泌水平、~3H-TdR掺入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杀伤肿瘤活性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1)转染总RNA组DCs表面CD40、CD80、CD83、HLA-DR的表达较未转染组DCs和转染空脂质体组DCs均有升高,CD40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9.01±7.67)%、(19.28±3.51)%和(39.62±2.72)%;CD80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4.39±6.46)%、(15.48±3.03)%和(25.70±2.92)%;CD83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81.79±4.61)%、(13.29±2.34)%和(31.42±1.97)%;HLA-DR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6.53±5.13)%、(49.23±4.05)%和(29.9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总RNA组DCs的IL-12和IFN-γ分泌水平较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脂质体组明显升高(P<0.05),3组IL-12分别为(543.24±68.33)、(77.11±27.65)和(167.78±31.84)pg/ml;3组IFN-γ分别为:(122.95±32.84)、(41.06±10.97)和(56.08±15.96)pg/ml;3)~3H-TdR掺入试验所得的cpm,3组分别为(7437±720)、(3 807±476)和(4 543±719),阳性对照组为:16 73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DH释放法可见转染A549总RNA的DC组的特异性杀瘤活性(58.54±8.27)%,明显高于未转染组(36.03±4.03)%和转染空脂质体组(33.47±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肺腺癌细胞A549总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显著增强,有望为肺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 拟胚体培养体系中造血表面标志的变化及其向红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

    作者:路旭琳;郁金凤;孙文翠;毛斌;邹庆;潘旭;赖默温;周涯;李睛

    目的 探讨拟胚体(EB)造血相关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及其向红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潜能.方法 利用悬浮培养体系使人胚胎干细胞(hESCs)形成三维囊状结构(EB),通过添加细胞因子BMP-4、SCF和FL使EB向造血前体细胞分化,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发育各个阶段内皮及血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采用胰酶消化处理的方武将EB消化为单个细胞并向红细胞诱导分化,在诱导的d7、d14、d21取样,流式检测分析红细胞的成熟程度.结果 在EB培养体系中,d6即可检测到造血前体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31,且在EB培养的d6-d21,CD34+ CD31+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到d15达到顶峰(8.86%).在红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红细胞的纯度达73.2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ε亚基的阳性率为88% (424/482),γ亚基的阳性率为94%(326/347),而β亚基的阳性率为0% (0/167).结论 建立了1种EB悬浮培养体系和体外诱导红细胞的方法;EB的造血相关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且由EB分化而来的红细胞具有早期胚胎红细胞的发育特点.

180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