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医护人员的职责看死亡教育

    作者:王云岭;郑林娟;孙洪岩

    本文从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护人员的职责入手,认为医护人员的职责不仅是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应是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由此认为死亡教育,首先是医护人员自身的死亡教育,然后是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十分重要,并对死亡教育的形式进行了探讨.

  • 死亡观及死亡教育的哲学浅析

    作者:兰礼吉;冯镜

    曾闻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有谁见过人是笑着出生于人世的?为何人总是以哭声问世呢?难道人终是因"人总是要死的"而注定要成为"伤感的复合物"--悲哀的动物吗?曾记得有位作家诘问过极度贪欲的人--你难道就没想到过死?只要你常询问一下死,你可能就会为你的贪婪而感到十分可笑.活着的人谁都难逃听闻种种悲观厌世的言语之际遇,生与死的价值观念像孪生兄弟般随时相伴已被启蒙的芸芸众生,面对每时每刻的生死现象特别是死亡,你会怎样想,怎样看,怎样做?"活着",就是生死观念碰撞后的人的化身!人们怎样才能从"生得痛苦,死得悲哀"到"生得快乐,死得安然"呢?或许良好的死亡教育能给人们帮助.

  • 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

    作者:顾珊;常运立;杜萍;杨放

    从伦理角度阐述了死亡教育对军事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意义.即:可以促使学生正视生死抉择;强化军人奉献意识;克服战斗应激反应(CSR),作出正确的善恶选择;做好临终关怀,维护死亡尊严;公正对待俘虏,抒写军医的伦理道德情怀.同时,提出教学内容贯穿本科教育始终、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等两项教学措施.

  • 浅谈遗体、器官捐献理论的建立

    作者:银勇

    尸体解剖是医学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器官移植是拯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在我国,因相关体制不健全和民众捐献意识淡薄,遗体和器官来源匮乏,长期制约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如何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遗体、器官捐献理论系统科学地阐述民众在该项工作中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总结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国情、深入浅出的理论体系,利用科学理论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该理论主要包括开展死亡教育,建立科学生死现、生命价值观.

  • "临床伦理抉择"系列讨论之二 ——临终老人的命运取决于"家庭会议"?

    作者:张新庆;蔡笃坚;秦太铮;梅志红;郭舒婕;李京儒

    2018年8月10日,健康报刊登了一篇专栏文章《临终老人的命运取决于"家庭会议"?》,引发了热烈讨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临床生死抉择过程中,是否有必要引入"家庭会议"( Family Meeting)的理念及做法呢? 有人说,家庭会议扩大了医生的职责范围,增加了医生的负担,但医院和医生并没有组织家庭会议的责任和道德义务. 当然,也有人称,在临床生死抉择面前,"家庭会议"是患者参与临床决策的重要表现,可以作为知情同意过程的有效补充. 为此,我们特意就"家庭会议"的内涵、适用范围和效果,组织了本期临床伦理讨论.

  • 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作者:杨雅清;古津贤

    目的 调查天津市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受阻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抽取共计300位天津市居民及四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及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关于临终关怀的宣传较少、传统孝道观的限制、大众未能树立科学死亡观及机构缺乏资金支持及法律保障这五点共同导致了天津市临终关怀工作面临当前困境的局面.结论 可采取多途径宣传临终关怀、开展善终教育、重视生死教育及立法等途径,走出当前发展困境.

  • 我国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舒婷;尹朝琳;余甜甜;张元群;杨晶晶;蔡春连;金昌德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和态度现状,比较我国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和态度在一般资料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便利选取上海、天津、重庆、安徽、湖南5个省、市1972名居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和态度.结果 不同学历、年龄、收入的我国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有差异(P<0.05);不同性别、学历、年龄、收入的居民对安宁死的态度均有差异(P<0.05).结论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度不高,不同学历、年龄、收入的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有差异;大多数居民对安宁死持赞同态度,不同性别、学历、年龄、收入的居民对安宁死的态度有差异.应加强对安宁死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同时国家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及体制进行监督,积极引导,并推进安宁死工作.

  • 关于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对自然安宁死认识的调查分析

    作者:肖俊辉;李大平;杨云滨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及心理,了解家属对自然安宁死的认识.方法选择五所医院肿瘤科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加化疗放疗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处于痛苦状态但肯定治疗产生的作用;被调查的大部分患者家属认为可以或应该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分析调查结果后认为,末期病人的安宁治疗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自然死还较不能被接受,而宁养院病区的患者家属肯定安宁治疗.结论 应明确界定恶性肿瘤末期阶段;加强自然安宁死的宣传;政府应该积极推进自然安宁死制度建设.

  • 从2起案例看脑死亡立法的现实需求

    作者:张平;贺光社;王慧鹏;李永利;樊栓良;王振原

    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国,脑死亡尚未立法及相关医学教育理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案件与纠纷的处理难度.但法律工作者和医学生使用的关于死亡诊断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心性死亡阶段,难以适应现实需求.藉于此,应尽快推动脑死亡立法工作的开展,包括提升广大民众对脑死亡概念及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法学界及医学界人士的积极呼吁,司法部门在相关具体案件的争议调解中也应以更务实的态度推广脑死亡诊断标准的应用.

  • 死亡教育的价值

    作者:渠川铮;赵健;王萍

    本文就死亡教育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并阐述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死亡观与当今医学领域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 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

    作者:刘辉;张希晨;李燕

    审视灾难中秩序后面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所折射出的时死亡的无知与人性冷漠,指出缺乏死亡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缺陷,回顾了世界各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现代死亡教育的内涵,通过与欧美国家死亡教育的比较,提出中国的死亡教育应该突破传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由来已久的禁忌,积极开展死亡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死亡教育的体系,促进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以此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命品质的升华.

  •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视阈下的"生"与"死"的多维思考

    作者:武菊芳;刘桂玲;薛涛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介入到人的生死过程,不仅能改变人"生"的方式,也能改变人"死"的状态.从而使一直以来的自然的生死过程日益成为人为操纵的过程.这就促使人们在生命科学视阈下对生与死重新进行多维思考,如生之神圣的淡化、生之过程的技术化、生之构成的社会化、死之本质的探讨、死之方式的多元化、死之教育的系统化等等,这些思考无疑有益于伦理道德观念进步与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

  • 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研究

    作者:李佳;张金峰;袁野

    目的 分析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方法 随机抽取珠海市3所高校部分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临终关怀态度调查表》评价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结果(1)DAP-R量表总分(89.44±16.37)分,5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避接受.宗教信仰、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家庭对待死亡的态度、所学专业是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2)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趋近接受、逃避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大学生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更低(P<0.05),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家庭对待死亡态度开放的大学生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更低(P<0.05),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医学生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更低(P<0.05),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3)仅26.4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死亡教育相关知识;61.0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设置死亡教育课程.(4)临终关怀照护态度总分(96.20±11.57)分,性别、宗教信仰、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经历亲人离世是影响大学生临终关怀照护态度的因素(P<0.05).结论 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的深入认识及思考,但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总体态度趋向积极. 死亡教育应该在中国社会广泛推广,但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需进一步探讨.

  • 郑州市大学生对临终关怀认知水平分析

    作者:徐雅利;肖媛媛;梁晓燕;刘冈;李亚珂;林蓓蕾

    本研究旨在了解郑州市某高校学生对临终关怀认知水平,采用临终关怀知识问卷、临终关怀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临终关怀态度良好,其中临终关怀心理社会知识得分高,基本知识和疼痛控制相关知识得分较低,对临终关怀哲理与原则的了解有待加深。因此,有必要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教育,为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临终关怀服务打下基础。

  • 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

    作者:岳亮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归宿.怎样帮助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接受死亡,实施科学人道的死亡教育.目前,我国死亡教育尚属空白,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直接面对死亡的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有关死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帮助临终者消除痛苦,减轻焦虑与恐惧,满意走完人生旅途到达生命的终点.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对学生开展科学人道的死亡教育.

  • 寓死亡教肓于临终护理教学中

    作者:康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临终病人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应寓死亡教育于临终护理教学中.

  • 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探讨

    作者:张美娟

    到目前为止,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未开展死亡教育课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有关死亡教育的内容只是在护理伦理学、基础护理学中涉及,课时极其有限(累计4学时).

    关键词: 死亡教育 方法 探讨
  • 加强对中职护生的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杨彩先;黄丽萍;杨彩艳

    在临终护理教学中发现,学生谈到死亡时的压抑;谈到对自杀的态度,有些学生又无所谓.针对这种情况,对我校护生进行关于死亡认识的调查,旨在把临终护理工作做得更好.

  • 从国民心态看死亡教育之必要性

    作者:王琳;李惠云

    本文从死亡教育的目的出发,对各类人群对待死亡的态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我国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 临床专业医学生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调查——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为例

    作者:张海强

    目的 了解临床专业医学生的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更好地胜任临终关怀服务工作.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268名2015级临床专业医学生进行调查,对研究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宗教信仰背景的比例不高;(2)公开谈论死亡障碍犹存;(3)死亡教育课程开设不足;(4)死亡知识掌握尤为薄弱;(5)死亡教育备受学生期待;(6)课程讲授和专题讲座方式受欢迎.结论 结合医学生的死亡态度和教育需求状况,设定死亡教育课程,确定死亡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及授课内容.

182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