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鼠孕期和哺乳期食物中添加α亚麻酸或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其血和乳汁中脂质成份的影响

    作者:闫虹;张伟利;蒋明华;何稼敏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和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α-LNA)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可在体内去饱和增加双键和延长碳链生成其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DHA对大脑、视网膜及其神经组织的发育非常重要.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进展

    作者:李小毛

    我国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约8%的人群是慢性HBV携带者,高达50%的慢性HBV感染者是经母婴传播造成的[1].感染时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概率越高,因此母婴传播阻断对慢性乙肝的控制有重要意义.HBV母婴传播可分为妊娠期、分娩期与哺乳期,或是宫内、产时、产后不同时段.本文从保护易感者、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等3个方面讨论HBV母婴传播阻断中临床医生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 四例儿童HIV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丁

    儿童可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大约80%为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可发生在孕期、分娩中或者哺乳期.产后的母乳喂养也是垂直传播婴儿艾滋病的一个重要方式.

  • Russell-Silver综合征一例

    作者:邱丙平;黄士坤;陈春云

    患儿女,8岁,因身材矮小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无窒息史,生后体重1500 g,身长41 cm.生后曾诊断为宫内发育迟缓.哺乳期患儿易哭闹、出汗,哺乳次数多,前囟门3岁闭合,体格发育一直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智力正常,自独立行走以来,发现左下肢跛行.

  • 妊娠相关乳腺癌3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如艳;李惠平;严颖;邵彬;宋国红;邸立军;姜晗昉;冉然;王环

    目的:分析妊娠相关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治特点、病理特征、组织分型及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结果33例妊娠相关乳腺癌诊断时中位年龄30岁(24~38岁),Ⅰ期及Ⅱ期者占27.3%(9/33),Ⅲ期占63.6%(21/33),Ⅳ期占9.1%(3/33);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占78.8%(26/33),28例手术患者中pN3者占53.6%(15/28)。浸润性导管癌占87.9%(29/33),浸润性小叶癌占6.1%(2/33),其他浸润癌占6.1%(2/33)。激素受体阳性者占54.5%(18/33),三阴性乳腺癌占24.2%(8/33),HER2表达型占21.2%(7/33)。1例于妊娠期接受新辅助化疗,足月生产,胎儿健康。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9~142个月),28例手术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16.7个月(0.9~57.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68.1个月(8.8~142.1个月)。结论妊娠相关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常被延误,诊断时腋窝淋巴结转移多且分期晚,应对妊娠及哺乳期间的乳腺肿块引起重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 极易误诊的炎性乳腺癌

    作者:杨接辉;王天峰;林本耀

    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炎性乳腺癌以来势凶猛、发展迅速、预后险恶而堪称魁首.该病并非独立的病理学类型,而是多以1/3以上乳房皮肤红肿作为诊断标准.皮肤红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皮下淋巴管广泛发生癌栓致使淋巴回流受阻,皮肤因此而水肿,组织张力升高,毛细血管受阻扩张而大量充血.皮肤的红肿、皮温升高、乳房疼痛和病变范围的迅速扩展,都使本病与急性乳腺炎极为相似.少数情况下,该病还可以发生在妊娠、哺乳期,并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热,这使其更易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作者:庄志刚;庄传经

    发生于妊娠哺乳期的乳腺癌较少见,约占全部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的1%~2%,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妊娠和哺乳与乳腺癌的发病及病程有关系.妊娠前的乳腺检查是很重要的,对实质性肿块在乳腺充血前作活组织检查.虽然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较晚,但和相同年龄的非孕患者比较,生存率没有明显的差异.治疗性流产手术仅在个体中采用,因为那些患者需要化疗和放疗,且化疗和放疗对发育中的胎儿是有影响的,而延迟治疗对母亲来说又是有害的.早期患者乳腺癌治疗2年后可再次妊娠,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应避免再妊娠.

  • 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湘萍;马祥君;赵银珠;高海凤;何燕

    目的 调查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和有哺乳经历的非哺乳期健康妇女各237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探讨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哺乳时间(x2=116.88,P=0.00)、睡眠姿势(x2 =49.47,P=0.00)、婴儿吸乳方式(x2=74.64,P=0.00)、清洗乳头(x2=61.80,P=0.00)及乳房外伤(x2=16.77,P=0.00)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有关,负性情绪(x2=1.03,P=0.31)、每次哺乳时间(x2 =7.30,P=0.12)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平卧和乳房外伤(OR=2.27,95% CI:1.25 ~4.14;OR=3.24,95% CI:1.31~7.97);保护因素为吸住乳头乳晕的吸乳方式(OR =0.09,95% CI:0.05 ~0.19),哺乳时间6个月以上(OR=0.05,95% CI:0.02~0.11),每次哺乳前清洗乳头(OR=0.17,95% CI:0.09~0.34).结论 产后6个月内都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高发期;正常的侧卧睡眠不增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风险;在哺乳时让婴儿吸住乳头乳晕、经常清洗乳头等行为对预防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与负性情绪、每次哺乳持续时间无关.

  • 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讨

    作者:宁平;刘泽宇;陈军;雷蕾;张勇;梁琦

    目的 探讨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效果和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7月至2011年8月本院收治的165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传统治疗组736例及个体化治疗组914例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 个体化治疗组治愈率为92.8% (849/914),症状缓解的平均时间为(1.86±1.97)d,回乳率为13.3% (122/914),脓肿形成率为7.2% (65/914),复发率为6.1% (56/914),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1).在传统治疗组,外周型乳腺炎患者的脓肿形成率(13.8%,59/427)和回乳率(42.4%,181/427)均低于中央型乳腺炎(51.0%,26/51;84.3%,4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个体化治疗组,外周型乳腺炎患者的脓肿形成率(5.9%,30/505)和回乳率(4.2%,21/505)显著低于中央型乳腺炎(25.9%,15/58;70.7%,4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回乳、复发及脓肿形成.

  • 哺乳期乳房脓肿的治疗新进展

    作者:王尊;刘庆仪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致病菌侵入乳腺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引起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初产妇,往往出现在产后3~4周.急性乳腺炎在病情发展迅速和治疗不当的情况下形成脓肿.研究显示33%的哺乳期妇女曾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1],而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患者中5%~11%发展为乳房脓肿[2-3].

    关键词: 脓肿 乳腺炎 哺乳期
  •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初期非抗生素治疗研究

    作者:何湘萍;马祥君;陈颖;高雅军;汪洁;高海凤;闫智清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乳房红肿疼痛、可触及肿块,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1].本文将2009年5~12月本院收治的199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初期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物理治疗组、综合物理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组,观察其治疗效果.

  • 细针抽吸法治疗哺乳期乳房脓肿

    作者:宋聪;赵春英

    哺乳期乳房脓肿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充分的切开引流,但伤口愈合时间长,患者痛苦大[1]。本科采用细针穿刺抽吸法治疗哺乳期乳房脓肿患者,发现该法能够有效地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继续哺乳率,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奥美定隆胸术后哺乳期乳房肿大一例

    作者:于梦溪;金洪娟;袁久莉;邵英;刘海鹏;张舵

    奥美定又称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HG),原本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细菌培养基,进入人体后,可以分解成剧毒的单体分子,毒害神经系统,并对肾脏和循环系统都有伤害[6].PAHG注射隆胸术后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PAHG隆胸术后并发单侧乳汁淤积导致乳房水肿的病例.

  • 哺乳期分支杆菌乳腺炎二例

    作者:高雅军;马祥君;汪洁;何湘萍;高海凤;闫智清

    哺乳期分支杆菌乳腺炎在以往少见文献报道.其特点为经常规抗感染、穿刺或切开引流后仍反复形成脓肿、窦道、红肿、低热,且用常规方法换药伤口经久不愈,反复复发,易形成哺乳期乳瘘经久不愈,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本科曾收治2例哺乳期分支杆菌阳性病例,现报道如下.

  • 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

    作者:马秀芬

    随着女性对乳房美的追求逐渐增加,注射式隆乳方式因操作简单曾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并发症较多,现已禁止使用.哺乳期乳腺炎是注射式隆乳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院于1998年10月至2007年5月共诊治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 哺乳期直肠癌乳腺转移一例

    作者:赵婷婷;丁丽;宋葵;赵赟博

    患者 女性,28岁,于1年半前分娩一女婴,母乳喂养.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加,由每天2~3次增加至每天3~4次,伴稀便,偶伴便鲜血.近1个月出现黏液血便,于1周前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5 cm直肠后壁不规则形肿物增生,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为直肠腺癌.为明确诊治收入我院外科,入院3周前停止哺乳,肛门指诊:肛门周围皮肤完整,无破溃、化脓、红肿等,齿状线上5cm处于后壁触及菜花样肿物,肿物约占直肠管壁2/3周,质韧,表面不光滑,为菜花样,活动度差,无明显触痛,未能触及肿物上缘,退指套染血为暗红色.

  • 孕产期及哺乳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药物应用

    作者:唐秋萍;邓云龙

    当妇女在妊娠、分娩及哺乳期合并精神障碍时,精神药物的治疗就不可避免.然而,精神药物的副反应不仅对患者带来影响,而且可通过胎盘或乳汁使胎儿或新生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镇静、锥体外系反应、中毒,严重时可致畸形,以及对神经行为可能产生的远期影响等.因此,为了母婴的健康,在对这类患者进行精神科治疗时应尽量考虑周全,权衡治疗的利弊.现就妊娠期及围产期常用精神药物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 哺乳期疤痕子宫人工流产手术方法及风险分析

    作者:钱曼娟

    目的:关于哺乳期疤痕子宫人流手术方法及风险分析.方法:对100例早孕患者中哺乳期疤痕子宫患者与正常早孕患者行人流手术风险对比.结果:哺乳期疤痕子宫组中手术并发症,出血量等显著多于正常组.结论:减少剖宫产率、产后计生宣教的落实,以及术前准备完善、术中规范操作,能有效地减少人流手术风险的发生.

  • 超声引导在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晓;王小芬;徐凤秋;吴红莲;纪浩聪

    目的:评估阴道超声引导可视技术在哺乳期宫内节育器(IUD)放置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减少常规操作盲目性,降低手术风险。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放置宫内 IUD 的哺乳期妇女44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超声引导可视下放置 IUD,对照组行普通 IUD 放置。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 IUD 放置术的子宫穿孔率,1、3、6、12个月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哺乳期 IUD 放置术中,观察组穿孔率和带器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1~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引导可视技术能大幅降低哺乳期 IUD 放置术中的子宫穿孔率,减少甚至消除传统放置术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适于临床推广。

  • 哺乳期急性视盘炎1例

    作者:谢继峰

    患者女性,25岁。双眼视物模糊、眼胀、伴有阵发性针刺样前头痛5天于1991年8月31日入院。患者生一男孩,现1岁,仍哺乳,携子乘车长途旅行3天而患病。查体:体温37.7℃,脉搏84次/min,血压14/10kPa,心肺肝脾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X线检查:胸部透视及副鼻窦摄片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3.8×1012/L,白细胞10.0×109/L,中性0.81,单核0.02,淋巴0.17,血沉5 mm/h。眼科检查:视力:右0.2,左0.1。双眼近视力均0.1。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及玻璃体不混浊。眼底视盘充血,界限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隆起约+2D,视盘附近视网膜呈灰白色,少许渗出及火焰状出血,视网膜静脉轻度充盈、迂曲,动脉无变化,黄斑部未见异常。眼球活动不受限,眼压Tn。视野检查为类圆形的中心暗点,诊断:哺乳期急性视盘炎。 治疗经过:首先嘱其停止哺乳,抗感染治疗,肌注青链霉素及维生素B12及B1,口服泼尼松、维生素B1、C、ATP,烟酸等。治疗两周,视力恢复到1.5。视盘充血消退,界限清,生理凹陷出现,视网膜水肿渗出及出血吸收,视野中心暗点消失。随访3年,视力无变化。 讨论:视盘炎的特点是发病急剧,可于数天内引起视力高度下降,甚至到光感消失的程度。其发病原因复杂,大部分不易查明。在哺乳期发生者,可能与哺乳有关。由于哺乳期母体营养需要量大,若患者摄入不足,消耗增多,体内营养缺乏,易引起本病。其机理可能与维生素B1等缺乏有关。如本例首先停止哺乳,加强营养,改善膳食,补充大量维生素B1及C,B12等,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显著,恢复快,未留后遗症。

    关键词: 视盘炎 哺乳期
956 条记录 8/48 页 « 12...567891011...474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