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ET/CT扫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解析

    作者:陈云富;隋广平;梁秀艳

    PET/CT显像技术对影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显像原理的特性及操作上的不规范会导致所获得的扫描图像质量存在差异.例如,图像的伪影、示踪剂因素及肿瘤显像的局限性等.本文通过实践对这些因素的形成与解决方法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 PET/CT 伪影 示踪剂
  • 护士如何做好核医学示踪剂静脉注射方法探讨

    作者:薛泽华

    目的 分析并探讨护士在进行核医学示踪剂静脉注射时把工作做好的方法 .方法经过对护士自身的防护,对患者接受示踪剂静脉注射进行显影检查的合理安排,正确注射以及对废物的规范处理,达到减少核辐射的佳效果.结果 经过正确的处理及加强防护措施的实施,大限度减少了核辐射的伤害,让护士进行核素注射安全可行.结论 经过多种防护措施的施行,对护士及患者的核辐射降到低,环境得到保护,取得预期效果.

  • 经排风系统传播SARS可能性的示踪气体实验研究

    作者:何耀;邢玉斌;倪彬;姜勇;索继江;钟光林;常青;姜斌

    目的测定和分析某医院住院部病房楼空气流向及其与排风管道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和验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医院感染可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方法在某医院住院部SARS输入病例所在病房卫生间燃放植物油熏香(示踪气体);为控制病房卫生间排风扇的开启、顶层抽风机的状态和病房新风系统等主要影响因素,共设计了6种实验状态.由4组实验员分别盲法到各楼层的4、5号病房采集、测量空气样本,并分别按10等分记分法评估其气味浓度.结果在医院住院部8~13层的各病房均检测到示踪气体,在不同实验状态下,气体弥散的方向和浓度不尽相同.结论医院目前的建筑结构和通风系统具备了病原体气溶胶自下而上经排风管道垂直传播的通道和空气动力学条件,示踪气体的分布与发病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性.提示SARS存在气溶胶或其他载体形式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和证据,而在现有设施条件下,针对性的预防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原体经排风系统的传播.

  • 肝胆系统肿瘤患者行PET-CT检查的护理效果

    作者:李存兰

    目的:探讨肝胆系统肿瘤患者行PET-CT检查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了85例肝胆系统肿瘤患者,对其行PET-CT检查,同时进行精心的全程护理,仔细观察患者检查中的不良反应,统计其检查效果及实际护理效果.结果:85例患者在PET-CT检查中图像高度清晰,对患者的肿瘤病灶及转移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结论:肝胆系统肿瘤患者行PET-CT检查,同时对其行全程精心护理,可以有效提高PET-CT检查质量.

  • 3H-牛膝蜕皮甾酮在小鼠体内组织定量分布与归经关系的研究

    作者:武密山;赵素芝;任立中;王茹;白霞;韩红伟;李彬;陈华岳

    目的:探讨3H-牛膝蜕皮甾酮在小鼠体内组织定量分布及药动学和归经的关系.方法:采用氚标记苋科植物牛膝的有效成分牛膝蜕皮甾酮为示踪剂,经小鼠尾静脉注入,测定36 h期间9个不同示踪时相器官组织样品中示踪剂含量.观察3H-牛膝蜕皮甾酮在体内动态定量分布、排泄状况和药动学,并探讨其与归经的关系.结果:同一器官的不同示踪时相和同一示踪时相的不同器官,其示踪剂含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3H-牛膝蜕皮甾酮较集中分布于肝脏、肾脏、肾上腺、小肠和肺脏等器官.其药-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特征,符合线性动力学,t1/2β为(778.65±12.36) min.结论:3H-牛膝蜕皮甾酮对器官组织选择性分布的特点与牛膝归经的脏腑络属关系基本一致,实验结果为牛膝的传统归经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现代科学依据.

  • 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及其在痛与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向晓辉;韩济生;崔彩莲

    脑内阿片受体在痛与镇痛中的作用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目前在体定量检测脑内相关分子参与神经信号转导的唯一途径.本文在简要回顾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生理功能及其脑内分布的基础上,对已应用或有望应用于人体的阿片受体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示踪剂及其在PET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并对阿片成像结果所反映的神经机制进行解读.鉴于脑内阿片受体在介导痛与镇痛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着重就近年来有关痛与镇痛的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影像学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蕊;华学思;张兰

    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但敏感性和准确性有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可通过葡萄糖代谢成像以及生物标记物成像较为准确地早期诊断AD;磁共振成像技术则通过结构成像以及功能成像,为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基础.近年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将放射学与核医学紧密结合,可更为准确地诊断AD.

  • 美蓝染色法行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新

    目的:观察前哨淋巴结能否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状况,探讨在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中能否免行腋淋巴结清扫,达到缩小手术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63例查体腋窝淋巴结阴性Ⅰ、Ⅱ期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美蓝染色法),随后行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0.48%,假阴性率6.67%,准确率98.25%.结论:前哨淋巴结转移状况基本上可反映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状况;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美蓝染色法)指导早期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免行腋淋巴结清除是可行的.

  • 18F标记肽类正电子示踪剂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段小艺;李淼;高俊刚;郭佑民

    随着PET的广泛应用,正电子核素[18F]氟标记肽类示踪剂受到关注.目前已有多种18F标记多肽的方法,其中18F标记辅基法为常用,Al18F络合法及点击化学法被认为有发展前景.迄今为止,18F标记肽类正电子示踪剂种类较少,主要集中于受体PET成像,部分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此类示踪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ECT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辉;赵荣庆;陈鸿彪;韩杰;朱海明;袁云芳;李文亮;车延志

    本文将对410例骨转移瘤患者ECT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1资料和方法410例骨转移瘤患者系我院1996年1月~1997年6月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216例,女194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53.4岁,显像前均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检查方法:静脉注射示踪剂99mTc-MDP 555~925 BqM,2~4h后,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7100A/DI型大视野SPECT行全身骨显像,采集条件:人体轨迹采集模式,低能高分辨准直器(LEHR)、采集矩阵256×512、Zoom 1、扫描速度25cm/min,注射后饮水1000ml,检查前排尿,疼痛病人给止痛剂.

  • 前哨淋巴结示踪剂99Tcm-IT-Rituximab的制备及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王雪鹃;王荣福;杨志;林保和;徐冰;张岩;张梅颖

    目的研究新型特异性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剂99Tcm-IT-Rituximab的定位效应.方法采用2-亚氨基噻吩(2-IT)修饰法制备99Tcm-IT-Rituximab,并评价其定位SLN的生物性能,监测注射显像剂的化学剂量及注射体积对SLN摄取的影响.结果 99Tcm-IT-Rituximab标记率大于90%,分子保持完整.99Tcm-IT-Rituximab可清晰定位小鼠SLN,注射后30 min到24 h SLN均可显影,未见次级淋巴结显影.注药后24 h SLN ID%值为4.49%,次级及第三级淋巴结ID%摄取率比值相当于本底,24 h注射点滞留率为22.14%.示踪剂的化学量及注射体积均影响SLN显像.随着二者的增加,SLN %ID值逐渐减少,次级及第三级淋巴结%ID值均逐渐上升.结论 99Tcm-IT-Rituximab 的标记方法简单,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探讨大鼠脑细胞间隙内物质转运清除规律

    作者:李学义;王伟;韩鸿宾;和清源;石春彦;王艾博;滕泽

    目的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探讨脑细胞间隙(ECS)内物质转运规律及外界刺激对其转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尾状核-运动组和丘脑-疼痛组,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将示踪剂Gd-DTPA导引至尾状核和丘脑区的ECS,在示踪剂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R扫描,直至Gd-DTPA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通过图像后处理和数学建模技术,计算示踪剂在ECS内的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尾状核ECS内的Gd-DTPA可转运至邻近皮层区,丘脑ECS内Gd-DTPA的转运局限于原位,未观察到向邻近区域进行跨区域转运.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04.30±54.12) min和(49.93±2.11)min(t=2.839,P<0.05).尾状核-运动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13.42±47.32) min,与尾状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9,P>0.05).丘脑-疼痛组的Gd-DTPA的半衰期为(109.40±10.33) min,较丘脑-对照组显著延长(t=15.954,P<0.05).结论 磁共振示踪法是研究脑ECS内物质转运规律的有效手段,外界刺激可调控相关脑区ECS内物质的转运清除.

  • 纳米碳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宁迩玉;康杰;樊友本

    纳米碳为纳米(10-9 m,nm)级碳颗粒制成的混悬液,颗粒直径150 nm,具有高度的淋巴系统趋向性[1],在恶性肿瘤手术中,于肿块或附近组织内注射纳米碳可使恶性肿瘤的引流淋巴组织黑染,定位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 ),判断肿瘤淋巴转移情况,从而指导手术淋巴清扫范围,避免淋巴结遗漏或过度清扫。曾有学者[2]将纳米碳用于60例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的对照研究,使用纳米碳组淋巴结清扫数及黑染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纳米碳确有助于显示淋巴结,指导手术医师正确进行淋巴结清扫的作用。纳米碳在乳腺癌[3]、胃癌[4]等中的应用也取得了类似的成功。作为良好的淋巴结示踪剂,纳米碳开始被应用在甲状腺癌手术中[5]。

  • 肺癌分子影像学成像进展

    作者:白爱国;何薇;滑炎卿

    分子成像为活体状态下研究疾病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其中PET显像采用放射示踪剂标记的特异性的分子探针成像,是分子影像学中重要的手段.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采用正电子发射型放射同位素进行成像.正电子发射型同位素是一种富质子的同位素,在体内通过释放正电子而衰减,后者在组织中与负电子发生碰撞,并产生两个511 keV在空间运行轨迹上互为180°的光子,这个现象叫做淹没现象.当两个511 keV的光子同时被呈180°分布的两个探测器检测到时,称PET照相机记录了一次耦合.PET照相机就是通过记录这种耦合在体内的空间分布来构建图像的.

  • SPECT肾动态显像误诊肾囊肿为重度肾积水一例

    作者:肖帮儒;汪长银;孙少华;文兵;江凌龙

    患者男,67岁。因双侧腰部间断胀痛1个月收入院。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痛,不伴血尿,不伴全身冷汗,无畏寒、发热等,高血压病史15年。体检:体温36.1℃,心率8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3/96 mm Hg;肾区无叩击痛,各输尿管点无压痛,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SPECT肾动态显像的主要结果显示:右肾血流灌注缺损;右肾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呈囊性核素分布缺损区;右肾功能重度受损,右肾内侧可见部分功能性皮质显影;考虑为右肾重度积水(图1A~1F)。CT血管造影与泌尿系造影否定了单纯的右肾重度积水的结论,其结果显示:左肾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右肾下组肾盏内小结石;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大小约5 mm×9 mm;右肾盂积水;右肾较大的囊肿(图2)。通过PACS系统调阅了CT泌尿系造影结果后,SPECT室重新核片并加做了延迟显像。延迟显像可见,右输尿管上段、右肾盂示踪剂明显滞留,右肾较大的囊性病灶内未见放射性的示踪剂进入,结果诊断为右肾较大的囊肿并右输尿管上段、右肾盂积水(图1G)。外科医师经腹腔镜对患者执行了右肾切除术,病理学报告为右肾囊肿,慢性肾盂肾炎伴肾皮质萎缩并右肾盂积水(图3)。CT泌尿系造影、SPECT延迟显像与终的病理结果均证实了右肾囊肿的存在。

  • 乳腺影像学检查新技术——乳腺专用伽马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璐;张武

    乳腺专用伽马成像(breast-specific gamma-imaging,BSGI),又称乳腺分子成像,是一种经过改进的乳腺闪烁扫描技术(breast scintigraphy),也就是使用小视野γ相机与99mTc-sestamibi示踪剂的乳腺功能成像技术.BSGI已由Brem等[1]于2002年率先开始临床应用并且取得成功.此后,有许多学者对BSGI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应用研究[2-5].

  • 如何阅读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报告

    作者:刘秀杰

    在实践工作中,不少临床医师问,如何阅读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报告?为什么有的时候你们报告的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不一致.首先要了解心肌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区别,心肌显像主要探测心肌缺血,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显示踪剂在心肌各节段的分布,心肌摄取示踪剂的量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是显示踪剂在心肌各节段的分布,心肌摄取示踪剂的量与心肌血流灌注成比例,故称心肌灌注显像.

  • 基于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左龙;雷易鸣;闫军浩;刘会坡;袁兰;蒲小平;韩鸿宾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子探针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深部脑组织间隙( interstitial space,ISS)内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引流的规律。结合多孔介质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动力学模型。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丘脑、中脑黑质3组(n=8)。将细胞外示踪剂惰性分子探针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2μl分别导入三个脑区细胞外间隙,利用磁共振成像( MRI)动态采集探针在大鼠脑ISS内的分布与清除过程。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取ISS内示踪分子在大鼠全脑分布的大分布容积比( Vdmax%)及半衰期( t1/2)。应用经典扩散方程,测量ISS有效扩散系数( D*)、清除率( k’)与局部迂曲度(λ)。结合上述结果及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组织间隙内药代动力模型。结果示踪分子在大鼠不同脑区ISS内的转运分布区域、清除速率各不相同。尾状核Vdmax%和t1/2大于丘脑和黑质(P=0.000)。黑质区D*小于尾状核、丘脑(P=0.021),黑质ISS内迂曲度大(P=0.280)。丘脑局部k’大于尾状核和黑质区域(P=0.000)。结论钆喷酸葡胺(Gd-DTPA)在大鼠深部脑组织内分布呈分区特征,各分区内药物的分布与清除速率各不相同。脑局部给药需考虑脑内ISS的解剖分区以及各个脑分区的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流动参数特征。

  • 结节型肺泡细胞癌的18FDG-PET 诊断及GLUT1表达

    作者:王昆;孙玉鹗

    我们在应用18F-2-脱氧葡萄糖(18FDG)做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18FDG-PET)诊断肺癌的研究中,发现结节型肺泡细胞癌具有比较独特的表现,并且其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facilitative 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的表达也有别于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现报道如下.

  • PET/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吕世明;赵兴波

    PET的中文全称叫"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临床上所称PET既是一种与普通核医学一样,利用示踪原理以解剖结构方式显示活体生物代谢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也代表完成这项技术的设备,PET所用放射示踪剂以正电子发射核素标记,常用者如F18、15D和13N等,正电子发射核素多为原子序数小,而原子核内质、中子比例失调的元素,故其衰变时,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发射正电子.正电子是一种反物质,在自然界难以独立存在,因此在产生后10-11-12秒内便与环境的普通电子结合而湮灭,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511ev的Y光子.

14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