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186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作者:张颖;李清阳

    目的:分析和探讨剖宫产患者的临床指征,并总结减少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剖宫产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手术的主要指征包括社会因素、胎膜早破、瘢痕子宫、胎儿窘迫、脐绕颈、羊水过少.结论:通过提高孕产期的监护和护理,并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增强妇产科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能力,可以使剖宫产率有效降低.

  • 剖宫产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作者:张永军

    剖宫产率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迅速上升,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逐步升高.剖宫产率的上升虽然对解决一些妊娠并发症、降低围生期母婴死亡率起到良好积极作用,但剖宫产毕竟是一种非生理性的分娩方式.

  • 剖宫产术后膀胱返折腹膜血肿1例

    作者:李先华

    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孕4产1,孕38周+5要求住院,于2011年1月31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全身皮肤无青紫,宫高30 cm,腹围100 cm,胎心率139次/分,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30 g/L,红细胞压积40.5 %,血小板83×109 /L,出凝血时间正常.入院诊断:孕38周+5头位待产孕4产1,因社会因素于1月31日行子宫下段剖宫术,子宫下段横形切口,术中切口无裂伤,胎盘胎膜自然娩出完整,血压稳定,出血200 ml.术后常规保留导尿管,腰硬联合镇痛泵持续,术后10 h,患者诉下腹持续性胀痛伴少许淡红色尿液,予以止痛栓,输液治疗.

  • 太原市某医院近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动态变化

    作者:刘银凤

    目的:分析本院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动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4206例(阴道分娩2342例,剖宫产1864例)分析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2010—2014年的剖宫产率有所下降,但平均剖宫产率仍为44.3%。2010—2014年,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13.5%上升至26.6%;瘢痕子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12.9%上升至17.7%;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29.2%下降到18.3%,以难产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29.8%下降到22.4%;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及其他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无明显变化。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等导致的不必要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 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95例分娩方式探讨

    作者:许园园;谢穗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适宜产科处理方式.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95例剖宫产后再次足月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孕足月瘢痕子宫孕妇与随机抽取的同期非瘢痕子宫孕足月初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瘢痕子宫的剖宫产比例为85.3 %(81/95)、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比例为58.9 %(56/95),非瘢痕子宫孕足月初产妇的剖宫产比例为48.3 %(198/410)、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比例为19.3 %(79/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阴道分娩者产时出血量、新生儿1 min Apgar's评分,14例瘢痕子宫分别为(122.9±42.3) ml、(9.9±0.4)分,212例非瘢痕子宫分别为(117.4±32.7) ml、(9.7±0.6)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符合阴道试产指征的患者在严密监护下进行阴道试产,母婴是安全的,提高阴道分娩质量,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降低再次剖宫产比例.

  • 盂县人民医院近10年剖宫产指征分析

    作者:梁贵清

    目的 通过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了解目前剖宫产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盂县人民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1 420例孕产妇分娩方式.结果 近10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2001年9.4 %上升到2010年28.3 %,剖宫产指征主要为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瘢痕子宫、产程异常.胎吸助娩由2001年的10.4 %下降到2010年的2.8 %,臀位助娩由2001年的3.8 %下降到2010年的1.4 %.结论 剖宫产率上升不单纯是医学问题,社会因素、医患矛盾,使剖宫产手术指征相对扩大,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妊娠期合并症,正确处理难产,才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 天津市宝坻区剖宫产因素初步探讨

    作者:张欣;兰淑海;王葛菲

    目的:了解天津市宝坻区常住人口剖宫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宝坻区产妇病历资料394例,分析医源性因素剖宫产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果医源性因素剖宫产占81.7%,主要医源性因素为剖宫产史(24.8%)、羊水过少(24.8%)、胎头跨耻征阳性(15.8%)等;社会因素剖宫产占18.3%,包括孕妇怕疼(6.9%)、孕妇精神紧张(5.6%)、孕妇家人担心(3.0%)等。年龄、产次和职业是医源性因素与社会因素剖宫产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天津市宝坻区常住产妇剖宫产主要医源性因素为剖宫产史、羊水过少、胎头跨耻征阳性,主要社会因素为孕妇怕疼、孕妇精神紧张、孕妇家人担心;年龄、产次和职业对选择剖宫产有影响。

  • 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

    作者:张巧媛;袁晓梅

    剖宫产是解决阴道难产、某些孕期并发症的一种有效、快速、安全的常用手术 [1].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手术的指征也在发生变化,其中社会性因素已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有关原因,并寻找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 孕期健康教育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

    作者:梁秀娥;任正永;辛艳秋

    剖宫产是处理难产及高危妊娠的有效分娩方式.近20年来中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的状况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1].其中不乏社会因素剖宫产即无医疗指征由孕妇及家属要求的剖宫产增长迅速[2].

  • 分娩镇痛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中的作用观察

    作者:于艳敏

    目的 分析探讨分娩镇痛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该院从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由于社会因素预想进行剖宫产的孕妇75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阴道试产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痛分娩的方式,分别分析两组患者剖宫产率、新生儿Apgra评分及两组患者产程.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明显下降,新生儿Apgra评分明显升高,患者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娩镇痛对于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同时提高新生儿Apgra评分、缩短产程,值得推广.

  • 社会因素剖宫产与自然产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比较

    作者:刘馨;刘巍;朱明霞

    目的 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与自然产产妇产后子宫复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产科分娩的288名产妇住院资料,详细回顾每位的综合情况和一般资料,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自然产组208名,另一组为剖宫产组80名,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分娩后产妇子宫复旧情况.结果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剖宫产组产妇子宫复旧时间较自然产组产妇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剖宫产产妇恶露排除时间明显较自然产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会因素剖宫产方法为分娩方式的一种,主要应用于胎儿体位不正、宫内窘迫等紧急情况,对于产妇综合情况较好者还应选择自然分娩,可提升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时间,提高身体机能.

  • 医患关系能和谐吗?

    作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管理实践与政策选择”课题组

    医患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制于医疗服务以及一系列内外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医患关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课题组调查显示:社会因素、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特别是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激化,随之产生的医疗纠纷、暴力事件逐渐增加,医患不和谐已成为公民健康权益和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那么作为医患关系的双方,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患关系是怎么认知的呢?

  • 母乳脂肪酸含量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林麒;李国波;葛品;许榕仙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母乳中脂肪酸(FA)含量,研究其与乳母产褥期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关系,以指导乳母合理膳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 采用描述性横断面调查,选取产后42 d居住于福州地区≥1年的健康乳母进行“乳母生活方式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一般情况、产后30 d膳食频率调查,并采集测定母乳中的FA含量.调查表与检测结果经核对、编码、赋值和EpiData数据双录入,用Excel软件、营养计算软件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用非参数秩和检验(α=0.05)与Nemenyi多重比较(α=0.10)等统计方法分析FA与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量的关系.结果 完成问卷113份,采集母乳123份,调查完整且进行母乳脂肪酸分析的101份.母乳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57.4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27.75%,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为14.43%,n 3 PUFA为0.74%,n-6 PUFA/n-3 PUFA为19.28,亚油酸/α-亚麻酸(LA/ALA)为26.24.平原和沿海者必需脂肪酸(EPA)高于山区(P1=0.08,P2=0.0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乳母的LA/ALA比值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P=0.06);专业人员及公务员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高于待业在家者(P=0.06);而纯母乳喂养者SFA含量较低(P=0.046),MUFA较高(P=0.043).结论 母乳FA中LA/ALA比值较高,需增加亚麻籽油、苏籽油、大豆油和深海鱼类、贝壳类水生动物和海藻等富含n-3系列FA的食物摄入.同时母乳FA含量,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还受到地理环境、社会因素与喂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 社会人群慢性疲劳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丽燕;郭晓燕;胡先明;白丽霞

    目的 分析慢性疲劳的社会影响因素,为慢性疲劳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疲劳社会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3.0,经核对无误后转入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应用主成分分析、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主成分分析从24个社会因素中提出5个主成分,分别是生活方式、工作或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应激事件;②单因素t检验显示慢性疲劳组人际关系、工作或学习压力、生活环境得分高于非慢性疲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高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差、学习或工作压力大是慢性疲劳的危险因素.结论 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学习压力是慢性疲劳的主要社会影响因素.

  • 剖宫产率上升因素分析

    作者:孙锡兰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展迅速,麻醉、输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日趋上升.本文将剖宫产上升因素进行分析,在保证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 艾滋病社会-群体-个体三级预防控制模式策略探讨

    作者:何志胜

    艾滋病传播范围广、病死率高,相当多的社会因素和行为特征会加剧流行,已经造成人类历史性的灾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亦是亟待解决的全球社会与公共卫生难题,为遏制艾滋病流行态势,在"全球危机-全球行动"的总框架下,作者拟就艾滋病提出的社会预防、群体预防、个体预防整体控制思路,分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 心理健康及其评估

    作者:王利刚;高文斌;孙昕霙;王培玉

    Engel GL.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健康模式:健康与疾病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提出后在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了医学模式转变的运动,即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健康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 江苏、浙江省4县(市)早产儿体重分布状况及相关社会因素

    作者:郭丽君;叶荣伟;王桂霞;王娟;李智文;任爱国

    目的 了解早产儿体重分布状况及早产相关社会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江苏、浙江省4县(市)分娩孕满28~41周的单胎活产儿的97 537名妇女.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率的差别,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第一次产前检查孕周及产前检查总次数的差异.运用两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的影响因素.结果 4县(市)≥t35岁妇女早产发生率(8.8%)高于<24岁(5.6%)、25~29岁(4.6%)和30~34岁组(4.5%).身高<149 cm的妇女早产发生率(6.8%)高于身高≥150 cm的妇女(5.0%).孕早、中期BMI≥28.0及BMI 24.0~28.0妇女的早产发生率(均为5.5%)高于BMI 18.5~24.0(5.0%)、BMI<18.5的妇女(4.6%).初次怀孕妇女的早产发生率(6.0%)高于孕次≥4次(5.7%)、2次(4.3%)和3次的妇女(4.0%).产次≥2次妇女的早产发生率(9.3%)高于待产妇女(5.2%)和产1次的妇女(4.5%).孕早期没有接受早孕检查的妇女早产发生率(6.1%)高于进行早孕检查妇女(4.7%).早产妇女的产前检查总次数(8.53次)也低于足月产妇女(10.97次).产前检查次数<4次妇女的早产发生率(18.9%)明显高于产前检查次数≥5次妇女(4.9%).生育年龄大、身材矮、体重指数大、初孕、多产次、孕早期检查少、产前检查次数少是过期妊娠的影响因素.结论 生育年龄大、身材矮、BMI大、初孕、多产次、孕早期检查少、产前检查次数少等与早产有关.

  • 嘉兴市1993-2000年过期妊娠发生状况及相关社会因素

    作者:郭丽君;任爱国;刘英惠;靳蕾;李竹

    目的 了解浙江省嘉兴市1993-2000年过期妊娠发生状况及相关社会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嘉兴市在1993-2000年间分娩单胎活产的16 033名妇女.运用X2检验比较各组率的差别,运用两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过期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 从1993-2000年过期妊娠发生率分别是8.7%、10.6%、9.4%、7.4%、4.3%、2.6%、3.3%、4.0%.婚(孕)前接受卫生服务的妇女过期妊娠发生率(5.6%)低于产前接受卫生服务的妇女(7.8%);接受县级及以上卫生服务的妇女过期妊娠发生率(4.3%)低于接受乡级及以下卫生服务的妇女(8.5%);小学文化程度的妇女过期妊娠发生率(11.5%)高于初中(6.8%)、高中(3.8%)、大学(2.9%);职业为农民的妇女过期妊娠发生率(9.5%)高于农村工人(8.90)、城市工人(4.3%)、其他职业(4.2%).接受卫生服务时期、接受卫生服务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均是过期妊娠的影响因素.结论 嘉兴市1993-2000年过期妊娠发生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卫生服务时期、卫生服务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与过期妊娠有关.

  • 空巢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空巢社会因素研究

    作者:王憓;陈坤;周标;王俊芳

    目的 分析≥60岁空巢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现状及空巢相关社会因素,为制定健康老龄化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浙江省部分地区城乡≥60岁老年人4995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空巢社会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比较空巢和非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结果 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空巢老年人相比较,空巢老年人年龄多集中在70~79岁(P=0.0417),文化程度高(P<0.0001),以及居住于农村(P<0.0001)和低收入者(P=0.0178,P=0.0049)趋向于空巢的概率较大.空巢老年人较非空巢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P=0.0070,P=0.0035),情绪状态较好(P=0.0371).多元线性回归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个人年收入以及生活满意度评分和情绪评分等因素后,结果 显示空巢老年人在生理领域中的躯体疼痛(P=0.0032)维度,心理领域的情感所致功能限制(P=0.0033)维度以及心理领域(P=0.0342)的得分较非空巢老年人低.结论 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低于非空巢者,尤其体现在心理功能方面.空巢老年人具有高文化程度、低收入以及居住于农村等特征,是实施健康老龄化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1505 条记录 4/76 页 « 12345678...757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