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铅染毒对大鼠下丘脑、纹状体的损伤作用

    作者:王丽媛;李爽;陈海婴;何滨;闫立成;张艳淑

    目的 探讨铅染毒对大鼠下丘脑及纹状体的损伤作用.方法 45只SPF级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双蒸水)、低铅组(60 mg/kg乙酸铅)、高铅组(120 mg/kg乙酸铅),每组15只.每天经口灌胃染毒,连续9周.应用旷场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大鼠下丘脑及纹状体的铅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及纹状体中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1(OGG1)mRNA表达;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方法检测下丘脑及纹状体中TLR4、NF-κB、TNF-α、IL-1β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蛋白含量.结果 染毒期间各组大鼠摄食和饮水量未见异常,体重变化未见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铅染毒大鼠总运动距离、总穿格数及中央区域运动距离显著下降(P<0.05).低、高铅染毒组大鼠下丘脑和纹状体中的铅含量分别是(60.10±6.71)、(71.20±11.24)及(44.07±9.63)、(66.67±8.78) 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77 ±8.19)和(25.75±6.33)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铅组和高铅组大鼠下丘脑中NF-κB和OGG1的mRNA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3.47±0.15)、(1.43±0.16)及(0.67±0.13)、(0.57±0.19)倍,而只有高铅组大鼠下丘脑中的TLR4和NF-κB mRNA表达与低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低铅组大鼠下丘脑中NF-κB、TNF-α、IL-1 β蛋白水平分别为(5.85±1.10)、(56.15±6.96)和(1.18±0.20) n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3±0.71)、(49.25±7.21)和(0.86±0.11) ng/g.高铅组大鼠下丘脑中TLR4、NF-κB、TNF-α、IL-1β蛋白含量分别为(0.67±0.12)、(4.74±0.68)、(69.73±9.61)和(1.43±0.29) ng/g,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TLR4和TNF-α蛋白水平高于低铅组.高铅组大鼠纹状体中TLR4、NF-κB和IL-1β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TLR4、NF-κB、TNF-α、IL-1 β和8-OHdG蛋白分别为(0.33±0.02)、(4.66±0.51)、(82.63±7.99)、(1.92±0.35)和(1.21±0.14) ng/g,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其中NF-κB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低铅组(P<0.05).结论 铅染毒可导致大鼠下丘脑和纹状体损伤,炎症损伤和DNA氧化损伤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 结核病的先天性免疫与TLR2/4/9的关系

    作者:李登瑞;杨永辉;孙巍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为宿主细胞识别各种致病微生物的重要模式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定位于细胞膜,通过识别不同途径产生的脂蛋白和DNA等微生物成分,并通过招募特异接头蛋白,激活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引发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 银杏酮酯对衰老大鼠海马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作者:贺改英;徐颖;吴丽莉;张志雄

    目的:研究银杏酮酯(Ginkgo biloba extract 50,GBE50)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促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 beta,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调节作用,探索GBE50对衰老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GBE50组和EGB761组,采用D-半乳糖100 mg·kg-1每日腹腔注射建立衰老大鼠模型,持续42 d,GBE50组和EGB761组分别在造模第21天开始给予60 mg·kg-1剂量灌胃,共21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细胞因子IL-1βmRNA和TNF-α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海马细胞因子IL-4和IL-10蛋白含量.结果:D-半乳糖可造成衰老模型大鼠海马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失调,GBE50和EGB761降低了海马IL-1β mRNA表达(P<0.05),减少了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P1<0.01),上调了IL-10蛋白含量(P<0.01,P<0.05).结论:GBE50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GBE50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有关.

  • 双功能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李锋;黎晓维;沈倍奋

    抗体类药物近20年来蓬勃发展,目前全球上市的抗体药物已经有40多个品种,其治疗领域也从传统的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逐步扩展到抗感染和代谢性疾病等。2013年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有6个是抗体类药物,包括3个自身免疫病治疗性药物和3个抗肿瘤抗体。单克隆抗体发展的同时也开启了对新结构、新功能抗体药物的探索,以期进一步优化抗体药物功能活性。抗体糖基化改造(afucosylation)、抗体-药物偶联(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双功能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等都是当前抗体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靶抗原上特定的表位,其优势在于亲和力高、专一性强。但传统抗体仅结合单一靶点的单一表位,因此其疗效受到一定限制。药理学研究揭示,多数复杂疾病都涉及多种与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例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介素6等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同时介导免疫炎性疾病,而肿瘤细胞的增殖往往是由多个生长因子受体的异常上调造成的。单一信号通路的阻断通常疗效有限,而且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开发能够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的双功能抗体及其类似物,长期以来成为新结构抗体研发的重要领域。早期在免疫原性、结构稳定性以及抗体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双功能抗体的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上游基因工程抗体和下游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克服了传统双功能抗体的缺陷,从而推动了多类新型双功能抗体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目前主要在研的双功能抗体从作用机制上可分为双重信号阻断型和抗CD3+T 细胞介导的双功能抗体;从结构上可分为由单链抗体或 Fab 区组成的小型抗体和全抗体;从生产工艺上可分为原核或真核表达、单细胞内表达和双细胞系表达结合体外装配等方式。本文就双功能抗体的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

    作者:张振洲;张晓晓;钟久昌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种持续损害心血管系统、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可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脑中风等心脑血管并发症[1-3]。糖尿病的重要特征是胰岛素不足,主要由于胰岛素释放减少或终末器官胰岛素抵抗。业已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重要的效应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激活促炎症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生成及促使胰岛素敏感性下调,导致氧化应激、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发生,其活性异常参与糖尿病的发病[2,4-7]。新近发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是血管紧张素Ⅱ的特异性催化酶,可催化血管紧张素Ⅱ转化为血管紧张素-(1-7),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治疗糖尿病一个新的候选基因[1,8-9]。本文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肥胖症与心血管疾病(续二)

    作者:彭峰

    肥胖是血压升高的另外一种机制.肥胖与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IL-6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许多其他事件(或情况)中可以刺激肝脏产生CRP.肥胖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低度的全身炎症状态,这种炎症可以导致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升高与IL-6水平显著相关,而收缩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相关.途径介入检查有很多优点,因为各种并发症的机会非常少.

  • 代谢通道在衰老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Barzilai N;Huffman DM;Muzumdar RH;钱荣立

    本文通过文献复习讨论在衰老过程中,代谢通道复杂作用的新进展,并着重注意其显现的重要矛盾,特别关注健康的寿命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衰老是由于随时间推移维持机体状态过程的功能退化,导致对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衰老过程的代谢特征是IR、身体成分改变、生长激素(GH)、胰岛素生长因子-1 (IGF-1)和性激素的生理性下降.代谢参与衰老与疾病.衰老代谢综合征衰老是与代谢减低和相关疾病常见而有争议的病因,包括T2DM、心血管病(CVD)和卒中(Stroke),IR是MS的主要成分,常见于老年人,主要损害包括无限制的肝糖异生、脂质产生和糖原合成及骨骼肌摄取葡萄糖缺陷.腹型肥胖常见于老年人,是IR和MS的主要因素.衰老也伴随促炎症细胞因子增加,这些细胞因子来自随年龄积累的内脏脂肪(VF)和随年龄增加的衰老细胞分泌的促炎症细胞,已知促炎细胞可干扰胰岛素(Ins)的作用.总之,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和脂肪分布的改变,积极参与促进衰老进程和疾病发生的恶性循环.

  • 中医疗法及护理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对促炎症细胞因子影响分析

    作者:刘利萍

    目的 探究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中医疗法和相关护理干预对患者疗效与相关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至我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给予常规的诊疗和护理,后者则辅助给予中医的疗法和护理,比较组间患者的疗效和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 疗效方面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35例,疗效不佳7例,整体有效率为88.3%,观察组内治愈26例,好转32例,疗效不佳2例,整体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研究对象相关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中医的治疗和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降低相关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和功能预后.

  • 促炎症细胞因子对新生猪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盼盼;刘海沛;钱莉玲;俞彰;孙波

    目的 建立出生后1~3 d新生猪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体外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探讨促炎症细胞因子对AEC-Ⅱ长因子(GFs)的影响,比较不同消化酶溶液、纯化方法获得细胞产量、活力及AEC-Ⅱ纯度的差异.方法 原代培养AEC-Ⅱ24 h给予不同浓度IL-1β、IL-6刺激48 h,观察AEC-Ⅱ增殖变化,RT-PCR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A及-B mRNA的表达情况,并检测IGF-Ⅰ抗体对AEC-Ⅱ增殖及SP-A、SP-B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30000 U/L弹力蛋白酶/0.1%胰酶在37℃下消化新生猪肺组织20 min获得细胞产量为(5.33±0.54)×106/g(肺重+心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免疫黏附法纯化AEC-Ⅱ产量明显高于Percoll法,为(38.0±28.0)×106/头新生猪.AEC-Ⅱ原代培养24~96 h状态佳.随IL-1β、IL-6刺激浓度升高,AEC-Ⅱ增殖能力及IGF-Ⅰ及SP-A 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PDGF、SP-B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IGF-Ⅰ抗体刺激下,AEC-Ⅱ增殖能力及SP-A、SP-B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 IL-1B、IL-6可能通过调节AEC-Ⅱ中IGF-Ⅰ mRNA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功能.

  • rhBMP-2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杨舜;裴凌

    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大鼠肾组织的影响.研究复制了大鼠肾IRI模型,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肾IRI模型(R)组以及rhBMP-2预处理(于术前给予不同剂量rhBMP-2)组(B组),观察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SOD活性、MDA含量,BUN、Scr含量以及肾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肾IRI模型组相比,rhBMP-2能显著降低肾组织中IL-6和IL-8的含量(P<0.05),rhBMP-2(4μg·kg-1)能显著降低肾组织中的TNF-α含量(P<0.05);亦能显著降低血浆中的BUN、Scr含量,增强肾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肾组织中的MDA含量,使肾IRI大鼠的肾损害得到明显改善.与肾IRI模型组相比,rhBMP-2能显著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由此可以推断,rhBMP-2可通过抑制肾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及抗氧化作用而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 普鲁泊福和氯胺酮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舜;裴凌;王俊科

    近年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也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发生、发展.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肾癌和肾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在肾IRI中的变化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普鲁泊福或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肾IRI时,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肾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以探讨普鲁泊福和氯胺酮在肾IRI中的作用.

  • 感染性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作者:崔乃杰;傅强

    感染性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医学进步的产物,从50~70年代先后出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都是危重病患者度过休克后发生的"新问题",尽管国外对本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作了大量研究,但病死率持高不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除或对抗内外源性内毒素、改善组织灌注增加氧输送量和摄取量、清除或抑制失控性增高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清除氧自由基和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等几个方面.

  • 抗炎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作者:齐悦;王玉丽;张士俊;徐为人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多种关键酶和因子参与其中,如核因子NF-κB、丝裂原激活蛋白酶(p38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以及在γ干扰素(IFN-γ)和生长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上起关键作用的STAT核蛋白家族等.研究发现,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多种天然产物都具有抗炎活性,而成为许多药物研究者的工作重点和中心.对近两年来文献中报道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并且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示有确切抗炎作用的天然产物进行了整理和综述.

  • 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对肺炎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

    作者:满晓燕;童朝晖;黄克武;庞宝森;詹庆元;张隽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sTREM-1)在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2例感染性肺炎(简称肺炎)患者(重症肺炎27例,非重症肺炎患者15例)、19例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炎(简称间质性肺炎)患者和9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及血浆中sTRE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的水平.结果①重症肺炎组及非重症肺炎组BALF中sTREM-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0.27±18.73)ng/L,(42.83±15.49)ng/Lvs(20.58±6.92)ng/L(P值均<0.01);间质性肺炎组BALF中sTREM-1水平[(22.77±5.90)ng/L]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重症肺炎组血浆sTREM-1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76.36±36.06)ng/L vs(19.46±7.73)ng/L(P<0.01);非重症肺炎组血浆sTREM-1水平高于间质性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19.46±7.73)ng/L vs(3.42±1.89)ng/L,(3.53±1.53)ng/L(P值均<0.01).③BALF及血浆中TNF-α、IL-6水平均表现为重症肺炎组高于非重症肺炎组及间质性肺炎组(P值均<0.01);非重症肺炎组及间质性肺炎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BALF中IL-1β水平在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及问质性肺炎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sTREM-1可以作为感染性肺炎有意义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有可能协助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 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彧;韩星海;孟济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进入关节腔后诱导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并上调粘附分子在外周血免疫细胞和滑膜上皮细胞上的表达,招募炎症细胞向关节腔内聚集.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分子和T细胞受体结合形成的三分子复合物(MHCⅡ-Ag-TcR)激活T细胞,加上粘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上调,导致细胞因子进一步释放.这些促炎症细胞因子刺激滑膜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软骨细胞增生,又反过来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终导致软骨和骨的降解.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小会;谢桂权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PNS湿热证40例和非湿热证20例,观察两组惠者血清超敏CRP(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kB(NF-kB),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的差异;再将湿热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葵胶囊治疗组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湿热证候与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湿热证组hs-CRP、MCP-1、IL-6、NF-kB含量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P<0.05,P<0.01);湿热证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及促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P<0.01),湿热证证候积分与NF-kB、IL-6、MCP-1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0.53,0.42,均P<0.01).结论:湿热因素可促进PNS hs-CRP、IL-6、MCP-1、NF-kB的表达,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相关性.

  • 小檗碱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的影响

    作者:陈博;万敬员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因子和活性氧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的探讨.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处理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6h后,分别用酶连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β生成;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信使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相对于空白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地促进巨噬细胞生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β,产生活性氧,上调Toll样受体4信使RNA和蛋白表达(P<0.05);进一步发现小檗碱剂量依赖地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生成;减轻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活性氧产生;下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结论:小檗碱能有效地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4表达.

  • 自身炎症性疾病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亲疏

    作者:胡坚;李赫

    单基因缺陷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实体之间是异质性的,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少见.相似促炎性细胞因子谱研究AIDs-MAS、sJIA-MAS和HLH之间的临床与免疫病理机制可能会有新发现.

  •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与炎症调节

    作者:周国武;王雪琦;田野苹

    由促炎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和损伤的一种防御机制.适量的促炎因子有利于激活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并可促进组织修复;而过量产生的促炎因子则可造成组织损伤,因此维持炎症反应的平衡十分重要.以往认为体液机制是炎症反应的唯一调节因素,新近发现的胆碱能神经抗炎通路对炎症反应的调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是介导神经抗炎通路的关键分子.本文主要介绍α7nAChR的结构、分布及其介导的抗炎作用机制,并对α7 nAChR激动剂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予以综述.

  • 中药抗炎合剂对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兴才;韦红;郑天虹;楼丹飞;卜建宏;闫国良;李越华

    目的 观察抗炎合剂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73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抗炎合剂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炎合剂100 mL口服或鼻饲,每12 h 1次,连用7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感染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凝血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心肌损伤指标、氧合指数(PO2/FiO2)、肝肾功能、胃肠功能评分.结果 73例脓毒症患者在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升高,凝血时间延长,GCS评分下降,心、肺、肝、肾功能损伤.治疗7 d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获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氧合指数、血清抗炎症因子浓度(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内毒素)、血清促炎症因子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MB、B型尿钠肽)、肝功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血肌酐)及胃肠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凝血指标(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抗炎合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可更有效抑制脓毒症患者感染-炎症-凝血-免疫网络,并对脓毒症患者多个器官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