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解放军医学杂志

解放军医学

解放军医学杂志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해방군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影响因子: 1.6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77-7402
  • 国内刊号: 11-105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7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趋化因子CX3CL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程茗慧;童方念;张效林;韩雅玲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3CL1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年内出现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重症区发病年龄在35~75岁的STEMI患者500例,并在入院时抽采外周静脉血5ml,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CX3CL1的表达水平,随后按入选所有患者CX3CL1血浆浓度的中位数(2108.3pg/ml)为界值分为低表达组(<2108.3pg/ml)和高表达组(≥2108.3pg/ml).录入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相关病史,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MACCE,包括心因性死亡、心衰、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根据患者1年的随访结果将是否发生MACCE事件分为MACCE组及非MACCE组,对两组患者血浆CX3 CL1含量进行比较,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1年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年后出现MACCE事件的患者血浆CX3CL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ACCE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中CX3CL1浓度与患者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独立相关(HR=1.124,95%CI:1.032~1.217,P=0.003).结论 血浆中趋化因子CX3CL1浓度与STEMI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可用于STEMI患者预后的评估.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婷婷;万陕宁;黎昱;徐盈;郑芸芸;党颖慧;陈必良;张建芳

    目的 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侧脑室增宽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探讨胎儿侧脑室增宽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的相关性及CMA检测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并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70例孕中/晚期超声提示胎儿侧脑室宽大于1.0cm且标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或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确定的染色体异常胎儿样本,应用Affymetrix CytoScanTM750k芯片进行CMA检测,根据相关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CMA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定期复查胎儿的发育情况,随访妊娠结局及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 在70例侧脑室增宽胎儿中,CMA检测发现9例胎儿存在致病性CNVs,3例胎儿存在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的CNVs,1例胎儿存在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的杂合性缺失(LOH).在70例侧脑室增宽胎儿中,重度非孤立性侧脑室增宽6例,其中致病性CNVs 2例(33.3%,2/6);重度孤立性侧脑室增宽3例,未检出致病性CNVs,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CNVs 1例(33.3%,1/3);轻度非孤立性侧脑室增宽31例,其中致病性CNVs 6例(19.4%,6/31),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CNVs 2例(6.5%,2/31);轻度孤立性侧脑室增宽30例,其中致病性CNVs 1例(3.3%,1/30),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CNVs 1例(3.3%,1/30).结论 CMA可更有效地检测出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微缺失、微重复等染色体异常,对侧脑室增宽的胎儿进行CMA检测能够提高异常检出率,对临床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价值.

  • 精神分裂症circRNA的差异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作者:孔令明;牛威;朱晓丽;何明骏;姚高峰;张理义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circRNA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阴性、阳性症状的关系.方法 分别选取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进行基因芯片筛查,确定9种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在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3例正常人中进行PCR验证,进一步行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估.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circRNA_102101、circRNA_102315、circRNA_ 104597、circRNA_101835、circRNA_101836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或P<0.01).circRNA_103102、circRNA_10370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circRNA_102101、circRNA_103102的△Ct值与阳性症状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circRNA_ 103704与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思维障碍与circRNA_102101、circRNA_103102、circRNA 102315、circRNA 103704、circRNA_102802的ACt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激活性与circRNA_102101、circRNA_103102、circRNA_104597、circRNA_103704、circRNA_102802的△Ct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偏执与circRNA_102101、circRNA_103102、circRNA_103704、circRNA_102802的△Ct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攻击性与circRNA_102101、circRNA_103102、circRNA_103704、circRNA_102802的△Ct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circRNA_103704进入阳性症状的回归方程(P<0.01);circRNA_103704、circRNA_102315进入一般病理表现的回归方程(P<0.01或P<0.05).结论 circRNA_103704、circRNA_103102与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有明显关联,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理过程主导的调控因子.

  • 隐匿性HBV感染相关S基因突变对HBsAg检测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张凯;刘妍;陈容娟;李奇;许智慧;思兰兰;徐东平;蔺淑梅

    目的 探讨隐匿性HBV感染(OBI)相关S基因突变对多种抗-HBs及HBsAg临床检测试剂的反应性.方法 9种代表性S基因突变株(M1-M9,其中M1-M5为本课题组首次报道)分离自1例OBI患者和3例OBI献血人员血清.分别采用野生型及突变型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分析9种突变株HBsAg表达及其突变蛋白对抗体和检测试剂反应的影响.结果 采用HBsAg罗氏诊断试剂Elecsys定量检测9种突变株胞内HBsAg水平,均较野生株的水平明显下降;相同样品用抗-His抗体检测显示仅M1、M6和M7的HBsAg-His融合蛋白表达水平与野生株比较明显降低.6种抗-HBs与各突变HBsAg的反应性结果(S/CO值)显示,与野生株相比,多数突变株与6种抗-HBs的反应性明显降低,M1、M4、M7和M9产生的HBsAg与抗体4及M9产生的HBsAg与抗体6反应性差(S/CO<1).6种商品化HBsAg临床试剂检测结果显示,多数突变株与6种HBsAg试剂反应性较野生株明显降低(P<0.05),ELISA试剂D、E和F漏检率分别为11.1%、22.2%和55.6%.结论 本实验涉及的突变HBsAg与抗-HBs的结合力降低是引起OBI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临床常用HBsAg检测试剂对突变HBsAg的检测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亟待提高.

  • 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环境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nc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占宇;姜福全;徐冰心;宋向卫;司少艳;周金莲;杨鹤鸣;李成林;崔彦

    目的 研究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 lnc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L929细胞,随机分为模拟微重力组(SMG组)和正常重力组(NG组),每组3个样本.SMG组回转器轴心与地面平行旋转,NG组回转器轴心与地面垂直旋转,两组转速一致.RCCS培养7d,收集样本,提取样本总RNA,进行荧光标记和芯片杂交.利用Agilent Mouse lncRNA芯片分别检测SMG组和NG组L929细胞的lncRNA和mRNA表达,筛选差异表达显著的lncRNA,RT-qPCR验证芯片结果;利用GO和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lncRNA的功能分布,结合mRNA差异表达谱,进行lncRNA-mRNA联合分析.结果 lncRNA芯片检测分析发现,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共有238条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134条表达上调,104条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共有237条,其中53条表达上调,184条表达下调.获取差异表达lncRNA的聚类分析图,对差异表达显著的4条lncRNA芯片结果进行RT-qPCR验证,结果相吻合.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与巨噬细胞分化、伤口愈合的负性调节等生物学过程相关,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TGF-β等信号通路相关.同时成功构建了lncRNA-mR-NA-TF可视化网络图.结论 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显著影响L929细胞的lncRNA及mRNA表达谱,基于芯片技术的ln-c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可为失重应激损伤机制探讨和修复措施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 颈动脉冷盐水灌注对低温性心脏骤停复苏犬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帅维正;袁瑞;张志成;段蕴铀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冷盐水灌注(ICSI)对严重低体温所致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10只低体温致心脏骤停比格犬进行心肺复苏,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对照组接受常规温水浴复温,实验组在温水浴复温基础上进行ICSI,使脑部温度低于36℃并维持6h.ROSC 24h后记录两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NDS)、血清脑组织损伤生物标志物s100β蛋白水平、脑组织含水量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119.83±42.93pg/ml us.329.82±190.39pg/ml,P<0.05)和脑组织含水量(79.43%±0.72%vs.80.79%±1.06%,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脑海马组织锥体细胞损伤更重.两组间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SI可减少低体温所致心脏骤停犬s100β的产生,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

  • 归芪益元膏对12C6+束辐射损伤模型大鼠旁效应的影响

    作者:梁建庆;李金田;李娟;刘永琦;蔺兴遥;刘凤艳;安耀荣;李晓伟;张子同

    目的 探讨12C6+束辐射大鼠的肺-心-肝-脾旁效应损伤及归芪益元膏对其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辐射组(SR组)、归芪益元膏组(GO组),每组30只.NC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辐射剂量0Gy,SR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辐射剂量8Gy,GO组给予11.83g/kg归芪益元膏灌胃,辐射剂量8Gy,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行12C6+束辐射右侧肺部造模.SR组和GO组大鼠造模后48h处死,取心、肝及脾组织.采用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ELISA法检测DNA甲基化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nmt1、Dnmt3a、Dnmt3b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SR组大鼠SOD、GSH、GSH-Px降低(P<0.01),MDA升高(P<0.01);DNA甲基化水平降低(P<0.01);Dnmt1、Dnmt3a、Dnmt3b表达升高(P<0.01).与SR组比较,GO组大鼠SOD、GSH、GSH-Px升高(P<0.01),MDA下降(P<0.01);DNA甲基化水平升高(P<0.01);Dnmt1、Dnmt3a、Dnmt3b表达降低(P<0.001).三组Dnmt1、Dnmt3a、Dnmt3b蛋白均有表达,且分布在心肌细胞、肝细胞、脾脏白髓外周B细胞胞质内.NC组颜色为浅褐色-褐色,呈弱阳性表达;SR组颜色为褐色-棕色,呈强阳性表达;GO组颜色为浅褐色-棕褐色,呈中等度阳性表达.结论 归芪益元膏能减轻12C6+束辐射造成的旁效应,其机制与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及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 存活蛋白对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王鹏;张剑宁;于新;刘锐;陈金辉;孙艳杰

    目的 探讨存活蛋白(survivin)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TMZ)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构建过表达survivin的U87/sur胶质瘤细胞,以及抑制survivin表达的U87/sur si胶质瘤细胞,经100μmol/L TMZ处理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V/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标记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活化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经TMZ处理后,与亲代细胞相比,U87/sur si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增加,而U87/sur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克隆形成率明显增高,凋亡率明显下降.经TMZ处理后,与亲代细胞相比,U87/sur si细胞中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而U87/sur细胞中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下降.结论 抑制survivin可明显提高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survivin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 涉水触雷爆炸伤的特点及机制

    作者:张森;韩庚奋;赖西南;王爱民;王丽丽

    目的 探讨不同水深涉水触雷的损伤特点及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96只,体重2.19±0.12kg,随机分为陆地爆炸组(n=16),涉水肢体组(n=16,水深齐实验兔大腿中段),涉水胸部组(n=16,水深齐实验兔剑突),力学测试组(n=30),假致伤组(n=18).点爆源为模拟地雷,远离电引爆,造成兔后肢直立跨步状态下单后肢触雷爆炸伤,以高速摄影机观察爆炸瞬间水介质运动过程.分别于伤前及伤后3、6、12h取股动脉血检测血清心肌损伤[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及神经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BP)、髓鞘碱性蛋白(NSE)],并行心脏超声、心电图、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存活动物于伤后12h解剖,记录其肢体局部和远处脏器损伤情况,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损伤特点.结果 涉水触雷爆炸造成实验兔脚掌、胫骨下段毁损,常发生远离爆炸残端的闭合性股骨骨折和动脉损伤,未见陆地触雷常见的软组织拖把样撕裂;胸、腹腔脏器以及脑、脊髓损伤程度较陆地爆炸伤重.涉水肢体组以肢体伤为主,涉水胸部组则以胸腹腔脏器、脊髓损伤发生率高,是涉水肢体组的2~3倍.致伤组伤后6h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神经损伤标志物较假致伤组显著升高,涉水组伤后12h较陆地组显著升高,以涉水胸部组升高为明显.陆地组及涉水组伤后6h心功能显著降低,以涉水胸部组伤后12h降低为明显.结论 涉水爆炸能量传递受水底、水面、肢体或躯干相互作用的影响,是造成其伤情复杂、严重的重要机制,涉水深度是影响爆炸伤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地雷 爆炸伤 浅滩
  • 不同作训任务对常驻高原官兵静息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刘璐;徐刚;李鹏;张二龙;陈莉;高钰琪

    目的 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不同作训任务官兵静息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常驻高原官兵分为驻营区官兵(海拔4030m和4600m)和野外驻训官兵(海拔4300m),对驻营区官兵和野外驻训30d的官兵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包括心率(HR)、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值(A/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AST/ALT比值.结果 驻训官兵HR(82.25±14.10次/min)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74.18±9.02次/min,P<0.01),其SpO2(88.25%±2.41%)明显低于驻营区官兵(89.38%±2.44%,P<0.05),两单位人员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Hb含量(211.6±17.4g/L)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199.3±22.7g/L,P<0.001),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55.6%)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5.7%,P<0.001).驻营区官兵和驻训官兵的血清蛋白质含量均充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的血脂异常患病率(70.5%)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34.0%,P<0.001),其中驻训官兵的HDL-C含量(0.81±0.21nmol/L)明显低于驻营区官兵(1.01±0.27nmol/L,P<0.001),其低HDL-C血症患病率(65.9%)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9.8%,P<0.001),驻训官兵和驻营区官兵的TC、TG、LDL-C含量及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LDH含量(273.70±136.74U/L)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05.19±77.94U/L,P<0.01),其LDH异常率(72.7%)也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51.1%,P<0.05).结论 高原驻训官兵蛋白质营养充足,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和LDH异常率高于驻营区官兵,严重威胁着驻训官兵的身体健康,常驻高原官兵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定期体检,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 肝脏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春扬;宋少华;丁国善

    体液性排斥反应即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造成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因素.针对肾脏移植术后AMR的诊断与治疗,移植专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肝脏移植术后AMR近年来才逐渐引起关注.肝脏与肾脏移植术后AMR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肝脏移植术后AMR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HAR)、急性排斥反应(AHR)、慢性排斥反应(CHR)及适应状态4种类型.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常用血清学指标以及病理标准等)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肝移植术后AMR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类型肝移植术后AMR的预防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 航天在轨失重环境条件下的体能训练

    作者:张可盈;张冰;刘书娟;郭明航;陈文娟;王慧娟;王颜晴

    随着载人航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向外太空进行探索的范围逐渐拓展,航天员的在轨飞行距离及时间越来越长,而长期失重会给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会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导致工作任务执行失败,甚至可能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本文针对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员的在轨体能训练方法和健康防护措施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针对航天员的在轨功能训练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交叉互补,引进运动人体科学的先进、成功的训练体系,为航天员的在轨功能训练和健康维护保驾护航.

  • “和谐使命-2015”任务期间CT检查情况分析

    作者:史丽静;邵立新;赵国礼;李学周;毛岩

    “和谐使命-2015”任务共到访8国9港,任务期间对所有任务中官兵、8国的华侨以及墨西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和秘鲁4国的部分民众进行医疗服务,开展CT检查.本文旨在分析“和谐使命-2015”任务期间医院船CT工作情况,了解任务期间不同人群尤其是美洲4国部分民众的CT检查数量以及疾病检出情况,为未来执行相关任务提供参考.

  • 重视上呼吸道疾病的认识、诊疗和预防

    作者:王德云

    鼻腔(包括鼻窦)是上呼吸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黏膜表层由假复层柱状上皮组成.鼻腔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学功能,例如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加温、加湿等.位于鼻腔顶部的嗅区上皮还具有重要的嗅觉功能,这也是人类识别周围环境和保护人体不受外界危险物质侵袭的重要防御机能之一.鼻腔黏膜上皮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生理和免疫学屏障,能够清除空气中绝大多数的颗粒,其中不乏大量的污染物质、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和过敏原等,因此发生于鼻腔的鼻炎(过敏性或感染性),鼻-鼻窦炎及其相关的合并症等都是全球性常见病和高发病.在过去的10~20年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我们对鼻部常见疾病的免疫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为改善现有的诊疗技术和研发更有效的治疗鼻部和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新疗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气象、环境(污染)、易感人群等外因的变化,上呼吸道疾病在流行病学、病种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特征,我们在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应重新认识该疾病,以便更有效地对该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 呼吸道病毒与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调控

    作者:严彦;王昭妮;洪海裕;陈锴升;王筱惠;Luukkainen Annika;Chow Vincent TK;王德云

    气道是人体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每天人体经气道吸入空气可达10 000~20 000升,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与环境中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长期接触.与“职业型(professional)”免疫细胞类似,气道上皮细胞(AECs)具有天然免疫功能,能侦测病原体(如不同种属的呼吸道病毒)的入侵并迅速产生宿主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为避免慢性炎症和维持免疫稳态,作为“非职业型(non-professional)”免疫细胞的AECs具有重要的调控气道局部免疫力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①AECs可高水平表达模式识别受体(PRRs),又称病原相关模式(PAMP),如Toll样受体家族(TLRs)、维A酸诱导基因Ⅰ (RIG-Ⅰ)样受体等,这些受体的存在使得AECs具有灵敏的病原侦测功能.②AECs通过调节天然免疫反应的灵敏度,发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调节器作用,在气道微环境中通过与“职业型”免疫细胞的互相作用,使针对病原体的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可控的程度.③AECs免疫调节功能的缺失或破坏可能引起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综述聚焦AECs如何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调控气道免疫能力,应对呼吸道病毒这一类重要的气道病原体感染,并着重阐明由于AECs调控机制的缺失和改变导致气道黏膜免疫功能失调和炎症(如急性和慢性鼻-鼻窦炎)的机制.

  • 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诊断方法的应用进展

    作者:彭杨;陈卓;朱振潮;张弛;邱前辉

    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P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或性染色体相关的遗传疾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种检测手段进行诊断.其中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高频数字视频成像、透射电镜和基因检测是国际指南推荐的检测手段,然而由于复杂的检测设备难以普及,往往对PCD的诊治造成延误.在目前对PCD的诊断中,免疫荧光染色法(IF)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该方法通过对纤毛结构的特异性标志物进行染色,间接检测纤毛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PCD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针对PCD的诊断方法进行概述,并着重介绍IF在PCD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空气污染物质诱发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嫒;赵长青

    变应性鼻炎(AR)是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之一,目前AR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10%~20%的人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些污染物在AR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R发病率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本文对空气污染与AR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二氧化硫、大气颗粒物、臭氧、甲醛和二氧化氮等主要空气污染成分促使AR发病的可能机制,以期对预防和治疗AR提供启示.

解放军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