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窦汇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周世聪;王光敏;陈艳荣;贾强;潘增军;李旭琴

    目的 探讨窦汇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窦汇区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2例.1例术后出现横窦的血栓形成.随访26~ 61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术前详细的评估,术中选择适当的入路,合理处理静脉窦粘连的肿瘤,辅以必要的放疗,可以减少窦汇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风险和复发率.

    关键词: 脑膜瘤 手术 窦汇
  • 显微手术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策略探讨

    作者:王舜尧;龚瑞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窦汇区脑膜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窦汇区脑膜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手术SimpsonⅠ级切除5例,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SimpsonⅣ级3例切除,术后辅助伽马刀治疗.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窦汇区脑膜瘤方法可行,对于不能全切的肿瘤术后辅助伽马刀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 外侧型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李冬雪;牛朝诗;凌士营;计颖;姜晓峰;丁宛海;夏成雨;钱若兵

    目的 探讨外侧型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11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32例外侧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评价肿瘤切除程度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13例,Ⅳ级切除14例.术后病理都是WHO Ⅰ级,其中过渡型脑膜瘤8例,纤维型脑膜瘤24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5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出血2例,1例为脑内血肿,1例为硬膜外血肿;骨瓣下积液1例;硬膜下积液l例;无术后死亡或重残病例.术后随访患者25例,随访时间2~38个月,10例行伽玛刀治疗,无肿瘤复发.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体位、切口和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特别是对受累静脉窦的处理,术后密切随访及伽玛刀治疗,可以提高外侧型天幕脑膜瘤的疗效,降低治疗风险和复发率.

  • 显微技术在窦汇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军;邵雪非;徐宗华;江晓春;徐善水;刘策刚;戴易;毛捷;方新运

    目的:探讨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显微切除14例窦汇区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病理分级,WHO Ⅰ级13例,WHOⅡ级1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1例,走路不稳、闭目难立1例,剧烈呕吐1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术后随访5~45个月,平均(23.6±12.8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肿瘤复发.结论:详细的术前评估、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对静脉窦的处理以及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必要的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以降低窦汇区脑膜瘤治疗的风险和复发率.

  • DSA对颅内静脉系统窦汇区流向分析

    作者:吴怀清;刘才兴;徐达宇;杨卫忠;郑鸿

    解剖学上一般认为上矢状窦的血流主要回流到右侧横窦,直窦的血液主要回流到左侧横窦,在枕内隆凸处各窦形成窦汇[1,2].为了观察颅内静脉系统窦汇区的分流情况,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笔者收集我院自1994年以来85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窦汇区造影片,对颅内静脉系统窦汇区流向进行分析.

  • 窦汇及上矢状窦窦腔内结构的内窥镜及显微镜解剖学特点

    作者:孙金龙;张庆林;李卫国;温传耀;崔庆轲;宋千

    目的:通过内窥镜及显微镜观察成年人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及其内的纤维索、蛛网膜颗粒结构的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头颅标本5具,去除颅盖,完整取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窦汇、两侧横窦及其周边硬膜,应用内窥镜观察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内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原始结构特征,并沿窦腔上壁中线纵行剖开管腔,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形态结构.结果:上矢状窦管腔内纤维索分3种类型:瓣膜状(47.1%)、小梁状(30.6%)、板层状(22.3%).蛛网膜颗粒多集中于上矢状窦中段侧壁及静脉隐窝处呈指状突起突入窦腔.上矢状窦后段近窦汇区有纵行板层状纤维索结构,将上矢状窦后段管腔分为左右两个单独管道,有分流和支撑作用.窦汇区腔内亦存在少量板层状纤维索结构,直窦开口常偏向右侧.结论:内窥镜较常规解剖手段可以更直接地观察窦汇及上矢状窦腔内结构的完整形态特征.

  • 后组静脉窦的对比增强三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

    作者:姜涛;张雪林;张玉忠;谢立旗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TOF MRA)对后组静脉窦.尤其是窦汇区解剖及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受检者行常规MRI和3D CE TOF MRA检查,排除颅内静脉系统病变后.对MR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例中,横窦左右对称12例.优势侧横窦位于右侧14例,左侧2例;上矢状窦和直窦与左右横窦均有四种连接方式;左右横窦之间可以连接或不连接;非优势侧横窦可以发育细小或完全不发育.结论 3D CE TOF MRA是显示窦汇区的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有效方法.

  • 骨瓣成形自体筋膜修补治疗窦汇区硬膜外血肿

    作者:何建青;徐勤义;蔡学见;刘斌;董吉荣;王玉海;胡旭;石立科

    目的 探讨窦汇区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将我科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头颅CT明确诊断的34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患者行窦汇区骨瓣开颅加自体筋膜加压修补术.结果 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34例中,恢复良好17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其中对冲部位开颅术中发现迟发性窦汇区硬膜外血肿致脑膨出13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 跨窦骨瓣成形,自体筋膜加压修补治疗窦汇区硬膜外血肿,开颅时间短,暴露完全,能有效提高止血效果及临床疗效.

  • 横窦和窦汇的浅表解剖学标志

    作者:陈晟;涂汉军;张力;李新建;黄宽明;付锐

    目的 为神经外科手术准确定位横窦的下缘和窦汇确定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方法 对10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逐步解剖,测量各相关解剖结构到横窦下缘的距离.结果 实验所收集的数据表明在定位横窦下缘和窦汇时,上项线及枕外隆凸尖不是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而以半脊肌附着点作为浅表解剖学标志比以上项线作为浅表解剖标志更准确、可靠.本组10例标本中,无1例的半脊肌附着点超过横窦下部边界3 mm,并且它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用以定位接近中线部分的横窦.结论 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后颅窝和颅颈接合处病变而进行的各种中线入路手术时更准确的定位横窦.

  • 窦汇区影像解剖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作者:李世清;王守森;高进喜;荆俊杰;马明;薛亮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观察颅内窦汇(Torcular herophili,TH)区解剖及变异的价值.方法 对45例未累及TH区结构的颅内脑膜瘤患者,以及21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行3D CE-MRV检查,再在VR工作站重建TH,观察其构成及引流特点.结果 根据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直窦(Straight sinus,StS)和双侧横窦(Transverse sinus,TS)的吻合关系,TH区VR解剖形态分为3型:Ⅰ型18例,Ⅱ型15例,Ⅲ型33例.根据SSS汇入TS的方式分为4型:Ⅰ型18例,Ⅱ型26例,Ⅲ型17例,Ⅳ型5例.根据StS汇入TS的方式分为4型:Ⅰ型18例,Ⅱ型23例,Ⅲ型7例,Ⅳ型18例.TS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25例,左侧为主9例,基本相等32例.结论 TH区解剖变异性较大,VR技术是观察TH区解剖的有效方法,有助于了解TH区的解剖和引流特点,对临床诊断及TH区手术有指导意义.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窦汇区结构的研究

    作者:程道宾;李宁虎;黄炜超;张皆德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窦汇区的解剖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选取203例患者全脑DSA术影像(选择性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造影).观察窦汇区及周围各窦形态,包括上矢状窦汇入横窦,和直窦汇入横窦的形式,两侧横窦的大小及分流类型,两侧横窦交通情况和枕窦的出现率.结果 上矢状窦汇人横窦的方式可分4型,居中型:30.0%(61例);双分支型:28.6%(58例);偏右型:35.0%(71例);偏左型:6.4%(13例).直窦汇入横窦的方式分3型,居中型:68.0%(138例);偏右型:18.2%(37例);偏左型:13.8%(28例).两侧横窦的分流方式可分5型:对称分流型36.4%(74例);主要右侧分流型48.8%(99例);主要左侧分流型5.9%(12例);单一右侧分流型6.9%(14例);单一左侧分流型2.0%(4例).结论 DS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评估窦汇区解剖结构的检查,能为静脉窦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部分头颈部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帮助.

  • CT血管成像窦汇区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尤云峰;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万兵

    目的: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窦汇区血管影像,每一病例分别使用常规CTA的容积再现(VR)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观察窦汇区解剖分型、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枕窦的显示以及横窦引流优势.结果:窦汇区CTA解剖形态分为3型:简单型占20%(20例),双分支型占37%(37例),偏侧型占43%(43例);其中偏侧型依据上矢状窦和直窦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三个亚型.枕窦显示率为2%,缺如占绝大多数.总体上,窦汇区是以右侧横窦引流优势为主要形式.左右横窦之间吻合形式以间接相连多见.结论:窦汇区正常解剖变异较为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 临床拟诊为慢性偏头痛患者硬脑膜静脉窦狭窄程度及其与颅内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艳翎;赵建农;邓芬

    目的 研究慢性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大脑静脉窦狭窄、静脉窦狭窄程度与颅内压的相关性,以及窦汇区形态学异常对静脉窦狭窄程度和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运用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技术呈现受试者大脑静脉窦形态学特征;采用静脉窦狭窄程度评分(combined conduit score,CCS)评价111例病例组受试者与66例对照组受试者左右侧横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的狭窄程度及111例慢性偏头痛患者窦汇区汇合情况;对病例组受试者行腰椎穿刺术,测量并记录其颅内压水平.结果 病例组CCS(7.47±2.71)与对照组CCS(10.18±1.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CS与其颅内压水平具有高度线性负相关性(R=-0.849,P<0.05);病例组中窦汇异常组CCS(t=-12.524)与非窦汇异常组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拟诊的慢性偏头痛患者多存在硬脑膜静脉窦狭窄,且静脉窦狭窄程度越严重者其颅内压升高越明显;慢性偏头痛患者中窦汇异常者的静脉窦狭窄程度较非窦汇异常者严重,且颅内压水平较非窦汇异常者明显增高.

  • 切除窦汇区非典型性脑膜瘤1例

    作者:冯力;虞正权;纪培志;周波涛;李中林

    患者,女,48岁,2012年12月因“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3年余,视物不清1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枕部窦旁脑膜瘤”在外院行开颅手术,术中全切除肿瘤.2012年11月出现视物不清,视野缺损,当地医院行头颅MRI示: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患者双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MRI显示: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图1).术中患者俯卧位,取右侧原枕部马蹄形切口,原切口中线侧向下延伸至颅颈交接处,另加左侧横切口与正中切口相交(图2),术中见肿瘤已将窦汇及窦汇周围的矢状窦、双侧横窦、枕窦及直窦完全闭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