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藏药裂叶独活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研究

    作者:赵欢;杨晨悦;赵梓钧;王玉婷;袁绿益;王晓玲

    目的:研究藏药裂叶独活Heracleum millefolium Diels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手段分离纯化,通过UV、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2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氨酸-甘氨酸)(1)、环(D-脯氨酸-L-丙氨酸)(2)、3-丙基-7-甲基-六氢吡咯[1,2-α]并吡嗪-1,4-二酮(3)、环(L-脯氨酸-L-缬氨酸)(4)、环(L-亮氨酸-L-脯氨酸)(5)、环(4-OH-脯氨酸-亮氨酸)(6)、环(苯丙氨酸-甘氨酸)(7)、环(脯氨酸-苯丙氨酸)(8)、环(L-脯氨酸-L-酪氨酸)(9)、环(4-OH-脯氨酸-苯丙氨酸)(10)、fumitremorgin C(11)、cyclotryprostatin A(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 霍山石斛内生真菌Alternaria eichhorniae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王国凯;郁阳;刘劲松;张培良;马宗慧;梁益敏;王刚

    目的:研究霍山石斛内生真菌Alternaria eichhorniae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霍山石斛内生真菌Alternaria eichhorniae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ycloalternarenes 6b(1)、tricycloalternarenes 2a(2)、tricycloalternarenes 1b(3)、tricycloalternarenes 1a(4)、tricycloalternarenes H(5)、stemphyperylenol(6)、altertoxins Ⅰ(7)、alterperylenol(8)、(2R,3S)-I-(4-hydroxyphenyl)butane-2,3-diol(9)、3-羟基-4-(4-羟基苯基)-2-丁酮(10)、melithasterol B(11)、(22E,24R-3β,5α,9α-trihydroxyergosta-7,22-dien-6-one(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霍山石斛内生真菌Alternaria eichhorniae中分离得到.

  • 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085035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张柳红;王嘉健;洪葵;林永成;李静;刘岚

    目的:研究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08503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Aspergillus sp.085035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数据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从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085035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R-fumigaclavine C(1)、8'-O-methylasterric acid(2)、l,2-seco-trypacidin(3)、rhizoctonic acid(4)、chaetominine (5)、helvolic acid(6)、trypacidin(7)、emodin-8-methylether(8)和fumit-remorgin C(9).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8为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MDA-MB-435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

  • 薏苡内生真菌Phoma sp.GZR19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张万芹;卫红霞;房晓伟;张寿鹏;吴少华

    目的:研究分离自薏苡中的内生真菌茎点霉菌Phoma sp.GZR19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技术对菌株Phoma sp.GZR19的发酵液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薏苡内生菌Phorna sp.GZR19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nectriapyrone(1)、pestalotin (2)、piliformic acid(3)、4-羟基柱孢酮(4)、3-苯基乳酸(5)、间羟基苯甲酸(6)、6-甲基水杨酸(7)、尿嘧啶(8).结论: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紫玉盘内生真菌Arthrinium sp.A09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周燕燕;李浩华;谭国慧;郭晓玲;章卫民

    目的:研究分离自紫玉盘中的内生真菌节菱孢属真菌Arthrinium sp.A092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运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HPLC和薄层制备等色谱技术及重结晶对菌株Arthrinium sp.A092的发酵液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flemingi-panic acid(1)、(-)-gynuraone(2)、对甲氧基苯乙醇(3)、2-己基-3-甲基顺丁烯二酸酐(4)、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0-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5)、mycoediketopiperazine(6)、libertellenone C(7)、4-羟甲基-4,6-辛二烯-2,3-二醇(8)、邻苯二甲酸二甲酯(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5、8~10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南海沿海海藻内生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肖碧红;余志刚;雷晓凌;陈彬;黄才欢;徐佳

    目的:对南海沿海海藻内生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核丛青霉素(1)、ochrephilone(2)、6-((3E,5E)-5,7-二甲基-2-酮基-3,5-壬二烯基)-2,4-二羟基-3-甲基苯甲醛(3)、(2E,4E)4,6-二甲基-2,4-辛二烯酸(4)、pencolide(5).结论:化合物1量特别大,达11 g,化合物2也有66 mg,因此本菌经优化培养可望成为药源微生物.

  • 白木香内生真菌Fimetariella rabenhorstii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陶美华;李冬利;章卫民;谭建文;魏孝义

    目的:研究白木香内生真菌Fimetariella rabenhorst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Fimetariella rabenhorstii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对羟基苯乙醇(1)、烟酸(2)、D-半乳糖醇(3)、2-苯胺基-1,4-萘醌(4)、乙酰苯胺(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Fimetariella属中分离获得,化合物5在天然产物中非常少见.

  • 南海马尾藻(Sargassum sp.)内生真菌No.ZZF36中甾醇化合物的研究

    作者:杨瑞云;李春远;林永成;彭光天;周世宁

    从南海马尾藻(Sargassum sp.)内生真菌No.ZZF36中分离得到4个甾醇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菜子甾醇(1),麦角甾醇(2),过氧化麦角甾醇(3),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4).

  • 绞股蓝内生真菌多样性与其活性成分绞股蓝皂苷A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生龙;王凤霞;杨雪;万陕宁;魏希颖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不同类型绞股蓝内生真菌多样性与其有效成分绞股蓝皂苷A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分离法对绞股蓝根茎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用插片法和点植法分类鉴定,用HPLC法测定绞股蓝皂苷A含量.结果:绞股蓝根茎叶分离得到的125株内生真菌经过菌落形态、显微特征等鉴定为2纲7目10科22属.镰孢菌属Fusarium是绞股蓝的优势菌属,占总数的22.4%,其次为青霉属Penicillium 12.8%,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9.6%.绞股蓝内生真菌种群与绞股蓝皂苷A存在相关性.结论:绞股蓝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而不同内生真菌种群与其品质有关.

  • 药用植物鸦胆子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作者:梁子宁;朱华;赖开平;陈龙

    目的:分离、鉴定鸦胆子内生真菌,并考察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鸦胆子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采用对峙法和管碟法分别测定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和3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鸦胆子的根、茎、叶和果实共分离到83株内生真菌,其中,茎分离纯化得到34株内生真菌;叶分离纯化得到32株内生真菌;根分离纯化得到15株内生真菌;果实分离纯化得到2株内生真菌.已鉴定的73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目6科12属,其中14株内生真菌对至少1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9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对1种以上细菌有抑制作用,尤其是拟茎点霉属菌株Y J-17对指示菌的抑菌活性较强.结论:鸦胆子内生真菌种类丰富,且具有抑菌活性,值得在病害防治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 麦冬内生真菌与麦冬生长周期

    作者:程东庆;余志仁;潘佩蕾;林美爱;陈宜涛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麦冬根部的内生真菌.方法: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的麦冬根段,切片染色法观察麦冬根内真菌显微结构及真菌侵染的特征,分析麦冬内生真菌与麦冬发育的关系.结果:麦冬根内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苗期根内逐渐出现菌丝并形成大量菌丝团,块根发生初期菌丝连续分枝形成丛枝,块根生长和块根膨大期内存在大量泡囊.结论:麦冬根内的真菌为丛枝菌根真菌,不同生长阶段,根内出现内生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显示内生菌可能与麦冬生长、活性成分的合成有关.

  • 不同内生真菌对菊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宋文玲;戴传超;刘晓珍;蔡信之

    目的:探讨利用内生真菌促进菊花生产的措施.方法:以内生真菌球毛壳菌(编号C4)、葡萄孢真菌(编号C1)共生培养菊花,检测其产量和品质.结果:与对照相比,C4菌处理组鲜菊花和干菊花产量分别增加24.81%、7.59%.C1菌处理组鲜和干产量分别增加17.08%、6.87%.C4、C1菌处理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31.79%、8.55%,且C4菌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水平.菊花中粗挥发油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13.21%、18.19%.经气相色谱检测发现内生真菌C4、C1菌处理组样品中占总挥发油含量大于1%各组分含量总和分别比对照增加10.42%、8.90%,且内生真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组分含量存在差异.结论:内生真菌与菊花建立共生关系后,可以提高菊花产量和品质.

  • 具有抑菌活性的博落回内生真菌BLH34鉴定及发酵优化

    作者:汪学军;闵长莉;韩彭垒;钱进

    目的:鉴定一株来源于博落回植株叶片并具有抑菌活性的真菌菌株BLH34,对其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牛津杯法研究了真菌菌株BLH34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与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其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菌株BLH34对3种供试菌有抑菌活性,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菌株BLH34被鉴定为不整青霉Penicillium turbatum,其所产抑菌活性物质的佳培养基配方为:5%可溶性淀粉、4%蛋白胨、0.06% NaNO3和0.012% MgSO4·7H2O.结论:经过初步优化后菌株BLH34抑菌活性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其次生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

  • 基于PCR-DGGE技术分析白木香结香前后内生真菌的变化

    作者:邹欣涛;万幸;张韧;邝枣园;黄雅丽

    目的:比较白木香结香前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变化,探讨内生真菌对白木香结香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白木香结香前后总DNA,采用真核生物rDNA ITS区通用引物ITS1F-gc/ITS2进行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分离后,切割回收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结果 PCR-DGGE图谱聚类表明,未结香组与结香组分别聚在一起;与未结香组比较,结香组基因型丰富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P<0.01);回收条带测序比对结果多为真菌,极个别序列无比对结果。结论白木香结香前后内生真菌群落存在差异,内生真菌可能参与白木香的结香过程。

  • 紫玉盘茎叶的显微结构及内生真菌的分布研究

    作者:刘基柱;严寒静;高晓霞

    目的 研究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 Champ ex Benth)茎和叶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方法 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结果 与结论紫玉盘的茎次生构造由周皮、皮层及维管组织组成;次生木质部由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构成,轴向系统由导管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径向系统由木射线构成;韧皮部由筛管、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韧皮薄壁组织与韧皮纤维切向相间排列,韧皮射线明显.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组成.内生真菌只侵染皮层薄壁细胞、韧皮部细胞,不侵染木质部;在叶中未发现内生真菌的分布.

  • 蚌花内生真菌类群分布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的初筛

    作者:罗利琼;谢华蓉;邓祖军;金小宝

    目的 分析蚌花内生真菌的类群分布,并筛选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 通过菌落特任、显微孢子观察及基于ITS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分析蚌花各部位内生真菌的类群组成,采用酶标仪法和MTT法对35株代表性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蚌花的叶、花瓣、花蕊共分离到310株内生真菌,叶中以球座菌属(53.1%)、刺盘孢属(29.2%)为主要类群,花瓣的主要类群为刺盘孢属(39.1%)和曲霉属(24.5%),花蕊的主要类群为青霉属(47.1%)和曲霉属(41.4%).35株代表性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沙门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80.0%、57.1%、40.0%、45.71%、28.57%和45.71%,对肝癌细胞BEL-7402和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分别占85.71%和68.57%.结论 蚌花内生真菌的类群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蚌花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较高比率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筛选新型抗菌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库.

  • 1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狭叶柴胡内生真菌的鉴定

    作者:程玉鹏;李天聪;周永强;林进华;陈琦;马爱萍;李弘琨

    目的 对1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狭叶柴胡内生真菌CHS4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抗肝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方法 采用传统分类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对CHS4进行形态鉴定,并采用真菌鉴定通用引物V9D与LS266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ITS序列,将已经测得的序列结果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Blast分析,从而进行分子鉴定.利用MTT法对菌CHS4的乙醇粗提物进行抗肝癌活性检测.结果 内生真菌CHS4经鉴定为链格孢属真菌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株发酵液的乙醇粗提物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成正相关,且IC50值为75.11 μg/mL.结论 从狭叶柴胡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抗肝癌作用的内生真菌CHS4,可作为生产抗肝癌药物的候选资源.

  • 白木香内生真菌Fusarium sp.A2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雯珊;孙章华;潘清灵;陈玉婵;刘洪新;郭晓玲;陶美华;章卫民;高晓霞

    目的 研究分离白木香内生真菌镰刀菌Fusarium sp.A2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木犀草素-7,4'-二甲醚(2)、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5-羟基-7,3 ',4'-三甲氧基黄酮(4)、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5)、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β-谷甾醇(7).结论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6为沉香的特征性成分.

  • 广藿香内生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王沫;陈玉婵;李浩华;孙章华;谭国慧;严寒静;章卫民;郭晓玲

    目的 研究分离自广藿香中的内生真菌索氏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A606)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初步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层析等色谱技术对菌株A606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各种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RB染色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 从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2-[4-(2-aminoethoxy)phenyl] ethanol(2)、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3)、5-羟甲基糠醛(4)、3,5-二羟基甲苯(5)、对羟基苯乙醇(6)、5-甲基-2-呋喃甲醇(7)、3,4,6-trimethylcyclohex-3-en-1-ol(8);化合物1对4种肿瘤细胞株SF-268、MCF-7、NCI-H460和HepG-2的IC50值分别为20.84、15.31、13.62、25.4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4、7~8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对4种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广藿香内生真菌露湿漆斑菌菌丝体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刘威振;谭国慧;潘清灵;李浩华;严寒静;谭毓治;章卫民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广藿香内生真菌露湿漆斑菌( Myrothecium roridum)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薄层层析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结合文献对照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广藿香内生真菌露湿漆斑菌菌丝体中分离并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啤酒甾醇(1)、麦角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吡咯烷酮(3)、大黄酚(4)、尿嘧啶核苷(5)。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385 条记录 16/20 页 « 12...1213141516171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