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颈动脉易损斑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临床应用1例分析

    作者:何乐;赵锡海;李睿;苑纯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3岁,因“间断性头晕1年,晕厥发作2次”于201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间断头晕1年多,自以为是感冒症状,未予以重视。曾出现无任何诱因晕厥2次,伴短暂意识障碍,10 min后意识恢复,发作时未跌倒,不伴有肢体障碍、麻木、抽搐、两便失禁情况,无肢体乏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制订颈动脉轻中度狭窄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1例病例报告

    作者:宋焱;王津楠;Marina S. Ferguson;苑纯;Thomas S.Hatsukami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5岁,因“意识模糊、语言障碍2 d”于2010年9月14日在Harbor View医疗中心(Harbor View Medical Center,Seattle, Washington US)就诊。患者于2 d前突然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不能命名,复述较差,伴意识模糊,无其他伴随症状。就诊时血压127/80 mmHg,查体表现为时间、地点定向力差,计算能力减低,不能命名,复述较差,但可以读写。脑神经及肢体运动、感觉检查未见明确异常,由于患者不能理解医生的指示,无法完成指鼻实验。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左侧颞叶亚急性早期脑梗死,不伴有出血。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后部的急性梗死。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轻度狭窄,狭窄率20%。其他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心动超声等均未发现导致该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原因。患者终被诊断为左侧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隐源性),给予阿司匹林(81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辛伐他汀(40 mg qd)、莱诺普利(10 mg qd)和美托普洛(100 mg qd)治疗,住院期间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 颅内血管病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重新认识脑血管病的开始

    作者:徐蔚海

    一种医用技术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临床的诊断或者治疗,改变对疾病的认识。技术的出现不是为了产生几篇论文,如果不能应用到实践,它终不会被接受。

  • 高分辨磁共振神经病学应用进展

    作者:许玉园;徐蔚海

    磁共振成像(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maging,MRI)的出现仅有短短30余年,却成为临床评估和研究脑和脊髓的重要影像技术。
      结构MRI的发展得益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提高了分辨率和对比度。例如,1.5T提高至 3T使分辨率提高,灰白质分界更清晰,也使皮质体积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是疾病评估的重要纵向监测指标。7T到9.4T的磁场,基于血液、铁离子、髓鞘的磁敏感性不同,磁敏感加权技术使得微小结构可视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纤维、血管结构、皮层灰质基底结构都可以数百微米的分辨率显示出来[1-2]。

  • 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珠;韩翔;董强

    颅内动脉夹层即颅内血管壁内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内动脉夹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内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

    作者:戴世鹏;庞军;戴景儒

    目的:总结分析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27例经临床证实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对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征象包括血管迂曲扩张、内膜征、双腔征、壁内血肿、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鼠尾状闭塞。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迂曲扩张、内膜征、双腔征、壁内血肿、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鼠尾状闭塞异常,是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艳;李勇刚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由于颅内血管管径细小,走行深而迂曲,颅内动脉夹层诊断较困难.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特征性的内膜瓣及壁内血肿信号,间接或直接诊断夹层,并对寻找夹层病因、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该文将对HR-MRI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稳定性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梦颖;李澄;陈雅筝;陈晓晖;赵登玲;彭新桂

    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定位及形态学的评估具有一定优势,而对动脉瘤本身血管特征的评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逐渐应用于动脉管壁结构的观察与分析,与血管壁的病理特征相结合,对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进行直接定性评估.笔者将对HR-VWI技术在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高分辨MR颅内血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李俊彤;苗丰;王效春

    颅内动脉病变导致的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其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等.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 VWI)是目前唯一可在体进行颅内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对比-噪声比等优势,能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等,为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作者就3.0 T高分辨率MR颅内血管壁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 MR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宓;高培毅;林燕;隋滨滨;陈硕;周剑;薛静;荆利娜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 颅内血管壁成像的技术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刘松;夏爽

    颅内血管壁成像(VWI)是一种能够显示血管腔内病变的新型MR成像技术,其在脑血管病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有多种序列应用于VWI的采集.平扫及对比增强VWI影像能够准确地对颅内粥样斑块进行定位并评估其活动性,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性动脉炎的活动性,还可以诊断可逆性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Moyamoya病、动脉夹层及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良好的帮助.回顾整理2012年美国放射协会VWI学习组达成的VWI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对VWI的技术基础及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的应用进展

    作者:肖晓怡

    颅内动脉夹层 (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 IAD)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 导致血管壁间剥离分层形成血肿, 或颅内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 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 如果形成瘤样突起,则称为颅内夹层动脉瘤 (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1].IAD是儿童和中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洲人发病率较欧美人高,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的平均年龄为50.4岁,后循环比前循环常见,椎动脉V4段是常见的部位[2].后循环颅内动脉夹层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头痛、颈痛,而前循环颅内动脉夹层更常出现局部缺血症状[3]. IAD的病因不明,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偏头痛或近期感染史; 与IAD相关的疾病包括梅毒,多囊肾和结节性多动脉炎[].近年来,由于成像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对颅内动脉疾病的认识程度加深,颅内动脉夹层(IAD)诊断率大幅提高. IAD相对罕见,是年轻人中风的重要原因,容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干、颅神经压迫,因此,对IAD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血管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奕楚;李欢;李思睿;曾俊杰

    近年来,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颅内血管壁病变的评估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该技术不仅可弥补传统腔内成像技术的不足,还能在血管壁病因学分析中发挥作用.HR-VWI技术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特征,提高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本文拟从HR-VWI技术的发展简史,该技术在颅内血管炎性病变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椎动脉夹层的显示效果分析

    作者:乔庆军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评估椎动脉夹层(VAD)方面对血管腔、血管壁结构及成分的显示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连续就诊且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和HR-MRI的5例V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HR-MRI对VAD的诊断价值.结果 HR-MRI能确定以下内容:(1)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大量脂质核心组成;(2)VAD内存在大面积的“假腔”和完全塌陷的“真腔”;(3) HR-MRI能有效区分先天性推动脉发育不全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基于经典MRI的病因诊断,在HR-MRI扫描后,2例患者加入了降脂药物治疗,2例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结论 将HR-MRI应用于VAD患者的诊断中,能更详细地阐明受影响血管壁的状况,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识别个体患者的发病机制并选择佳治疗药物.

  •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评估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梁丰;齐铁伟;李竹浩;王猛;王丽琴;李凡滢;杨毅兵;欧斯奇;黄正松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HR-VWI)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接受HR-VW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分为破裂组(n=12)和未破裂组(n=88),对比两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宽度、高/颈比(aspect ratio,AR)、子囊和瘤壁强化等级。以动脉瘤是否破裂为因变量,以上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破裂动脉瘤中,对症状性亚组(n=8)和无症状亚组(n=8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破裂组的动脉瘤大小(t=2.187,P=0.031)、AR(t=3.164,P=0.002)、子囊比例(P=0.012)和瘤壁强化分级(P<0.001)大于未破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瘤壁强化等级是破裂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未破裂动脉瘤中,症状性亚组瘤壁强化分级(P<0.001)和AR(t=3.939,P<0.001)大于无症状亚组。结论破裂动脉瘤中HR-VWI瘤壁强化分级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存在瘤壁强化现象。有必要获得瘤壁的组织学标本,与HR-VWI结果对照分析,进一步研究瘤壁强化的机制和意义。

  • 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

    作者:覃达贤;朱刚明;王青云;胡芳辉;张丽萍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大动脉炎患者,采用3.0 T双梯度MR扫描仪进行检查,分析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段、 甲状腺双侧的颈动脉,并且进一步判断增厚管壁是否存在分层、 多环征、 内壁强化、 血管边界模糊不清等异常情况,比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血管壁MRI的图像特征.结果 ①活动期血管壁MRI图像多环征、 强化、 边界模糊不清的节段明显多于非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主动脉分支与双侧颈总动脉的受累情况: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受累分支共23支(88.5%),平均血管壁厚度为(3.69±0.80)mm.90个节段中,35个节段可见血管壁环形增厚,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55个节段可见血管壁环形增厚,多环征,边界模糊不清,信号不均匀混杂,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明显.结论 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大动脉炎血管壁的精细形态学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