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内外合治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作者:刘汉长

    目的:观察中医内外合治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92例.对照组口服特非那定片,外用类固醇软膏;观察组用苍苡汤加味内服,外用中药青黛油膏.疗程2个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0.4%,复发率28.4%;对照组治愈率43.5%,复发率6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健脾益肠方对脾虚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钱佳丽;刘久利;何静岩;马腾飞;李冠汝;孙丽蕴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肠方对脾虚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特殊处理后形成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3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益肠汤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对照组8只小鼠灌服25 ml/(kg·d)药量的0.9%NaCl溶液,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日分别灌服质量浓度为0.5、1.0、2.0 g/ml的健脾益肠汤,按25 ml/(kg·d)药量进行治疗,以上4组小鼠的治疗周期均为14 d.实验结束后,观察小鼠皮损表现,并取小鼠粪便,培养后分别检测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处死小鼠后,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IL-4以及IFN-γ含量,取肠道黏膜做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对照组小鼠腹部皮肤明显增厚、红斑、脱屑、渗出、糜烂、结痂,药物治疗各组小鼠腹部皮肤上述表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严重程度较轻;用药前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以及乳酸杆菌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各组小鼠血清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小鼠肠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浆膜层不完整,肌层疏松水肿,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肠腺密集,黏膜层的上皮脱落较多、坏死,落入肠腔中;治疗组小鼠肠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浆膜层较为完整,肌层轻度疏松水肿,黏膜层中有可见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仅有少量上皮细胞排列杂乱、部分脱落于肠腔中;且健脾益肠汤药物浓度越高,肠道黏膜炎症反应越轻.结论健脾益肠方对脾虚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调整作用,可帮助恢复小鼠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可降低小鼠体内炎性因子的含量,有效调节机体整体的免疫功能.

  • 黄尧洲教授从心论治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

    作者:王雄;郎娜;付中学

    特应性皮炎( AD)是皮肤科常见的顽疾,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中医辨证论治疗效确切。中医学将其归为“四弯风”“奶癣”“湿疮”等范畴。黄尧洲教授长期从事皮肤相关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治病思想上,中西医汇通,独具慧眼。黄尧洲教授对本病有着独到的见解,病因病机为胎毒内蕴,邪火扰心所致,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但以心为核心,提出了从心论治特应性皮炎,重用重镇安神的药物治疗该病,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健脾益肠方治疗轻中度脾虚型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

    作者:钱佳丽;刘久利;马腾飞;何静岩;孙丽蕴

    目的 研究与观察健脾益肠方对轻中度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12月期间皮肤科门诊64例脾虚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依巴斯汀片口服联合甘草油外用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健脾益肠方口服联合甘草油外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瘙痒及影响睡眠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以及相关血液指标;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个月随访1次,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特征评分及SCORAD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瘙痒及影响睡眠评分及相关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特征评分、瘙痒及影响睡眠评分以及过敏相关血液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脾益肠方治疗轻中度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且与口服抗组胺药相比具有停药后不易复发的优势,因此在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补脾祛风方对脾虚型特应性皮炎ECP及Th1/Th2细胞调节的影响

    作者:郑永平;张玲;陈高飞;关健缨

    目的:探讨补脾祛风方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mafifis,AD)血清ECP及Th1/Th2细胞调节的影响.方法:将入选101份病历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给予复方当归薄荷膏外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内服补脾袪风方,对照组内服氯雷他定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ECP、IFN-γ及IL-4,并以IFN-γ和IL-4表示Th1和Th2细胞.结果:治疗组治疗后ECP明显下降,治疗前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8.57,P<0.001);治疗组治疗后EC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5.22,P<0.001).治疗组治疗后Th1明显增多,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Th1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治疗组治疗后Th2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1.87,P<0.001);且治疗组治疗后Th2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治疗组治疗后Th1/Th2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01);且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01).结论:运用补脾祛风方治疗脾虚型AD,可有效减少患者血清ECP及调节Th1/Th2细胞平衡状态,其效果较运用西药氯雷他定片更有效.

  • 十皮汤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影响

    作者:薛素琴;谭金华

    目的:探讨十皮汤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15例,基础治疗用氯雷他定,10 mg,po,qd;治疗组加用"十皮汤"外洗,对照组外搽白凡士林和糠酸莫米松乳膏,1~2次/d.疗程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SCORAD评分、瘙痒程度;治疗前后经皮水分丢失(TEWL)、皮肤油脂.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瘙痒、皮损面积、皮损严重度、降低SCORAD积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TEWL、皮肤油脂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皮汤对特应性性皮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

  • 健脾养血祛风汤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丽芬;叶建州;杨雪松

    目的:探讨健脾养血祛风汤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云南省中医医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32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成组序贯设计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外用白凡士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组给予健脾养血祛风汤,两组均进行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疗效,Th1/Th2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皮肤屏障功能,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SCORAD)与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4.8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与IgE水平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D患者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loss,TEWL)水平明显降低,皮脂含量与角质层含水量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治疗,两组AD患者特应性皮炎SCORAD评分与瘙痒VAS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养血祛风汤对血虚风燥型AD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可以明显调节血虚风燥型AD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皮损与瘙痒程度.

  • 培土清心方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n-6必需脂肪酸的影响

    作者:刘俊峰;薛素琴;陈达灿

    目的:通过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治疗前后n-6必需脂肪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培土清心方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血清总IgE升高的患者采用清心培土方水煎剂口服,每日1剂,连续12周,用SCORAD指数进行病情严重度评估;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亚油酸(LA)、γ-亚油酸(GLA)、二高亚油酸(DGLA)、花生四烯酸(AA)水平,以20例健康者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血清GL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LA,DGLA,A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GLA/L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GLA与SCORAD指数存在中度负相关(P<0.05).治疗后SCORAD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LA、GLA/LA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IgE升高的AD患者血清GL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培土清心方治疗A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6去饱和酶作用有关.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总IgE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全小红;陈秀华;成沈荣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AD)的外周血总IgE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荧光酶联免疫法对38位青少年及成人A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总Ig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心脾积热型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高,与心火脾虚型及脾虚湿蕴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低,与心火脾虚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证型间患者血清中CD3+、CD4+、CD8+、CD4+/CD8+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少年及成人A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总IgE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与T淋巴细胞亚群间暂未见显著性关联.

  • 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评价

    作者:赵一丁;李文彬;闫小宁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存在的方法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推荐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估标准、CONSORT声明和CONSORT for TCM声明对纳入研究在设计和报告方面存在的方法学问题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61项随机对照研究,普遍存在未报告随机方法和分配隐藏,未使用盲法,未进行样本量的估算,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不明确,缺乏长期随访所获得的终点疗效评价指标等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诸多方法学问题,建议严格按照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实施和报告,采用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根据研究目的制定合理的中医药干预和对照措施,选择正确的疗效评价指标.

  • 特应性皮炎血清瘦素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益志;余土根;贾丽莹;马丽俐;吴蓓玲;吴苗;杨晓红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血清瘦素(leptin)、白细胞介素-6(IL-6)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AD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leptin、IL-6的水平.结果:AD患者血清leptin、IL-6水平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清IL-6水平与leptin呈正相关(r=0.83);湿热蕴肤型患者血清leptin及血清IL-6高于脾虚血燥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eptin参与了AD发病过程,且与IL-6水平呈正相关;AD患者中医证型与其血清leptin、IL-6水平的表达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中医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Meta分析

    作者:吴卿;阮红石;赵巍;莫秀梅;温晓文;陈达灿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Jadad评分法以及Cochrane评价手册Handbook 5.1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Web of Science(1989年-2014年)中医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分析.结果:纳入14项研究,共1 497例受试者,文献质量偏低.其中14项研究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2.23, 95%CI(1.36,3.65),P=0.001<0.05];9项研究显示试验组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04,1.49),P=0.02<0.05];8项和3项研究分别显示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OR=0.24, 95%CI(0.11,0.5),P=0.0002<0.05;OR=0.14,95%CI(0.04,0.48),P=0.002<0.05].结论:中医外治特应性皮炎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汪受传从伏风论治小儿湿疹经验

    作者:邹建华;汪受传;陶嘉磊

    湿疹是小儿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文章介绍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经验.汪受传教授认为小儿湿疹在内为伏风内潜,在外为发物所引,伏风外泛,合而发于肌肤,病机关键在于风、湿、热交结为病,故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当注重消风除湿之法.

  • 艾儒棣从脾胃论治小儿特应性皮炎经验

    作者:郭静;肖敏;彭丽;王栩芮;周策

    艾儒棣教授认为,皮肤病的发病病因中湿邪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在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中,应当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加之现代儿童饮食结构复杂,且饮食不知自节,病因多以脾胃虚为主,再加外邪侵袭,以湿邪为主,故常以马齿苋汤和四君子汤合用,共奏健脾除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之效.文章通过对艾儒棣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特应性皮炎的经验介绍,以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优势.

  • 陈秀华教授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述要

    作者:全小红;李树谦;李颖

    介绍陈秀华教授中医针灸等外治法干预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经验.在陈达灿教授培土清心理论基础上,根据疾病分期及皮损特点,辨证论治,选用中脘、大横、水分、天枢、内关、曲池等健脾、清心火之穴位,取穴精炼;在促进皮损修复方面,中西结合、中药内外合治,合理选用外用药膏;根据中医脏腑论治理论,结合现代免疫学机制,配合选用集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的综合疗法,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增强穴位刺激效能;采用广西壮医药线对受损皮肤进行点灸,以快速止痒、收敛疮口、修复皮损.

  • 特应性皮炎病名古今研究

    作者:吴偲;王彬;陈秀华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具有发病率高、临床特征明显、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特应性皮炎是现代医学术语,古代医学并没有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名,古文献只是记载了类似的疾病但命名繁杂.故主要对多部古籍进行系统研究,对中医古籍中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从古代病名的源头、发展、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等进行深入探讨,归纳古代相关皮肤病证与特应性皮炎的异同,为该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特应性皮炎不同中医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达的研究

    作者:赵一丁;杨洁;闫小宁;郎娜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纽,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1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 培土清心颗粒的抗炎效果研究

    作者:莫秀梅;刘俊峰;陈玉兴;曾小慧;薛素琴;赵巍;陈达灿

    目的:评价培土清心颗粒对实验性炎症动物模型的抗炎效果.方法:选择SPF级NIH小鼠及SPF级SD大鼠,采用区组随机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包括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以及培土清心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创建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3种动物模型,对造模成功后的动物进行灌胃,观察评价培土清心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培土清心颗粒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棉球所致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培土清心颗粒具有良好的抗急慢性炎症效果,其抗炎作用与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和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的效果相当.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NB-UVB照射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海亮;阿米娜·哈布力;木尼热阿·卡马里;景瑛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NB-UVB照射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5月治疗90例符合标准的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NB-UVB照射治疗,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外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观察2个疗程后各组疗效,半年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6%(43/4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37/45)(P<0.05);对照组个别患者出现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半年后治疗组复发率7.1%(2/28),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3.3%(5/15)(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NB- UVB照射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玉华;李胜君;曹晓焕;许继宗;杨建宇;李扬

    特应性皮炎(atopio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称为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婴儿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以及素质性痒疹等,具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是临床上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多于儿童期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病不仅对患儿的生长及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经济负担[1].现笔者就特应性皮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815 条记录 2/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