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早期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国刚;冷梅;刘兆润;刘嘉文

    目的 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胰瘘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胰瘘早期预测指标及其佳临界值,为PD术后胰瘘的早期识别提供帮助.方法 检测鞍钢集团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5月82例行PD手术患者术后第1~5天的CRP及PCT,记录该组患者出现的临床相关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分析胰瘘组CRP和PCT与非胰瘘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的差异,比较其对胰瘘预测的准确性,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联合敏感度、联合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佳临界值.结果 本组5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胰瘘17例(20.7%)、非胰瘘并发症39例(47.6%).术后CRP、PCT数值与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有一定相关性,CRP、PCT越高出现术后胰瘘的风险越高.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提示患者术后1~5天的CRP、PCT对胰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尤其是术后第2天的CRP、PCT值.术后第2天CRP的佳临界值为189.05 mg/L,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1.5%,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24.4%.PCT的佳临界值为0.89 mg/dl,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4.6%,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20.5%.联合术后第2天CRP和PCT预测发生胰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69.1%.结论 联合检测术后CRP与PCT对PD术后临床相关胰瘘有较高的早期预测识别价值,可以指导医生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 术后胰瘘的药物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王喆;李非

    近年来,胰腺切除术后的患者病死率已降低至5%以下,但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30%~50%.术后胰瘘和腹腔脓肿均为胰腺切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0% ~28%.对胰腺生理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及新药物的开发应用使胰瘘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本文就这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 49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尹杰;陆子鹏;张凯;吴峻立;高文涛;郭峰;陈建敏;卫积书;吴鹏飞;徐冬;蒋奎荣;苗毅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CR-DGE)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接受PD手术的492例患者资料.男性315例(64.0%),女性177例(36.0%),平均年龄60.5岁.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筛选出与CR-DGE有关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DGE的总体发生率为29.5%,其中与临床相关的B、C级DGE发生率分别为4.3%和5.9%.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3 mm(OR=1.888,P=0.042)、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R=2.627,P=0.005)和术后临床相关胰瘘(OR=2.740,P=0.007)是CR-DGE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胰瘘严重程度、腹腔积液和腹腔感染与DGE的严重程度相关(x2=21.360、14.422、14.378,P=0.011、0.002、0.002).发生临床相关DGE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31(24~41)d]和住院费用[(122 367.5±66 068.3)元]较无DGE患者[13(11~17)d、(78 200.7±27 043.9)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术中发现胰管直径细、施行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现胰瘘时,应警惕CR-DGE的发生,早期予以临床干预.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液体平衡与胰瘘相关

    作者:刘薇;张进;赵松;李文雄;郑悦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48 h累积液体平衡量(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postoperative 48h,FB 48 h)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连续收治的237例PD术后患者,收集并整理其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OPF将患者分为胰瘘组(POPF)和非胰瘘组(Non-POPF),采用单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OPF的危险因素,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去除混杂因素,终确定POPF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FB 48 h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FB48 h≤0 mL·kg-1·h-1)、少量液体正平衡组(0 mL·kg-1·h-1 <FB48 h≤0.5 mL·kg-1 h-1)、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0.5 mL· kg-1·h-1 <FB48 h≤1 mL· kg-1 ·h-1)和大量液体正平衡组(FB48 h>1 mL· kg-1·h-1)等4个亚组,分析FB 48 h与POPF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12.7%)患者发生了POPF,其中B级POPF 24例(10.1%),C级POPF 6例(2.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OR =23.917,95% CI:3.775 ~ 151.526,P=0.001)、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OR=1.313,95% CI:1.059 ~1.628,P=0.013)、罹患糖尿病(OR =9.120,95%CI:2.262~36.771,P=0.002)、入院时低白蛋白浓度(OR=0.876,95%CI:0.783~0.981,P=0.022)、术前高胆红素浓度(OR=1.008,95% CI:1.002 ~1.013,P=0.005)和FB 48 h(OR =4.870,95% CI:1.906~ 12.443,P=0.001)为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液体正平衡组患者C级POPF发生率显著高于少量液体正平衡组(P =0.002)和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结论 PD术后FB48 h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FB48 h>1 mL·kg-1 ·h-1时,C级POPF发生率显著增高.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泽峰;赵浩亮;杨淋

    到目前为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仍然是针对胰头和壶腹周围良性及恶性疾病的常规术式.作为腹部手术中的大型的手术,该术式涉及的脏器多,手术难度大,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概率较高.随着手术医生技术的提高、经验的丰富以及围术期及术后管理的合理规范化,本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8.5%~50.0%)仍令人不甚满意.胰瘘发生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延长在院时间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就PD术后会导致胰瘘发生的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根据现存的报道及临床观察进行综述.

  • 有关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术后胰瘘定义与分级系统(2016版)更新解读与探讨

    作者:白雪莉;沈艺南;马涛;梁廷波

    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于2005年首次发布的术后胰瘘(POPF)定义与分级系统并受到广泛认可.目前已成为临床指导POPF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2016年,ISGPS对该定义和分级系统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消除了既往版本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新版本的定义和分级更为清晰、简明,可对术后胰瘘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更细致的参考.

  • 2016版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术后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更新内容介绍和解析

    作者:施思;项金峰;徐近;虞先濬

    国际胰瘘研究组(ISGPF)2005版术后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已被广泛采纳.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版定义和分级系统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此,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发布了2016版术后胰瘘的定义和分级系统.后者比前者更为简明扼要和具有临床实用价值.2005版中的A级胰瘘被更名为生化漏,不再被认为包含在胰瘘内.B级和C级胰瘘的定义更为严格.尤其是B级胰瘘需要发生明确的术后进程改变.持续引流超过3周和经皮或超声下穿刺引流均被划分为B级胰瘘.C级胰瘘则指出现由术后胰瘘引起的二次手术,单或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情况.

  • 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预测的研究

    作者:王伟珅;詹茜;王伟;邓侠兴;沈柏用;彭承宏

    目的:探讨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24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及156例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病人的资料.对可能与术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预测评分中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4项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此评分对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49例PD病人中31例(12.4%)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失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94,P<0.001,95%CI:0.839~0.949.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77.1%.156例DP病人中44例(28.2%)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567,P=0.190,95 %CI:0.467~0.668.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27.7%.结论: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能准确地预测PD术后胰瘘的发生,但对DP术后胰瘘的预测没有作用.DP术后胰瘘的预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作者:王伟珅;沈柏用

    目的 运用荟萃分析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使用RevMan5.2对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OR =0.52,95% CI:0.33 ~0.80,P<0.01)、胰腺质地柔软(OR =0.20,95% CI:0.14~0.29,P<0.01)、胰管直径小于3 mm(OR=0.26,95% CI:0.17 ~0.42,P<0.01)、胰管未放置支撑管(OR =0.52,95% CI:0.31~0.88,P<0.05)以及胰肠套入式吻合(OR =0.60,95% CI:0.38 ~0.95,P<0.05)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而术前低蛋白血症、质软的胰腺质地、细小的胰管、胰管支撑管是否放置以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等因素影响着术后胰瘘的发生.

  • 术后胰瘘10例诊治体会

    作者:王洪华;杨国宝;邱金中;蔡浩

    目的 总结术后胰瘘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诊治的10例胰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10例,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和建立有效的腹腔引流是治疗术后胰瘘的关键.

    关键词: 术后胰瘘 引流 体会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胰胃两种吻合方式的Meta分析

    作者:沈艺南;施洋;朱峰锋;何海冠;袁建勇;王舟翀;魏勇鹏;卢军华;杨广顺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胰胃吻合术与采用胰空肠吻合术在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瘘、胃排空延迟、出血、腹腔积液、二次手术等方面有无明显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同时根据以上检索所得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使用Jadad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7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 211例病人.结果显示,胰胃吻合组(PG)与胰空肠吻合组(PJ)相比,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胃排空延迟、出血以及二次手术方面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胰瘘及腹腔积液方面,PG组优于PJ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胃吻合术的安全性不亚于胰空肠吻合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胰瘘以及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是尚需要更多相关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进一步对PG及PJ两种术式进行比较.

  • 肠内营养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廖迎阳;钟鉴宏;黎乐群;彭宁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存在30%~50%合并症,主要包括术后胰瘘、残胰出血、感染及胃排空延迟等.PD术后患者常出现围手术期营养失调,尤其术后早期,并影响并发症发生率.迄今,较少研究聚焦于肠内营养(EN)与PD术后并发症的关联性.本文旨在综述至今仅有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设计良好的研究证据,探索EN与PD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相关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