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临床心房颤动与隐源性卒中

    作者:贺嘉;方丕华

    20世纪70年代末,Framingham 心脏研究的分析结果即证实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增加卒中风险,对于无风湿性心脏病的 AF 和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 AF,卒中风险分别增加5倍和17倍[1]。根据危险评分指导口服抗凝药预防AF 相关卒中风险已成为欧美主要 AF 指南[2-3]的共识。亚临床 AF(subclinical AF 或 asymptomatic AF,silent AF)通常指无任何典型临床症状的 AF,在临床研究中将心脏植入器械记录到的高心房率事件(atrial high rate events,AHREs)认为是亚临床 AF 的一种形式。尽管目前已有先进的检查技术用于卒中的病因诊断,但约有1/3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仍不能明确病因,临床上称之为隐源性卒中( cryptogenic stroke)。对于亚临床 AF 和隐源性卒中,目前许多回答有待解答:亚临床 AF 是否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卒中风险是否与其负荷有关?隐源性卒中是否一定是卒中发生后所监测到的 AF 所致?亚临床 AF 应如何进行抗凝治疗?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综述。

  • 卵圆孔未闭与中老年人隐源性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马冰;陈欣;刘奕婷;张建明;时景璞

    目的:研究卵圆孔未闭(PFO)与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关系,为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病因探索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选择有关卵圆孔未闭与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Stata11.0软件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索到10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圆孔未闭是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2.09,95%CI:1.61~2.71)。单独对经过调整后的OR值合并得到的效应值为2.65(95%CI:1.81~3.8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按照患者年龄下限(55岁)分组后,下限值<55岁组的效应值降为1.37,达到临界效应(95%CI:1.00~1.88)。按发表时间、对照人群、卒中诊断方法、PFO诊断方法分组后,各亚组的效应值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可能是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 肺动静脉瘘所致隐源性卒中病例分析及初筛方法研究

    作者:董培;隗冬梅;白亚秋;黄可飞;胡建科;杨曦晨

    目的分析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致隐源性卒中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特点,寻找筛查方法。
      方法2例PAVF所致隐源性卒中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并行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颅多普勒增强试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
      结果2例患者cTCD结果显示栓子信号具备出现晚、数量多、时间久、持续性(即不受Valsalva动作影响)的特点。TEE结果显示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影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
      结论缺血性卒中是PAVF常见的肺外表现,发生与PAVF与供血动脉直径及数量有关。cTCD敏感易操作,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可用于该病的初筛,而且适于疗效评价及随访。

  • c-TCD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段景怡;陈蓓蓓

    目的 分析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阳性的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 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根据TOAST分型诊断为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根据c-TCD结果分为阳性组(伴右向左分流)及阴性组(不伴右向左分流).分析并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特点.结果 共纳入113例患者,其中阳性组60例,阴性组53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及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阳性组52例发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1例发现房间隔缺损.阴性组对比阳性组,其年龄结构更大(P<0.05),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3项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更多见(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无明显传统危险因素的病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梗死病灶血管分布影像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组梗死病灶好发于皮层/皮层下区域(P=0.004),而阴性组则好发于深部灰质区域(P=0.015).结论 c-TCD阳性的隐源性卒中发病年龄更低,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更少,c-TCD阳性组梗死病灶相对c-TCD阴性组血管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但梗死病灶更好发于皮层/皮层下区域.

  • 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结合经食管超声鉴别肺动静脉瘘与卵圆孔未闭所致隐源性卒中的研究

    作者:董培;潘华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结合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对于鉴别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所致隐源性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例隐源性卒中患者(PAVF组2例,PFO组2例)的临床资料,行cTCD、TEE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PAVF组cTCD结果显示患者平静呼吸时即见雨帘样栓子信号,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 VM)后栓子数量变化不明显;TEE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e,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影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PFO组cTCD结果显示,一例平静呼吸时可见4个栓子,VM后雨帘样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第40个心动周期有2个栓子信号。一例平静呼吸时无栓子信号,VM后可见>50个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无栓子信号。TEECDFI示原发隔继发隔间裂隙左向右过隔血流,右心声学造影VM后2~3个心动周期卵圆孔附近的左心房内见数个微气泡。结论 cTCD结合TEE鉴别诊断PFO和PAVF敏感性高,易于操作。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cTCD平静呼吸时是否出现大量栓子及是否受VM影响。

  • 卵圆孔未闭的治疗和反常栓塞风险量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范学慧;钟镝;陈洪苹;李国忠;赵秀丽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经全面检查仍无法找到明确病因的称之为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而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引起的反常栓塞是导致CS可能的原因.近几年对合并PFO的CS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同时一种可以预测反常栓塞的新量表,即反常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也成为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目前PFO治疗的研究以及RoPE在PFO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金红;李国忠

    经过全面筛查,仍有约40%找不到明确病因的缺血性卒中为隐源性卒中。卵圆孔未闭可引起反常栓塞,进而发生缺血性卒中。近年来发现,部分隐源性卒中可能由卵圆孔未闭导致。本文将从检查方法、作用、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对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作者:韩军良;赵钢

    随着缺血性卒中分型理论在国内的普及[1-2],人们越来越重视针对卒中病因的筛查和研究。病因不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策略就可能不同,如心源性卒中侧重于抗凝治疗,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则强调抗血小板聚集。近年,所谓隐源性卒中的病因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简要介绍隐源性卒中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重点阐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

  • 卒中:回眸2018

    作者:王拥军;丁亚榕;戴丽叶;索阅

    2018年匆匆而过,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捷报不断,世界各地的研究为征服这个人类重要的慢性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盘点走过的一年,我们又见证了哪些给历史留下重要印记的研究呢?

  • 右向左分流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作者:郭珍妮;邢英琦;刘嘉;王爽;闫硕;靳航;杨弋;吕珊(译);郭雨竹(译)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CA受损有关。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ndex,ARI)。
      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0.001)。大量分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0.01)和无RLS组(P<0.001);然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0.05)。ARI结果与PD一致。
      结论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 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马莉花;李秀丽;胡浩;王满侠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反常性栓塞引起隐源性卒中.PFO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后,采用抗凝治疗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是否优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治疗是否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有关PFO与隐源性卒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Meta分析和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就PFO合并隐源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探讨

    作者:姚婧璠;张玉梅;王拥军;陈启东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 PFO)与隐源性卒中之间的临床关系,为 PFO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排标准的15例隐源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化验、颈部血管超声、主动脉弓超声、下肢静脉彩超、24小时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TCD发泡试验( c-TCD),整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76岁,平均(49.73±15.19)岁;所有患者均做头CT或MRI检查证实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其中累及单侧颈内动脉系统6例,双侧颈内动脉系统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同时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入院后完善TCD发泡试验证实阳性患者13例,阴性者2例,TEE检查证实15例患者均合并有PFO;15例患者中仅有4例提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尚不能明确其与卒中发生的先后关系,其他患者未检测出可疑栓子来源;所有患者均根据实际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后,均未做介入治疗。结论 PFO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但常规检查很难发现引起反常栓塞的栓子来源;TCD发泡试验可初步筛查PFO,而TEE是诊断PFO的金标准,将两者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高PFO的检出率;PFO的治疗除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外,尚需结合心外科会诊意见指导是否进一步进行介入治疗。

  • 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治疗进展

    作者:于长申;王新平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之一,其中隐源性卒中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30%~40%,以年轻患者更为常见.经食道超声检查发现年龄<55岁的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比例显著超过普通人群,两者之间具备明显相关性.近年来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治疗愈来愈受到关注,而理想二级预防策略仍未确定,对于选择应用抗栓药物治疗或经导管封堵治疗预防卒中复发尚有争议.本文选择近5年发表在国外杂志的比较封堵治疗与内科药物治疗对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卒中复发预防效果的5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重点介绍其研究结果.

  •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分析

    作者:姜建东;庄爱霞;戚玉娟;冯寿琴;曾庆宏;周芳;聂红霞;于善花;王阳

    目的 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28±8.56岁,男性36例(78.3%),女性10例(21.7%);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46例(占84.8%)、TIA7例/46例(占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46例(占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46例(占15.4%);多发病灶34例/46例(占87.2%),单发病灶5例/46例(占12.8%);NIHSS评分0~3分27例/46例(占69.2%),4~10分8例/46例(占20.5%),11分以上4例/46例(占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46例(占84.8%),Ⅲ~Ⅳ级7例/46例(占15.2%).结论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CS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65.2%合并高血压.

  • 心脏卵圆孔未闭致隐源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龙霞;周艳霞;池枫;任力杰;李鹭江

    目的:探讨心脏卵圆孔未闭致隐源性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伴有心脏卵圆孔未闭隐源性卒中患者50例(观察组),不伴有心脏卵圆孔未闭隐源性卒中患者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与隐源性卒中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吸烟、高血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1),心率失常、偏头痛、凝血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 <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 <0.01);50例伴有心脏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患者中,>2 mm 者42例(84.0%),≤2 mm 者仅8例(16.0%)。结论心脏卵圆孔未闭引起的心率失常及凝血异常导致血栓的形成可能是导致隐源性卒中的因素,且心脏卵圆孔未闭的程度越大,隐源性卒中的发生率越大。

  • 伴卵圆孔未闭的青年小脑梗死1例

    作者:刘辉;李靖宇;李欣

    病人,男,17岁.因突发眩晕伴枕部胀痛及走路不稳2d于2012年4月15 日入我院.病人入院前2d活动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未呕吐,伴后枕部胀痛.无偏侧肢体无力,但四肢活动欠灵活,行走不稳.无意识障碍、耳鸣、听力下降及视觉异常.在当地医院静脉注射甘露醇250 ml,症状无改善而就诊我院.过去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双上肢血压130/70 mmHg(1 mmHg =0.133 kPa).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第二心音分裂.其他内科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语速减慢,认知功能正常.双眼水平眼震,其他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阳性(左侧明显),昂白氏征阳性,直线行走不能.

  • 心脏卵圆孔未闭对不同年龄人群隐源性卒中的影响

    作者:蔡高昂;张爱梅;李宪章;高正科

    目的 探讨心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同年龄人群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关系.方法 从238例中青年(<55岁)和373例老年(≥55岁)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查出181例隐源性卒中患者,为隐源性卒中组,根据年龄分为两亚组:中青年CS组(<55岁)和老年CS组(≥55岁),并分别设立同年龄段的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隐源性卒中组及对照组均进行发泡实验明确是否存在PF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检验PFO和隐源性卒中间的关系.结果 PFO在中青年CS患者及老年CS患者中都明显高于其对照组相,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和0.023);校正年龄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中青年(P<0.01)还是老年(P<0.05),PFO都是隐源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FO在CS两亚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中青年及老年,PFO都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不是影响PFO与CS关系的主要因素.

  • 卵圆孔未闭封堵与药物比较预防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马莉花;王满侠;李秀丽;胡浩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在预防PFO相关隐源性卒中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和其他检索,收集关于PFO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在预防PFO相关隐源性卒中复发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4月.由两名作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5篇文献,均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3627名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OR=0.43,95%CI:0.21~0.90,P=0.02);在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上,两组治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79,95%CI:0.53~1.19,P=0.26);在新发房颤率上,PFO封堵组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OR=4.93,95%CI:1.74~13.94,P=0.003);在全因死亡率(OR=0.79,95%95%CI:0.39~1.61,P=0.52)和主要出血率(OR=0.76,95%CI:0.32~1.81,P=0.54)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预防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复发的治疗上,与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但同时PFO封堵治疗的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较高.

  • 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在筛查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丽娜;于成超;成江;李芳;靳凯辉;范学文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 C-TCD)在筛查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包括发病特点,既往史,检验检查,分析相关数据。结果6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 c-TCD)发现,阳性33例,阴性27例,经食道超声心动( TEE)检查证实有26例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16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PFO在隐源性卒中中为常见病因,但常规检查很难发现,本研究通过c-TCD初步筛查PFO,阳性率及敏感性高于TEE,特异性亦较高,对于隐源性卒中合并PFO,可作为病因筛查的首选。

  • 卵圆孔未闭并隐源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李艳;段智慧;杨致远;宋彬彬;马聪敏;韩月珍;商丹丹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并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3月~2015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年龄≤6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并行 TOAST 分型。对所有入组患者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cTCD)(即发泡试验)行 PFO 筛查,两者均为阳性视为存在PFO。分析 PFO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检出率,及 PFO 并 CS 的分流量、影像学分布特征及部分封堵术后疗效观察。结果共纳入141例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隐源性卒中48例(34.0%),非隐源性卒中93例(66.0%)。 PFO 阳性率在缺血性卒中组、CS 组、非 CS 组中分别为31.2%(44/141)、47.9%(23/48)、22.6%(21/93)。 PFO 阳性组中,隐源性卒中较非隐源性卒中存在较大的分流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而 PFO相关性隐源性卒中与非 PFO 相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在其病灶分布的部位、数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FO 封堵术后6月随访未见复发,但尚缺乏对照性研究。结论PFO 及其分流量与 CS 密切相关,但 PFO 并 CS 患者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筛查与管理。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