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替奈普酶溶栓治疗脑卒中与死亡分析

    作者:梁峰;胡硕强;胡大一;史旭波;魏嘉平;赵红;王雷;贾三庆;王宏宇;刘如辉;陈韵岱;卢燕玲

    目的 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明确替奈普酶(TNK-tPA)治疗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脑卒中和死亡情况.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于北京五家医院入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 h患者,随机给予TNK-tPA(0.53 mg/kg 10 s以上静推)或rt-PA(前负荷法,≤100 mg),观察溶栓30 d后脑卒中、脑出血、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110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TNK-tPA组58例,rt-PA组52例.两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17%和1.92%(TNK-tPA vs.rt-PA,P=0.62);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92%(P=1.00);死亡率为13.8%和9.6%(P=0.565).死亡原因分析,其中心脏破裂:2/58(3.45%)和2/52(3.85%);室颤:1/58(1.72%)和0/52(0);心脏骤停:3/58(5.17%)和1/52(1.92%);脑出血:1/58(1.72%)和0/52(0);休克:1/58(1.72%)和2/52(3.8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步结果显示,TNK-tPA溶栓治疗脑出血和30 d死亡率较高,其安全性对治疗中国患者未得到证实,故目前不能用于临床.其结果可能由于试验过程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高、肝素用量大而导致.TNK-tPA剂量降低是否可改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Meta分析

    作者:马莉花;孙梦娇;原铂尧;王满侠

    目的 系统评价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使用Rex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篇,终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85例.(1)在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OR=1.02,95%CI:0.57~1.82,P=0.96)、任何颅内出血(OR=1.20,95%CI:0.84~1.70,P=0.32)和死亡(OR=1.18,95%CI:0.81~1.71,P=0.40)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方面,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溶栓24~48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至少8分或NIHSS评分为0~1分;OR=0.80,95%CI:0.65~0.98,P=0.03]和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24 h时闭塞血管完全、部分再通,或溶栓后初次血管造影评估时,血流恢复至原梗死区域的50%以上,或责任血管中无可回收血栓;OR=0.44,95%CI:0.26~0.72,P=0.001),0.25 mg/kg的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OR=0.62,95%CI:0.42~0.93,P=0.02).结论 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以及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卒中:回眸2018

    作者:王拥军;丁亚榕;戴丽叶;索阅

    2018年匆匆而过,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捷报不断,世界各地的研究为征服这个人类重要的慢性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盘点走过的一年,我们又见证了哪些给历史留下重要印记的研究呢?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NK-tPA与rt-PA溶栓出血发生率的对比研究

    作者:焦昕;胡大一;梁峰;史旭波;魏嘉平;赵红;王雷;贾三庆;王宏宇;刘如辉;陈韵岱;卢燕玲

    目的:本研究欲观察替奈普酶(TNK-tPA)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纤溶治疗后的出血发生率.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3月间,于北京5家医院,入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小时患者,随机给于TNK-tPA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爱通立),给药后90分钟行冠状动脉造影.TNK-tPA的给药法为:采用体重校正的剂量(0.53 mg·kg-1)10秒钟以上静推.rt-PA给药法为前负荷法.伴随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其他药物按试验用药标准,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根据医生考虑及90分钟冠脉造影结果决定.主要观察指标为:30天轻度出血、中/重度出血(除ICH)、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11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TNK-tPA组58例,rt-PA组52例.纤溶治疗后30天内轻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4.14%和17.3%(TNK-tPA对rt-PA,P=0.483);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62%和5.77%(TNK-tPA对rt-PA,P=0.72);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92%(TNK-tPA对rt-PA,P=1.00).结论:初步结果显示,TNK-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率较高,TNK-tPA的安全性未得到证实,有关其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替奈普酶与爱通立溶栓死亡及非致死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金波;刘国英;肖月;梁峰;胡大一;史旭波;魏嘉平;赵红;王雷;贾三庆;王宏宇;刘如辉;陈韵岱;卢燕玲

    目的:本研究欲观察TNK-tPA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纤溶治疗后,死亡及非致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间,于北京五家医院,入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小时患者,随机给于替奈普酶(TNK-tPA)或爱通立(rt-PA),给药后90分钟行冠状动脉造影.TNK-tPA的给药法为:采用体得校正的剂量(0.53mg/kg)10秒钟以上静推.rt-PA给药法为:15mg静脉推注;接着按0.75 mg/kg,总量不超过50mg,静脉输注30分钟;然后0.5mg/kg,总量不超过35mg,静脉输注60分钟.伴随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其他药物按试验用药标准,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根据医生考虑及90分钟冠脉造影结果决定.主要观察指标为:30天内的死亡率、非致死性严重心脏病事件(包括: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需介入治疗及其它临床心脏事件).结果:共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入统计分析,其中TNK-tPA组58例,rt-PA组52例.死亡率为:13.8%和9.6%(TNK-tPA对rt-PA,P=0.565);非致死性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35%和11.54%(TNK-tPA对rt-PA,P=1.0).结论:初步结果显示,TNK-tPA溶栓治疗30天死亡率较高,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不同剂量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韩永莉;夏盈峰;李敏;余雅婕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澳大利亚-新西兰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欧盟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8月,筛选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替奈普酶组患者分别给予小剂量(0.10 mg/kg)、中剂量(0.25 mg/kg)、大剂量(0.40 mg/kg)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90 d神经功能恢复优异率、>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及安全性指标(包括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全因死亡率).结果(1)终纳入6篇文献,共包括1681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1.45,95%CI(0.62,3.38)〕、>90 d神经功能恢复优异率〔OR=1.08,95%CI(0.51,2.29)〕、>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OR=1.78,95%CI(0.84,3.76)〕、出血发生率〔OR=0.45,95%CI(0.14,1.42)〕、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OR=0.31,95%CI(0.05,2.07)〕及全因死亡率〔OR=0.41,95%CI(0.13,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替奈普酶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2.27,95%CI(1.23,4.16)〕、>90 d神经功能恢复优异率〔OR=1.61,95%CI(1.11,2.34)〕高于阿替普酶组,出血发生率〔OR=0.49,95%CI(0.28,0.87)〕低于阿替普酶组(P<0.05),而中剂量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患者>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OR=1.72,95%CI(0.90,3.29)〕、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OR=0.71,95%CI(0.28,1.80)〕、全因死亡率〔OR=0.82,95%CI(0.50,1.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1.13,95%CI(0.89,1.44)〕、>90 d神经功能恢复优异率〔OR=1.08,95%CI(0.85,1.37)〕、>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OR=0.92,95%CI(0.70,1.21)〕、出血发生率〔OR=0.99,95%CI(0.67,1.4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OR=1.38,95%CI(0.68,2.79)〕、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62,1.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绘制报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文献的倒漏斗图,发现散点不完全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替奈普酶0.10 mg/kg、0.40 mg/kg治疗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阿替普酶相似,而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0.25 mg/kg能更有效地改善AIS患者早期及>90 d神经功能,降低出血发生风险.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的溶栓研究

    作者:乔雨林;向文强;王磊;王朝晖

    目的 使用影像学标准作为探索性结果测量,以确定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替奈普酶的可能的效应值.方法 在这个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评估研究中,选取在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招募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后,随机分配患者(1:1),静脉注射+滴注阿替普酶(0.9mg·kg-1·d-1,大剂量90mg·d-1,初次推注10%剂量,剩余90%1h内输注)或替奈普酶(0.25mg·kg-1·d-1,大剂量25mg·kg-1·d-1,单次推注).使用小化和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每组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h,治疗后72h,以及治疗后7d进行NIHSS评估.在第30天和第90天通过电话采访进行了失能评估量表(mRS)评估.在治疗前进行CT灌注和CTA成像.影像学随访包括溶栓后24~48h的非灌注CT和CT血管造影.结果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计104例入选.52例患者被分配接受替奈普酶治疗,52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治疗.替奈普酶组患者具有较大的中位核心体积,并且在治疗前CTA该组中具有较大的动脉闭塞的比例较高.71例患者的主要影像检查效果良好,67例适合于再通评估.安全评估显示替奈普酶组8例和阿替普酶组14例有出现脑内出血.与阿替普酶组中的5例(10%)相比,替奈普特组中只有1例患者患有实质性出血.出现症状的脑内出血,SITS-MOST(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Monitoring Study)或ECASS II(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II)在治疗组之间无差异.在第90天,有22例接受替奈普酶治疗,16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效果无差异,替奈普酶单独给药方式的简易性使替奈普酶更加有利于临床,对用于AIS的替奈普酶应用效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新证据、新热点

    作者:邓本强;沈红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但此方法存在治疗时间窗窄、大血管闭塞再通率低、出血风险高等缺点.为此,近年来在AIS的治疗上,借助影像学方法延长溶栓时间窗、采用低剂量rt-PA或新一代溶栓药物、溶栓联合抗栓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开展.本文结合近年来静脉溶栓相关研究提供的证据,探讨扩大治疗时间窗、低剂量rt-PA溶栓、新一代溶栓药物等几个热点话题的新进展.

  • 替奈普酶诱导兔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一民;马景学;叶存喜;柴艳霞;孙瑞雪;靳胜利

    目的 探讨替奈普酶(tenecteplase,TNK-TPA)在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30只成年有色兔,排除内外眼病.按随机的原则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分别将浓度为100 mg·L-1、500 mg·L-1、1 000 mg·L-1的TNK-TPA溶液(各0.1 mL)注入A、B、C 3组兔的左眼玻璃体内,作为实验眼;右眼为对照眼,玻璃体内注入0.1 mL BSS溶液.注药后1 h、1 d、3 d,检查眼底、扫描电镜、B超观察PVD情况,光镜、透射电镜和视网膜电图判断药物安全性.结果注药后3 d,眼底检查发现A、B、C组实验眼PVD发生率分别为20.0%、80.0%、90.0%,实验眼总PVD发生率为63.3%,对照眼无PVD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显示A、B、C 3组实验眼发生完全性PVD各2眼、8眼、9眼.B超检查,注药后3 d,B组、C组实验眼中发生PVD的眼数分别是8眼、9眼,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发现,A、B组实验眼的视网膜组织细胞未见异常;C组实验眼中3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水肿,神经节细胞中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性.扫描电镜观察,A、B、C 3组实验眼分别有8眼、2眼、1眼视网膜表面残留大量玻璃体胶原纤维.注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b波平均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破坏血眼屏障后,玻璃体内注射500 mg·L-1 TNK-TPA可以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无明显毒性作用,可以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 阿替普酶和替奈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次大块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安娜;胡中保;肖晶

    目的 评价溶栓治疗急性次大块肺栓塞(P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阿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用于次大块PE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截止2014年3月.由2住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2.7软件进行.结果 共纳入8篇研究,总计676例次大块PE患者,其中溶栓组331例,对照组345例.分析显示:溶栓治疗并不能降低患者的早期病死率(RR=0.66;95%CI:0.31~1.40;P=0.28),可能不会降低溶栓后PE的再发生(RR=0.55;95%CI:0.21~1.40;P=0.21),也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RR=1.23;95%CI:0.57~2.68;P=0.60),但会增加次要出血事件发生风险(RR=3.88;95%CI:1.40~10.72;P=0.009).结论 溶栓治疗可能并不能改善次大块PE患者预后,而且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溶栓治疗对次大块PE患者预后影响仍需进一步证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