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施行手术40例报告

    作者:马黎明;褚衍林;徐向明;程前进;李祥;陈国庆;周成运;张洪宇;郑善光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4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冠状动脉病变35例;冠心病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3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0例,双支12例,多支8例,施行二尖瓣替换29例,主动脉瓣替换7例,二尖瓣替换+主动脉替换4例,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10例,左心房血栓清除6例,室壁瘤切除3例.结果:全组病例无早期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呼吸衰竭3例,脑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除1例术后5年死于肝癌外,其余心功明显改善.结论: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和术后处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 心肌保护新药心肌肽素在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德民;赵强;陈安清;夏利民;王哲;杨成;孙晓宁;孙勇新

    目的:探讨心肌肽素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2月~2004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与对照组(12例).试验组患者在麻醉后,静脉滴注心肌肽素1mg/Kg,30min给药完毕;第1次灌注时在停跳液中一次性加入心肌肽素2mg/Kg;术后1~3d每日静脉滴注心肌肽素3mg/Kg.对照组在麻醉、手术全程中给阳性对照药GIK液500ml,术后同剂量连用3d.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学以及肌钙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受试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均康复出院.心肌肽素组和GIK组cTnI在术后6h较心肌血运阻断前明显升高,并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术后第5d心肌肽素组cTnI明显低于GIK组(P<0.01).随访24m,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心肌肽素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中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以及较为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不同处理措施对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IL-6和T N F-ɑ 及应激因子的影响

    作者:索莉娜;刘玉玺;董芳;张玲娟;张瑜;岳丽瑾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不同处理措施对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及IL-6、T N F-ɑ、应激因子的影响,为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208例,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常规组100例给予穿刺部位处理,观察组108例给予综合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期间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炎性因子及应激因子水平情况;置管期间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感染及全身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应激、炎性因子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置管后不同时间应激因子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同组置管前及常规组同期(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同组置管前(P<0.05),高于常规组同期(P<0.05),置管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TNF-ɑ)、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置管前(P<0.05),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瓣膜替换术给予综合处理措施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具有预防作用,可降低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志辉;张剑彬;刘治元;欧斌;黄思纳;徐崇斐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32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加搭桥2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搭桥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搭桥3例.分析所有患者术后情况、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4.59±2.85)h,ICU监护时间为(4.74±1.62)d,住院时间为(13.29±2.33)d.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4.38%.随访可知,所有患者术后心功能情况均得到改善,其中29例(90.63%)患者得到较明显的恢复,3例(9.38%)患者需要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术后14d安装,1例术后398 d安装,另1例术后851 d安装),但无瓣周漏发生. 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在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远期预后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32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

    作者:夏凌云

    风湿性瓣膜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心功能多严重受损而需人工瓣膜置换术,机械瓣膜是人工心脏瓣膜的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应用机械瓣行心脏瓣膜替换术以来,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接受这种手术,我国每年也有上万名机械换瓣的新成员,这些患者都将持续终身抗凝[1].

  • 2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

    作者:蒋妍如;王红粉;王超;陈叶;姜英媛

    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预后差、病死率高[1].术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早期监护可降低病死率[2].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行心脏瓣膜替换术65例,其中2例病人发生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 On-X机械主动脉瓣膜临床血流动力学观察

    作者:刘俊;赵强;陈志强;王宜青;夏利民

    目的:研究On-X双叶机械主动脉瓣膜的临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从1999年12月~2001年6月,以22例应用On-X机械主动脉瓣膜的主动脉瓣替换术病人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接受St.Jude双叶机械主动脉瓣(18例)和MedtronicHall单叶机械主动脉瓣(20例)病人为对照组.通过术后体表心动超声和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三种人工心脏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3组病例术前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无手术死亡及术后近期死亡发生.术后3~6月心动超声随访,On-X组Pmax为20.3±6.2 mmHg,与St.Jude组25.4±6.7mmHg,Medtronic Hall组31.8±17.0mmHg,有显著统计学差异.3组Pmean、Vmax和Vmean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n-X机械主动脉瓣膜具有优良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 胸骨小切口微创心脏瓣膜手术

    作者:赵强;王宜青;夏利民;王春生;蒋振斌

    背景:微创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出血少,美学效果好,医疗费用低等优点.方法:1998年8月~1999年10月共施行微创心瓣膜手术15例,平均年龄41岁.风心病11例,退行性变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14例.胸骨上端部分劈开(J形切口)10例,胸骨下端部分劈开5例.进行主动脉瓣替换术2例,二尖瓣替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例,房缺修补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中风、出血、心律失常等手术并发症.平均体外循环时间87.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4.5 min.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分别430ml和266ml,疼痛程度为2.8,平均ICU时间1.1 d,术后6.8d出院.结论:微创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新型瓣膜手术,并能减少手术创伤和医疗开支.

  • 改良超滤对成人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浩;邹良健;张宝仁;王连才;王军;金芳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对成人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成人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超滤(MUF)组(n=10)和无超滤对照组(n=12), 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停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CPB停后15 min)3个时间点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VI)、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每搏做功指数(IVSW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MUF组超滤后CO、CI、SV、SVI、LVSWI均较CPB停时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停CPB时与CPB停后15 min相比,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MUF组超滤后与对照组CPB停后15 min相比,CI和LVSWI升高显著(P<0.05).结论:在成人心脏瓣膜替换术中,应用改良超滤技术可以减轻心肌水肿,提高心脏指数,改善术后早期心功能.

  •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护理

    作者:李桂蓉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接线员巨大左心室,瓣膜失功能的再换瓣膜病人,长期慢性心衰恶病质者.手术风险相对增高.

  • 联合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的瓣膜替换术

    作者:于伟勇;张宝仁;梅举;郝家骅;朱家麟;孙道华;黄盛东

    目的 评价联合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病人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 1990年1月至1998年6月间共59例联合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室病人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其中保留二尖瓣全或后瓣下结构21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25例,占42.37%;早期死亡9例,占15.25%,晚期死亡4例,占2.67%。影响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重度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 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 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40%和短轴缩短率(FS)≤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排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 提高这类病人手术早期和远期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围术期和术后随访期妥善处理上述高危因素。

  • 心脏瓣膜替换围术期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

    作者:周源;陈亦江;陈广明;邵永丰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瓣膜替换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替换患者12例,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 140)、D-二聚体含量,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瓣膜替换不同时点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结果:CPB过程中及CPB后早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在CPB中明显下降,CPB后短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血浆GMP-140比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明显滞后。结论:CPB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恢复要晚于数量的恢复。临床应重视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术后早期出血。

  • 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替换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曹彬;王东进;王淦

    35例风湿性心脏病伴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返流的病人分为两组:A组19例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60ml/m2;B组16例,ESVI≥60ml/m2.均行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替换术,术后早期(30天内)两组左心功能均较其术前有显著改善,但仅A组术后左心功能达到正常范围,且无早期死亡;B组发生术后低心排综合征6例,死亡1例,这与术前左心功能严重损害有密切关系.

  • 心脏瓣膜病并发冠心病的分析及手术治疗

    作者:袁小冬;张冠鑫;岑浩峰;韩林;李白岭

    目的 探讨同期行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征、围术期处理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 全部病人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根据病情给予药物等治疗.结果 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90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非心源性因素肾功能衰竭6例,心跳骤停4例,出血再次开胸5例,呼吸衰竭5例,肺部感染3例,左室破裂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随访2~36(平均18.7)个月,失访2例,患者无死亡.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 不同瓣膜病变伴发冠心病的发生率相仿,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认真评估瓣膜手术后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心室功能的影响,充分估计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术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并结合联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进行处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 超滤在心脏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作者:郑振雄;阮秀璇;江国建

    目的:探讨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方法:对52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了超滤法脱水技术.超滤时间为10~50分钟,滤出液量800~4200 ml,平均2200 ml,转中红细胞压积(Hct)维持在17%~22%.结果:Hct提高4±2%,所有病人术后恢复平稳,痊愈出院.结论:超滤法可迅速排除体内过多水分,减轻各脏器水肿,有利于心、肺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术期康复治疗与护理

    作者:郑晓红;王恩玉;丁霞云

    目的:探讨对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病人实施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方法:199例病人在围术期接受了系统化、程序化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将此组病人的4项指标(平均住院日、肺部感染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身心状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减少12天(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心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全身状况和心理状态明显好转.结论:围术期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尽快恢复,回归社会十分有益.治疗程序应视病情而个体化.

  • 特血乐在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余翠莲

    目的:探讨抑肽酶于瓣膜替换术中以减少转流术后渗血量及输血量的作用.方法:监测40例瓣膜替换术患者术后出血及输血情况,20例抑肽酶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一次加入200万KIU的特血乐.结果:应用抑肽酶组术后渗血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输血总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中应用抑肽酶效果良好.

  • 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30例术后护理

    作者:冯东杰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0例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患儿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15例,护理组采用精心的术后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儿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代谢当量、皮肤压伤及肺部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的心功能全身状况、并发症、精神心理等方面,获得满意效果.

  • 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病人的护理体会

    作者:赵春玲

    我院自1995年6月~1999年12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术2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0例病人中,男115例,女95例,年龄20~65岁.行二尖瓣替换(MVR)术167例,主动脉瓣替换(AVR)术21例,双瓣替换(BVR)术22例.住院时间15~20d,均痊愈出院.

  • 心脏瓣膜替换术中温血和冷晶体停搏液对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作者:范全心;邹承伟;袁贵道;郭兰敏;吴树明

    目的:比较温血停搏液和冷晶体停搏液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368例行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患者中,应用温血停搏液204例,应用冷晶体停搏液164例,将两组患者与心肌保护有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冷晶体停搏液相比,温血停搏液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对呼吸支持及正性肌力药物的依赖性小,心功能好,住院死亡率低(两组分别为3.4%和7.9%).结论:温血停搏液的应用可显著降低瓣膜替换围术期死亡率,减少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