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光治疗视网膜病变后LASIK手术时机的选择2452例分析

    作者:李朝霞;董杰;孙则红;赵俊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眼有效而安全的方法[1,2].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通过我们对LASIK术前的所有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发现近视眼多数存在玻璃体及视网膜退行性变,为防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我们对视网膜病变施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

  • 眼内激光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炜;李贺敏;吴丽娅

    目的观察眼内激光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治疗视网膜病变,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56眼)玻璃体切除手术,病种有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共33例)以及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3例),在术中施行了眼内光凝,封闭裂孔或光凝视网膜新生血管区及无灌注区.结果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3例,视网膜复位19例;其余33例均手术成功.结论眼内激光是治疗多种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是玻璃体切除手术中一个重要步骤.

  • 激光玻璃体手术

    作者:李松峰;乔利亚;张少冲

    激光玻璃体手术是一项崭新的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治疗技术,它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证明了它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实验室和临床上研究的成熟的是Er:YAG激光系统,本文就其近几年来的发展作一综述.

  • 硅油填充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张桦;张晓峰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9例(4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12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39眼(79.6%),部分复位8眼(16.3%),未复位2眼(4.1%).36眼术后视力≥0.01,占73.4%, 25眼术后视力≥0.05,占51.0%.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合理使用硅油、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术后视力的恢复为重要.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柯根杰;郑志;孙思勤;温耀春;李春霞;朱美玲;袁华音;张国梅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VR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102例(102只眼)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近期视网膜复位97眼(95.1%);91眼随访3~23月,平均13.3月,终视网膜复位81眼(88.9%).术后终视力提高78眼(85.7%);0.05以上视力43眼(47.3%).术中主要并发症是医源性裂孔(8眼,7.8%);术后主要并发症分别是白内障(41眼,45.1%)、继发性青光眼(13眼,14.3%)和视网膜脱离(10眼,11%).结论 VR术联合硅油填充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颜驾;肖健雄;鞠远英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玻璃体视网膜患者215例(223眼),其中单纯视网膜脱落69例(73眼),血管性视网膜病变97例(101眼):视网膜静脉阻塞 43例(43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9例(53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例(5眼);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44例(44眼);眼内炎5例(5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196眼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98眼联合硅油填充术,43眼行C3F8注气术,13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215例223眼患者15眼视力无提高,其余208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5例DR患者和6例外伤术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二次玻璃体切割术网膜复位.4例DR患者发生视网膜再次出血,予以气液交换,出血渐吸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裂孔未闭和新裂孔形成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视力下降的原因是黄斑部病变.[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且疗效明显.

  • 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王熙娟;梁建宏;尹虹;黎晓新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FEVR并经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2B期2只眼,占5.88%;3B期7只眼,占20.59%;4A期1只眼,占2.94%;4B期16只眼,占47.06%;5期8只眼,占23.53%.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根据患眼的分期、增生膜的严重程度、累及范围及形态,选择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其中,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13只眼,包括2B期2只眼、3B期4只眼、4A期1只眼、4B期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21只眼,包括3B期3只眼、4B期10只眼、5期8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00±14.61)个月.以黄斑复位、部分视网膜复位而黄斑未复位、视网膜未复位3种情况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13只眼中,黄斑复位2只眼,占15.38%;部分视网膜复位而黄斑未复位11只眼,占84.62%.其中,2B期2只眼均为黄斑复位.3B期4只眼、4A期1只眼及4B期6只眼均为部分视网膜复位而黄斑未复位.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1只眼中,黄斑复位8只眼,占38.10%;部分视网膜复位而黄斑未复位9只眼,占42.86%;视网膜未复位4只眼,占19.05%.3B期3只眼中,黄斑复位2只眼;视网膜未复位1只眼.4B期10只眼中,黄斑复位4只眼;部分视网膜复位而黄斑未复位4只眼;视网膜未复位2只眼.5期8只眼中,黄斑复位2只眼;部分视网膜复位而黄斑未复位5只眼;视网膜未复位1只眼.结论 根据FEVR分期、增生膜严重程度、累及范围及形态,有针对性的选择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FEVR,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

  • 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后的长期随诊观察

    作者:徐鼎;董方田;郑霖;楚洁;杜红;韩宝玲

    目的 观察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后的长期效果,评价视力预后与黄斑水肿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并随诊1年以上的黄斑前膜患者22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17只眼,占77%;继发性黄斑前膜5只眼,占23%.所有患眼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采用5分记录,FFA、OCT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前手术眼平均视力为(4.25±0.36),黄斑平均厚度为(499±114)μm;对侧眼视力正常,黄斑平均厚度(184±37)μm.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手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8)个月.回顾分析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着重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OCT检查结果的相关关系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3只眼视力提高,占59%;6只眼视力不变,占27%;3只眼视力减退,占14%.平均视力提高到(4.57±0.31),与治疗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P<0.05).末次随访视力≥4.5者15只眼,占66%.黄斑平均厚度降低到(286±104)μm,与治疗前黄斑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5).但仍未恢复到对侧眼水平(t=4.68,P<0.05).排除手术后白内障加重未行手术治疗的患眼,手术前后视力与黄斑水肿程度呈线性相关(r=-0.64,P=0.001;r=-0.58,P=0.01).6只眼手术中剥膜后黄斑区少量点状出血,占27%;2只眼手术中视网膜周边发生裂孔,占9%.5只眼手术后继发高眼压,占23%;1只眼出现黄斑裂孔,占5%;8只眼白内障加重,占36%.结论 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黄斑前膜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治疗黄斑前膜的有效方法.

  • 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内界膜下出血三例

    作者:张军;程湧;梁建宏;黎晓新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获得性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分支血管发生扩张,病变常发生于视网膜动脉3级分支以内,典型者位于黄斑或后极部[1,2].RAM可分为静止型、渗出型和出血型;出血型RAM又细分为玻璃体内积血、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内界膜下出血、视网膜内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3].内界膜下出血及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的吸收过程可能长达数月,浓厚的出血可致视网膜前膜形成并对视网膜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因此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对于保护视网膜功能是有益的[4].我们采用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激光光凝对RAM致内界膜下出血的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应用

    作者:彭灵;游志鹏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白内障的发生是手术后2年内的常见并发症[1-3].有研究发现,年龄、手术中气体或硅油等眼内填充物的使用以及手术前已存在白内障等是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发生白内障的危险因素[3-5].为降低其发生率,目前多应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患眼进行治疗[6-10].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的不断成熟及非接触式广角镜的广泛应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复发率小、伤口愈合快及视力恢复好等优点[11-15].为观察这一手术方式的疗效,我们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对一组伴有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了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病变形态与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的关系

    作者:景晓彬;窦宏亮;马志中;王常观;许艺民;冯学峰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M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手术后视功能恢复不佳,这可能与黄斑区的病变形态有关".但目前国内VMT的黄斑病变形态与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研究较为少见.为此,我们结合VMT临床资料及黄斑区OCT像,观察一组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VMT患者的视力、黄斑形态变化,以探讨黄斑病变形态与手术后视力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屈光不正患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前后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朝霞;陈俊娥;王志学;孙则红;高瑞新;梁勇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其手术后并发症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但是目前对LASIK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报道较少,我们对一组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了详细的眼底检查,同时对发现的病变进行了早期干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充分认识内界膜剥除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努力提升其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军军;刘洪涛

    内界膜(ILM)是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由胶原纤维、粘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组成.由于ILM剥除(ILMP)手术可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的牵拉,预防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但常规ILMP手术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且有可能改变黄斑区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故衍生出保留黄斑中心凹的ILMP以及各种形式的ILM填塞手术等一些改良的ILMP手术方式.目前在各种ILMP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具体手术操作方法以及手术中染色剂的选择使用上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改进的不确定之处.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充分认识ILMP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应用的适应证,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所致的视功能损害是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 高度近视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手术治疗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作者:宋宗明;胡旭颋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黄斑裂孔等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严重影响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其自然病程各异,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如何去除玻璃体后皮质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牵引,恢复黄斑中心凹原有的解剖结构,保持和(或)提高中心视功能.但玻璃体腔注气、后巩膜兜带和(或)加固、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具体干预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仍存在许多争议并值得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现有这些风格迥异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治疗方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 努力推动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创新发展

    作者:唐仕波;余洪华;李涛

    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观念不断涌现,提高了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促进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理念的创新.重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微创理念,关注药物辅助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应用,不断推动仪器设备的改进与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当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工作的主要特征,并以此提高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水平.但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工作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不懈努力.

  • 玻璃体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

    作者:李加青;唐仕波;朱晓波;李双农;赖铭莹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即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heredoretinal retinoschisis),是指视网膜内层本身的层间分离,发生在神经纤维层内.本病多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男性多见.发生在周边部的视网膜劈裂,对视力的影响较小,通常不必治疗,如病变进展,可以进行激光光凝[1],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广泛开展,国外学者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4]取得一定疗效.近年来,我们对3例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欧阳平波;朱小华;唐罗生;高玲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近视性牵引件黄斑病变(MTM)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TD-OCT)及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检查确诊为MTM患者29例31只眼.将其分为MTM的较早期阶段组(1组)和MTM的高级阶段组(2组),1组10例12只眼,2组19例19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标准三通道PPV,10%~15%惰性气体充填.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随访观察手术跟佳矫正视力,黄斑结构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手术后6个月,1组患者视力全部改善,改善率100.0%;2组患者视力改善者占63.2%;手术后视力改善比较,1组显著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77,P=0.000).黄斑裂孔消失且未见裸露的色素上皮者,1组12只眼,2组3只眼;黄斑中心仍有组织缺损但其周围视网膜复佗者,1组0只服,2组13只眼;黄斑裂孔存在伴视网膜脱离者,1组0只眼,2组3只眼;手术后黄斑结构恢复情况比较,1组显著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8,P=0.000).结论早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彤成进行手术十预可有效防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形成,大限度保存视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