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观察

    作者:肖亚伟;郝玉华;尚庆丽;殷志博;杨雅青;叶存喜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眼分为PPV联合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内外路联合手术)组、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内路手术)组,分别为1 8例1 8只眼、17例17只眼.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采用IOL-Master或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AL).采用频域光相十断层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高值(MxFT).采用德国罗兰公司视诱发反应成像系统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b波振幅.两组患者年龄(t=0.460)、AL(t=1.520)、屈光度(t=0.020)、logMAR BCVA(t=-2.280)、MxFT(Z=-4.179)、b波振幅(Z=-0.1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路联合手术组行23G PPV联合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内路手术组行23G PPV联合ILM剥除手术.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眼BCVA、AL、MxFT、b波振幅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内外路联合手术组18只眼劈裂腔高度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劈裂腔消失,视网膜完全复位4只眼.内外路联合手术组、内路手术组患眼logMAR BCVA(t=7.272、5.951)、MxFT(Z=-3.724、-3.622)、b波振幅(Z=-3.223、-3.24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1、0.001).两组患眼之间logMARBCVA(t=-2.280)、MxFT(Z=-4.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0);b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8,P=0.843).内外路联合手术组患眼AL较手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7,P=0.000).随访期间无眼底出血、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PV联合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治疗高度近视MF可明显缩短AL,促使视网膜结构恢复,改善视力.

  • 无眼内填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观察

    作者:朱丽;陈晓;宋艳萍;晏颖;洪玲;曾苗

    目的 观察无眼内填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A型和(或)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患眼BCVA 0.02~0.4.平均屈光度(-14.1±3.8)D;平均眼轴长度(28.8±1.5) mm;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 (573.2±142.8) μm.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除,手术结束时未填充气体或硅油,仅保留玻璃体灌注液.手术后随访6~28个月,观察患眼BCVA、CFT变化、黄斑区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23只眼中,劈裂腔消失,视网膜完全复位者16只眼,占69.6%;劈裂腔高度不同程度下降,视网膜部分复位者4只眼,占17.4%;视网膜未复位者3只眼,占13.0%.视力提高者12只眼,占52.2%;视力稳定者9只眼,占39.1%;视力下降者2只眼,占8.7%.随访期间未见黄斑裂孔、眼底出血、低眼压以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跟内填充的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可获得较好疗效;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曲艺;董方田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巩膜外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PPV)、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等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部分MH小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的患者可以尝试.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同时MH较小的患者,PPV联合ILM剥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MH较大的患者,联合ILM移植或翻瓣有助于提高MH闭合率.对于较大MH伴视网膜脱离且已剥除ILM的患者,晶状体囊膜可作为ILM替代材料进行MH填充.巩膜加固手术可有效控制眼轴长度增长,在PPV中可作为辅助手段联合使用.但何种治疗方式优目前尚无统一判断与评价标准.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MH大小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楚;郑文斌;黄浩;朱晓波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治疗主要针对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有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巩膜加固手术、后巩膜加固联合 PPV、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单纯玻璃体注气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等。PPV 可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的改善效果,但在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填充物的选择上存在争议。后巩膜加固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可降低内眼手术的风险,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新型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对 PPV 治疗失败的患眼有较好效果,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追踪观察。玻璃体腔注气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较其他手术治疗方案风险更小,操作简单且可重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与治疗思路。

  • 内界膜剥除联合C3F8填充治疗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作者:邹吉新;刘新;张立军;王海波;崔明月;崔丽

    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MHRD)的主要治疗手段[1,2].由于高度近视眼多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并存在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常影响手术后MH的闭合,为提高MH闭合率,多数学者辅助使用硅油进行玻璃体腔填充[3,4].但硅油填充患者需经历2次取出手术,同时硅油在眼内存留期间也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5].为此,我们在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基础上辅助使用气体行眼内填充对一组MHRD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单纯白内障手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眼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轻宸;汪浩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为屈光不正和病理改变共存的疾病,其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标准.目前治疗以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为主,通常对于晶状体混浊者可联合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既往文献报道,针对黄斑玻璃体界面疾病,联合手术安全有效[1].然而,联合手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是由于PPV促使MF闭合还是得益于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球屈光间质的清晰和屈光状态的改变,目前尚无定论.我们对一组MF患者分别行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和PPV联合Phaco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后视功能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改良型巩膜扣带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临床观察

    作者:刘建君

    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层间裂开[1].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应用,证实继发性黄斑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在病理性近视眼中并不少见[2,3].尽管多数患者视网膜劈裂长期处于稳定期,但伴随后极部玻璃体牵拉患者则有继发黄斑裂孔的危险.对高度近视继发性黄斑劈裂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手术,但视力改善一般低于50%,且有手术后发生黄斑裂孔可能[4,5].

  •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手术后黄斑结构与功能研究

    作者:魏雁涛;凌运兰;黄雄高;张钊填;马海智;张婷;张少冲

    高度近视常伴有眼底退行性改变,其中黄斑劈裂的发生率约9%~20%;部分患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可导致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严重危害视力[1-3].由于高度近视伴黄斑劈裂患者后极部常常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性改变,利用常规眼底检查难以准确判断.

  • 高度近视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手术治疗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作者:宋宗明;胡旭颋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黄斑裂孔等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严重影响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其自然病程各异,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如何去除玻璃体后皮质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牵引,恢复黄斑中心凹原有的解剖结构,保持和(或)提高中心视功能.但玻璃体腔注气、后巩膜兜带和(或)加固、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具体干预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仍存在许多争议并值得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现有这些风格迥异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治疗方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格致;刘卫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 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

    作者:赵培泉;许宇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 内界膜剥除对适度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及裂孔闭合的影响

    作者:魏勇;王润生;朱忠桥;毕春潮;雷春灵;杨新光

    目的 比较曲安奈德(TA)玻璃体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对适度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方法 屈光度≥6D,增生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A、B级,眼轴长度≥26 mm但<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轻或不明显,0~1级且深度≤2 mm巩膜后葡萄肿的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43例43只眼纳入观察.将43只眼随机分为内界膜剥除组和内界膜保留组.其中,内界膜剥除组24只眼,内界膜保留组19只眼.TA玻璃体染色辅助PPV后,内界膜剥除组行内界膜剥除,内界膜保留组不行内界膜剥除.手术后1周,l、3、6、12个月时随访,比较两组间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差异.结果 手术后12个月,内界膜剥除组视网膜复位22只眼,视网膜复位率91.67%;内界膜保留组视网膜复位18只眼,视网膜复位率94.74%;两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内界膜剥除组黄斑裂孔闭合14只眼,黄斑裂孔闭合率58.33%;内界膜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57.89%;两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0.824).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7).结论 采用TA辅助PPV治疗适度高度近视MHRD眼,其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及视力改变与内界膜是否剥除无明显关系.

  • 不同程度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疗效比较

    作者:魏勇;王润生;朱忠桥;毕春潮;王勇;杨新光

    目的 比较适度与极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41例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眼轴长度< 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萎缩轻,0~1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24只眼(适度组);眼轴长度≥29 mm,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2~3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17只眼(极端组).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手术完毕时行C3F8眼内填充.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1.67%、64.71%,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17.65%.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P=0.049)、黄斑裂孔闭合率(x2=6.787,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83%%、88.24%,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23.53%.两组比较,视网膜复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黄斑裂孔闭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4,P=0.027).手术后12个月,适度组视力提高14只眼,视力不变9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极端组视力提高6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孔闭合率较极端高度近视MHRD患者更高,但视力预后无明显差异.

  • 内界膜剥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楚艳华;刘蓓;王莹;韩泉洪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前膜剥除(ERMP)和(或)内界膜剥除(ILMP)及硅油填充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 高度近视MHRD患者85例8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矫正视力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间接检眼镜、A/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压检查.患者平均眼轴长度(29.1±1.8) mm.后极部脉络膜弥漫性萎缩24只眼;部分性萎缩61只眼.将小数视力换算成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logMAR矫正视力为1.93±0.37.均行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TA)或吲哚青绿(ICG)辅助的ILMP和(或)ERMP以及硅油填充手术.85只眼均联合TA辅助行ERMP.其中,单纯TA辅助行ERMP 21只眼;ICG辅助行ILMP 56只眼;TA辅助行ILMP 8只眼.平均硅油填充时间(6.2±1.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视力行t检验;对影响手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行相关性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对裂孔闭合的影响行x2检验.结果 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矫正视力为1.34±0.48.与手术前平均logMAR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8,P<0.01).手术后矫正视力与患眼眼轴长度(r=0.142)、后极部脉络膜萎缩程度(t=0.23、-0.165)、黄斑裂孔是否闭合(t=0.12、-0.005)均无相关性(P>0.05).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9只眼,占92.9%.视网膜脱离复发6只眼,占7.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复发与患眼手术前脉络膜是否脱离、增生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眼轴长度、后极部脉络膜萎缩程度以及是否行ILMP均无相关性(比值比=1.428、5.039、0.815、2.578、0.432,P>0.05).85只眼中,黄斑裂孔闭合10只眼,占11.8%;黄斑裂孔未闭合75只眼,占88.2%.手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24只眼,占28.2%,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12只眼,占14.1%,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ERMP和(或)ILMP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MHRD患者中获得较高的首次手术复位率.

  • 极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C3F8与硅油填充的疗效比较

    作者:魏勇;李宇;毕春潮;朱群丽;王润生;杨新光

    目的 比较极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后C3F8与硅油填充的疗效.方法 眼轴长度≥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及存在明显巩膜后葡萄肿的极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随机分为C3F8组、硅油组,分别为15、17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完毕时C3F8组患眼眼内填充C3F8,硅油组患眼眼内填充硅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C3F8组、硅油组患者性别(P=1.000)、年龄(t=0.444,P=0.660)、佳矫正视力(t=0.084,P=0.934)、屈光度(t=0.449,P=0.978)、晶状体状态(P=1.000)、症状出现时间(t=0.375,P=0.710)及视网膜脱离程度(x2=0.014,P=0.9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周及1、3、6、12个月,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C3F8组、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60.00%、82.35%,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13.33%、29.41%.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3、0.402).第2次手术后,C3F8组、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86.67%、94.12%,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20.00%、29.41%.两组第2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9、0.691).手术后12个月,C3F8组视力提高5只眼,视力不变7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硅油组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极高度近视MHRD患眼手术后硅油填充较C3F8填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疗效分析

    作者:夏惠娟;王卫峻;吴颖;陈伟;邱庆华;陈凤娥;樊莹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黄斑区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连续收治的不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TM患者47例4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平均年龄(65.13±6.98)岁,平均眼轴长度(29.23±1.77) mm.根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的黄斑病变形态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全层黄斑裂孔(MH)组,分别为18、13、16只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轴、A/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OCT、微视野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43±0.52.MRS组、FD组患眼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为(528.45±167.61) μm.所有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4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视力、微视野及黄斑区解剖结构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47只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6±0.42;与手术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P<0.001).MRS组、FD组患眼平均CRT为(250.90±91.81) μm;与手术前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P<0.001).MRS组18只眼视网膜结构均复位或改善.FD组13只眼中,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复位11只眼;MH形成2只眼.MH组16只眼中,MH性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MRS组、FD组、MH组患眼之间logMAR BCVA(x2=6.38)、黄斑区视敏度(x2=1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4).结论 近视性MRS手术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恢复优于近视性MH、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