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作者:胡靖;冯增利;郄国玲;王淑君;刘颖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72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入0.9%的氯化钠溶液后分次口服.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入0.9%的氯化钠溶液中分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G-CSF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作者:司玉玲;綦振家;王英娟

    联合化疗使越来越多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达到完全缓解、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但化疗后造成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所致感染有的是致命的,部分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粒细胞减少期或缺乏期及感染期缩短,现总结如下.

  • G-CSF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东亮;蔡继锐;金鹏;杨春香

    目的:观察应用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AMI(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用异丙基肾上腺素(ISO)复制AMI模型,3 h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A组:G-CSF组;B组:对照组.各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于2周和4周测定心室功能,同步记录心率;然后处死,取出心脏,称重;HE染色,体视学方法检测心梗面积.结果:(1)给药后14 d: ①心室功能:A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度(±dp/dt)均大于B组(P<0.05);②左心室重量:A组心脏重/体重(g/G)小于B组(P<0.05);③心肌梗死面积:A组心梗面积/左心室总面积(s/S)小于B组.(2)给药后28 d ①心室功能:A组LVSP、LVEDP、±dp/dt均大于B组(P<0.05);②左心室重量:A组 g/G小于B组(P<0.05);③心肌梗死面积:A组s/S小于B组(P<0.05);(3)组内比较:①A组4周亚组较2周亚组LVSP、LVEDP、±dp/dt提高(P<0.05),心梗面积减小(P<0.05);心室重塑不明显.②B组4周亚组较2周亚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以上各组间及组内HR统计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CSF对AMI大鼠缺血损伤心肌有保护和再生作用,可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心室功能.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肝癌TACE后应用时间的临床探讨

    作者:方太忠;孙洋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适合的应用时间.方法:入选对象均为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在TACE后96 h即开始皮下注射rhG-CSF;对照组42例,TACE后血常规WBC<4.0×109L-1时开始皮下注射rhG-CSF.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下降的低值分别是(2.67±0.75)×109L-1和(2.17±0.76)×109L-1,t=3.053,P=0.003;白细胞低于4.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是(3.46±1.25) d和(4.35±1.42) d,t=3.069, P=0.003;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是20.9%和47.6%,χ2=6.73,P=0.009.每例患者rhG-CSF平均应用总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50±107) μg和(885±103) 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6,P=0.125.结论:肝癌TACE后96 h开始应用rhG-CSF可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为进行再次介入治疗提供保障.

  • 瑞白与惠尔血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金秀华;郭丽娟

    为比较瑞白和惠尔血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对182例化疗后出现Ⅲ度骨髓抑制的患者,使用不周的升血药瑞白和惠尔血,观察造血刺激因子对白细胞升高作用及毒副作用.瑞白组与惠尔血组升高白细胞所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上升后稳定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毒副反应瑞白组和惠尔血无明显差异.瑞白相对价格低,惠尔血价格昂贵.瑞白为国产药,价格低于进口药惠尔血,可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用药.

  • 联合应用重组TPO和G-CSF对骨髓抑制性小鼠外周血小板及白细胞恢复的影响

    作者:管宏;赵慧云;沈磊;李五岭;王建华;王春荣;徐福

    造血型急性放射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造血系统衰竭,由此引起的严重出血与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肿瘤放疗与化疗的造血抑制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一旦造成出血和感染,对病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造血因子治疗血细胞减少症的潜力引人关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和重组人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都具有一定的髓系特异性,前者主要作用于巨核细胞系,后者主要作用于粒细胞系。各类血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多个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研究单一因子并不能完全而真实地反映其生理作用,因此,研究rhTPO和rhG-CSF联合治疗血细胞减少症很有必要。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影响

    作者:遆新宇;刘颖格;史皆然;陈卫强;赵峰;吴昌归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 g.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 mg,利多卡因20 mg,地塞米松1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 mL,封闭,1次/d,共7 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 mL,隔日给药1次,共7 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 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 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红梅;杨晓凤;吴雁翔;许忆峰;张轶斌;吕欣;王磊

    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d),连续4~5 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 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64)×109 L,动员第5天为(42.17±18.56)×109 L-1,第6天为(44.23±17.47)×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②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89.36)×109L-1和(0.87±0.38)%;其余89例均于第6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63.71±58.33)×109L-1和(0.90±0.35)%,两者基本相近(P>0.05).③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对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细胞百分数的影响:男性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男女基本相近;以年龄55岁为界,大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体质量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低体质量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基本相似.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痛、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低热,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口周、面部或四肢麻木,一般停药2~4 d症状即可消失.结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有效动员剂,可有效动员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但应使用一定剂量的抗凝剂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CHOP联合口服VP-16强化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

    作者:陈绍锋;劳逸;胡建新;张政

    目的探讨在小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下,CHOP联合低剂量、长时间口服VP-16强化方案治疗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中、高度恶性NHL 39例(中度恶性26例,高度恶性13例),在保持标准的CHOP方案剂量的基础上,联合口服VP-16胶囊(VP-16 100 mg,po,d1~10),继用G-CSF 75 μg,d11~20,疗程每3周重复.结果全组CR 24例,PR 12例,S 2例,PD 1例,CR率61.5%,总缓解率(CR+PR)92.3%.全组随访2年以上35例,2年总生存率65.7%(23/35),2年无病生存率45.7%(16/35),中位生存期54.3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分别为87.2%(34/39)及33.3%(13/39),恶心、呕吐为61.5%(24/39),方案给药的相对剂量强度为90.5%.结论本方案对中、高度NHL能获得优越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尤其对一些不良预后患者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骨髓抑制反应较重,在小剂量G-CSF支持下毒性可耐受,并能保持较高的剂量强度,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使用.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纪树国;于红;王东;李万庭;史森;孙建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已有10多年的历史,尽管其结论、适应证等尚待完善,但多数人认为是行之效的.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甲亢药物诱发粒缺评价

    作者:孙海燕;孙桂华;杨明功;刘树琴;王长江;章秋;汪延华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治疗方法对甲亢药物治疗诱发粒缺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比较病例的临床指标. 结果 3组病情轻重不同,各组治疗前后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年龄、性别、甲亢病程、服药时间、入院前出现WBC下降或感染症状的时间、治疗后WBC值、WBC恢复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重症病例应用GM-CSF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可能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

  • 粒细胞刺激因子在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月红

    本文总结自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6月5日本院93例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商品名瑞白,rhG-CSF)的作用价值,并观察其副反应.

  • C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郭彦;李仙亚

    目的 研究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CAG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2例急性髓系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给予CAG预激方案化疗,30~45 d一个疗程.结果 CAG预激方案治疗2个疗程完全缓解率50%,部分缓解率25%,总有效率达75%.化疗不良反应多见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结论 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复发难治性白血病较传统化疗方案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高,毒副反应低,可以减少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减少低细胞期感染机会,增加幼稚细胞对化疗敏感性等优点.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

    作者:金洁萍;孙园园;李斌;潘静

    目的 通过对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联合化疗的治疗,寻求老年急性白血病较好治疗方案.方法 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VDP方案,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采用DA方案或MA方案.化疗前1d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的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下的患者均加用G-CSF 300μd皮下注射.白细胞≥10.0×109/L的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2.0×109/L时加用G-CSF 300μg/d至化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1.0×109/L.结果 17例患者化疗后CR率58.8%,总有效率76.4%.2例患者治疗早期分别死于急性心梗和消化道大出血,早期死亡率11.7%.中性粒细胞持续<0.5×109/L中位时间18.5 d,平均缩短4.5 d.结论 早期加用G-csF增加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毒性,提高缓解率,并且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时间,减少感染的机会.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作者:闫纯英;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AMI对照组.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联合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制模后第24 h、第2周和第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动员剂使用前(即制模前)和AMI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动员组太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重量/体重均比AMI对照组明显低(P<0.05);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AMI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 G-CSF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洪波;夏圣梅;杨姗杉;杨凤民;张继红;刘江华;李雪松;何婷;张暹东

    目的 探讨G-CSF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时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G-CSF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发病时、治疗后三个月评价患者影像学(头MRI弥散像及灌注成像)及神经功能(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和BI)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NIHSS积分与BI积分治疗组为4.8±2.0与78.5±7.2,对照组7.2±2.4与56.1±6.3,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MRI灌注量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CSF与MSC联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疗效也优于传统治疗.

  • 足三里穴位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40例

    作者:王红;王刚;刘书仪;李永军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用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40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回升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平均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疗效.

  • 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缓解初治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例

    作者:吕润林;高晓艳

    目的:探讨G-CSF 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缓解初治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缓解初治老年AML患者11例,具体为:G-CSF200μg/m2,皮下注射,1次/d,d1~14;首次于化疗前12h使用;高三尖杉酯碱(HHT):1mg/m2,静脉滴注,1次/d,d1~14;阿糖胞苷(Ara-C):10 mg/m2,皮下注射,每12h 1次,d1~14.当WBC>10×109/L时,G-CSF用量减半,当WBC>20×109/L时,暂停用G-CSF,而不停止化疗,待白细胞回落后再继续使用.疗程结束后,WBC<0.8×109/L时,则继续使用G-CSF,直至WBC达2.0×109/L.对第1次化疗达部分缓解(PR)者,则原方案进行第2个疗程,如第2次化疗仍未获得缓解者,则视为治疗无效(NR).结果:11例患者第1个疗程完全缓解(CR) 5例(45.45%),PR 4例(36.36%),NR 2例(18.18%),总有效率(81.81%).结论:对于老年AML白细胞均<10×109/L患者,小剂量HA与G-CSF组成的预激方案可以作为治疗老年AML首选方案,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较少.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