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折叠方式的纱布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局部止血的应用

    作者:赵立双;王绍美;赵蕾;张志华;郝长来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折叠方式的纱布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局部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152例患者按PICC置管日期先后分为对照组72例和研究组80例,对照组采用约2 cm×2 cm小纱块压迫穿刺点,研究组采取自制的约1.0 cm×1.5 cm无菌纱球压迫穿刺点,观察两组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研究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x2=15.88,P<0.01),研究组均未发生肢体肿胀(x2=58.064,P<0.01).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自制无菌纱球点状压迫止血效果好,又不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 超声动态显影下PICC异位手法复位在ICU的应用

    作者:刘帆;廖天治;廖燕;陶艳;郑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现已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病情危重,输液治疗复杂、持续时间长,血管活性药物、抗菌素、肠外营养液及其他药物和液体对血管的刺激性强,迫切需要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静脉通路.重症患者的血管条件差,PICC盲穿难度大,原有PICC管路不能满足中心静脉压监测需求.本院重症医学科于2011年率先在重症患者中开展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法置入PICC,满足了重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测需求.

  • PICC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代建萍;蓝翠珍;李青;龚智;王燕萍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PICC置管的370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并统计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70例 PICC置管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例,感染率5.7%;共分离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37.8%,革兰阴性菌18株占48.7%,真菌5株占1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30 d、穿刺次数>3次、体质量指数>25 kg/m2、合并糖尿病、有静脉炎史、白细胞计数>10×109/L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ICC留置时间、单次穿刺次数、合并糖尿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

  •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外周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边春鸽;章哲华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外周感染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选取PICC置管患者593例,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93例PICC置管患者中61例发生外周感染,发生率为10.29%;占52.46%发生于置管28d以后,检出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26.63%,其次是鲍氏不动杆菌占16.39%;有19例占31.15%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红肿,伴有分泌物;27例占44.26%血培养阳性;42例占68.85%分泌物培养阳性;36例占59.02%管端培养阳性;年龄>60岁、对PICC知识掌握较差、操作人员无经验、导管留置时间>60 d、使用高渗药物是发生外周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ICC置管之后发生外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对其进行预防,一旦发生外周感染,早期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预后.

  • 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静脉炎的控制效果评价

    作者:毛莎;曹军平;管丽丽;刘小丽;赵楠;陈晓阳

    目的:对肝移植患者的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调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411例,以2011年11月1日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前后为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29例采用传统置管方法,干预组182例通过置管前、中、后干预护理及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我维护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结果对照组229例PICC置管后患者发生静脉炎39例发生率为17.03%,干预组18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15例发生率为8.24%,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P<0.01)。结论对肝移植患者PICC置管前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 降低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管理

    作者:杨明玉;于丽;徐静;范维;赵丹;王林;王景佳

    目的:分析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对策,降低PICC置管术后感染发生率。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7月骨科骨肿瘤化疗使用PICC导管的患者218例,根据感染与否将其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其中感染组14例,对照组204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引起PICC感染的原因,制定预防对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护理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8例患者有14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置管时间、换膜频次、居住地、依从性、护士年资均是引起P IC C置管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宣教力度与护理人员PICC维护操作培训,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患者健康教育依从性,降低了 PICC置管患者术后感染率,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 早产儿PICC佳穿刺部位的探讨

    作者:黄芳;周丽芳;朱文军;曹美嫦;宋玎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佳穿刺部位.方法 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100例早产儿的PICC穿刺不同静脉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不同穿刺部位固定PICC的透明敷贴更换频率.结果 早产儿穿刺不同的静脉在PICC的并发症方面,贵要静脉与其它静脉比较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PICC不同穿刺部位7天内需更换敷贴的情况比较:PICC穿刺点在前臂中点上下二横指范围的静脉与内踝大隐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2个穿刺部位与其它穿刺部位相比较更换敷贴频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产儿的前臂中点上下二横指范围的贵要静脉是佳穿刺部位,以右侧肢体为首选.并发症少,维护操作便捷.

  • 综合护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黄永贤;唐思安;罗晓蔚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试验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以预防小儿急性白血病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综合护理干预在肿瘤内科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白爽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肿瘤内科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64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肿瘤内科PICC安全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杨竞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制定置管方法、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 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进行正确应用及护理,可避免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值得推广.

  • 互动达标护理提高PICC带管患者自护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效果

    作者:陈莉琼;蒋雪飞;李红梅

    目的:探讨互动达标护理提高PICC带管患者自护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1月收治的90例PICC带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互动达标护理,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及PICC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达标护理可提高PICC带管患者自护能力及PICC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肿瘤患者化疗中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作者:王位萍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PICC置管和留置过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结果:PICC置管与留置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性静脉炎12例(15.38%),导管异位8例(10.26%),渗血、血肿8例(10.26%),导管置入困难6例(7.69%),导管堵塞、导管滑出、皮肤过敏各4例(5.13%),穿刺点感染2例(2.56%).经过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 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胃肠道肿瘤患者PICC留置初期自我管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旭利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初期其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行PICC留置胃肠道肿瘤患者100例,采用PICC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患者留置初期PICC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总分为(144.8±13.3)分,其中61例(61.00%)患者评分>140分,39例(39.00%)评分108~143分,无较差者;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年龄、居住地、收入均是影响肿瘤PICC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年龄、收入均是影响肿瘤PICC留置初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尽管大部分肿瘤PICC患者置管初期自我管理能力处于较佳水平,但文化程度、年龄、收入仍是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护理过程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不高、年龄较大者应加强护理,以提高患者的PICC置管自我管理能力.

  • 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在血液病病人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姚晶晶;赵洁;梁玉婷;陈敏;许汇娟;李红梅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 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 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 P 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 P 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 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 P 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 PICC导管维护两种不同换药方法效果分析

    作者:徐卫英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不同换药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换药方法,比较两组局部感染发生率、皮肤受压破损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局部感染发生率、皮肤受压破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进后的PICC换药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局部感染,避免皮肤破损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舒适.

  • 品质改进小组在提高化疗病人PICC置管率中的作用

    作者:黄果花;何金爱;孙丽华;严加洁

    [目的]探讨品质改进(QC)小组在提高化疗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率中的作用,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保证病人输液安全.[方法]成立品质改进小组,通过对8个重点科室使用化疗药物的病人输液工具选择的现状及重点科室护士和正在化疗的病人对PICC相关知识知晓率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化疗病人PICC置管率低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实施1年后PICC置管率由39.2%提高至75.0%.[结论]品质改进活动是提高化疗病人PICC置管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 超声下应用Seldinger技术行PICC穿刺方法的改进体会

    作者:闫海花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静脉穿刺时将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中心静脉的一种穿刺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既能保证病人按时进行药物输入,又可减少治疗过程具有刺激性药物导致的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PICC可留置1个月~6个月,甚至1年,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为长期输液病人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静脉通道,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超声引导进行PICC穿刺能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尤其是对老年、肥胖、已经行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病人,置管成功率非常高.

  • 全程心理干预对肿瘤PICC置管病人的影响

    作者:梁微;唐忠敏;李霞;覃学燕;王海燕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干预对肿瘤PICC置管病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肿瘤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理干预后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对照组为72%,观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3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PICC置管病人应用全程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及对提高PICC置管病人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1例血友病甲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行PICC置管的报道

    作者:沈国妹;王雪莲;王颖雯

    目前治疗儿童白血病的首选方法是化学治疗,需要有良好的血管通道来完成整个化疗过程[1].血友病甲(hemophilia A,HA)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例报道极为少见,由于患儿在患有白血病的同时伴有凝血Ⅷ因子缺乏,因此,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具有较高的置管危险度.为了保证患儿的穿刺安全,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支持下,于2011年4月为1例血友病甲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非超声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尔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PICC置管,留置期间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共留置321个导管日,于2012年3月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支持下拔管,拔管后无出血相关并发症,穿刺处伤口愈合.

  • PICC管路微插管鞘置入技术操作环节质量控制与进展

    作者:陈松;张红健;丁雨红;龚海燕;王裕珍

    综述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路微插管鞘置入技术操作环节质量控制与进展,为优化 PICC 置管效果,保障PICC置管安全提供专科依据。

9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