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超声及细胞病理学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于芝;丁文波;武心萍;王玉国;王建华;曾铮

    目的 探讨临床、超声、细胞病理学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10例经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PTMC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病例,回顾性分析PTMC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术前临床、超声、细胞病理学特征与CLNM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的110例PTMC病例中,共31例(28.2%)出现CLNM.PTMC的病理特征中,病灶>5 mm、多灶性、多侧性、甲状腺包膜侵犯、侧区淋巴结转移与CLNM显著相关(P<0.05).术前特征中,患者年龄≤38岁、超声测量可疑病灶>6mm、可疑多灶性、多侧性及可疑淋巴结转移或包膜侵犯等为CLNM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通过分析可疑PTMC患者临床、超声资料,对CLNM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0例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宁;王平凡

    目的 通过研究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PTMC的适宜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40例PTMC患者,统计年龄、性别、病理学特征、术前超声诊断结果等,探讨患者临床特点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年龄<45岁、癌灶多发、癌灶侵及甲状腺被膜、癌灶无包膜结构者转移率分别为41.8%、44.9%、77.8%、35.6%,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之相关(P<0.05).结论 年龄<45岁、癌灶多发、癌灶侵及甲状腺被膜、癌灶无包膜的PTMC患者应考虑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cNO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乃友

    目的 探讨cNO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5例cNO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4.5%(57/165),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多灶、肿瘤>0.6 cm、包膜侵犯、双侧癌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0.6 cm、包膜侵犯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NO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出现淋巴结转移比例高,对于肿瘤>0.6 cm、包膜侵犯PTMC的患者,建议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岩岩;李莉;彭德峰;周锐;董慧明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为PTMC的254例患者,按有无CLNM分成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癌灶数、病灶直径、术前超声提示微钙化和肿大淋巴结情况与PTMC患者发生CLNM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PTMC患者中77例发生CLNM,发生率为30.3%.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病灶大径≥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45岁、病灶大径<5 mm、单发病灶及无淋巴结肿大患者(均P<0.05).分析显示术前超声提示有微钙化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与无微钙化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原发病灶直径≥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是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TMC患者为男性、年龄<45岁、病灶大径≥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颈部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更易发生CLNM.其中男性、原发病灶直径≥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确诊年龄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晓京;杨乐;马斌林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危险因素;尤其探讨不同年龄截点下,确诊年龄与CLNM相关性,阐述确诊年龄实际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初治的1988例PTM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x 2检验、ROC曲线及多因素统计分析,探讨CLNM危险因素.又将25~70岁年龄区间中每5岁及30~ 60岁年龄区间中每岁为年龄截点,分别探讨不同年龄截点下,确诊年龄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果 CLNM发生率为34.9%,且其随确诊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除70岁截点外,25 ~ 70岁年龄区间中每5岁及30 ~ 60岁年龄区间中每岁为截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上述确诊年龄截点均可提示确诊年龄是CLNM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数目≥3枚、肿瘤直径>5 mm、单灶位于下极、包膜浸润是影响CLN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确诊年龄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但其仅反映CLNM风险变化趋势,无确定截点;将年龄看成连续型变量,在相关研究结果阐述中更加合理.其次,当PTMC存在以下情况,如男性、肿瘤数目≥3枚、肿瘤直径>5 mm、单灶位于下极、包膜浸润,应警惕CLNM可能.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仁花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癌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乳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发病时,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家族遗传史、肿瘤部位、性别以及甲状腺特异性抗体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但和病灶数量、病灶大小、浸润被膜情况、肿瘤分期以及患者年龄有着明显的相关性(P<0.05),若患者的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cm并且病灶多发和分期为T3和T4,则患者极有可能会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病灶数量、病灶大小、浸润被膜情况、肿瘤分期以及患者年龄时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若这类因素存在需要实施针对性处理.

  • 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曹宇虎;刘世君;孙建波;曹召乾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分析患者病理特征(肿瘤大小、数量、位置等)、肿瘤分期、中央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及家族遗传病等情况,先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PT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1.97%(185/356).单因素分析中,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病灶数量、肿瘤分期及浸润被膜有显著关系(P<0.05).而与性别、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家族遗传病史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C患者年龄(<50周岁)、病灶大小(癌灶直径≥1.0cm)、病灶数量(多发病灶)及肿瘤分期(T3+T4)是影响中央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0.922、2.460、0.397、0.703(P<0.05).结论 PTC患者年龄(<50周岁)、病灶大小(癌灶直径≥1.0cm)、病灶数量(多发病灶)及肿瘤分期(T3+T4)是影响中央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针对有此类危险因素的PTC患者,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进行临床治疗.

  •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HIF-1α、VEGF表达和BRAF基因突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

    作者:蒋伟光;蒋国新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缺氧诱导因子-l 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在cN0期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寻找能预测cN0期PTC局部侵袭和转移的指标,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寻找依据,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20例PTC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情况.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DNA测序法检测120例PTC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状况;统计学分析HIF-1α、VEGF表达与BRAF基因突变与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cN0期期PTC组织中HIF-1α阳性率40.83%(49/120),VEGF阳性率49.17%(59/120),BRAF突变率74.17%(89/12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7.50%(69/120).HIF-1α、VEGF表达、BRAF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蛋白标记物HIF-1α、VEGF联合BRAF基因突变对PTC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并且与cN0期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预测局部侵袭和转移的指标.

  • 纳米炭提高甲状腺乳头癌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

    作者:顾建华;刘芳;苗恩君;费健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液示踪技术在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上海黄浦区东南医院治疗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癌病人85例,随机挑选45例病人使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示踪组),另40例病人未使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对照组).所有病人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以及患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病人的淋巴结清扫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示踪组和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分别为294枚和116枚.示踪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5±5.3)枚,显著高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2.9±2.2)(P<0.001).示踪组淋巴结转移率37.8%(17/45)与对照组45.0%(18/40)无统计学差异(P=0.499).示踪组和对照组阳性淋巴结分别为(1.2±2.2)和(0.7±0.8),无统计学差异(P=0.119).淋巴结转移病人中,示踪组清扫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P=0.007).两组病人术后均随访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可显著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癌病人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及阳性淋巴结的清扫数,有利于甲状腺癌的淋巴结清扫.

  • 6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张宇皓;文开学;马培如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诊断、治疗方面业界存在诸多分歧。该研究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并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月于山西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结果:61例患者术前均行颈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准确率为86.89%。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患侧叶及峡部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共39例,其中11例同期行对侧叶部分切除术;接受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共22例。5例同期行颈侧淋巴结清扫术。27例发生中央淋巴结转移(44.3%),5例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8.2%)。年龄<45岁、多灶性病变、肿瘤位置跨越或接近中线、肿瘤大径大于等于5 mm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6.7%、60.7%、66.7%和53.8%。结论: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灵敏度较高,规范化及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顾梓群;单成祥;刘佳;冯云洁;仇明;徐昕昀

    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沁;杨晓晨;查小明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径(>5 ra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作者:汤靖岚;侯春杰;胡巧洪;何洪峰;何跟山;鲁科峰

    目的 探讨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2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图像,根据手术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和阴性组.采用多因素回归对两组患者癌灶的各项超声特征进行分析,在其中筛选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后进行评分赋值.应用该评分标准对158例验证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超声评分,并与手术病理比较,计算超声评分法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AUC,并确定佳诊断评分值.结果 筛选出的独立预测因子为癌灶大径≥5mm、癌灶多发、癌灶边界不清以及侵犯甲状腺包膜,超声评分法的ROC曲线AUC为0.89,佳诊断评分值为3分,灵敏度0.788,特异度0.902.结论 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谭卓;聂喜林;郑传铭;蒋烈浩;葛明华;王佳峰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 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叶昀亮;项颖颖;陈恩东;瞿金妙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大径>7mm、总结节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汪丽平;刘存山;骆献阳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预防性双侧 CLN 清扫术的 PTC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及预防性双侧 CLN 清扫术52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预防性双侧 CLN 清扫术34例。86例患者中<45岁、男性,肿瘤直径≤0.5 cm、>0.5~<1.0 cm,侵及甲状腺被膜、突出腺体 CLN 转移阳性率与≥45岁、女性,肿瘤直径≥1.0 cm,未侵及甲状腺被膜、未突出腺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86例患者<45岁、男性、肿瘤直径≥1.0 cm 与 CLN 转移均呈正相关(r=0.605、0.374、0.600,均 P <0.05),双侧转移、多灶、侵及甲状腺被膜、突出腺体与 CLN 转移均无相关性(r=0.005、0.006、0.068、0.108,均 P >0.05)。结论对 PTC 患者首次手术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应行预防性 CLN 清扫术,<45岁、男性、肿瘤直径≥1.0 cm 易出现 CLN 转移。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良;梁万明;罗晓勇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200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0例,转移率为35.00%;经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被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被膜侵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MC患者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侵犯被膜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必要时可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 TNM分期年龄组别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分析

    作者:刘世强;叶钿均;蒋殿虎;江浩;黄文

    目的 探讨TNM分期中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两个年龄组别病人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方法 cN0期PTC病人56例,根据TNM分期分成年龄<45岁组(29例)和年龄≥45岁组(27例),应用“卡纳琳”标识中央区淋巴结后行患侧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比较两组病人患侧淋巴结阳性率.结果 年龄≥45岁组病人患侧清扫淋巴结(6.19±4.28)枚,阳性淋巴结(1.26±1.91)枚,阳性率20.4%;年龄<45岁组病人患侧清扫淋巴结(4.52±3.55)枚,患侧阳性淋巴结(1.14±1.60)枚,阳性率25.2%.两组患侧清扫淋巴结数、患侧阳性淋巴结数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期PTC病人TNM分期的两个年龄组别中,患侧淋巴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病人是否进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形成一套综合评估体系.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严丽;冀宏;李清怀;丹海俊;郝芳

    目的 探讨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20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PTM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203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6例(32.5%).这66例中肿瘤直径≥7 mm者48例(72.7%)、包膜侵犯14例(21.2%)、多灶21例(31.8%)、双侧癌16例(24.2%).x2检验结果表明:肿瘤直径≥7 mm、包膜侵犯、多灶和双侧癌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年龄和性别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7 mm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不增高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和暂时性声音嘶哑的发生风险.结论 肿瘤直径≥7 mm是导致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膜侵犯、多灶和双侧癌是导致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次要影响因素.PTMC具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BRAFV600E突变和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庆军;张伟;王南鹏;段海松;周彦;张薇;赵代伟

    目的: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突变发生率,探讨BRAFV600E突变与PTC(cN0期;肿瘤直径≤2 cm)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巢式PCR基因测序法检测72例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C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V600E突变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引起BRAFTM基因突变和PTC(cN0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47.22% (34/72),中央区颈部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6.11%(26/72).cN0期PT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与肿瘤大小(P=0.016)、双侧肿瘤(P=0.010)、多灶性肿瘤(P=0.006)、包膜浸润(P=0.024)、BRAF基因突变(P=0.008)相关.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与肿瘤大小(OR=2.674,95%CI=1.702~3.997)、肿瘤多灶性(OR=1.371,95%CI=1.065~2.087)、包膜浸润(OR=0.540,95%Cf=0.396~0.794)、BRAF突变(OR=1.647,95%CI=1.101~2.463)具有相关性,为cN0期PT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检查、B超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无淋巴结转移的N0期PTC患者隐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6.11%,BRAF基因突变、肿瘤大小、多灶性、包膜侵犯可能是预测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者应选择性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