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07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的护理

    作者:马小青

    位置,改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研究

    作者:张新媛;Gaetano Barile;Sophia Pachydaki;William Schiff;Janet Sparrow;Stanley Chang

    目的:探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寻求新的药物治疗途径.方法:23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黄斑裂孔(MH)及黄斑前膜(MP)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ERM)由玻璃体切割术中取得.细胞凋亡的情况由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rase-dUTP-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进行评估.Caspase-3及PARP的表达由特异性抗体抗活性Caspase-3和抗P-85片段的PARP检测.Cytokeratin与抗活性的Caspase-3双染色法进行凋亡细胞类型的鉴别.结果:大多数发生凋亡的细胞为RPE细胞,而凋亡细胞与抗活性Caspase-3和抗P-85片段的PARP表达增加相关.细胞凋亡的数目与发生慢性视网膜脱离(>2个月)的病例有关,但凋亡系数(apoptosis index,AI)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4429 vs 3.2286,P=0.1877).PVR,PDR,MP各组的凋亡系数分别为2.325%,3.42%,5.5%,P值分别为PPVR & PDR>0.1(0.1685),PPDR & MP>0.1(0.5380),PPVR & MP>0.1(0.8333).结论:此项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PVR、PDR、MH及MP发病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诱导Caspase-3活性表达可作为一种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疾病的新的尝试.

  • β-榄香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期大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的干预作用

    作者:帅天姣;代海燕;张召弟;陈丹丹;王瑞英;朴天华

    目的 观察β-榄香烯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导致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STZ诱导成功的糖尿病模型组(DC组)、低剂量β-榄香烯给药组(BL组)与高剂量给药组(BH),各20只.给药组分别在手术显微镜下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计量的β-榄香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取各实验分组中的视网膜切片,对VE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NC组视网膜各组织结构显现清晰的层次,DC组较NC组视网膜变薄,且结构破坏,神经节细胞数减少;BL组较DC组略有提高;BH组视网膜结构较BL组有好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检测的各实验组视网膜结果显示,DC组、NC组、BL组、BH组大鼠VEGF阳性细胞核数目分别为(125.4671±8.4561)、(10.1324±2.0334)、(75.5123 ±7.6507)、(21.5364±1.7861)个,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榄香烯可能成为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新作用靶点,同时可以改善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延缓视网膜组织的进一步恶化.

  • 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周吉林

    目的 分析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70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35例.接受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后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和炎症反应改善情况较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用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疗效确切.

  • Muller细胞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刘红;谷万章;陶源;周丽霞;Zueva M.V.

    目的 评价Muller细胞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239例(478只眼)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及早期增殖期DR病人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图(ERG)、局部ERG以及12、32、40赫兹闪烁光ERG检查,并计算纤维指数:闪光ERG的b波幅值/12赫兹闪烁光ERG幅值.此外,对37例增殖前期DR病人每间隔2~4个月进行动态电生理观察1~1.5年.结果 非增殖期DR的32、40赫兹闪烁光ERG b波幅值位于正常低限,闪光ERG的a波幅值中度降低,为(54±9.6)μv,b波幅值正常;12赫兹闪烁光ERG幅值明显降低,为(25.8±9.4)μv,纤维指数平均为(9.3±1.4)单位.增殖前期DR的所有视网膜电反应均中度下降,闪光ERG的b波幅值为(179±19)μv,12赫兹闪烁光ERG幅值为(13.0±6.4)μv,纤维指数为10~16单位,平均(13.8±1.3)单位,有极显著增高(P<0.001).早期增殖期DR的闪光视网膜电图的a波和32、40赫兹闪烁光视网膜电图幅值继续下降,分别为(30.0±12.2)μv、(8.8±2.7)μv和(4.o±2.1)μv,纤维指数平均为:(13.5±2.2),有极显著增高(P<0.001).动态观察表明,原来增高的纤维指数突然下降,说明近期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极大.结论 纤维指数增高是视网膜缺血缺氧的共同特点,表明Muller细胞的代谢活性代偿性增高,证实其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Lucentis在玻璃体术中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影响研究

    作者:郝风芹

    目的 探讨Lucentis对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60例(60只眼)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脑抽签随机法分为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组(注射组)和玻璃体腔内未注射Lucentis组(对照组).玻璃体手术前分别测得两组的佳矫正视力,术后再次记录两组佳矫正视力、手术用时、FFA表现,随访(4.65±1.32)个月.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后7d可见视网膜及增殖膜上的新生血管萎缩.手术全程用时注射组平均(90±18) min,对照组平均(137±20) 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73,P<0.01).注射组术前平均好矫正视力为(0.06±0.05),术后为(0.36±0.28),对照组术前平均好矫正视力为(0.07±0.04),术后平均为(0.27±0.16),两组术前术后好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7771,P<0.01;t=6.6421,P<0.01).注射组术前术后视力差值平均为(0.312±0.089),对照组术前术后视力差值平均为(0.253±0.0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07,P<0.01).术后FFA表现,注射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后再行玻璃体切割术可降低手术难度,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佳矫正视力,增加手术成功率.

  •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观察

    作者:于秀玲;王海林;徐丽;牛彤彤;张聪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I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90只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及眼内光凝,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依术中玻璃体腔内填充物不同分为三组,注灌注液为I组28只眼,注惰性气体14%C_3F_8为Ⅱ组49只眼,注硅油为Ⅲ组13只眼.结果 术后随访三个月内,术后视力提高81只眼(90%),不变者7只眼(7.8%),下降者2只眼(2.2%).其中矫正视力0.5以上者23只眼(25.6%),0.1~0.4者44只眼(48.9%),佳矫正视力为1.0.-过性高眼压24只眼(26.7%),其中I组2只眼,Ⅱ组16只眼,Ⅲ组6只眼.合并葡萄膜炎虹膜粘连者术后前房炎症反应重,视力恢复差.无一例人工晶状体移位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I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熟练的手术技巧为前提.

  • 玻璃体切割联合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鞠家君;刘杰;赵艳霞;张万臣

    目的:观察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充填材料选择.方法:分析426例472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膜剥离切除,眼内电凝,激光光凝并根据情况选用眼内充填材料.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448/472眼(占95%)一次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除1眼术后合并中央静脉阻塞,1眼合并中央动脉阻塞,8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视力下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0.05以上362眼(76.7%),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6眼视力大于0.2.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激光治疗是挽救增殖性糖尿病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终失明的有效方法.

  •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分析

    作者:李晖;宋蓓文;杜新华;吴强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术后高眼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51例(54眼)因PDR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和治疗效果,并分析发生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6例(26眼)PDR术后发生高眼压,发病率为48.15%(26/54).高眼压的发生与术前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是否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或眼内填充及术后葡萄膜炎程度等因素严重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术前血糖于8.9 mmol/L以下的浓度变化、术前是否行眼内光凝、术中选择填充物的种类无关.除2例患者主动放弃治疗,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PDR玻璃体术后高眼压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主要与PDR严重程度、是否联合其他术式及术后葡萄膜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在降眼压基础上,根据PDR患者病情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因治疗可有效控制眼压,改善视力.

  • 瘦素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

    作者:马涛;李文化

    目的 通过检测瘦素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中的表达,探讨瘦素在PDR、PVR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0例PDR患者、20例PVR病变患者眼内视网膜前膜中瘦素的表达,以及患者的血清、眼前房水、玻璃体液中瘦素的浓度.用Chi-Square Tests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比较PDR、PVR与对照组之间瘦素表达的差异.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0例PDR患者中,有18例患者眼内视网膜前膜的瘦素受体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例PVR患者中,有3例患者眼内视网膜前膜的瘦素受体呈阳性表达,其中2例为血管纤维性视网膜前膜,1例为细胞纤维性视网膜前膜,阳性率为1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USA结果:检测30例PDR患者的血清、眼前房水、玻璃体液中瘦素的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20例PVR患者的血清、眼前房水、玻璃体液中瘦素的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瘦素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参与到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性.

  • 除风益损汤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

    作者:芦志泉;郑颖

    目的:观察除风益损汤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除风益损汤联合黄斑区激光格子样光凝治疗,对照组给予黄斑区激光格子样光凝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总有效率治疗组95.00%,对照组50.00%,两组视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除风益损汤治疗玻切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疗效明显.

  •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研究

    作者:周林;姚进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术后高眼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08例121眼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对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早期高眼压的诊断标准为:术后2周内任何时间非接触性眼压计测眼压>21 mmHg(1 kPa=7.5 mmHg).结果 玻璃体切割术后33眼(27.27%)发生高眼压,眼内充填与平衡液充填者的发病率为32.63%和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补充视网膜光凝者的发病率分别为42.22%和1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网膜病变Ⅳ期、Ⅴ期、Ⅵ期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2.00%、22.00%、41.3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视网膜脱离与合并视网膜脱离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8.67%和4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与术中未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组的发病率为35.21%和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结论 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DR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相关,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早期发现、个体化治疗可以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力.

  • 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的影响

    作者:门愿如

    目的 探析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90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23G标准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术前行Lucentis玻璃体腔内注射,7d后行23G标准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可促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与新生血管的消退与萎缩,降低手术难度,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视力恢复更佳,安全性高,值得借鉴与推广.

  • 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琴;杨安怀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玻切术及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虹膜新生血管患者21例(25眼).每眼均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 mg/0.1 ml,测量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1个月,2个月视力、眼压及观察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根据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于术后1周内21眼行玻切术及视网膜光凝,其中8眼为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眼为玻璃体积血,5眼为牵拉性视网膜浅脱.4眼仅行视网膜光凝.结果:与术前视力相比较,术后第1、3、7天、1个月及术后2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术前眼压相比,术后第1、3、7天、1、2月眼压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相比,术后第1、3,7天、1、2月虹膜新生血管分级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Lucentis联合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疗效明确,可为早期行眼底激光、玻切术提供手术时机,但每次注药维持时间、每次注射量及远期多次注药频率、并发症等尚需进一步观察.

  • 超声血管造影在屈光间质混浊情况下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万灵;钟捷;董明蓉;曾永

    目的 探讨超声血管造影在屈光间质混浊情况下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膜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对象行超声血管造影检查,而后得出造影诊断,所有对象行玻璃体切割术,将超声血管造影结果与术中直视下诊断结果对比,评估超声血管造影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术前超声血管造影诊断为PDR玻璃体积血、PDR视网膜脱离与PDR新生血管膜的患者分别为3眼、10眼、19眼,术中直视下明确诊断为PDR玻璃体积血、PDR视网膜脱离与PDR新生血管膜的患者分别为2眼、12眼、18眼,超声血管造影针对三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88%、87.5%、93.75%.结论 超声血管造影在屈光间质浑浊情况下对PDR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提供依据,以便医师进行预后评估及在术前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手术干预及围手术期止血药物应用

    作者:姜世怀;乔岗;余敏;代艳;胡波;范萍

    目的 观察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前及术后分别使用止血药物对术中、术后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情况的影响,探讨PDR围手术期止血药物使用的佳方案.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观察资料的PDR患者43例(49眼)按止血药物使用方案不同分为3组,A组14例(17眼),术前1h肌注注射用血凝酶1KU,B组13倒(15眼),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75mg,1次/d,5d,C组16例(17眼)既术前肌注注射用血凝酶1KU,又于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75mg,1次/d,5d.对比分析3组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结果 术中渗血程度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B组,术后出血指标(术后早期玻璃体混浊程度、晚期再出血),C组优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即术前术后均使用止血药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效果优于单纯术前或术后使用止血药.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研究

    作者:姜旭光;韩晓冬;杨敏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2/2016-02收治的110例160眼的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不同分期PDR患者视力改善情况、高眼压发生率,分析手术引发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结果:Ⅳ期、Ⅴ期、Ⅵ期PDR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发生47眼高眼压,其中术后1~2 mo发生7眼、3~4 mo发生12眼、5~6 mo发生13眼、7~8 mo发生7眼、9~10 mo发生5眼、11~12 mo发生3眼,总发生率29.4%.患者21眼(44.7%)经常规药物治疗后,眼压得到有效控制.6眼(12.8%)再做虹膜周边切除术重塑前后房交通后眼压恢复正常.7眼(14.9%)患者放出部分气体,眼压恢复正常;6眼(12.8%)患者取出部分硅油眼压恢复正常.7眼(14.9%)患者行手术切除术配合局部糖皮质激素,眼压恢复正常.术前PDR分期、术前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是否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是否眼内填充、术中是否行全视网膜光凝因素与术后高眼压发生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填充是引起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DR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相关,其中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填充与PDR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标准化、个性化预防措施,竭力降低术后高眼压.

  • 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光凝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刘青;艾明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ranibizumab,IVR)、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及两者联合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眼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PDR并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142例169眼纳入研究.A组:PPV术前行IVR患者35例41眼,B组:PPV术前行PRP患者34例39眼,C组:PPV术前行IVR和PRP患者32例38眼,D组:PPV术前未行IVR及PRP患者41例51眼.比较4组患眼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使用电凝情况、医源性裂孔、眼内硅油填充及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四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0.03±8.91、71.13±8.89、68.60±6.73、103.23±17.44min,A、B、C组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比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的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31,P>0.05).四组术中使用电凝的眼数分别为8、11、7、38眼,A、B、C组术中使用电凝的眼数明显比D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27.499 、x2BD=19.105、x2CD=27.405,均P<0.0167);A、B、C组术中使用电凝的眼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05,P>0.05).四组术中硅油填充的眼数分别为6、7、5、28眼,A、B、C组术中硅油填充的眼数明显比D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15.818、x2BD=12.6982D=18.014,均P<0.0167);A、B、C组术中硅油填充的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360,P>0.05).四组术中出现持续或严重出血的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09,P>0.05).PPV术后1mo,四组平均BCVA分别为0.274±0.151、0.175±0.079、0.277±0.137、0.177±0.059,A、B、C组平均BCVA均比D组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wk,四组玻璃体再次出血的眼数分别为5、5、4、20眼,A、B、C组术后玻璃体再次出血的眼数均比D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8.385 、x2BD=7.675 、xcD=9.100,均P<0.0167);术后1、3mo 四组术中玻璃体再次出血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mo=2.933、x23mo=2.249,P>0.05).结论:PDR患眼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前行IVR、PRP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电凝止血、眼内填充物的使用率,有效提高患眼视力.

  • 玻璃体切除术前注射抗VEGF类药物治疗PDF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李隽;徐国兴

    目的:探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类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01,语种不限,检索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所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GRADEpro软件对各评价指标的参数进行循证医学质量评价;采用漏斗图检测所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发表时间介于2008/2016的1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包含923例患眼,其中493例患眼进入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组(试验组),430例患眼进入单纯行PPV组(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1)试验组术中出血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06,95%CI(0.02~0.15),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WMD=-29.13,95%CI(-36.95~-21.30),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术后早期[OR=0.29,95%CI(0.19~0.44),P<0.01]及晚期[OR=0.34,95%CI(0.20~0.58),P<0.01]玻璃体出血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组术后佳矫正视力水平不优于对照组[WMD=-0.51(LogMAR),95%CI(-1.10~0.08),P=0.09],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术中医源性视网膜破裂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OR=0.24,95%CI(0.14,0.40),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在纳入的16篇文献共493例试验组患眼中,无1例报道出现与注射anti-VEGF类药物相关的明显眼内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注射药物的剂量、玻璃体腔内注射与手术的间隔时间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 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凌家文

    目的:分析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使用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抗VEGF药物,分析结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治疗有效率更高,<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减压改善方面更好,且观察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以及黄斑水肿发生概率更低,<0.05.结论:对于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开展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成效.此法安全性高,有助于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