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压低氧应激促进入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自噬

    作者:尹姣姣;李兵;赵强;张姝婷;潘耀柱;白海

    目的:探讨低压低氧应激条件下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自噬活性的变化及其对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压低氧装置培养MSC,将压力控制在41.1 kPa,氧气浓度控制在1%,在0、4、8、16、24和48 h收取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的方法检测自噬标记性蛋白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采用自噬抑制剂羟氯喹(8 μg/ml)和三甲基腺嘌呤(5 mmol/L)处理细胞,观察低压低氧条件下,抑制自噬后MSC的存活状况.结果:低压低氧培养MSC后LC3Ⅱ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水平在8h时间点上调明显;低压低氧培养MSC 8 h,自噬抑制组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增高.结论:低压低氧应激可以促进MSC自噬活化,该活性对MSC的存活具有保护作用.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丽昕;曹永彬;王志红;刘周阳;刘蓓;赵丹丹;达万明;高春记;吴晓雄

    本研究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方法和疗效.对5例SAA的患者进行了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骨髓或外周造血干细胞加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移植后临床造血重建时间及近期并发症.结果显示,所有SAA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白细胞计数大于2×109/L的平均时间是13.8天,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的平均时间是17.8天,第30天行患者外周血STR-PCR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的基因型.除1例发生癫痫失去联系外,其余4例均无病存活至今,仍在继续随访中.总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SAA有效可行的方法,但还须大样本的研究.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例

    作者:刘刚强;靖明;孟阳;苑亚东;曹勇;冯金勇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该病主要以进行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剪刀步态和肌无力为特征,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突变性和脱髓鞘,且以胸段病变明显.HSP临床特征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患者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复杂型患者除上述表现外还可伴有智力障碍、锥体外系症状、癫痫、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病等[1].脐带血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的一种,其获取方便,来源丰富,容易扩增,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试验中,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2,3].关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主要讨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的影响.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承伟;汪萍;胡晓琴;方明;蔡谋善;邹琼;郑翔宇

    目的 探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移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标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定(ADL)分级.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NIHSS评分、ADL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移植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移植后有轻度发热5例,均自行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 改良法体外培养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析☆

    作者:王琪;祖启明;项良碧;刘宪民;刘松波;苟三怀

    背景:目前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成功率较低,且缺乏较为统一的鉴定方法.目的:对传统的体外分离培养脐带血问充质干细胞方法加以改良,以提高细胞培养成功率,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4/2007-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自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28份,由上海市红房子医院产科提供,经产妇和家属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牛儿脐带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原代培养5~7 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三四天全量换液一次.待细胞贴壁后,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改良1组当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皿中培养:改良2组待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据优势时,将培养基换为含体积分数为15%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取第5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成骨及成脂诱导.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染色检测绌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28份脐带血中20份培养出贴壁细胞(改良1组6份/10份,改良2组14份/18份),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改良1组4份,改良2组9份),成功率为46.4%,可传至22代且形态无变化,强烈表达CD105、CD29等问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而CD34、CD45和CD106等呈阴性表达.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脐带血中存在问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体外培养方法经改良后可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

  • 胎儿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γδ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王凯;张艳华;徐强;程秀永

    目的 探讨胎儿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γδ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或γδ T细胞在胎儿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经2 μg/ml聚丙烯酰胺(PAM)和100 IU/ml白细胞介素-2(IL-2)活化后,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或γδ T细胞以不同比例与UC-MSCs共培养时对γδ 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和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s对γδT细胞Fas-L和TRAIL表达的影响及γδ 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γδT细胞以不同比例与UC-MSCs共培养时,UC-MSCs以剂量依赖性抑制γδ T细胞增殖;PBMCs和UC-MSCs以3∶1及40∶1比例培养时,IFN-γ+细胞比例分别下降了为3∶1和40∶1 (P=0.001、0.021),颗粒酶B阳性细胞比例分别升高了79.7%、165.0%,与UC-MSCs共培养对TNF-α+、IL-10+γδ T细胞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62);细胞毒性作用检测结果表明,UC-MSCs抑制γδ T细胞对H1N1[H1N1具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第1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的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且PBMCs和UC-MSCs以3∶1及40∶1比例培养时,Fas-L+ γδ T细胞比例降低了87.6%、37.5% (P =0.000、0.009),TRIAL+γδ T细胞比例降低了43.2%、18.7% (P=0.037、0.042),但UC-MSCs不影响γδ T细胞凋亡(P =0.070、0.064).结论 UC-MSCs能抑制增殖和细胞凋亡并调控其细胞因子表达,Fas-L和TRIAL与上述调控效应有关.

  • 人脐血清对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与衰老的影响

    作者:王爽;范振海;刘祖林;王钰莹;方宁;喻皇飞;刘金伟;余丽梅

    目的:探讨人脐血清(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serum,CBS)对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基本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以含3%CBS加7%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CBS组)或10%FBS(FBS组)的完全培养基培养hUC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与细胞周期,显微镜下测定细胞表面积和表达β-半乳糖苷酶细胞百分率,MTT法检测光密度值、绘制生长曲线.结果:CBS组和FBS组均表达CD44、CD105、CD90、CD73,不表达CD45、CD34、CD11b、CD19和人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但与FBS组比较,CBS组表达CD90细胞百分率更低,G0/G1期细胞比例较少,细胞增殖指数较高(P<0.05)且细胞表面积也明显更小(P<0.05).CBS组生长曲线较FBS组左移,峰值更高,细胞倍增时间48.37 h,FBS组则为54.43 h.FBS组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CBS组(P<0.05).结论:部分CBS合用FBS培养hUCB-MSCs能更好地促进细胞增殖,并更好地保持hUCB-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延缓细胞的衰老.

  • 成骨分化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杨大威;林和敏;刘广鹏

    目的 研究经成骨诱导分化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以及体外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功能. 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脐静脉血分离获取UCB-MSCs,体外扩增至第3代,行成骨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诱导分化前后UCB-MSCs免疫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的表达.首先以成骨分化的UCB-MSCs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未诱导的UCB-MSCs设为对照.共设立UCB-MSCs 1×102、1×103、l×104和1×105个/孔4种不同细胞密度,分为IFN-γ预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然后以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分别加入上述不同数量级的未诱导与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观察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同时加入IL-2检测对UCB-MSCs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逆转.后建立Transwell共培养体系,研究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对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是否为接触抑制性. 结果 未诱导的UCB-MSCs高表达HLA-Ⅰ类分子,不表达HLA-Ⅱ类分子;经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 HLA-Ⅱ类分子的阳性表达率升高.未诱导的UCB-MSCs对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效果,而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且无细胞数量依赖性),并且在IFN-γ作用后,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密度为l×104个/孔及1×105个/孔时未诱导的UCB-MSCs可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但加入IL-2后该抑制作用被逆转;而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则不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Transwell共培养结果表明,与直接接触培养相似,未诱导的UCB-MSCs可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抑制能力明显减弱. 结论 经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抑制混合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效果明显低于未经成骨诱导分化的UCB-MSCs,不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或细胞治疗的同种异体种子细胞来源.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磊;郑建金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癌症的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显示了它的作用。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不同的性质,然而,不同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抗癌的应用中并没有被完全研究透彻,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对肿瘤的作用不同。一些研究显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也有部分文献表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

  • 低氧促进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作者:王海燕;王刚;张晓岩;李菊英;贺菊香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的促进作用.方法 收集4例志愿者脐带血,分离获得间充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研究分为常氧组、常氧诱导组、低氧组、低氧诱导组.研究低氧诱导培养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细胞生物学特征、诱导分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5%含氧量条件下细胞的增生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诱导成神经细胞的过程中,低氧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能力增强.神经细胞表面标记Nestin、NF-M表达阳性.与常氧诱导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组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低氧条件可以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产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