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胶质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分子特征

    作者:杨文圣;季天海

    本文基于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提出的新的“整合性诊断”概念,回顾并分析了胶质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分子特征,所涉及的胶质瘤类型包括弥漫性胶质瘤(WHOⅡ级和Ⅲ级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及WHO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和儿童相关的弥漫型胶质瘤等)和局限性胶质瘤(如WHO Ⅰ-Ⅲ级的其他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和室管膜肿瘤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晨;马燕;许小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高度异质性、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了多种基因与MDS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转白)密切相关.SRSF2是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该基因突变提示患者可能预后不良,并较未突变者有更高向AML转化的几率;与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的DNMT3A,其突变多预示较差的总生存率,并可能更快地向AML转化;调节组蛋白合成的ASXL1,其框移突变是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并且较无突变者有更快向AML转化的现象;与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的IDH又可分为IDH1与IDH2,前者多提示较短的生存时间以及较高的转白率,而有部分报道发现后者在低危组患者中提示不良的预后;另一与DNA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的基因TET2,是目前MDS中常见的基因突变,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但目前其对MDS患者预后影响的观点尚未统一,有报道提示其突变与MDS较快向AML转化有明显关联.因为研究对象人种、地域、临床特点等众多因素的不同,各家报道结果仍存在差异.本文就这五个基因进行综述.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和IDH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米瑞华;吕晓东;魏旭东;范瑞华;尹青松;胡杰英;王倩;宋永平

    目的 评估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2(IDH1和IDH2)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DH突变与临床、细胞遗传学、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6例初治AML患者,采用RT-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DH1及IDH2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IDH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AML患者中检出IDH1突变患者14例(14.6%),突变位点包括国际上未见报道的p.P127和p.I130;检出IDH2突变2例(2.2%),突变位点为第140位氨基酸。14例IDH1突变阳性患者中10例为正常核型患者;2例IDH2突变阳性患者均为正常核型患者。IDH突变阳性的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血小板计数较低,但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2突变阳性患者年龄偏大。IDH突变阳性的患者表达HLA-DR、CD33、CD34、CD13抗原和具有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结论 IDH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并且是AM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和IDH2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贾祝霞;周民;晁红颖;卢绪章;张日;岑岭;肖溶;姜乃可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I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l基因突变和部分l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I和IDH2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NPMl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和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 ①163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出IDH突变25例,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l突变7例,突变类型分别为c.395G→A(p.R132H)4例;c.394C→A(p.R132S)1例;c.394C→G(p.R132G)1例;c.315C→T 1例.除c.315C→T为同义突变外,其余均为p.R132错义突变.共检测出IDH2突变18例,均为c.419G→A(p.R140Q)错义突变.IDH2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IDHl(11.0%和4.3%,P=0.022),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IDHl和1DH2基因突变,但IDHl系同义突变.②IDH突变在FLT3→ITD突变阳性组发生率为34.6%,高于阴性组的11.9%(P=0.003),在NPMl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其中IDH在FLT3→ITD和NPMl突变双阳性组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双阴性组(45.5%和11.7%,P=0.002).正常核型患者中IDH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20.5%和5.8%,P=0.020).IDH突变型患者的中位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具有IDH突变的患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细胞水平方面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H基因突变在初诊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DH2突变更为频繁;发生IDH突变者年龄偏高,且与正常核型相关;该突变可与FLT3-ITD、NPMl突变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DH突变在促进白血病发生中可能和后两种基因起协同作用.

  • 络活喜联合倍他乐克降低中青年 IDH 疗效观察

    作者:王伶俐;王占成;武晓静

    目的:探讨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及倍他乐克(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 )联合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二者单独用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初发或首次治疗的46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舒张压≥90mmHg ,收缩压<140mmHg)随机分为三组:A组15例患者单独给予络活喜治疗;B组15例患者则单独予倍他乐克治疗;C组16例患者予以络活喜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并于治疗4周后观察三组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舒张压下降皆>10mmHg ,C组为显著达18mmHg ,与A、B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下降差异不明显。结论:络活喜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舒张期高血压较单独使用络活喜或倍他乐克效果更明显。

  • 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庆峰

    目的:比较常温透析、低温透析、低温透析联合左卡尼汀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DH)的临床效果,为更好预防IDH提供依据.方法:将患者分为常温组、低温组、联合组,每组12例.常温组透析液温度为37℃.低温组透析液温度设定在35~36℃.联合组透析温度设定为35~36℃.在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推注左卡尼汀20~30 mg/kg.所有患者在接受第60次透析后,记录干体质量、超滤量、低血压发生率.结果:三组透析后干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超滤量为(2 968±188.4) ml,显著高于常温组和低温组(P<0.05).联合组IDH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常温组和低温组(P<0.05).低温组超滤量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但IDH发生率与常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常温透析和低温透析,低温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可以有效的预防IDH的发生,是在现行医疗技术条件下较为可行的IDH预防方法.

  •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检测——进展与展望

    作者:王运杰

    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目前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细胞形态学上与各类胶质细胞的相似性将其分为星形细胞肿瘤、少枝胶质细胞肿瘤、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肿瘤和室管膜源性肿瘤,然后进一步根据形态学特征划分为Ⅰ-Ⅳ级(星形细胞肿瘤Ⅰ-Ⅳ级,少枝胶质细胞肿瘤Ⅱ-Ⅲ级,混合性肿瘤Ⅱ-Ⅳ级)[1].目前组织学诊断仍是胶质瘤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然而,组织形态学相同的肿瘤预后仍可以有很大不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学上相似的肿瘤中存在多个不同的分子亚型,各亚型临床病程和治疗反应可以有很大差别[2].

  • 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

    作者:魏社鹏

    低级别胶质瘤是一类不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通常处于非活动状态,但是大部分终演变成致命性高级别胶质瘤.新的文献回顾和分析认为,肿瘤较大或有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该立即手术切除.术后年轻、肿瘤已全切且包含特定分子学特点的病人,可以只进行观察随访;有高危险因素如:肿瘤残留、年龄大于45岁、神经缺损症状、肿瘤大、有占位效应的病人,建议立即给予辅助治疗.

  • FLT3、NPM1、DNMT3A及IDH基因突变对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莹莹

    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异质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无论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点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已经成为AML精确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率不高.有40%~50%的AML患者在初诊时用标准的染色体显带分析方法检测不到克隆性染色体畸变,被称为正常核型AML.非M3型AML较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为FLT3、NPM1、DNMT3A、IDH基因突变.文章主要就四种基因的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非M3型AML的预后影响作一综述.

  •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燕武;毛庆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而又难治的恶性肿瘤,因其部位的特殊性,造成诊断困难,易复发而且难以治愈.因而寻找胶质瘤特异性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变得更为重要.生物标志物是近些年来出现在医学研究领域上的热点,它作为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指标,反映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状态及进程.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用,已发现一系列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实用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关于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一些研究进展,比如BRAF融合基因在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染色体1p/19q,6O-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状态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在弥漫性胶质瘤中的作用.这些标志物是近几年恶性胶质瘤研究的热点,对进一步完善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预后和开辟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遗传学:基因组改变指导诊断和治疗第十一届Frye-Halloran脑肿瘤研讨会报告(摘译)

    作者:Pamela S.Jones;Gavin P.Dunn;Fred G.Barker II;William T.Curry;Fred H.Hochberg;Daniel P.Cahill;柯超;陈忠平

    2012年10月4日,胶质瘤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召开了一个小型专题会议,通过温习目前对于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基因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包括新药物的研发明确方向.会议主要有3个部分内容:IDH1突变的神经病理学、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中的CIC、A TRX和FUBP1突变以及IDH1突变在治疗中的作用.会议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专家对包括低级别胶质瘤研究、突变的IDH1生物学及其在低级别胶质瘤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作了10个议题的报告.会议结论:近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发现的反复出现的基因突变增加了对于与低级别胶质瘤相关的生物学活性分子机制的理解.理解这些基因改变在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但有助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更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将这种目前致命性的恶性肿瘤转变为慢性甚至是可以治愈的疾病.本文综合本次会议报告内容,重点介绍目前对低级别胶质瘤发展中潜在的分子基因机制的理解,以及这些机制作为靶点在诊断、治疗和复发中的运用.

    关键词: 胶质瘤 会议报告 IDH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