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中的肌上皮细胞改变

    作者:吴焕文;刘旭光;李俊杰;王婧;张卉;庞俊译;梁智勇

    目的 观察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癌巢周围及纤维血管轴心中肌上皮细胞存在与分布情况,探讨肌上皮标记在SPC鉴别诊断及浸润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3例乳腺SP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结果判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3例SPC中,18例(78.3%)在癌巢周围及纤维血管轴心中至少有一种肌上皮标记的表达,其中12例(52.2%)具有基本完整的癌巢外周及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细胞层,6例(26.1%)有不同程度的肌上皮细胞缺失,仅5例(21.7%)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然而,与周围正常导管/小叶相比较,SPC的肌上皮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尤以p63染色为明显,表现为p63染色的肌上皮细胞核间距增宽).p63、CK14在肌上皮细胞染色强度与范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背景反应少,较易判读.CD10对部分病例癌巢外周肌上皮染色效果欠佳.所有病例的肿瘤细胞CK5/6均(-),且至少有一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的表达.结论 SPC在癌巢外周及纤维血管轴心内可存在完整或部分的肌上皮细胞层.SPC病例中肌上皮细胞核间距增加、数目减少.肌上皮细胞存在与否对于SPC与UDH的鉴别诊断以及SPC浸润的判断应用价值有限.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6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朱丽娜;王晓晶;史雪鸿;孙春杰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6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进行HE染色和CK5/6、p63、CK8、ER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IP)51例,伴不典型导管增生(ADH)或导管原位癌(DCIS)6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PC)4例,实性乳头状癌3例.32例伴普通型导管增生的IP其增生上皮CK5/6呈镶嵌状(+),CK8呈分散或簇状(+),其中21例ER呈不均匀(+);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呈p63和CK5/6(+).导管内乳头状瘤伴ADH、IP伴DCIS、IPC和SPC的增生上皮CK5/6(-),CK8片状(+),ER均匀强(+);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呈p63和CK5/6(-)或(+).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是一组良、恶性混合存在的病变,应通过特定的组织形态、增生上皮CK5/6、CK8和ER的表达情况以及肌上皮的位置进行鉴别.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钟定荣;孙萍萍;梁智勇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22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 选用ER、 PR、 p53、Ki-67、cerbB-2, S-100、p63,CgA、E-cadherin和CD31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随诊患者.结果 2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8.63岁,占我科同期切除乳腺癌的0.97%.大体观察肿瘤界限清楚,均可见纤维性包膜.镜下为缺乏显著异型性的实性细胞巢,局部可见乳头,其中21例纤维血管周围可见黏液;8例合并黏液癌,但其比例<40%;癌细胞巢周边均缺乏肌上皮标记, 瘤细胞比较一致,部分细胞胞质中含黏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20例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13例随访3~110月(平均39.8个月),无1例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ER、PR强(+), 仅有2例c-erbB-2(+),p53、S-100、p63、CgA均(-),Ki-67指数平均8%(1%~20%).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少见病理类型,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即使伴有浸润切除后也不易转移和复发,预后良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许海莺;陈宏颖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认识.方法 分析10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体状结构,内见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卵圆形或梭形,细胞核级别为低级别至中级别.免疫表型:ER、PR均强阳性且高表达,c-erbB-2无表达,肿瘤细胞CK5/6均阴性;7例瘤巢周围可见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3例部分瘤巢周围无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CgA阳性表达率70%,Syn阳性表达率为80%,Ki-67指数≤20%.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为乳腺癌较少见的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有特征性,预后良好,鉴别诊断很重要.

  • 乳腺实体性乳头状癌6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丁岚;杨永国;张丽华

    目的 探讨乳腺实体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归纳6例乳腺实体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6例实体乳头状癌发病年龄49~72岁;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呈膨胀性生长,充填整个导管腔,形成实性片状结构.实性生长区域中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形成,轴心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或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出现不同程度阳性表达,ER、PR均呈阳性表达,CK5/6肿瘤细胞阴性,仅呈巢团周围肌上皮和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散在阳性表达,Ki-67呈低表达,c-erbB-2呈阴性表达.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理类型,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预后较好.

  • 10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回顾

    作者:王雅娟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10例SPC的患者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R、PR、Her-2、p63、CK14、CK5/6、p53、Ki-67、Syn和CgA,并随诊患者.结果 1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3.3±4.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肿物和乳头血性溢液.肿瘤镜下呈实体乳头状生长,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具有低或中级别的细胞核,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肿瘤细胞ER和PR均强阳性,Her-2均无表达,实性结节内肿瘤细胞均不表达CK5/6、CK14和p63 ;Syn和Cg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和40% ;p53核阳性比例均<5% ;Ki67平均增值指数为10%(2%~30%).随访10例患者3~14个月,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惰性进展,即使伴有浸润切除后也不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龚幸春;李慧芳;钱雪峰

    目的: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 P C共11例,对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镜下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梭形或浆细胞样,其中1例伴发微小浸润癌,1伴发神经内分泌癌.11例SPC中肿瘤细胞均表达ER、PR,且多呈高表达.10例(91%)SPC均表达Syn、CgA.仅局灶残留的肌上皮CK5/6、P63、CD10及SMA表达阳性.Ki-67表达率为1%~10%.仅1例表达C-erbB-2(1+).结论: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虽然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良好,但因其可伴有浸润癌成分,因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郑桂华;陈旭东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例SPC患者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SPC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3岁~67岁,临床表现为乳头溢血1例,发现乳腺肿块3例。镜下见肿瘤被厚纤维分隔成巢状,肿瘤细胞巢内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周围细胞成栅栏状或围绕血管呈菊形团结构。瘤细胞轻度异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瘤细胞均表达ER、PR、Syn、CgA,瘤巢周围肌上皮CK5/6、SMA、P63散在阳性表达或不表达,乳头轴心肌上皮CK5/6、SMA、P63见阳性表达;Ki-67均为低表达(平均阳性指数2%);C-erBb-2均为阴性。结论 SPC好发于老年女性,临床上多表现为乳头溢血或乳腺肿块,有独特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预后较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媛媛;张伟;齐殿军;杨恩东;张学义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3例 SPC 病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特征,选用抗体包括 Syn、CgA、CD56等。结果本组13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63.7岁,肿瘤直径0.5 cm-3 cm(平均1.5 cm),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在导管内实性膨胀生长,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导管内可见肿瘤细胞 Paget 样扩散,细胞核轻至中度异型,核分裂象<5个/10HPF。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弥漫表达 ER、PR、Syn 等,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9%。结论SPC 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依靠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与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小叶瘤变及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等相鉴别。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病理及诊疗特点

    作者:常鑫;常伟东;鹿洪勇;王新宇;王莹;徐景伟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SPC)的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该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21例 SPC 患者,对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21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0~75岁,其中>60岁为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例。以乳房肿物就诊的16例,行以乳头溢液就诊为5例。根据Luminal分子分型,其中 LuminalA 型为14例,LuminalB 为7例。21例中行乳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内分泌治疗的1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5例,行乳房切除+腋结活检+内分泌为2例,乳房单纯切除+内分泌和腺体切除+假体+内分泌的各1例。结论 SPC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癌,通常发生于老年女性,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以乳房肿物及乳头溢液就诊,经过手术、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预后较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

    作者:张韵华;刘利民;夏罕生;俞清;袁海霞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的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SPC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病灶呈单发、多发导管内病变或实性病变.17个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1个呈囊实性.10个肿块内见细小钙化.7个肿块后方回声增强,3个后方回声衰减,8个后方回声不变.12个肿块血流丰富,2个血流中等,4个无血流或少量血流.7例原位癌或微小浸润性癌弹性评分为1~2分,3例浸润性癌弹性评分为4分.4例单发导管内原位癌超声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多发导管内病灶及单发实性肿块中,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结论:SPC有多种超声表现,超声有助于乳腺多发导管内病灶及实性病灶的术前良恶性诊断,灰阶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示SPC的浸润程度.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李敏达;赵金丽;徐剑峰;周美亚;田薇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乳腺SPC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史、FFDM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SPC的FFDM征象进行二项式检验.结果:15例SPC患者中,1例合并高级别导管内癌,1例合并黏液腺癌.13例患者FFDM图像上发现肿块,其中12例表现为高密度影;9例病灶边缘清晰,4例边缘模糊;13例均表现为边缘浅小分叶;5例病灶内见钙化.1例表现为不对称性致密影,1例未见明显肿块.二项式检验结果显示,边缘浅小分叶、高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SPC的FFDM表现为边缘浅小分叶、高密度等,大多数病灶边缘清晰,且与病理特征相关.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郑小草;葛荣;蒙伶俐;刘创峰

    背景与目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乳腺癌的少见类型,不足乳腺癌的1%。作为乳腺乳头状癌的特殊亚型,SPC表现为实体结节状或膨胀性生长。本研究探讨乳腺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32例SPC的患者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ER、PR、C-erbB-2、p63、Calponin、CK5/6、Ki-67、Syn和CgA。结果:3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3岁,主要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和乳腺肿块。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状,灰褐色或灰白色,质地偏中或软。镜下肿瘤呈实体状或乳头状,实性区内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印戒样,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肿瘤细胞ER和PR均强阳性(++~+++),C-erbB-2均无表达,实性结节内肿瘤细胞均不表达CK5/6、p63和Calponin。Syn和Cg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和78.2%。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7.5%(2%~20%)。2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84个月,25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后生存至今,1例患者因发生转移而死亡。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即使伴有浸润切除后也不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罗华荣;徐铖;郑海红;翁寿向;甘梅富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SPC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选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增殖标记(Ki-67)、细胞角蛋白5/6(CK5/6)、细胞角蛋白14(CK14)、肌上皮标记(P63)、突触素(Syn)和嗜铬素A(CgA)等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检测.结果:肿瘤主要表现为中心性的乳腺肿块或乳头溢血.镜下肿瘤由边界清楚的膨胀性生长的结节构成,结节内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55.6%伴有黏液分泌,16.7%伴有浸润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ER、PR呈强阳性, CerbB-2大部分呈阴性,仅4例CerbB-2(1+).肿瘤细胞均不表达CK5/6、CK14及P63,9例肿瘤细胞巢周围显示完整的肌上皮围绕,5例显示肌上皮部分缺失,4例完全缺失.Syn阳性率为72.2%,CgA阳性率为55.6%, 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8.5%.3例伴浸润的SPC均无HER-2基因扩增.17例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中仅1例见癌转移.获得随访的17例(占94.4%)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 31例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

    作者:蔡仕彬;潘颖;毛卫波;张敏;陈述政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例乳腺乳头状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检查,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行HER2基因检测.结果:乳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同时期乳腺癌的2.71%,多以发现乳房无痛性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为首诊表现.9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8例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患者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7例接受辅助化疗,2例接受放疗,全部病例均接受内分泌治疗.25例患者腋窝淋巴结阴性.31例患者均表达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阴性者29例.随访时间6~80个月,1例患者全身骨显像显示腰椎骨转移,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生活质量良好.结论:乳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被性乳头状癌及实性乳头状癌预后较好,可按照原位癌治疗原则处理.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马杰;邓再兴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 患者年龄48~81岁,平均(65.1±9.1)岁. 发生于左侧10例,右侧6例. 长径0.5~5.5cm. 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导管上皮实性片状生长,实性生长区域中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形成. 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形态较温和,通常仅为轻到中度异型,核分裂像少见.实性结构的周边经常可见微腺样腔隙,腔隙内常见黏液积聚. 瘤细胞ER、PR均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 肌上皮标记物均阴性,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常阳性. 预后良好. 结论 乳腺SPC常见于老年女性,组织学形态结构独特,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常阳性. 复发转移率较低,预后良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胡锦涛;成志强;邵牧民;彭全洲;左敏;王晓玫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收集乳腺SPC伴浸润性癌8例,总结该组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乳腺SPC伴浸润性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5岁,其发生率约占SPC总病例的30%.肿瘤常见的临床特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伴浸润癌常见的类型为乳腺非特殊类型癌和黏液癌,亦常伴神经内分泌分化.SPC伴浸润性癌时,浸润癌周边及其癌巢内肌上皮染色均为阴性.SPC与伴随的浸润癌区域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70%),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10%.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记CgA及Syn均双阳性或单个阳性.结论 SPC可能是低级别乳头状导管原位癌的变异型,其具有进展为其他类型乳腺浸润性癌的潜能.SPC可能为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乳腺黏液癌及非特殊类型癌原位癌阶段的病变.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映梅;郭双平;范超亮;韩铭;王璐;李侠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 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l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立英;皋岚湘;丁华野;许春伟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对9例SPC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行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染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SPC患者年龄32~83岁,平均69.2岁,其中以乳头溢液发病3例;9例核级别为低~中级别,7例细胞内和细胞外伴黏液分泌,2例伴钙化,3例伴粉刺样坏死。9例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均>70%),HER-2均阴性。9例SPC中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呈弥漫阳性(8例)、灶阳性(1例);CgA有4例呈弥漫阳性,1例部分阳性,4例呈阴性;6例有部分区域肌上皮标志物表达缺失,3例肌上皮标志物连续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3%~20%。9例SPC中有1例伴小灶性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大径2 mm),其余8例均不伴其它类型乳腺癌,前哨和(或)腋窝/锁骨下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9例中有8例进行乳腺癌保乳根治术,1例为局部肿物切除过程中偶然发现微小病灶,未行根治术;9例中有1例因伴有IDC,行4周期TC方案化疗,化疗耐受可,目前处于化疗后恢复期;其余8例术后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临床密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61个月(平均19.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结论9例SPC均表现为核级别较低、常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淋巴结转移率低等特点,随访未发现复发,提示SPC临床预后较好。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杨苗苗;翁海燕;孟刚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9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9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中原位实性乳头状癌7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2例.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可见神经及脂肪组织内浸润.结节内瘤细胞常见假菊形团及细胞核围绕脉管轴心呈栅栏状排列,7例见较明显黏液产生.9例癌组织巢内细胞CK8、ER均弥漫阳性,巢周及巢内肌上皮SMA、p63、CD10均阴性.8例Syn阳性,3例CgA阳性.2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成分类似浸润性导管癌,但细胞形态类似原位癌,且免疫组化标记Syn阳性.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呈结节状生长,可见结节浸润神经及脂肪组织内,癌巢周围肌上皮SMA、p63、CD10均阴性.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可能是呈推挤性生长的浸润性癌.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