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化痰开窍"辨证配穴的理论探讨

    作者:李晓硕;于若凡;任秀君;图娅

    "化痰开窍"针刺法是防治高血脂诱发中风的有效方法.本文论述"痰""瘀"的定义、历史源流与中风发病的关系及针刺治疗方法.从病因辨证配穴的角度阐述了丰隆、三阴交和百会、人中四穴相配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详细分析了穴位配伍的中医理论机制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四穴相配产生协同效应,可起到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过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等途径,促进脑部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对开展中风一、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穴位配伍作用的神经体液及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龙贤齐;姜会梨;任秀君;冀丽丽;图娅

    本文论述穴位配伍机制的3个方面内容: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及免疫机制.神经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节段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小脑);体液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免疫机制则包含免疫细胞及其免疫因子.不同穴位针刺后,通过对神经、体液及免疫的调节,产生针刺协同效应.

  • 不同穴位组合刺激对健康志愿者肠运动即时效应的比较

    作者:钟峰;陈敏;任驰;覃海知;杜勇军;李瑛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刺激对健康志愿者肠运动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正常生理状态下腧穴配伍的协同与拮抗效应对机体的影响.方法:40名健康志愿者前后进行3种不同穴位组合的针刺,大肠俞募配伍组(A组:天枢、大肠俞穴)、合穴下合穴配伍组(B组:双侧曲池、上巨虚穴)、合募俞配伍组(C组: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穴),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肠电平均幅值、频率、节律及差值的变化,纵向比较不同穴位组合针刺前后对肠运动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横向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差值.结果:B组降结肠的肠电平均幅值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幅值的针刺前后差值比较中,C组在降结肠段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肠段与合穴下合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针刺前后,肠电平均频率和胃肠节律紊乱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配伍的协同与拮抗效应可能是基于机体的病理状态,并不是生理状态.

  •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复发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江;胡冠雄;程忠;李春芳;钱卫明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4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组(132例)和常规治疗组(1 16例).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组连续5年在“三伏”、“三九”两时段对相应的穴位组合进行中药贴敷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每年贴敷时间段口服茶碱缓释片.结果:治疗2年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穴位贴敷减少和控制了COPD的复发几率.结论:“三伏”、“三九”中药穴位贴敷能减少和控制COPD复发几率,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方法.

  •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工流产术中的穴位优化组合研究?

    作者:陈冲;谢文霞;汪泽栋;曾林钗;刘沛;李春丽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不同穴位配伍对人工流产术中镇痛、镇静及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等的临床效果,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的佳穴位配伍方案。方法:选取自愿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Ⅰ组(三阴交+足三里)、Ⅱ组(三阴交+地机)、Ⅲ组(三阴交+太冲)、Ⅳ组(利多卡因宫颈阻滞麻醉)、Ⅴ组(空白对照,未采取任何止痛措施),每组40例。Ⅰ组、Ⅱ组、Ⅲ组主穴取三阴交,分别配伍足三里、地机、太冲穴,于术前30 min,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直至手术结束。观察5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术中及术后30 min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术中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时的宫颈松弛度、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及术后30 min的VAS评分、术中Ramsay评分:Ⅰ组、Ⅱ组、Ⅲ组、Ⅳ组与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Ⅱ组均优于Ⅰ组、Ⅲ组、Ⅳ组(均P<0.05);宫颈松弛度:Ⅱ组优于其他各组(P<0.01,P<0.05);人流综合征:Ⅱ组、Ⅲ组发生情况低于Ⅳ组、Ⅴ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血流动力学变化:5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明显降低人工流产术中及术后30 min的疼痛评分,并且有很好的镇静作用;三阴交+地机穴位配伍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镇静、扩张宫颈及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效果佳。

  • 浅谈几组穴位配伍经验

    作者:胡晓靖

    穴位配伍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配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欲要配伍恰当,首先应熟悉了解腧穴作用,<席弘赋>云"凡欲行针须审穴",<百症赋>有"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均强调了解腧穴的作用及配伍的重要性.笔者的老师郭守云老中医,在针灸临床治疗中,非常注重穴位的配伍.她对腧穴的属性通透了解,以及配伍后所产生的作用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选穴少而精,配伍后针对疾病作用强,广泛为同仁所认可.笔者有幸跟随10余年,并通过20余年自己的针灸临床,对几组穴位配伍(对穴)有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处方 针灸 @ 穴位配伍
  • 双波长多通道激光针灸仪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吕恒勇;李真;崔峰;张海波;李迎新;吴金鹏

    目的 利用弱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针对中医针灸穴位配伍的临床应用特点,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设计一种双波长多通道激光针灸仪.方法 采用单片机与半导体激光器设计硬件电路,以实现仪器的基本功能,并设计相应的上位机软件.结果 所设计的激光针灸仪可对多个穴位同时进行相同或不同激光参数(波长、功率密度、连续/脉冲)的激光针灸治疗,每个通道均可输出635、808 nm两种波长的激光,且激光功率连续可调.结论 双波长多通道激光针灸仪实现了对针刺疗法中提、插等手法以及艾灸疗法中小炷、中炷、大炷等灸法的模拟,可满足针灸临床治疗中对穴位配伍、量化治疗参数及电子病历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阳陵泉穴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显丹;申艳娥

    本人在近6年的脑瘫治疗工作中总结出阳陵泉穴刺法、配伍不同在不同证型脑性瘫痪病人治疗中的应用.目的:为从事脑性瘫痪治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脑性瘫痪病人的临床疗效.

  •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穴位配伍浅析

    作者:董习林;李瑛;赵凌

    通过复习近五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相关文献,观察并总结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穴位配伍方法.结果发现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穴位配伍方法运用了针灸配穴众多方法中的几种,主要是单一配穴方法或结合多种配穴方法选穴,其中单一配穴方法又以循经配穴为主.各种配穴方法的使用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何者更优,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

  • 穴位配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

    作者:张继苹;曲姗姗;吴春晓;张少群;李志鹏;陈嘉荣;陈俊琦;欧阳怀亮;黄泳

    穴位配伍的方法有上下配穴、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等,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础.本研究总结了生理、病理状态下,不同穴位配穴方法的脑功能成像变化,以及针刺不同深浅、时辰、侧位、刺激量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分析了针刺与脑功能成像变化之间的联系.

  • 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选经、用穴及配伍规律初探

    作者:曹卷舒;谭志高;曹越;章薇

    目的:探寻近年来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选经、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总结和分析近10年来以针灸为主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并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研究发现,现代文献中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常用穴位为: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足三里;临床常用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配伍规律:常以局部近膀胱腑选穴为主,再配以远道取穴,且临床多用俞募配穴法进行配伍。结论: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其选经、用穴及配伍亦有规律可循。若要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为科学、客观、可靠的理论依据,今后应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更为系统科学的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评价方法及体系。

  • 百会穴及配伍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处方运用规律研究

    作者:寇任重;翁晟捷;卢圣锋

    目的:分析百会穴及其配伍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运用规律。方法:对以百会穴为主要刺激点、针灸或针灸为主作为治疗方法的现代临床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百会穴单穴及配伍腧穴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频次,分析百会穴及其配伍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运用规律。结果:常用的配穴依次为神门、印堂、太冲、内关、神庭、三阴交、四神聪、足三里;配穴以督脉、肝经、心经为主,其中头面颈项多,下、上肢部其次;不同穴位配伍存在临床效应特异性。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主要采用百会配伍督脉、肝经、心经穴位,并根据症状进行优化。

  •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取穴处方决策与经验统计

    作者:赵玲;陈少宗

    根据经验统计分析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取穴规律,为临床处方决策提供参考.在纳入的318篇文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涉及13条经脉的123个穴位,其中使用频次超过40%的穴位只有6个.可见目前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的取穴组方方面较为混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水沟穴古代文献应用分析

    作者:刘岩

    目的 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4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 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 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4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针刺治疗癌痛选穴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陈爱文;李亚娟;马文;沈卫东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2016年6月30日前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及万方医学网收录的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癌症病名、疼痛部位、穴位处方等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工具,分析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87篇,针刺处方146首,涉及穴位104个.②针刺治疗癌痛的类型分布多集中在癌痛的原发病方面,排在前3位的原发病分别为肝癌、胃癌、肺癌.③总体穴位应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合谷、阿是穴等.④肝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肝俞、期门、太冲等;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期门”及“三阴交-期 门-章 门”等.⑤胃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内关、合谷等;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足三里-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⑥肺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内关、肺俞、孔、阿是穴、合谷等;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肺俞-合谷”“肺俞内关”“内关孔”等.⑦肝癌癌痛新处方为太冲、心俞、三阴交、行间、肝俞;胃癌癌痛新处方为合谷、手三里、内关、阴陵泉、胃俞;肺癌癌痛新处方为阿是穴、尺泽、手三里、孔、肾俞.结论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探析隐匿临床信息规律的重要辅助工具,能较好地总结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的配穴规律,且系统生成的新处方可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

  •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定穴规律

    作者:陈芷枫;张晓霞;陈亮;任玉兰;李瑛;赵凌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古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特定穴运用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标准、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古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定穴规律研究。结果: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取特定穴108个,其中92个特定穴占腧穴总数的85.19%;特定穴类别频次高的为交会穴,次之为五输穴;具体特定穴中,交会穴、膀胱募穴、胃经合穴等运用较频繁;特定穴配伍分析显示交会穴和五输穴使用多,其次为原穴和五输穴、募穴和交会穴。结论:特定穴的选取及特定穴间的配伍是古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处方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治疗观的特色。

  • 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SHR大鼠血压及血管形态的影响

    作者:忻尚平;任爱华;王伯忠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SHR大鼠血压以及血管形态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配伍针刺的降压作用以及对血管保护的差异.方法:将SHR大鼠(收缩压≥160mmHg)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非穴位组、穴位配伍组包括足三里和曲池的同名经配伍组(A组)、足三里和丰隆同经配伍组(B组)、足三里和三阴交表里配伍组(C组).空白组大鼠不予针刺.非穴位组每天针刺鼠尾部距离根部3cm处,穴位组每天给予穴位针刺,各组大鼠针刺穴位均取双侧.第1疗程连续针刺7天,停1天,开始第2疗程,以后隔日1次,第2疗程为28天.针刺前、第1疗程结束时分别测定大鼠血压,第2疗程结束时再次测定血压并处死大鼠,取胸主动脉行光镜检查,拍照并测定动脉中膜厚度(MT).结果:第1疗程结束时穴位组较非穴位组、空白组血压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非穴位组较空白组血压值无明显下降(P>0.05),A组血压下降明显,同其他穴位配伍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疗程结束时A组血压水平低,和其他所有组两两比较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穴位配伍各组MT均较非穴位组、空白组有所下降,其中以A组的MT值小(P<0.05).结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穴位配伍针刺能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和抑制血管重构,其中以足三里为基础的同名经配伍组降压效果和血管保护作用好并且持久.

  • 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罗海鸥;唐勇;蒲艺;黄祖莉;蓝群;胡玲香

    目的:观察比较中脘、胃俞配伍和内关、公孙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2组针刺,均采用捻转补法及小幅度震颤1min,每5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NO水平.结果:中脘、胃俞配伍组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4.32±0.13)μmol/L;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6.14±0.29)μmol/L;治疗前后统计学比较,P<0.01.公孙、内关配伍组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4.35±0.18)μmol/L;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6.02±0.11)μmol/L,治疗前后统计学比较,P<0.01.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胃俞俞募配伍法及公孙、内关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获效可能与NO变化有关,但2种不同配伍方案之间对疗效和NO变化的影响没有差异.

  • 试析穴位间的"协同效应"

    作者:薛晶晶;周美启

    从"协同效应"的原始定义出发,系统回顾针灸学中的"协同效应",分析和提出穴位"协同效应"的产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即单个穴位具有确切的同一靶向效应、单个穴位处于"佳效应"以及两个穴位作用于靶向目标的途径各异.穴位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将推进单个穴位"佳效应"和穴位作用途径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不同作用途径穴位的配伍使用,进而发现针灸刺激量的应用规律.

  •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取穴规律文献分析

    作者:薛丁山;宋立家;乔明琦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和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选穴配伍规律,并获得新的针灸处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所有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穴位处方,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选穴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出86首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穴位处方,确定了处方中穴位出现的频次、常用穴位组合的关联规则,并获得4个新穴位处方。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挖掘和分析针灸选穴配伍规律的重要辅助工具,该系统新生成的穴位处方可为临床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