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赵敏;张春雨;王凤春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并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至正常水平;针联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解语方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4周。采用LBY-N6A自清洗旋转式黏度计检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采用温氏分血管法检测红细胞压积,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针联组总有效率为88.8%(71/80)、对照组为70.0%(5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0,P=0.003)。治疗后,针联组神经功能评分[(5.5±1.6)分比(7.5±1.5)分,t=6.893]低于对照组(P<0.01);针联组书写能力[(44.7±2.5)分比(39.1±2.4)分,t=2.198]、复述能力[(47.1±4.4)分比(35.9±3.6)分, t=4.433]、阅读能力[(77.2±7.6)分比(65.2±6.9)分,t=3.677]及听理解能力[(45.2±2.4)分比(38.9±2.5)分, t=2.15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针联组全血黏度高切[(2.67±1.03)mPa?s比(4.12±1.13)mPa?s, t=4.197]、全血黏度低切[(13.9±2.0)mPa?s比(20.1±2.1)mPa?s,t=3.011]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常规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针刺结合语言训练治疗卒中后失语一例

    作者:白玮婧;任雪松;张春红

    患者男,66岁。主因言语蹇涩1月余,于2013年5月5日初次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于2013年4月1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蹇涩,不能自主叙述出完整词语或句子,右侧肢体不遂,曾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查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右侧丘脑梗死灶,脑干缺血软化灶。后至所居住街道社区医院接受针灸治疗(具体情况不详)。经治疗患者仍不能自主表达词意,影响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恢复来本院寻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神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言语謇涩,语声低微,不能叙述完整词语及句子,右侧肢体可抬离床面15°,右口角歪斜,纳尚可,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患者于3年前罹患脑梗死,曾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系统治疗,后遗留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否认其他病史。中医诊断:舌瘖(中风后失音),痰瘀阻窍证;西医诊断: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治疗原则为醒神开窍、化瘀通络。采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减为主,配合语言训练。针刺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委中、廉泉、百会和四神聪,舌面、咽后壁及舌下金津、玉液点刺。患者仰卧位,用0.25 mm×40 mm 针灸针施术。操作:内关直刺1.0~1.5寸,行捻转提插泻法1 min,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行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两穴均用以醒神利窍;三阴交直刺进针1.0~1.5寸,行提插补法1 min,以滋补肝肾;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0~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 min,治以通关开窍;
      委中穴行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不予留针;百会、四神聪向后平刺1.0寸,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咽后壁、舌面用2.0寸毫针快速点刺舌面10余次,以微见细小出血为宜;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嘱患者张口卷舌,暴露舌底部,用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以出血2 mL 为宜。1次/d,每次20 min,14 d 为1个疗程。另结合语言康复训练,采用 Schuell 刺激疗法对患者进行构音训练、口语及文字表达等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口型发声训练,由简单的拼音发声逐渐增加难度到短语或短句,每日自行练习3次,每次约20 min,通过反复言语刺激来进一步恢复患者言语表达的灵活性;要求患者每天与家人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可选择患者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等,要求逐字发音清晰;并且每日坚持自行阅读期刊、报纸等。治疗过程:第1天即可发出“啊,嗯”等语气词。1周后,开始逐渐能口述简单的短句,肢体活动较入院时灵活;2周后可叙述长句,进行简单对话;右口角喎斜基本消失,可灵活完成吃饭、穿衣等日常活动,步行仍需搀扶;1个月后,可与人流利交流,面部神态逐显生动,可独立步行,生活基本自理。随访患者语言流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针刺治疗脑出血术后运动性失语一例

    作者:王敏;戚玉芝

    患者女,48岁.主因右侧肢体不遂伴语言障碍22 d,于2011年3月21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于2011年2月27日下午3时许,如厕后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便,神昏,无头痛、头晕及胸闷憋气,但二便控制欠佳,遂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入院后,测血压230 mm Hg /115 mm Hg(1 mm Hg=0.133 kPa).

  •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任务fMRI功能连接初步研究

    作者:张权;何雅娜;陈静;朱晓东;伊慧明;张翀;张云亭

    目的 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词语联想任务下的功能连接研究,探讨语言任务相关脑区在运动性失语后的功能连接变化形式及神经机制.方法 采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1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77岁,平均(56.7±8.6岁)]及10名正常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46~74岁,平均(56.2±9.0)岁]行词语联想任务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采集,应用SPM2,AFNI、Matlab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并根据正常人激活结果选择左侧额下回后部激活区作为功能连接的种子点,[中心区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NI)坐标为“-51、9、21”],与全脑其他所有体素的时间序列做相关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和组间分析,统计阈值设定为voxel> 30,P<0.001(未校正).结果 对照组与种子点正相关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下回、额中回、岛叶,左侧楔前叶、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左侧基底节,左侧丘脑,右侧额下回、额中回、岛叶,右侧颞下回、颞上回,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右侧顶下小叶.患者组与种子点正相关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下回后部、左岛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对照组与种子点的相关性大于患者组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中回、颞上回,右侧额下回,SMA.患者组与种子点的相关性大于对照组的脑区为左侧外侧裂周围区,包括左侧岛叶、左侧额下回.结论 .左侧额下回后部与右侧半球失去功能连接是运动性失语发生的一种神经机制.左侧外侧裂周围区对失语早期语言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 智能有声挂图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

    作者:贺艳霞;张丽;葛卉玲;刘春艳

    目的 探讨智能有声挂图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方法 根据入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6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脑卒中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智能有声挂图结合语言训练的方法进行综合训练.失语程度评定采用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疗效评定采用北京大学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评定.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分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失语程度、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训练,研究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164.59 ±9.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8.42±9.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72,P<0.01).两组患者训练后失语程度比较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训练后总有效率为88.37%(38/43),对照组为62.79% (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23,P<0.01).结论 采用智能有声挂图结合语言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疗效.

  • 音乐疗法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蔡丽娇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给予8周的音乐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 CRRCAE)、《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五项正答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 康复护理程序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应用

    作者:马延爱;薛云娜;朱春燕;刘璐璐;张雅静;于增志

    目的 研究康复护理程序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对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0例运动性失语患者单日入院患者为康复训练组,双日入院患者为对照组,入院当天和康复训练4周进行语言功能评定.结果 康复训练组语言功能,即流畅度、信息量、自发言语、听觉理解、复述、书写和阅读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65.1±6.1)vs(46.5±1.5),(61.2±2.7)vs(44.8±3.2),(61.4±2.3) vs (45.6±1.9),(64.8±6.1) vs (45.6±1.5),(62.6±2.8) vs (43.7±3.1),(60.4±2.3) vs (46.1±1.8),P<0.01].结论 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应尽早运用康复护理程序进行训练,可使患者恢复语言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失语症应用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增志;王军;瓮长水;李军;孙彤;顾华丽

    目的 探讨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在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2例,应用LOTCA测评患者认知功能,并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量表(WAB)和标记测验评定其LOTCA测评前后的语言功能.对LOTCA与WAB及标记测验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对LOTCA测评前后的语言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例患者LOTCA总分与标记测验成绩及WAB中各个亚项、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呈正相关(P<0.05,P<0.01);WAB中失语商、标记测验与LOTCA中定向、空间知觉、动作运用及总分呈正相关(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失语商的主要因素为定向、动作运用、视知觉.与测评前比较,测评后患者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书写、失语商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TCA是一套适合于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行之有效的认知测评量表.

  • 语义性痴呆与进行性非流利失语患者18F-FDG PET/CT脑显像特征分析

    作者:牛娜;崔瑞雪;张振馨

    目的 比较语义性痴呆和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脑代谢减低区域的差异并分析低代谢脑区与语言障碍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2013年作者医院临床诊断的6例语义性痴呆(3例左侧经典型及3例右侧变异型)和5例原发非流利失语患者,将患者的18F-FDG PET/CT脑显像分别与10名健康对照者的脑显像进行像素水平的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两样本t检验分析,将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的低代谢脑区投射到标准脑模型上.并分析各组脑功能受损区域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3例MRI表现为左侧颞叶前外侧萎缩的经典型语义性痴呆患者以早期命名和单词的理解障碍为主要特征,18F-FDGPET/CT脑显像表现为左侧颞叶前外侧代谢减低明显,右颞极轻度受累.(2)3例MRI表现为右侧颞叶萎缩明显的变异型语义性痴呆患者,以早期的面容失认、行为改变、导航能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其18F-FDG PET/CT脑显像表现为右侧颞下回靠后及右颞极的代谢减低明显,右额下回及右顶枕叶皮层少量受累,左颞皮层少量受累.(3)5例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表现为语法缺失、语言简单、说话费力、错音等,单个词理解和物体认知保留,其18 F-FDG PET/CT脑显像所示的代谢减低区主要位于左半球,包括外侧裂周围的岛叶、额叶中下回、颞叶下回后部、顶叶角回区域.右半球相应部位少量皮层轻度受累.结论 18F-FDG PET脑显像显示经典型语义性痴呆与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的脑皮层代谢减低模式不同,且代谢减低区与临床症状相关.

  • 非流利失语型额颞叶痴呆患者神经心理学特征及皮质代谢功能变化

    作者:高晶;李芳;朱朝晖;冯逢;有慧;彭斌;郭佳翔;孟琼;郭玉璞

    目的 正规的认知功能评价结合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FDG-PET)检查和影像学改变,分析非流利失语型额颞叶痴呆(FT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征.方法 选择临床、影像、皮质葡萄糖代谢功能以及神经心理学评价均符合非流利失语型FTD患者,动态评价其神经语言学以及多种认知功能.按其特殊的神经心理学特点结合FDG-PET分析神经心理学改变的皮质基础.结果 5例患者的核心症状均为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的非流利型失语,伴随的突出改变为视空间、字词级阅读保留好,记忆相对好,以非语言记忆保留更突出.生活适应能力损害相对晚.患者均有相应的皮质糖代谢改变基础.结论 非流利失语型FTD患者的视空间能力、字词级阅读能力以及生活适应能力损害晚,与相应的皮质代谢功能相关,可以帮助照料者有效指导、调整患者的适应能力训练.

  • 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30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伟华;孟欣

    卒中中医称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风的发病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内报道,中风患者中约25%伴有言语障碍,急慢性脑血管疾病中有45% ~ 69%出现言语障碍[1].国外报道,卒中患者中有21%~38%伴有失语症[2].2011-05-2012-10,我们运用针刺疗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30例,并与针刺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 阳和解语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作者:潘林平;陈国成;冯汉才;黄仕沛

    目的 观察阳和解语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和解语汤口服.疗程共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及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及CFCP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5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阳和解语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运动性失语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改良型舌针配合Schuell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轻中度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

    作者:王琦;徐中菊

    目的 观察改良型舌针配合Schuell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轻中度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 将71例卒中后轻中度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卒中基础治疗及康复、Sehuell刺激疗法治疗;舌针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改良型舌针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评估量表评分及语言功能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针组治疗后吞咽评估量表评分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舌针组治疗后谈话、复述评分及语言功能总分均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谈话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谈话、复述评分及语言功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型舌针治疗卒中后轻中度运动性失语患者有一定疗效,可改善患者谈话、复述能力.

  •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张小峰;蔡艺灵;杜娟;李薇;金真;张磊;李科;胡志慧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变化机制.方法 应用3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扫描仪对15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执行图片命名及词语联想任务时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所得原始图像数据经神经功能影像分析软件处理,生成两种任务的脑激活图;应用3T MRI扫描仪对6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失语后及治疗后分别进行图片命名任务及动词联想的BOLD fMRI扫描,生成两种任务的脑激活图,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研究,并对其在发病1周内及发病1个月后,分别行脑功能成像,对大脑内的激活部位及强度进行研究.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多个脑区均见激活,在脑卒中组发病早期,6例患者均出现左侧Broca区激活减少或未见激活,发病1个月后,在Broca镜像区有3例(50.0%)出现明显激活,左侧Broca区周围区域有3例(50.0%)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增加.结论 高级语言中枢为广泛皮层共同参与,组成复杂网络而完成语言功能.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早期表现为在经典Broca区激活程度减低或消失,当语言中枢受损时,左侧Broca周围区域及其镜像区在语言功能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

  • 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向力;温春娣;官美红;胡娜;汤海燕;何远梅

    目的 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纳入的60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中风病中医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干预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观察2组患者语言功能的情况,患者出院时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干预组干预前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中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理解、抄写、描写、听写、计算9项目正确率分别为(44.35±18.69)、(32.37±22.25)、(21.49±14.91)、(27.63±12.54)、(46.87±15.30)、(14.25±6.11)、(7.33±3.23)、(11.63±4.82)、(18.93±6.82)%,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62.14±10.81)、(55.36±19.53)、(41.42±13.75)、(59.16±11.05)、(55.57±13.90)、(32.39±7.12)、(9.73±3.92)、(27.45±4.71)、(37.46±6.91)%,除描写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14.540,P<0.01或0.05).对照组干预前分别为(43.86±15.89)、(34.28±20.27)、(22.84±15.40)、(28.63±12.45)、(47.23±11.30)、(13.40±6.24)、(7.27±3.70)、(11.10±4.73)、(19.50±6.80)%,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49.46±14.27)、(42.36±20.58)、(30.33±13.36)、(40.31±11.88)、(49.97±10.13)、(15.37±5.59)、(8.50±3.74)、(12.83±4.36)、(21.47±7.74)%,只在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4项目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3.991,P<0.05或0.01).2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组在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抄写、听写、计算7项目提高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2.510~10.298,均P<0.05).出院时的满意度评分,干预组为(94.36±5.55)分,对照组为(88.25±5.46)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t=4.299,P<0.01).结论 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能促进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

  • 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符晓艳;王羚入;王华;董茂渝;喻刚连;江礼

    目的:研究探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医院版(SADQ-H)对271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评分,分析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一般情况、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类型的相关性;将符合抑郁症诊断的166例患者进行波士顿失语症程度分级标准(BDAE)测评,分析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失语程度的关系;按配对原则将抑郁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83例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83例进行系统化综合护理干预。干预4周后再次采用SADQ-H和BDAE对2组抑郁患者进行测评比较。结果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61.3%(166/271)。抑郁的发生与女性(χ2=5.580,P=0.02)、年龄≤60岁(χ2=4.390,P=0.04)、独居(χ2=5.400,P=0.02)、近期负性事件(χ2=4.420,P=0.04)有相关性,与非抑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58,95%CI 2.12~3.86,P<0.01)、年龄≤60岁(OR=2.62,95%CI 2.16~3.94,P<0.01)、独居(OR=2.59,95%CI 2.13~3.92,P<0.01)与抑郁的发生独立相关(P<0.01)。干预4周后观察组SADQ-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02);观察组BDAE失语程度治疗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5,P=0.000)。结论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发生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女性、年龄≤60岁、独居;失语程度越重越容易发生抑郁;对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李科;金真;张磊;曾亚伟;张小峰;吴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机制.方法:应用3T MR扫描仪对6例脑卒中患者失语后及康复后分别进行两次图片命名任务的BOLD 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方案,利用SPM5软件的总体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进行后处理产生激活脑区图像.并对所有患者在发病后与康复后的脑内激活分布、大小、强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在失语后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激活部分出现激活,其中3例右侧Broca's镜像区出现激活.而在康复后所有患者的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激活增多,激活强度增加,其中左侧Broca's区均出现激活,右侧Broca's镜像区激活减弱.结论:失语后优势半球丧失功能的语言区移至对侧镜像区和优势半球未受累语言区的功能重组这两种机制都参与了语言功能恢复的过程,近期以右侧半球为主,远期左侧半球发挥更重要作用.

  • 点刺金津玉液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52例

    作者:廖军芳

    目的:观察点刺金津玉液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采用点刺金津玉液穴加体针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体针治疗(取穴廉泉,哑门、内关、通里).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70.8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语言、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点刺金津玉液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 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作者:田莉;胡蓉;楼天晓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组(针康组)30例、单纯针刺(针刺组)30例与单纯语言功能训练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定患者语言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失语商(AQ)和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语言功能。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AQ和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有治疗优势。

  • 靳氏舌三针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观察

    作者:江钢辉;李湘力

    目的 观察靳氏舌三针对中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靳氏舌三针治疗组和传统疗法对照组,冶疗组穴位取"靳三针"之舌三针(上廉泉、左右旁廉泉);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症的穴位(哑门、廉泉、通里).在2个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结论 舌三针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较好,且操作简便.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