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李中梓治泻九法

    作者:陈东辉;丘余良;蔡君华;杨丽艳

    泄泻病,辨治法颇多,然论述较详者,首推李中梓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虽说治泻九法,仔细研读后却感到所治病证不仅限于泄泻一证。其“师古而不泥”,博采众长,实学医之人的楷模。我于无意中研读其治泻九法,稍有感慨,现将李氏之治泻九法的病机和临床运用特点简述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 治泻九法临证应用举隅

    作者:蔡云飞;蔡骏逸

    通过对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的治疗案例,探讨李中梓所创立的治泻九法在小儿泄泻病中的应用方法.认为灵活应用该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小儿泄泻病的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 《医宗必读》法象药理探讨

    作者:李成文;王刚

    李中梓从阴阳阐发中药药性寒热、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质地润枯轻重及作用动静缓急,从五行、五色、时令探讨中药归经,从自然属性、形态特征、特殊现象、生成环境类推和联想药效,以取譬论药效,还用法象药理鉴别与择药.

  • 李中梓的佛教因缘

    作者:李超霞;梁飞;李健;张卫;张瑞贤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号“荩凡居士”,是一位出儒入佛的典型医界代表,他行医济世一生,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 论李中梓辨治腹泻九法

    作者:王拥军

    李中梓为明代著名医家,其<医宗必读>对腹泻的辨证论治概括为腹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师其法而不拘泥于方",效甚佳.现总结如下.1 湿邪浸袭淡渗利湿李氏根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理论,对于湿邪为主的泄泻治疗,以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法.李氏喻此法为:"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隘,不忧巨侵".湿邪为腹泻疾病常见的病因.

    关键词: 李中梓 腹泻 辨证
  • 结合《医宗必读》探讨法象药理真义

    作者:王刚

    笔者在对李中梓药学思想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其多部本草相关著作里都含有大量关于药物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特性及药物其他各种生效原因的论述等有关法象药理的内容.而法象药理流传至今,与传统中药性能理论有紧密联系,其科学性和价值至今仍是中医药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故结合李氏《医宗必读》本草部分中的典型论述,试着探讨法象药理的相关内涵和意义,以期有助于当今中医药的更好继承和发展.

  • 《宗必读》证施治思想浅探

    作者:张红梅;陈雪功

    李中梓,字士材,明末著名医家,江苏华亭人.<宗必读>是李士材所著多部医书的代表作,本书为汇集医理、药学、方书、证候诊治与病案的临床医学著作,其上承<经>张仲景、刘完素、李呆等诸家学术思想,师取众长,特别是书中提出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养阴之上"等观点对后世多有启发.

  • 李中梓、马元仪、尤在泾医学传承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王嘉伦;王璞;王培杰

    根据地方志记载确立李中梓、马元仪、尤在泾三位医家的传承关系为马元仪师承李中梓,尤在泾师承马元仪.分别选择三位医家的医案著作,从中遴选出处方,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对三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三位医家皆善用温热之性的药物,用药药味以甘、苦、辛为重,且皆重视脾经用药;常用治法由温中散寒向理气和中变化,用药由温热药性为主向寒热药性并重变化.根据三位医家的用药共性可见其医学传承脉络清晰,但其用药变化轨迹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 《医宗必读》与脏腑辨证

    作者:马晓峰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 漫谈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十七)——切诊(之二)

    作者:哈孝贤

    此前介绍了切诊中"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正常脉象的特点.下面要介绍的是病理脉象.三、病理脉象与主病病理脉象就是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简称为"病脉".可以说,除了正常生理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都属于病脉.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少的是16种,多的是38种.近代多依从明代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提出的28种.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弦、紧、结、代、促、缓、濡、弱、微、散、长、短、芤、伏、牢、革、动、疾等.这28种脉主要是从脉位、次数、形态、节律,以及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加以体认的.

  •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9法之发挥

    作者:江星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现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9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现结合现代中医学临床简要论述如下.

    关键词: 李中梓 泄泻 治泻9法
  • 周莉治疗咳嗽运用止嗽散的经验总结

    作者:聂采利

    周莉副主任中医师是四川省名中医又是绵阳市首届民评十大名中医师之一,擅长诊治内、儿、妇科等疾病,尤其对治疗咳喘等呼吸道疾病有她的独特之处.在处方用药上,她以量轻、味淡、价廉、效佳为特点,深受广大病员欢迎和同行的好评.周老师诊治肺系疾病时,常用止嗽散治疗外感咳嗽.止嗽散源于清代名医李中梓所著的<医学心悟>.原方由荆芥、百部、桔梗、白前、橘红、紫菀、甘草七味药组成.业师认为肺为清虚之脏,其气宜清不宜浊,不耐外协.外感六淫袭人,皮毛先受,皮毛应肺,邪克肺金,则肺失宣肃,壅遏不畅,上逆而咳.故谓:"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因此,治法上当以祛邪为主.

  • 浅析李中梓医案脉诊特色

    作者:郝强收;刘更生

    通过对李中梓著作中医案的分析,探讨其脉诊特色.李中梓十分重视临床中脉诊的应用,在寸口各脏腑分属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临证时善于依据脉象来辨证治疗,并善于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凭借脉诊所得来预测病情的预后.

    关键词: 李中梓 医案 脉诊
  • 从李中梓"治泄九法"谈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防治

    作者:李永亮;唐红珍;邓鑫;张亚萍

    腹泻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代著名医学家李中梓提出了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治泄九法",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入探讨李中梓"治泄九法"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防治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腹泻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 肺为贮痰之器刍议

    作者:蒋兆定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此,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虚则痰不易化,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亦有不少医者认为,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并有人认为,"凡治痰,不仅要宣肃肺气,助痰液排出体外,更须治脾健脾补气,促其运化,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笔者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今试浅论之,不妥之处,望斧正.

  • 李中梓治泻九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戴雨虹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

  • 脾胃学说历史沿革

    作者:张学毅;马红星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 李中梓治积聚方法探究

    作者:张娟;王鹏;刘鲁明

    目的:研究李中梓治疗积聚方法的特点.方法:研读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了解其对积聚的认识并总结其治法方药.结果:李中梓治疗积聚的方法简要概括为:治病分3期,攻补兼施;病位辨深浅,搜而逐之;临床遣方药,寒热并用;用药喜攻下,涤胃去积;主旨贵权衡、以法治病.结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不同阶段需要用不同的治法、以及联合多种治法治疗.

    关键词: 李中梓 积聚
  • 李中梓《医宗必读》"三因制宜"辨证观探析

    作者:陈雷

    <医宗必读>卷一医论部分章节,主要分析了古今元气不同论、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不失人情论三篇文章中的辨证论治观点.三篇文章分别从环境、体质、人情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中的应用,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体质学说及三因制宜学说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 李中梓脏腑辨证特色浅析

    作者:李晓康

    名医李中梓治学深广圆润,临证经验丰富,所以研究其脏腑辨证认知思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脏腑辨证形式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浅析李中梓的脏腑辨证认知方法主要是:内科病主要使用但不惟凭脏腑辨证法;把五行推演、经络联系等理论贯彻到脏腑辨证中,多方面剖析疾病;基于求本理念,在脏腑辨证中重点关注脾肾;主要凭脉诊为脏腑病证定位定性,尤重沉候.

    关键词: 脏腑辨证 李中梓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